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马鞍山地区606例流感样病例病毒分离和监测分析

    作者:葛大放;沈志斌;霍开兰;姜璐;曹多志;詹圣伟

    目的 阐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马鞍山地区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点和流感病毒优势株的特性.方法 流感病毒分离采用细胞分离;流感病毒亚型鉴定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结果 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全市3家国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采集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共计606份,经鉴定流感病毒阳性69株,分离率11.4%.在69株流感病毒中,A1型14株、B型流感病毒Victoria 55株,分别占总分离数的20.3%和79.7%,未分离到A3型和B型流感病毒Yamagada.优势流行株为H1N1和B型Victoria株.A1型流感病毒主要分离于2006年1月和2月,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主要集中分离于2~4月.结论 马鞍山地区感染人群的流感毒株依然以A型(H1N1)和B型Victoria为优势株.与全国监测相比,B型Victoria分离比例高.

  • 微量细胞培养法在分离流感病毒中的应用

    作者:狄飚;伍颂民;周秀珍;徐建敏

    为尝试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离的新方法,应用微量细胞培养法与试管培养法同时对618份患者的漱口液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别.结果表明,微量细胞培养法共分离出101株病毒,分离率16.83%,其中甲1型(H1N1)2株,甲3型(H3N2)90株,乙型12株.试管培养法共分离到病毒93株,分离率15.05%.因此,微量细胞法在分离大批量标本时,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准确可靠的优点尤其突出.

  • 1990~2004年上海市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特性的研究

    作者:李燕婷;陈健;孔立群;周妍;高烨;何懿;顾宝柯

    目的研究1990~2004年上海市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株血凝素(HA)基因的特性,探讨流感病毒基因的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方法采用鸡胚和MDCK细胞两种方法分离甲型流感病毒.提取病毒RNA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产物纯化,核苷酸序列测定,并用MegAlign软件进行基因种系发生树分析.结果2000年以来上海市流行的甲3亚型与A/Sydney/5/1997(H3N2),A/Wuhan/359/1995(H3N2)相比,HA1区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8.6%和96.8%~98.6%.与90年代流行甲3亚型同源性为88.4%~92.8%,氨基酸的替换发生在抗原决定簇A、B、E、D区和受体结合位点(RBS)的左臂.甲1亚型与A/HongKong/1131/1998(H1N1)、A/Shanghai/7/1999(H1N1)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7.8%~99.3%,与90年代流行的甲1亚型同源性为96.8%~97.8%.基因种系发生树表明近几年甲型流感病毒与90年代流行株存在基因特性不同的分支.结论2000年以来上海市H1N1亚型的抗原性未发生明显的变异,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基因发生变异使抗原性发生漂移,是近年引起局部地区流感暴发的主要因素.

  • 2009年大流行中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人类感染情况——对美洲住院患者的临床观察(2009年7月)

    作者:屠宇平;杨小平

    自2009年4月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发现头2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病毒人类感染病例以来,124个国家已向WHO报告了>100 000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数据截至2009年7月15日).

  • 2010-2011年北京市儿童甲型H3N2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

    作者:卢桂兰;刘医萌;彭晓旻;梁慧洁;张代涛;张莉;吴双胜;杨鹏;王全意

    目的 了解2010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北京市儿童甲型H3N2流感活动特点,并对病毒血凝素的基因和进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收集的1 040份儿童流感样病例样本和14份疫情样本,进行MDCK细胞分离病毒.选取26株甲型H3N2流感毒株进行血凝素(HA1)基因的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流感监测季期间,总共分离64株甲型H3N2毒株,占分离毒株构成的65.31%.病毒HA1基因出现了Ⅰ、Ⅱ两个明显分支,均有S214Ⅰ氨基酸变异.另外,分支Ⅰ的毒株序列还均出现P162S、R261Q氨基酸变异;分支Ⅱ的毒株序列均出现D53N、K62E、Y94H、K144N、T212A、I230V氨基酸变异,涉及A、C两个抗原决定簇,并新增1~2个糖基化位点.结论 2010年9月~2011年2月期间北京市儿童甲型H3N2流感活动活跃,并且其毒株呈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进化分支,其中一个分支毒株的血凝素基因特性发生了明显改变.

