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盗血程度及类型的关系

    作者:高山;黄一宁;刘俊艳;汪波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锁骨下动脉(Sub-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盗血程度和类型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152例经TCD检查诊断的Sub-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4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根据同侧椎动脉(Ip-VA)TCD检测的血流方向,将盗血程度分为:无盗血(Ip-VA完全正向)、Ⅰ度盗血(Ip-VA收缩期有切迹)、Ⅱ度盗血(Ip-VA收缩期反向,舒张期正向)和完全盗血(Ip-VA完全反向).盗血途径:基底动脉参与盗血(基底动脉呈盗血频谱)或不参与盗血两种.根据DSA管径大小将Sub-A狭窄程度区分为50%~74%,75%~95%和闭塞三种情况.结果(1)96例有临床缺血表现,其中VBI占76%,同侧上肢缺血症状占9%,两种症状均有占14%.83%患者两侧收缩压差≥20 mm Hg(1 mm Hg=0.133 kPa),而仅有33%患者舒张压差≥20 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4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患者的Sub-A狭窄严重性与椎动脉盗血程度成正比(P<0.05).(3)TCD检查无盗血34.2%,Ⅰ度盗血19.9%,Ⅱ度盗血15.8%, 完全盗血30.1%.VBI与盗血程度无关(P=0.54).152例患者中52例(34.2%)基底动脉参与盗血,基底动脉参与盗血的患者中38例(73%)出现VBI,而基底动脉未参与盗血的患者中只有35例(35%)出现VBI,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CD是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使更多的临床和临床下患者得到诊断,收缩期血压差较舒张期血压差改变更明显,VBI与盗血程度无关,而与基底动脉参与供血有关.

  • 烟雾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高山;倪俊;黄家星;黄一宁;汪波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问世后,烟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了北京协和医院自TCD应用于临床后(1992-2004年)的54例烟雾病的特点.35例(65%)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19例(35%)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结果 (1)起病年龄有两个高峰,10岁左右和40岁左右.≤25岁年龄组19例(35%,中位数9岁),>25岁年龄组35例(65%,中位数39岁).(2)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内的缺血性血管病,共39例(72%).以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发生频率在不同年龄组分别为:<16岁年龄组87%;16~30岁年龄组55%和>30岁年龄组71%.脑出血8例(15%),发病年龄17~49岁.其余7例首发症状表现为非典型血管病临床表现.确诊时为脑出血的10例患者均直接经DSA检查诊断,而非出血的44例患者中的37例(84%)先经TCD筛查而后行DSA或MRA确诊为烟雾病.结论 TCD能够发现更多缺血性和表现为非典型血管病临床症状的烟雾病患者,我们的资料显示,成年发病的烟雾病患者较儿童更多.此外,虽然脑出血好发于成年人,但无论儿童期还是成年期,烟雾病的临床表现都以缺血症状为主,尤其是TIA.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佳速度值

    作者:刘俊艳;高山;黄家星

    目的通过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比较,确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佳速度值,及不同程度MCA狭窄的佳血流速度分界值.方法利用TCD检测仪诊断148例无症状的MCA狭窄患者,并与MRA结果进行对照.以TCD收缩峰流速130 cm/s、140 cm/s、150 cm/s、160 cm/s、170 cm/s分别作为诊断狭窄的佳界限值,通过计算各假设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确定诊断血管狭窄的佳速度值.应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法确定不同程度MCA狭窄的佳分界值.结果 MRA所示正常, 中度、重度狭窄的血管条数分别为75、112、109条,相应各组MCA平均收缩峰流速分别为(121±22) cm/s、(155±21) cm/s、(199±43) cm/s,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ANOVA方差分析,P<0.001).TCD诊断血管狭窄的佳速度值为140 cm/s(曲线下面积0.870, P<0.001),以此速度值诊断MCA狭窄的相应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2.7%、91.4%.而流速140 cm/s和180 cm/s为区分MCA不同程度狭窄的佳速度分界值.结论在诊断无症状性MCA狭窄以及狭窄程度评估方面,TCD与MRA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但TCD难以准确定位狭窄部位.

