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粒载体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

    作者:王缚鲲;邹全明;任建敏;于长青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医学中已应用多年,过去主要用于可吸收性缝线、植入性软组织、骨固定材料的制造以及药物控释系统制备等方面[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专家先后将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microparticle)用作载体投递疫苗,并对其特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1.微粒载体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对微生物致病机制、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重组DNA 技术、蛋白分子设计等新技术的引入,人类有望借助疫苗技术预防和治疗更多的疾病[2]。然而,由于投递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常用的许多疫苗,仍需要多次反复接种。这样,不仅使辍种率高达70%,也导致储运和医护开支高达疫苗总费用的80%~90%[3]。近年来,有人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包裹并投递疫苗,初步研究发现微粒载体的应用可减少免疫次数,产生佐剂效应,增强免疫效果,提高免疫覆盖率。微粒包裹型疫苗将成为新一代疫苗剂型开发的方向[4]。

  • 人TLR4的B细胞优势表位设计、合成及其免疫原性检测

    作者:杨清武;朱佩芳;王正国;吕凤林;蒋建新

    目的鉴定TLR4的优势抗原表位,为抗人TLR4单克隆抗体制备奠定基础. 方法分别应用Hoop & Woods亲水性参数、抗原性参数、可及性参数和抗原表位的软件分析对TLR4 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后用抗原性指数的方法进行综合评述.合成针对该表位的多肽,以此多肽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对其免疫原性进行检测. 结果预测TLR4的B细胞优势表位为189~202氨基酸序列:NH2-HKL TLR NNF DSL NV-COOH,此多肽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的抗体滴度,多抗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结论预测的TLR4短肽是B细胞的优势表位,以此制作抗人TLR4单克隆抗体是可行的.

  • 人C5a B细胞表位的设计与其单克隆抗体的结合

    作者:吕凤林;巫振洪;李元朝;何萍;胡承香

    我们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采用B细胞优势表位预测并结合实测的方法,设计合成人C5a的B细胞表位多肽,以此为抗原按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制作表位多肽单克隆抗体,在传统ELISA鉴定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传感器分析方法,分别研究单克隆抗体与表位多肽和全长C5a分子的结合动力学规律.

  • 嵌合的βhCG-CTP免疫原性的研究

    作者:吴建华;颜建华;姚宏;章容

    目的 通过分子改进提高βhCG-CTP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方法 根据分子设计及免疫识别原理,利用蛋白质固相合成技术人工合成一小分子表位嵌合多肽,内含βhCG-CTP上的两个B细胞表位(β8、β9)以及一个源自麻疹病毒融合蛋白的T细胞表位,以此多肽免疫家兔,以WHO的βhCG-CTP疫苗标准品为对照,用ELISA测定所产生的抗体滴度,比较两者的免疫原性.结果 该嵌合多肽免疫家兔后产生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WHO βhCG-CTP疫苗标准品,且能与天然hCG结合.结论 人工合成的表位嵌合多肽免疫原性较βhCG-CTP明显提高,而多肽分子的抗原性未受影响,免疫家兔后诱生的抗体与天然hCG结合力强,引入T细胞表位能提高小分子多肽的免疫原性,表明通过分子改进可提高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

  • 细胞色素P450在药源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马小超;屠曾宏

    随着各种新药的广泛应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与肝组织内高表达的细胞色素P450(CYP450)密不可分.CYP450是参与药物Ⅰ相代谢的主要酶系,部分药物经CYP450代谢产生反应性代谢产物,后者可与肝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通过诱发免疫反应、引起脂质过氧化等不同的机制造成肝损伤.CYP450的诱导和抑制以及CYP450表达的个体差异都与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有关.基于CYP450在药源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围绕CYP450进行的代谢酶研究和新药分子设计已经开展,这对预防和减少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 拮抗细菌DNA的CpG-N ODN筛选

    作者:王良喜;鲁永玲;丁国富;罗平;周红

    目的 在抑制性CpG寡核苷酸(CpG-N ODN)分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序列加以合成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筛选出能够拮抗细菌DNA的CpG-N ODN.方法 对合成的10条CpG ODN进行生物学活性的初筛和复筛,观察其自身的刺激性及其对CpG-S ODN诱导的TNF-α释放的抑制作用.使用RNAstructure version 3.71预测CpG ODN的二级结构及自由能,根据10条CpG ODN构效关系分析结果,对CpG-N ODN分子进行再设计,并从中选择11个序列进行生物活性的筛选.结果 首次合成的10条CpG ODN仅1条是对细菌DNA拮抗作用较弱的CpG-N ODN.通过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分析,推测CpG ODN的生物活性可能与自由能相关.在此基础上对CpG-N ODN分子进行了再设计,合成的11条CpG ODN中有5条是拮抗作用较强的CpG-N ODN.结论 获得了6条CpG-N ODN.CpG ODN的生物活性可能与自由能密切相关.

