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观察

    作者:章昱;陈小嫦;周文龙

    目的 对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40例B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埃索美拉唑治疗组(单纯药物组)和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组基线资料均衡.3、6、12个月分别随访,对其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消除与复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2个月联合治疗组治疗满意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 85.0% vs 55.0%,P<0.05).在联合治疗组中,氩离子凝固术对短段BE治愈率达100%,2例长段BE在6个月时复发;未出现严重溃疡、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单纯药物组未见病灶消除.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E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食管静脉曲张及其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

    作者:刘志忠;赵燕颖;孙远杰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其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对发生食管静脉曲张(B组)和未发生食管静脉曲张(A组)的肝硬化患者,以及应用氩气刀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序贯治疗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C组)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测定.结果 A、B、C 3组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385±1.7) mg/L、(515±1.8)mg/L、(801±1.5)mg/L]较正常参考值均升高(P均<0.05),且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C组)高于有或无食管静脉曲张者(B、A组)(P均<0.05),有食管静脉曲张者高于无食管静脉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氩离子凝固术序贯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1 209±1.2) mg/L]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但术后1个月明显下降[(582±1.1) mg/L],接近未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2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一定意义,其水平的动态变化可用于氩气刀凝固术效果的评估.

  • 120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唐巧梅;袁小丽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120例BE患者进行APC治疗,术前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木中熟练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反应,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患者APC治疗均顺利完成,术后仅10例出现轻度咽喉部疼痛,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是有效治疗BE的新方法,精细化的围术期护理是治疗成功和有效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 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198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惠明;陈小芳;王健生;周明霞;张群雄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施行内镜下息肉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胃息肉73例,大肠息肉125例.结果 本组198例患者,391枚息肉均予内镜下切除,其中194例行一次电凝切除,4例分次切除.半年后随访,息肉复发8例(4.04%).内镜下治疗胃息肉未出现并发症,大肠息肉并发症中并发出血4例,并发穿孔1例.结论 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的方法.

  • 内镜下不同电切疗法治疗胃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

    作者:栾兴龙;郭庆争

    胃结肠息肉是指胃部或者结肠部位局部黏膜组织局限性隆起并向内突出的病变的总称,其病因通常是由于上皮细胞的过度表达并从黏膜表面向内扩展[1-2].病理学[3]将黏膜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或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患者一旦出现腹部不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肿瘤性息肉向大肠癌转变[4].目前,临床上对于发现的胃和结肠息肉都是要求切除.由于传统手术切除创面大、费用高,现已被内镜技术所取代.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这3种治疗方法.本研究比较这3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内镜下黏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大肠扁平息肉的效果分析

    作者:田晓锋;刘林霞;马洁云;朱建平;曹广鑫

    研究[1]显示,80%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肠息肉根据息肉的性状可以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扁平息肉.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对内镜下诊断为大肠扁平息肉的56例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PC),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卢娟;刘爱华;赵成波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生.BE含有杯状细胞或特殊肠化生是引发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1-2].传统治疗BE的方法主要是外科食管切除术联合应用抑酸药物,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开展,内镜下介入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其中氩离子凝固术(APC)是目前公认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本研究采用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32例Barrett食管,观察其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 胃息肉73例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徐惠明;陈小芳;王健生;周明霞;张群雄

    目的 探讨胃息肉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施行胃镜下息肉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7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73例患者,110枚息肉均予内镜下切除,治疗过程中37枚采用圈套电凝电切,31枚采用电凝烧灼,40枚采用氩离子凝固术,2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该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治疗胃息肉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的方法.

  •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薛寒冰;陈晓宇;高云杰;宋燕;赵蕴佳;谭红红;戈之铮

    目的 评估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逆转Barrett食管(BE)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4年至2007年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BE患者采用APC联合PPI(每天20mg)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6、12个月复查,以后每年1次内镜随访.结果 36例患者共行48次APC治疗,平均1.33次/例,经治疗后均获得BE完全逆转.随访14~51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BE总复发率为16.7%(6/36),1年复发率为2.8%(1/36),2年复发率为11.1%(4/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年复发率和总复发率与APC治疗次数呈明显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4和0.007).结论 APC联合PPI治疗B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长期疗效较好.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磊;房殿春;李向红;彭贵勇;杨仕明;郭德玉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对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病理证实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在内镜下以APC完全毁损化生黏膜,并予以口服奥美拉唑40 mg/d抑酸治疗.从末次治疗开始进行为期12个月的内镜随访监测,每次内镜检查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进行间隔1 cm的四象限活检,对可疑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活检.结果 32例患者共接受61次APC治疗,31例(96.9%)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3.1%)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混有岛状的柱状上皮;除1例出现食管轻度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12个月后,共有4例出现内镜下可见的复发,另活检发现4例内镜下无异常患者的再生鳞状上皮下有柱状上皮残留.结论 BE的内镜下APC联合抑酸治疗安全有效,能使鳞状上皮替代BE黏膜,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作者:盛剑秋;晨智敏;李爱琴;闫伟;余东亮;张英辉;苏惠;田素丽;崔新娟;韩英;李世荣

    目的 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LST的疗效.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APC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 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m癌,2个sm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 观察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或EPMR联合APC治疗LST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