  • 经颅多普勒狭窄指数数理推导的合理性与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吴钢;陆兵勋;许国英;魏慧星;郑依勇

    目的阐述经颅多普勒狭窄指数数理推导的合理性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方法根据脑血流动力学原理,动脉狭窄指数(STI)的公式为:STI=1-(Vm0÷Vm1)×(Q1÷Q0),公式中的(Q1÷Q0)参数采用(PI1÷PI0)比值替代,推导出狭义狭窄指数公式和通用狭窄指数公式,我们对此过程进行数理逻辑推导,阐明公式的合理性;并与Lindegaard指数进行比较;阐述弹力系数的范围和意义以及弹力系数的选择注意点.结果血管狭窄时血流速度(Vm1)与狭窄血流的搏动指数(PI1)呈负相关,r=-0.65,P<0.01,n=55; Vm1与狭窄指数呈正相关,r=0.82,P<0.01,n=55; 狭窄指数与 Lindegaard 指数呈正相关,r=0.82,P<0.01,n=55;从不同组弹力系数值的变化趋势,探讨狭窄指数通用公式弹力系数的选择,并推测弹力系数值的大小可能与动脉的弹性和管径大小有关.结论无论是狭义狭窄指数公式还是通用狭窄指数公式计算的STI,结果都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动脉狭窄的百分比.

  • 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自身调节潜力分析

    作者:彭清;黄一宁

    目的 应用TCD和倾斜试验评价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自身调节.方法 脑血管狭窄患者32例(A组),无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28例(B组),健康对照26名.通过呼吸试验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HI)及血管运动反应性(VMR)评价脑小血管CO2反应性;头高位70°倾斜试验改变体位,记录卧立位脑血流速度(CBFV)及血压、心率,评价脑小血管的血压-自动调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B组VMR(分别为0.18±0.02和0.26±0.04,对照组为0.43±0.06)、BHI(分别为0.76±0.15和1.05±0.15,对照组为1.52±0.19)显著降低(P<0.05).A组患侧与对侧VMR(分别为0.10±0.01、0.22±0.02)及BHI(分别为0.51±0.14、0.94±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侧BHI值小于0.6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HI下降与脑梗死相关(B=2.234,P=0.016).直立位时血压、心率增加,CBFV下降.3例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直立位血压和CBFV均显著下降,二者之间相关(r=0.430,P=0.004).结论 脑梗死及脑血管狭窄患者脑小血管CO2反应性受损.自身调节能力受损,卒中风险可能增加.直立位时,机体通过提高周围血压和心率,参与颅内自动调节.

  • 脑血管超声检查评价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建立的初探

    作者:王世民;张玮

    目的 联合颈部血管彩超、TCD对前循环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病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评价侧支循环.结果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组nVmACA/nVmMCA(1.15±0.46)大于对照组(0.90±0.34),且nVmACA/nVmMCA>1.25出现率(14例)高于对照组(2例),dVmPCA/nVmPCA(1.08±0.24)与对照组LVmPCA/RVmPCA(1.00±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mPCA/nVmPCA>1.2出现率(12例)高于对照组(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组dVmACA/nVmMCA(1.12±0.37)与对照组RVmACA/LVmMCA(0.93±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mACA/nVmMCA>1.0出现率(13例)大于对照组(7例),dVmPCA/nVmPCA(1.07±0.29)与对照组LVmPCA/RVmPCA(1.00±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dVmPCA/nVmpCA>1.2出现率(7例)与对照组(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颈部血管彩超、TCD确定颅外或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TCD所测的数据可提供有关侧支循环的定性和半定量的信息,初步分析侧支建立情况.