  • 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研;王旭;高虹;陈江婷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近3个世纪,流感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流感的第一次流行早在1510年的英国,但直到1580年人类才对其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

  • 北京地区2002年秋冬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爆发的病原学调查

    作者:吴金屏;赵林清;邓洁;王芳;朱汝南;钱渊

    目的了解2002年11~12月北京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爆发的病原.方法收集2002年11~12月北京地区80例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咽拭子标本,应用经典病毒学方法(病毒分离和血凝试验)进行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分离鉴定,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Mp)的检测.结果80例标本中检测到B流感病毒18例(阳性率22.5%)、A3型流感病毒2例(阳性率2.5%)、肺炎支原体13例(阳性率16.3%),未检测到A1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其中2例同时检测到B型流感病毒与Mp,1例检测到A3型流感病毒与Mp.结论B型流感病毒是此次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Mp感染是第二位病原.

  • 太原地区2005-2006年儿童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调查

    作者:兰涛;王乃昌;常一华;彭桂香;那丹宇;张创业;吴立平

    目的 了解太原地区2005-2006 年流行性感冒(流感)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分布并确定当年的流感病毒优势株.方法 采集山西省人民医院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标本87份,分别经传代犬肾(MDCK)细胞分离病毒和血凝抑制试验(HI)鉴定流感病毒型别;并于2005年10月和2006年3月(流感流行前、后期)采集415份非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及部分成年人血清标本进行了流感HI抗体检测.结果 从87份流感样患儿血清标本中分离出甲1型流感病毒7株,阳性率8.04%.415份血清标本中0~岁、3~岁及7~18 岁组甲1型流感HI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流感流行后期均明显高于流行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05-2006 年冬春太原地区儿童流感流行以甲1型为主.

  • 基于基因序列聚类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H3抗原变异规律研究

    作者:张文彤;姜庆五;蒋露芳;居丽雯

    目的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全球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H3亚型抗原的变异规律.方法下载NCBI GenBank和流感病毒数据库中全部的甲型流感病毒RNA4节段H3亚型基因序列,在ClustalX中进行序列对齐后,使用两阶段聚类法进行分析,并随后探讨各类的三间分布.结果所有序列可被分为10类,其中7类主要为人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鸟类、其他哺乳动物的流感病毒被明确的分为不同类别,但和猪流感病毒则共存于数个类中.各类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和宿主分布规律,但并未发现地域分布规律.结论由于受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选择压力,H3抗原呈现出5-7年出现一次较大变异的流行特征,且这一趋势随着近十年来流感疫苗的普遍使用而呈现加速趋势.同时,猪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出现在同一类别中,两者的遗传距离较近,这为猪作为病毒重配的载体提供了新的佐证.

  • 广州市加强流行性感冒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李钏华;周秀珍;刘树国;王艳萍

    1997年5月香港出现首例人类感染(H5N1)禽A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它打破了流感在人类与禽类的界限.禽A(H5N1)能否引起人类大流行,这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市毗邻香港,为防受到流行波及,我们对流感加强了监测.现将1997年9至1998年12月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浙江省1998-2005年甲3亚型流感病毒株HA1区和NA区基因特性分析

    作者:卢亦愚;严菊英;茅海燕;冯燕;徐昌平;周敏;余蓓蓓

    目的 分析近几年浙江省甲3亚型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株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特性、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方法 选择浙江省1998-2005年流感流行期间分离的甲3亚型代表株25株,提取病毒RNA,扩增HA1和N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用BioEdit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浙江省近几年甲3亚型流感流行株在HA1区的核苷酸长度均为987 bp,编码329个氨基酸;在NA区的核苷酸长度为1362 bp,编码454个氨基酸.1998-2005年甲3亚型流感病毒HA1区与NA区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0.9%~99.3%与95.2%~99.5%之间,HA1区的变异较NA区更大.这8年间在HA1区共发生了 30个氨基酸的替代,其中14个氨基酸位点涉及HA1区的4个抗原决定簇;NA区发生了21个氨基酸替代,其中5个氨基酸位点涉及NA区的3个抗原决定簇.在1998与2002年无论是HA1区还是NA区,均产生了较大的变异,在氨基酸进化树上也形成了独立的分支.近年的甲3亚型毒株HA1区有11个糖基化位点,较早期毒株A/Aichi/2/68增加了5个,仅1998年至今的8年中就增加了3个.结论 浙江省1998与2002年的二次较大规模的甲3亚型流感流行均与病毒的抗原性漂移有关.

