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作者:刘颖

    目的 研究在临床过程中通过中药灌肠的方法进行治疗重型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取80例重型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使用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研究中药灌肠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完成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显著.结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于重型乙肝患者的治疗选用中药灌肠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 凉血解毒法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实验室指标评价

    作者:刘俊香;于得海;方兴

    目的:观察100例经凉血解毒法治疗湿热瘀毒证型重型乙型肝炎的转归,评价相关实验室指标与疾病的关系.方法:100例湿热瘀毒证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均在西医一般治疗基础上,予清肝解毒注射液静滴、大黄水煎液灌肠.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血常规、电解质、白蛋白(ALB)、肾功能、白介素-2(IL-2)无明显变化(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DBiL)、血氨(NH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转化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介素-10 (IL-10)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入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5.0%.结论:凉血解毒法对湿热瘀毒证型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密切监测实验室指标有助于提高重型乙型肝炎的诊治.

  •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P-10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作者:罗亚文;罗军敏;林世德;易学东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与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及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SHB患者40例血浆置换(PE)开始、结束及PE后5 d血清,根据SHB患者PE后5 d病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采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健康对照各20例血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IFN)诱导蛋白10(IP-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常规检测SHB患者入院时、PE后5 d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入院时SHB及CHB组血清IP-10均高于健康对照组(683.56±174.63,216.13±102.92vs 107.61±55.81,P<0.01),SHB组高于CHB组(P<0.01);SHB患者血清IP-10与TNF-α呈正相关(r=0.366;P<0.05),与PTA呈负相关(r=-0.401;P<0.05),与TB相关性不明显(r=0.223,P>0.05).PE后5 d SHB好转组及恶化组较入院时血清IP-10均明显下降(P<0.01,P<0.05),恶化组高于好转组(P<0.01).结论:血清IP-10参与了SHB肝脏的免疫损伤;IP-10水平与肝脏炎症损害程度有关;动态观察IP-10在SHB患者PE前后的变化,能反映SHB患者病情发展及转归.

  • 替比夫定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中权

    重型肝炎是因肝组织大面积坏死或肝细胞凋亡而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其病情凶险、病变复杂,病死率高达70%以上[1].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重型乙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 B,SHB)占重型肝炎的63.9%~78.6%[2-3].因此,探讨SHB合理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整体重型肝炎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分别应用了替比夫定(LdT)和拉米夫定(LAM)对本院所收治的SHB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 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作者:孙燕;关琦;李广明;高岩

    目的观察膦甲酸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4月~2004年4月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56例,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8例,慢性重型肝炎48例,所有病例HBsAg、HBeAg、HBV-DNA均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0g,2次/d,2周后改为1次/d,疗程28d.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变化,乙肝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存活病例乏力、纳差、腹胀、腹水等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情况(TBIL、PTA)、HBeAg、HBV-DNA阴转率及病死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有4例出现低热,5例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症状,有3例用药第2周出现血肌酐升高,未影响治疗.结论膦甲酸钠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有效地改善肝功能,降低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为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晓燕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sysmex-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对8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7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小板参数的检测。结果8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病情严重组与病情好转组比较, PLT、MPV、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其凝血机制的判断预后及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

    作者:彭雪寒

    目的 探究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1组与治疗2组,33例治疗1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另33例治疗2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肝功能及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治疗1组在白蛋白(ALB)(29.83±2.41)g/L、胆碱酯酶(CHE)(6 771.36±177.53)U/L上与治疗2组相比(28.77±2.54)g/L、(5 957.71±145.33)U/L显著较高(t=1.739、20.373,P<0.05),在总胆汁酸(TBA)(164.25±16.53) μmol/L、总胆红素(TBIL) (197.66±19.3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22.78±12.36)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2.36±12.54)U/L上均比治疗2组(201.77±20.89) μmol/L、(247.25 ±24.82) μmol/L、(155.36±15.71)U/L、(147.36±14.91)U/L低(t=8.091、9.054、9.363、7.372,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治疗1组(60.61%)与治疗2组(6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2,P>0.05).结论 将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应用于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时,能显著提升患者肝功能,避免进一步损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重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HBVDNA CP区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李志勤;余祖江;江河清;武淑环;李建生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基因型分布及各型HBVDNA CP区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乙肝病毒型特异性引物采用巢式PcR方法 ,对4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用PCR方法 和DNA测序方法 检测CP区突变.结果 4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B基因型12例(28.57%),C基因型29例(69.05%),B+C型1例(2.38%),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别;42例患者所感染HBv基凶组发生前C区1896点突变有32例(76.19%),其中,C基因型有28例(87.5%),B基因型有4例(12.5%).B型BCP区ntA1762T/ntG1764A双突变3例(25%),C型BCP区双突变26例(89.66%),B+C型(1例)未发生突变结论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以感染B、C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较B基因型更易发生基因变异.

  • 中晚期重型乙型肝炎血浆置换与内科治疗生存率的比较

    作者:张锁才;李夏亭;朱科专;何杰;徐天敏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内科治疗对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的影响,探索中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及疾病的转归,与同期仅予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对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36例,18例好转、18例死亡,内科治疗组32例,13例好转、19例死亡,两组之间患者生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肝功能指标(ALT、AST、SB、ALB、TC、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内科治疗相比较,在其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并不能提高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决定于其肝功能衰竭的程度.