  • 反常栓塞导致以隐源性卒中为首发表现的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治

    作者:孙葳;周知;孙丽丽;刘凤君;邢海英;杨敏;齐丽彤;邹英华;黄一宁

    目的 分析以隐源性卒中为首发表现的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发病机制,总结诊断流程.方法 对2例隐源性卒中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泡试验、普通或增强经胸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胸部增强CT、肺血管造影,对PAVM行介入栓塞治疗和术后随访.结果 2例患者经TCD微泡试验发现体内右向左分流,有以下分流特点:持续性分流、早期分流、分流量大、Valsalva动作对分流程度影响很小.确诊1例为PAVM,另1例为PAVM合并卵圆孔未闭.经介入治疗栓塞肺畸形血管.术后复查TCD微泡试验分流较前明显减轻,分别随访3年及1年无临床症状.结论 对于怀疑反常栓塞导致隐源性卒中患者,可行TCD微泡试验筛查体内右向左分流,除较常见的卵圆孔未闭心内分流之外,还应考虑到另一新分流通道——PAVM心外分流的可能.

  • 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分流信号在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中的预后预测研究

    作者:毕立杰;袁方;杨方;杨西爱;李雯;康晓刚;江文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探测脑血流分流信号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患者预后的早期判别价值.方法 基于西京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神经重症病例前瞻性登记数据库,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所有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LH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预后.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早期接受TCD检查,根据是否存在脑血流分流(flow diversion,FD)现象将其分为FD+组和F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以及发病3、6、12个月的预后,运用卡普兰-迈耶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D现象对MCAO LHI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终共73例急性MCAO LHI患者入组,其中45例(61.64%)纳入FD-组,28例(38.36%)纳入FD+组.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FD-组的脑疝发生率、机械通气应用率、院内病死率以及3个月、6个月、12个月不良结局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分]均明显高于FD+组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D现象存在与否是脑疝(OR=28.943,95%CI 1.922~435.918,P=0.0 15)、机械通气应用(OR=1 1.151,95%CI 1.614~77.018,P=0.014)以及患者3个月(OR=20.163,95%CI 3.048~133.362,P=0.002)、6个月(OR=3.525,95%CI.153~10.773,P=0.027)及12个月(OR=4.400,95%CI 1.387~13.960,P=0.012)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存在FD现象可能可以预测MCAOLHI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预后情况.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TCD检测中的FD现象可用于早期判别MCA0LHI患者的预后.

  •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及其在近期预后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陈炎;朱幼玲;董斌;陈娅;胡婉华;彭宇豪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状况及其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发病72 h内收治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单侧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试验组)106例,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2,5)分.并按照头颅DWI结果将试验组划分为病灶侧106例,非病灶侧106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CO2吸入试验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脑血流速度变化率(CBFV)及搏动指数变化率,以CBFV≥10%为脑血流储备正常,<10%为脑血流储备受损,并比较试验组病灶侧、试验组非病灶侧、对照组3组间的CBFV及搏动指数变化率的差异.应用头颅MRA检测试验组Willis环评估脑结构储备功能并进行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吸烟及饮酒史等对脑血流储备的影响,并对NIHSS评分、梗死部位及体积与CVR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组均采用药物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HDL、LDL、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脑血流储备是否正常、NIHSS评分、脑结构储备、梗死部位、年龄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病灶侧CBFV增加率为5.94% (2.18%,10.49%),搏动指数增加率为10.77% (2.21%,22.62%),二者均低于对照组[CBFV增加率:11.54% (5.01%,17.96%),Z=2.547,P<0.05;搏动指数增加率:48.36% (33.93%,64.51%),Z=6.604,P<0.01].有无糖尿病史在脑血流储备正常组和受损组中的分布不同,分别为2/14和43.48% (4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28,P <0.05).试验组脑结构储备分别与梗死体积和N1HSS评分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和0.238(P<0.05).脑血流储备正常组较受损组预后良好,其CBFV正常患者的比例为18.84%(13/69),预后良好但CBFV下降的患者的比例为81.16%(56/69),预后不良但CBFV正常患者的比例为2.70%(1/37),预后不良且CBFV下降的患者的比例为97.30%(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5,P<0.05).脑结构储备分组中Ⅰ、Ⅲ型患者预后良好占比分别为37.68%(26/69)、5.80%(4/69),Ⅱ型、Ⅳ型预后良好占比分别为43.48(30/69)、13.04(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6,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年龄及脑结构储备是试验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脑血流储备正常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CVR显著降低,CVR可作为患者3个月预后的评价指标.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参数与疗效

    作者:付萌萌;王玉平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减少导致的运动障碍病,该病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多样,且症状个体差异大.有研究揭示PD的病理生理机制与递质紊乱、基底节一皮质环路异常等有关.