  • 朝阳市健康人群流行性感冒病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陈秋岚;穆晶;刘云浦

    1.材料与方法:①血清标本:在朝阳市内采集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血410份,其中2000年10月份(流行前期)200份,2001年3月份(流行后期)210份,分离血清,-20℃保存.

  • 中国2002~2003年度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作者:徐红

    目的阐明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国内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点和流感病毒优势株的特性. 方法流感病毒分离采用鸡胚和细胞分离;流感病毒亚型鉴定采用血球凝集抑制试验;对流行株的HA基因核酸测序,分析其亲缘关系和抗原变异性.结果 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全国23个省(市)和自治区共采集流感样患者咽拭子标本共计16 135份,经鉴定流感病毒阳性1 113株,分离率6.9%.在1 113株流感病毒中,A1型66株、A3型544株、B型流感病毒Yamagada 98株和Victoria 405株,分别占总分离数的5.9%、48.9%、8.8%和36.4%.优势流行株为H3N2和B型Victoria株.A3型流感病毒除主要分离于2002年12月和2003年1月外,在非流行高峰期也有一定数量的分离.而B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主要集中分离于冬季流行高峰期,其流行株核酸序列分析属B型Victoria系株.A3型毒株血凝素基因的HA1系统树分析表明,其与A/Panama/2007/99 同源,且有某些变异存在.结论虽然感染人群的流感毒株依然是A1、A3和B型交叉出现,但以A型(H3N2)和B型Victoria为优势株.与历年不同,B型Victoria分离比例增加及分布广泛是2002~2003年度的特点.A型(H3N2) 流行株有变异迹象值得密切注意.

  • 流行性感冒病毒耐药性监测研究进展

    作者:邢晓会;王大燕;舒跃龙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临床上用于抗流感病毒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烷胺类药物,即M2离子通道抑制剂,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该类药物仅作用于A型流感病毒,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另一类是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抑制剂,包括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扎那米韦(zanamivir,依乐韦)、帕拉米韦( peramivir)、拉尼那米韦(laninamivir),其中后2种目前仅在日本和(或)韩国上市.评价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性的方法包括表型分析和基因型分析.常用化学发光或荧光底物法进行表型耐药分析,而基因型分析则是通过常规测序或焦磷酸测序等方法测定抗性突变的分子标记[1].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HA1氨基端的表达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建立

    作者:秦利;胡健萍;杨宇;王林林;王静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人类常见的流感病毒之一,2009年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并非一种全新的流感病毒[1],陆一涵等[2]推测可能是北美地区的H1N4病毒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包括重组和重排)所致。基因组测序发现,该病毒包含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3-4],其中血凝素(HA)蛋白来源于猪谱系,一直存在于经典猪流感病毒和三源重排子猪流感病毒中[5]。HA蛋白是流感病毒主要的表面抗原,与病毒吸附穿膜及宿主对病毒易感性有关[6-8],其变异率较高,常通过突变使病毒逃脱宿主免疫引起新的流感大流行。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HA1氨基端球形头部的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改变,因此甲型H1N1病毒HA1氨基端蛋白的表达是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关键。笔者通过原核表达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1氨基端蛋白,制备多抗血清,建立了特异性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

  • 表达流行性感冒病毒HA基因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的研究

    作者:赵小东;韩峰;应革;王璇;王艳;吴淑华

    通过RT-PCR扩增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HA基因,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载体pAdTrack-CMV,该重组质粒与腺病毒DNA共转化E.coli BJ5183,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DNA,将其转染293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PCR证实HA基因已整合至腺病毒基因组中,Western blot结果检测到重组病毒感染293细胞中HA的表达.重组病毒经滴鼻和灌胃两种途径免疫小鼠,结果2次免疫后滴鼻组和灌胃组均产生明显的免疫应答,血清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10000和1:1000.除血清IgG外,还在肺灌洗液中检测到分泌型IgA.滴鼻组的免疫效果强于灌胃组.经小剂量攻毒实验显示,重组腺病毒保护率为100%.该文成功构建了表达流感病毒HA基因的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重组病毒免疫小鼠可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 中国历年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作者:王勇;陈淑霞;薛颖;董杰;金奇;侯云德

    测定了27株中国1968~2000年的人H3N2亚型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分离株HA1基因的核苷酸全序列,其中包括7株流行代表株:A3/Beijing/1/68、A3/Guangdong/243/72、A3/Beijing/39/75、A3/Guangdong/38/77、A3/Beijing/266/85、A3/Beijing/30/95、A3/Shanghai/1/98.阐明了这些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结构、变异本质、进化发展过程以及这些毒株与其它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进化亲缘关系,为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流感病毒基因组变异规律等打下了基础.初步的进化分析表明,历年来的人流感病毒H3N2亚型的起源和进化分为两个分支谱系,并在1984/1985年进行了交替转换;且有一部分人的H3N2亚型分离株其HA1核苷酸序列与猪分离株的进化亲缘关系为接近.