  • 中晚期重型乙型肝炎血浆置换与内科治疗生存率的比较

    作者:张锁才;李夏亭;朱科专;何杰;徐天敏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内科综合治疗对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的影响,探索中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及疾病的转归,与同期仅予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对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36例,18例好转,18例死亡,内科治疗组32例,13例好转,19例死亡,二组之间患者生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肝功能指标(ALT、AST、SB、ALB、TC、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内科综合治疗相比较,在其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并不能提高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决定于其肝功能衰竭的程度.

  • 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对重型乙型肝炎HBV DNA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覃雪英;陆启峰;覃后继;黄美金;丘海先;陆春雷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后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36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周(C组),观察其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变化,并与常规内科治疗(A组)及常规血浆置换疗法(B组)比较.结果 治疗后B组与C组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P均 <0.01),C组下降幅度优于B组(P<0.01),A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C组总有效率与A组及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能有效降低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 DNA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重型乙肝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金淑芳;张凤芹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阻抗法检测8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和100例健康者的PLT和MPV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PLT减少率为7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PLT减少,则MPV变大(P<0.01);患者PLT正常,则其MPV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PLT比死亡组PLT高(P<0.05).结论:患者PLT的变化与疾病预后有一定的关系,PLT增加,预后良好.

  • 激素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临床研究

    作者:李东;马德强;陈悦;孟忠吉;柯昌征;康健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治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由(417.25±40.12)μmol/L下降为(105.26±27.89)μmol/L,PTA由(35.71±2.13)%上升至(65.29±11.19)%,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t=21.1982,5.3757,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但差异不显著(x2=2.8490,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感染和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x2=0.1434,P>0.05).结论 强效抗病毒治疗同时,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确切,能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改善肝功能,同时不良反应小,值得尝试使用.

  • 肝乐宁、肝细胞生长素与G-I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

    作者:昌荣林

    为了比较三组药物的疗效,将重型乙型肝炎103例,随机分为3组,三组均采用综合基础治疗,A组32例加用肝乐宁0.4~1.0于糖水中滴注,每日一次,B组35例加用肝细胞生长素40mg~100mg;C组加用胰高血糖素1mg联合胰岛素8u~10u(G-I),用法均同A组.观察疗效、副作用及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药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50%、57%和44%,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血清胆红素下降C组较A组和B组明显(P<0.05及P<0.01).A、B二组副作用不明显,C组不良反应较多.ALT、ALB及PT的变化三组无显著差异.

  • 替比夫丁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型乙型肝炎34例的研究

    作者:周春艳

    目的:探讨替比夫丁联合地塞米松在重型乙型肝炎的应用.方法:34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平均年龄在40.5岁,结合患者意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综合治疗或者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替比夫丁联合地塞米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9%),死亡率(43.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5%,P<0.05),死亡率对比无有意义的差距(45.4%).结论:采用替比夫丁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可提高有效率,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彭赛蛟;李伟林;张瑾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变化,了解细胞免疫变化在重型乙型肝炎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死亡患者8例,存活患者34例)、20名健康对照者、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3种CD8+ CTL的水平,比较重型乙型肝炎和其他对照组、重型乙型肝炎存活和死亡患者各种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结果 与其他各组比较,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3+和CD4+百分比、CD4+/CD8+比值,以及core 18-27、polymerase 575-583和envelope335-343特异性CT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CD8+百分比明显升高.与存活患者比较,重型乙型肝炎死亡患者上述各T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更加明显.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急剧下降,HBV特异性CTL应答缺乏,细胞免疫参与了重型乙型肝炎的进展过程.

  • 胸腺肽α1联合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38例重型乙型肝炎

    作者:焦栓林;赵晓蕊;欧阳洪;杜世奇;秦建增;王全楚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联合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74例诊断为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护肝、退黄、血浆、白蛋白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氢化可的松150 mg/d静脉滴注,连用3 d;3 d后改为100 mg,6d后改为50 mg,疗程9d.胸腺肽α1(商品名:日达仙)1.6 mg,皮下注射,连用5d;5 d后改为隔日一次,15d后改为胸腺肽α1(基肽)1.6 mg,皮下注射,隔日一次,30d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症状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30d后,治疗组在症状改善、黄疸消退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27.2%)明显低于对照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胆红素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胸腺肽α1联合糖皮质激素降阶梯治疗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在重型肝炎上升前期及上升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佳.

  • 慢加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1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娟娟;潘修成;杨帆;任劲松;傅涓涓;刘梅;李丽;陈明

    重型乙型肝炎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达70%~80%以上,是目前我国重型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生机制未完全清楚.单核细胞是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炎症情况下可发育成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在诱导抗感染免疫和启动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伦理;周正仕

    目的 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10例健康的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的水平,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血中HBV DNA滴度.结果 (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有显著差异(P<0.05),较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则有极其显著差异(P均<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组外周血调节CD4+ CD25+T细胞的百分率为(8.32±2.72)%,与健康对照组(8.10±2.65)%比较无差异;(3)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 DNA滴度为1.2×104拷贝/ml,与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4拷贝/ml)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7.8×105拷贝/ml)相比较,有极其显著差异(P均<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 DNA滴度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相比,无差异;(4)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HBV DNA滴度呈正相关.结论 (1)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T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诱导的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的发生;(2)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HBV DNA滴度呈正相关,表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对体内HBV载量具有较大的影响;(3)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病毒抑制清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重型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申川;赵彩彦

    重型乙型肝炎是由HBV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继而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和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绝大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60%~80%。HB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约占全部重型肝炎的70%以上[1]。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重型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5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