  • 昆虫防御素A的分子改造及其在噬菌体表面的展示

    作者:赵安;薛沿宁;冯健男;张杰;高波;刘农乐;王芳;王会信

    目的:实现对昆虫防御素A的分子改造及改造后分子的噬菌体表面展示,为进一步设计构象型肽库,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分子改造包括以下内容:分子截短,突变碱性氨基酸,减少半胱氨酸的数目等.利用InsightⅡ Homology系统对改造后分子结构进行预测.然后再将合成的改造蛋白基因插入到pCANTAB 5E载体中,采用Western印迹鉴定该蛋白在噬菌体表面展示.结果与结论:模建结果显示改造后蛋白仍保持原有三维结构不变,并且成功实现了昆虫防御素分子在噬菌体表面的展示.

  • 抗菌肽的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作者:刘兴东;孟庆斌;孟庆国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与传统抗生素相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因其毒性强、稳定性差、合成成本高等原因,抗菌肽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此,药物学家们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获得了高活性、低毒性的抗菌肽。该文综述了抗菌肽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抗菌肽 分子设计
  • IgE表位分析及其拮抗剂的分子设计研究进展

    作者:乔春霞;冯健男;沈倍奋

    IgE类型的抗体是过敏性疾病的始动因素,抗IgE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游离IgE分子,下调IgE分子水平,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的出现更是为过敏性疾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食物过敏症等疾病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更显示了其良好的疗效.与传统临床治疗手段相比,人源化抗IgE抗体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点.此外,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拮抗分子的研究也十分盛行.在分析IgE分子功能表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分子设计可获得潜在的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拮抗剂如抗IgE抗体类似多肽、IgE类似肽以及其他抑制性小分子等.

  • 小分子非肽类HIV蛋白酶抑制剂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

    作者:陶国新;李兰燕;迟翰林

    目的:探索性研究和设计小分子非肽类HIV蛋白酶抑制剂.方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分子对接方法.结果:设计的一系列非肽小分子既有抑制酶的活性,又因模拟结合水而具高特异性,同时由于去除了肽的性质而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其中,Ppe3j和Bps962e可作为候选先导物.结论:非肽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剂有望成为具有较高口服生物利用度而又不失高活性和高特异性的抗HIV病毒药.

  •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苗头和先导物的品质决定新药的成败

    作者:郭宗儒

    苗头化合物-先导物-候选药物是创制新药的三个重要里程碑,其中候选药物的确定是新药创制的关键环节,将创制过程分成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且开发阶段所有环节都取决于候选药物的化学结构,所以决定了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命运.候选药物质量的高低又受制于先导化合物的类药性和苗头化合物的品质,苗头化合物演化成先导物是将新药的研究植根于有研发前景的结构上,先导物的优化是将活性化合物转化成候选药物的过程,是在药效、药代、安全性和物化性质等多维空间中的优化操作.本文结合实例讨论了发现苗头、确定先导物、先导物优化和确定候选药物的策略原则.

  •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药理活性与成药性

    作者:郭宗儒

    化合物的内在活性和成药性是创新药物的两个基本要素,活性是药物的基础和核心,成药性是辅佐活性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两者互为依存.药物在体内的药剂相、药代动力相和药效相可概括为活性和成药性的展示过程.成药性是药物除活性外的其他所有性质,包括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和毒副作用,这是在不同层次上表征药物的性质和行为,但又相互关联与制约.活性与成药性由化学结构所决定,体现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结合上,寓于分子的结构之中.先导物的优化是对活性、物化、生化、药代和安全性等性质的多维空间的分子操作,因而具有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

  •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从多位点抑制剂到一药多靶

    作者:杨文超;孙琦;喻宁熙;朱晓磊;杨光富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且致病机制极为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并对整个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设计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一直是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其中尤以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抑制剂的研究为活跃并已在临床中成功应用.然而,现有商品化AChE抑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有限,并且都伴随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多重结合位点的AChE抑制剂和针对多重作用靶标的多功能抑制剂(即一药多靶)成为AChE抑制剂分子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代表性AChE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和结合模式出发,对AChE抑制剂分子设计的发展历程及新成果进行了综述.

  • 基于酶结构的新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设计、合成与活性评价

    作者:贾红;郭彦伸;葛轶昱;文辉;杨静;杨秀颖;杜冠华;杨光中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结构类型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借助FlexX对接软件,利用丙二酸和丁二酸的电性和结构特征使抑制剂分子与Zn2+形成双齿甚至三齿配位作用,并引入长的疏水性片段结合于蛋白酶的S1'腔穴;该类化合物大多对MMP-2表现出微摩尔级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并发现一个具有较好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结构修饰和优化有望寻找到活性更高、生物利用度更好的MMP-2抑制剂先导化合物.