  • 流行性感冒病毒M2蛋白可溶性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作者:张立国;曾革非;董婕;陈爱君;姚立红;郭元吉;张智清

    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M2蛋白是其保护性抗原之一,在几乎所有甲型流感病毒中高度保守,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具有交叉保护能力的流感疫苗.然而M2分子在病毒颗粒中含量非常少,用从病毒中纯化的方法很难获得足够的免疫原.在原核表达时发现,M2蛋白对宿主菌具有很强的毒性作用,导致其死亡,因此很难获得高表达.在本研究中,采用RT-PCR方法从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中克隆了A1/PR/8/34毒株的M2基因,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缺失了M2蛋白的跨膜区26~55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到pET-32a中,与硫氧还蛋白融合,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并且表达产物以可溶形式存在,不形成包涵体.利用硫酸铵盐析结合金属离子鏊和柱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了表达的融合蛋白.免疫荧光实验表明,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产生的抗血清能够与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特异性的结合,证明表达产物具有流感病毒M2蛋白的抗原性.

  •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和cDNA芯片技术筛选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相关基因

    作者:陈忠斌;杨静;王华;孙偶军;王升启

    病毒基因组有限的编码能力和以病毒蛋白为靶的抗病毒药物易出现耐药性,使从病毒感染宿主筛选病毒感染相关生物大分子作为抗病毒药靶和诊断标志物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为了筛选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基因,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以流感病毒A/鲁防/93-9(H3N2)感染的MDCK细胞及正常MDCK细胞为材料,构建病毒感染特异性差减cDNA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取约800个克隆,PCR扩增其中插入片段,经纯化、紫外定量后,用基因芯片自动点样仪点在氨基片上,制备cDNA芯片.将流感病毒感染的MDCK细胞和正常MDCK细胞的总RNA分别用Cy3、Cy5反转录荧光标记后,与cDNA芯片杂交,用芯片扫描仪扫描获得芯片杂交信号,经阳性对照校正和归一化处理后,以如下条件作为判定基因差异表达的标准;(a)Cy3与Cy5的信号比值大于1.5(正常细胞用Cy5标记)或小于0.67(正常细胞用Cy3标记);(b)Cy3和Cy5信号值之一必须大于1 000.经cDNA芯片筛选获得了18个流感病毒感染特异性克隆,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均为流感病毒感染相关新基因EST.流感病毒感染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获得,为新型病毒药靶诊断标志物发现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 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病毒HA1的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变异规律及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作者:王勇;薛颖;陈淑霞;金奇;侯云德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工具,结合自身的实验结果,对现有的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全球分离株的HA1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的分离株大致分为以年代划分为特征的两大谱系,即1968~1984/1985年的谱系,时间跨度为18年;1984/1985~1997/2000年的谱系,时间跨度为13~17年.它们分别起源于两类毒株,并在各自的谱系内发展演化,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1984/1985年,两大谱系发生交替转换和过渡,说明流感病毒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这可能对流感的监测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绝大多数毒株的二硫键组成位点和糖基化位点是极其保守的.受体结合位点(RBS)的一部分构成成份保守;其他构成成份发生变异甚至高变,并与某些抗原决定簇位点重合,可能参与了抗原抗体相互作用.5个抗原决定簇位点的变异各有其特点.A和B位点的变异表现活跃,抗原性强,但B位点稍弱于A位点.C和D位点的抗原性一般,且D位点的变异性低于C位点.E位点抗原性一般.在各位置的变异中,大多常是相同相近性质或相同种类的氨基酸相互替换.HA1蛋白全序列的熵(entropy)峰值作图的分析表明,HA1蛋白上121~126位等区域或位点可能独立,或参与构成了某些已知或未知的抗原决定簇位点.这很可能是新发现的或未被鉴定的抗原决定簇位点或其组成.

13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