  • 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颅内血管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贾艳红;李月春;张京芬;刘国荣;王宝军;田丽川

    目的 探讨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的方法 评价颅内血管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CVR)功能,包括脑血管扩张储备、收缩储备和整体储备功能.方法 对病例组(42例)和健康对照组(30名)进行CVR功能的检查,病例组均经TCD和(或)DSA检查发现一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并合并其他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患者.受试者均采用DWL公司生产的Multi-Dop*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运用DWL公司开发的QL软件,通过外接CO2监测设备监测ETCO2.采用吸入自身CO2气体诱导高碳酸血症,过度换气诱导低碳酸血症的方法 来测定CVR功能.结果 (1)一侧MCA狭窄组的患侧[(3.65%±2.62%)/mm Hg(1 mm Hg=0.133 kPa)]、多血管狭窄组病变较重侧[(1.99%±2.78%)/mm Hg]、对照组的扩张储备值[左侧(3.54%±1.66%)/mm Hg;右侧(3.81%±1.63%)/mm Hg]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55,P<0.05),多血管狭窄组病变较重侧的扩张储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2.546,P<0.05);(2)一侧MCA狭窄组的患侧[(3.22%±1.27%)/mm Hg]、多血管狭窄组病变较重侧[(2.30%±1.14%)/mm Hg]、对照组[左侧(3.19%±0.81%)/mm Hg;右侧(3.23%±0.70%)/mm Hg]的整体储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94,P<0.01),多血管狭窄组病变较重侧整体储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3.357,P<0.01);多血管狭窄组病变较重侧整体储备值低于一侧中动脉狭窄组的患侧(t=2.471,P<0.05);(3)血管病变程度与病变较重侧的脑血管扩张储备值、整体储备值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2,P<0.05;r=-0.364,P<0.05.结论 TCD结合ETCO2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经济的手段可有效地用于CVR功能的评价与研究.颅内血管病变患者由于血管狭窄、闭塞、血流受阻使CVR功能降低,狭窄程度越重,脑血管的储备能力越差.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朱慧敏;周志明;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oreactivity,CVR)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42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手术前1 d、术后1~2 d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支架植入术前后BHI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术后BHI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 42例患者术后手术侧BHI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0.63±0.20,术后1.01±0.10,t=14.28 P=0.00),且无症状组(术前0.77±0.09,术后1.06±0.18,t=-16.74,P=0.00)、症状组(术前0.51±0.19,术后0.97±0.09,t=-11.18,P=0.00)患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侧术后BHI虽较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HI的提高幅度与术前BHI呈负相关(β=-1.00,P=0.00),与术后BHI呈正相关(β=1.00,P=0.00).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明显改善狭窄侧的CVR,改善程度与手术前和术后BHI有关.

  • 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我国南方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状况

    作者:何深文;黄海威;谭双全;苏丽丽;彭丹心;吴小红;黄家星

    目的 研究我国南方社区健康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社区成年居民.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记录病史资料.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和基底动脉(BA)狭窄情况.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035名有效研究对象中,58例(5.6%)存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其中左、右侧VA狭窄分别为17例和23例,BA狭窄30例.单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中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患病率(10.3%)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3.2%,χ2=6.221,P=0.013);狭窄组人群平均收缩压水平[(131.1±25.5)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非狭窄组[(124.1±21.6)mm Hg,t=2.228,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史和收缩压是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史:OR=3.305,P=0.023;收缩压升高1 mm Hg,OR=1.012,P=0.047).结论 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在我国成年人群中均有较高的发生率.收缩压的升高和糖尿病是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 肺动静脉畸形右向左分流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特点