  • Buforin Ⅱ衍生肽的分子设计、结构分析及活性研究

    作者:郝刚;乐国伟;施用晖;马丹雅

    在Buforin Ⅱ衍生肽BF2-A的结构特征基础上,重新设计新抗菌肽BF2-X.BF2-X是将BF2-A的N-端保持不变,在第10位精氨酸上接入一个3次重复的α-螺旋序列RLLR,并将第8位上的缬氨酸用亮氨酸取代.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与BF2-A相比,BF2-X的正电荷增加,疏水性比例提高,螺旋度增加,同时两亲性也增强.化学合成后经圆二色谱检测表明,BF2-A/X在水相中是一种无规则卷曲结构,当置于模拟细胞膜疏水环境的50%三氟乙醇中时,BF2-A/X会被诱导成α-螺旋结构,并且BF2-X的α-螺旋含量明显高于BF2-A.抑菌试验表明BF2-X对细菌以及真菌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BF2-X对细菌的抗菌活性要比BF2-A强.BF2-X的α-螺旋含量的提高可能与抗菌活性的增强有直接的关系.BF2-A/X对小鼠红血球不具有体外溶血活性.

  • 非共价相互作用增加紫杉醇溶解度的寡肽研究

    作者:刘薇;郭涛;葛静文;李海燕;徐学军;孙立新;张继稳

    本文基于寡肽与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促进PTX溶解的原理,设计了寡肽分子(N terminal-W(L)-FFGREKD-C terminal,W8),并通过实验检测了W8对PTX的增溶效果.根据PTX的结构特点,设计了PTX的增溶寡肽分子W8,使用分子对接程序考察了W8-PTX的结合效果以及可能的优结合构象;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W8的增溶效果进行检测,并从分子水平对增溶原理进行讨论.对接结果显示,W8和PTX之间有两对π-π相互作用和数个氢键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W8对PTX增溶作用明显,PTX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其饱和溶解度提高了28倍.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增溶PTX的寡肽奠定了基础,为设计更安全的寡肽型增溶辅料提供了思路.

  • 两亲α-螺旋抗菌肽的分子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李趣欢;张文军

    抗菌肽以其广谱、快速、特异性作用及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成为具有重要潜在价值的新型药物.大限度地发挥其活性和降低毒性,是抗菌肽新药开发的首要问题.用分子设计手段改造抗菌肽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两亲α-螺旋抗菌肽为对象,对分子设计过程中遵守阳离子性和两亲性的原则及影响活性的物理化学参数,可以采取序列修饰或全新设计的方法,以达到定向改造的目的.对分子设计在医药上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 GLUT3底物识别与转运的分子机制被揭示为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基础

    作者:青华文

    本刊讯 2015年7月1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颜宁研究组在《自然》在线发表《葡萄糖转运蛋白识别与转运底物的分子基础》,报道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3处于不同构象的3个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通过与之前该组解析的GLUT1的结构比对,完整揭示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底物识别与转运的分子机制,为基于结构的小分子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

  • HCG嵌合肽CP12基因的构建和原核系统表达

    作者:徐万祥;熊艳;孙志达;廖矛川;顾少华;应康;刘建平;谢毅

    发展可组合靶抗原多个线性B细胞表位和自身或外源T细胞表位的基因工程嵌合肽免疫原,是当今疫苗学和免疫学界又一新的研究方向[1-3].我们曾以克服hCG避孕疫苗研制中存在的佐剂和免疫应答的MHC遗传限制等突出问题为目标,报道了hCG嵌合肽CP1编码基因的合成和原核生物表达的阶段性实验结果[4]. 本研究是系列基因工程hCG嵌合肽疫苗研究项目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一在DNA和蛋白质分子设计水平积累提高靶CP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率的经验,二分析探讨所设计的不同表位组合顺序和CP肽链长度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 CP12的分子设计与CP1的相似,即以同样顺序组合了hCGβ的3个线性B细胞表位和6个Th细胞表位(其中2个是广谱性的),区别是CP12在CP1的N端接上一段无B-和T-细胞表位的肽段, 它出自能在大肠杆菌中高表达的与人透明带1(ZP1)高度同源的猪ZP4肽的N端.CP12编码基因的构建分二步走,也就是,先化学合成正负链四段猪ZP4 25聚肽编码基因(含CP1编码基因5'端ATG后至BamH I位点间的短片段),两两配对退火复性后,通过酶促反应连接成1个ZP肽编码基因片段.然后再借助其两端EcoR I和BamH I酶切位点,重组插入经上述2种酶双酶切的pBV2 21-CP1重组表达质粒.DNA测序验证了CP12全序列.

  • 065 以CTL表位为基础的高效疫苗的分子设计及其效应机制

    作者:袁志刚

    随着抗原表位及基因免疫的研究进展,以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表位为基础所开展的基因疫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综述了以CTL表位为基础,通过辅以协同刺激分子基因、细胞因子基因作为基因佐剂或给目的抗原设计一“向导序列”或“得力助手”等方法所进行的高效疫苗的分子设计。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