    作者:薛寒冰;戈之铮;陈晓宇;胡运彪;萧树东;莫剑忠;高云杰;宋燕;刘燕

    目的对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进行前瞻性评估.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的15例BE患者进行60 W APC治疗,术后予质子泵抑制剂辅助治疗.对其疗程、疗效、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15例均完成治疗,平均随访期为13.2个月.12例仅需1次APC治疗即获得消除,3例需2次治疗,平均烧灼次数为1.2次.8例治疗期间有轻度并发症,其中7例为胸骨后疼痛,1例治疗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未予手术治疗,半年后逐步缓解.1例在BE完全消除后6个月再现肠上皮化生,该例患者再次予以APC治疗,之后6个月内2次胃镜检查未发现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93%.结论 APC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E的方法.

  • 氩离子凝固术对食管黏膜损伤的探讨

    作者:史伟;韩树堂;徐肇敏;魏静义;陈隆典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对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方法在11例食管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时,分别对其癌旁食管黏膜组织按不同功率(45 W、60 W、90 W)和不同时间(1s、3 s)进行APC烧灼.APC探头离黏膜组织约2 mm,呈约30.角,烧灼后的组织分别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及其超微结构,判断损伤程度.分析损伤程度与功率、时间的关系.结果在55处APC烧灼后的组织切片标本中,46处仅累及黏膜层或黏膜下层,7处累及肌层,2处穿透全层.损伤深度与功率有关(P<0.01),与持续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APC在内镜下治疗食管疾病时须将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以保证治疗的安全.

  • 氩离子凝固器内镜下治疗的探讨

    作者:陈隆典;韩树堂;徐肇敏;盛永宏

    目的通过对52例不同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结果的回顾分析,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4月至2002年5月对52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因各种原因行内镜检查所发现的病变予以内镜下APC治疗,其中消化道出血者29例行止血治疗,消化道息肉样病变23例行APC切除治疗.结果出血性溃疡中有1例因动脉性喷血而治疗失败转手术,其余均1次治疗成功,止血率达96.5%;对于小于5 mm的息肉仅用APC凝固即可清除,大息肉或腺瘤则需先行圈套器切除后再用APC处理残端组织,效果满意且用EndoCut高频电刀切除大的宽基腺瘤安全可靠.本组仅1例出现无症状的局部粘膜下气泡.结论APC对于大多数非门脉高压性的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满意,但对较大口径的动脉性出血则有疑问.APC结合智能电刀处理各种消化道息肉样病变安全可靠.

  • 氩离子凝固术对猪胃粘膜的凝固作用

    作者:冯莉;吴云林;孙波;翟祖康;姚季生

    目的探讨内镜非接触性氩离子凝固术(AP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5只新鲜猪胃的胃体及胃窦粘膜以不同的输出功率(40W、60 W、80 W)及不同的作用时间(1 s、3 s、5 s)进行凝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测量凝固深度及范围.结果相同作用功率下,凝固区域的深度及宽度均随作用时间(1 s、3 s、5 s)延长而增加(P<0.05);在同一作用时间,凝固区域的深度及宽度亦随作用功率(40 W、60 W、80 W)的增高而增加(P<0.05).大的凝固区域深度不超过2mm,直径不超过7 mm.结论动物实验证实,APC为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控制的内镜下治疗胃肠疾病的方法.

  • 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出现腹腔游离气体影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魏晶晶;庄则豪;王承党;潘玉凤;徐兰英;陆岽

    氩离子凝固术( APC)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电凝技术,由于在电凝过程中表面组织层脱水可自然形成薄的电绝缘层,限制其凝固的深度,大量的应用报告认为其安全、有效且几无并发症发生,已在内镜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1].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过程中出血的诊治分析

    作者:金永军;杨关根;沈忠;肖石梅;陈锦华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大肠黏膜病变可在内镜下得到满意的治疗,切除肿瘤的直径和深度不断的得到突破。当然,在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过程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也明显的增加。我们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电热活检钳、钛夹等治疗ESD术中、术后引起的明显出血,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39例

    作者:尧登华;李政文;何俊堂;吕黄勇;金茜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指胃黏膜出现于食管上段,且引起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因其位于颈段食管,在胃镜检查时常被漏诊或误诊.自2006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们在10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39例该病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确诊后进行了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报道如下.

  •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0例

    作者:张旭东;吴天清;张春玲;郑桂香;周宇;张秀英

    氩离子凝固术(APC)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方法,由于操作简便,安全性好,临床疗效显著,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内镜下治疗.我院从2003年以来,采用APC选择性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0例467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 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成因及处理

    作者:张烁;吕宾;孟立娜;孙翠萍;许微微

    食管支架置人术可以有效的缓解食管良恶性狭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1].但是,支架置入后出现的食管再狭窄并发症又严重地影响其治疗效果.我院自2001-2006年间,对97例食管良恶性狭窄及吻合口狭窄患者实施金属支架置入术,其中23例患者术后不同时段出现再狭窄,使用探条或球囊扩张术、氩离子凝固术和再次置入支架等多种措施,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350 条记录 7/18 页 « 12...45678910...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