    作者:孙葳;杨敏;要雅君;邢海英;彭清;舒俊龙;门茜;刘冉;许珂

    目的 使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d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cTCD)检测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所致右向左分流,并分析其分流特点.方法 收集2008—2015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介入血管外科的PAVM女性患者8例,均经肺部增强CT、CT血管造影和肺血管造影确诊,患者的血管畸形数目仅为1个者为单发性PAVM,2个或2个以上者为多发性PAVM.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CD的分流指标,包括平静呼吸和Valsalva动作后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分流量.分流量采用4级分类法确定其分流程度:0级(无分流),无MES;1级(少量分流),单侧大脑中动脉(MCA)出现1~10个MES或双侧MCA出现1~20个MES;2级(中量分流),单侧MCA出现>10个MES或双侧MCA出现>20个MES,但未成帘状;3级(大量分流),帘状栓子雨信号,不能在TCD频谱上区分单个MES.持续分流为平静呼吸时存在分流,潜在分流为平静呼吸时无分流、仅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分流.结果 在8例PAVM患者中,有5例为脑梗死,其中1例同时合并肢体动脉栓塞.6例为单发性PAVM,2例为多发性PAVM.MES出现时间为5~11 s,MES持续时间为20~60 s.中量分流1例,大量分流7例,8例均为持续分流,Valsalva动作后和平静呼吸时相比,各分流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肺部影像学可显示的PAVM的cTCD右向左的分流特点为快速出现的中量至大量分流、持续分流,Valsalva动作后和平静呼吸时相比上述分流特点无明显变化.

  •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与卒中复发的相关性观察

    作者:周润泽;潘旭东;王琨;马爱军;王源;徐翔;王丽;庞萌

    目的 微栓子信号(MES)提示可能存在不稳定斑块,有近期缺血性卒中复发可能.本文旨在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MES阳性率及影响因素,以及MES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178例颈内动脉系统LAA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行MES监测并定期随访观察.统计分析MES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MES阳性及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的比例和风险.结果 178例LAA型脑梗死患者中有29例MES阳性(16.3%).ME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在高密度脂蛋白[(0.949 ±0.204) mmol/L比(1.066±0.225) mmol/L,t=2.616,P=0.010]及血小板计数[(275.1 ±99.6)×109/L比(218.4±64.8)×109/L,t=2.948,P=0.006]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侧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起始至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70%)患者(23/79,29.1%)较轻中度狭窄(<70%)患者(6/99,6.1%)MES阳性率高(x2=17.122,P=0.000).患者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9个月(1~21个月).总计缺血性卒中复发9例,其中包括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MES阳性患者卒中复发率17.2%(5/29),MES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率2.7% (4/149).通过卡普兰-迈耶分析发现MES阳性患者较MES阴性卒中复发风险高(log rank=10.610,P=0.001).应用COX回归校正年龄、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既往脑梗死病史、出院后服用药物规律性及NIHSS评分等因素后,仍显示MES阳性患者较MES阴性患者更容易卒中复发(RR =8.317,95% CI1.937 ~ 35.717,P=0.004).结论 在LAA型脑梗死患者中MES与血小板数量及血管狭窄程度相关.MES阳性患者较MES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率明显增高;MES是LAA型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需增加样本数量,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 帕金森病患者经颅脑超声黑质强回声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星;赵君焱;曹娴;黄婷婷;张迎春;刘晶;徐莹莹;周旭平;刘春风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经颅脑超声(TCS)黑质强回声(TCS+)的临床特征,探索TCS+的保护性及其危险因素,为帕金森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9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门诊及病房被诊断为帕金森病的214例患者,按照TCS结果分为TCS+组与黑质回声正常(TCS-)组.对比分析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起病形式、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 Ⅲ)评分在TCS+与TCS-组之间的差异.对可能影响TCS+的因素,即性别、发病年龄、起病形式、病程、血尿酸、UPDRS Ⅲ评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14例帕金森病患者中TCS+的阳性率为58.88% (126/214),男、女帕金森病患者的TCS+阳性率分别为69.29% (88/127)、43.68%(38/87).TCS+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男性老年发病组76.39%(55/72)、男性中年发病组60.00% (33/55)、女性老年发病组48.00% (24/50)、女性中年发病组37.84% (14/37).(2)男性患者的TCS+阳性率高于女性(x2=13.990,P=0.000),尤其在老年患者中,男性患者TCS+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x2=12.774,P<0.001).老年发病组的TCS+阳性率高于中年发病组(x2=4.046,P =0.044);在男性患者中,同样发现老年发病组的TCS+阳性率高于中年发病组(x2=3.936,P=0.047),而女性组中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老年发病组与中年发病组中,男性患者TCS+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性.(3)在TCS+组,起病方式主要为强直,而在TCS-组则主要为震颤起病.强直组的TCS+阳性率显著高于震颤强直组(x2=5.968,P=0.015).(4) TCS+与TCS-组的UPDRS 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TCS+的独立保护因素有:性别(OR=0.273,95% CI0.141 ~0.529,P<0.01)、血尿酸(OR=0.994,95% CI0.990~0.999,P=0.017);独立危险因素有:发病年龄(OR=2.253,95% CI 1.194~4.252,P=0.012)、病程(OR=1.128,95%CI1.026~1.241,P=0.013).结论 发病年龄晚、病程长、血尿酸水平低的男性帕金森病患者TCS+的发生率更高,起病形式和运动症状严重程度则与TCS+无明显相关性.

  •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经颅超声神经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王才善;张迎春;盛余敬;陈寒冰;胡华;罗蔚锋;刘春风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合并抑郁(PDD-)及帕金森病不合并抑郁(PDD-)患者的经颅超声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6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PDD+(n=50)、PDD-(n =50)、单纯抑郁患者(n=50)及健康对照(n=50)进行经颅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其中缝核、黑质回声变化特点;PDD+组、单纯抑郁组按抑郁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分析各亚组间中缝核回声变化特征.结果 以中缝核回声减低、中断或消失为阳性改变,中缝核阳性率在PDD+组(78.0%,39/50)及单纯抑郁组(82.0%,41/50)明显高于PDD-组(18.0%,9/50)及健康对照组(1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80,P<0.01),而不同抑郁程度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D+组P=0.98,单纯抑郁组P=0.57).以黑质强回声面积≥0.20 cm2为阳性,黑质阳性率在PDD+组(80.0%,40/50)及PDD-组(86.0%,43/50)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组(8.0%,4/50)及健康对照组(1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07,P <0.01).结论 通过观察中缝核及黑质的回声改变,经颅超声能够为PDD+及PDD-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中脑超声临床研究

    作者:王宏利;樊东升;刘娜;宋红松

    目的 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进行经颅超声成像(TCS)检查,探讨其中脑黑质回声的特征性表现.方法 入选2015年1-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7例ALS患者(均符合修正E1 Eseorial诊断确诊或拟诊标准)和4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TCS检查,进行半定量分级,分别测量中脑及黑质高回声面积,计算双侧黑质高回声总面积/中脑总面积(S/M)比值.比较ALS组和健康对照组黑质高回声面积和S/M比值间的差异,分析ALS组黑质高回声的影像特点.结果 ALS组TCS阳性患者31例(29.0%),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4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708,P<0.01).ALS组黑质强回声面积(0.40 ±0.14) cm2,S/M比值9.5%(6.0%,13.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20±0.06) cmu2,5.0%(2.0%,6.0%);t=12.727、Z=16.545,均P<0.01].TCS分级与患者有无球部症状相关(r=0.386,P<0.01),而与年龄、性别、病程以及ALS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均无相关性(r=0.043、-0.088、0.018、0.202,P=0.251、0.512、0.894、0.190).结论 ALS患者中脑超声显示有黑质高回声表现,比例高于对照组.

  • 帕金森病伴骨骼肌疼痛患者中脑经颅超声回声改变研究

    作者:傅蕴婷;张迎春;毛成洁;盛余敬;陈晓芳;徐凌丽;刘春风

    目的 探索中脑黑质、中脑中线经颅超声回声变化与帕金森病伴骨骼肌疼痛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15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伴骨骼肌疼痛组(54例)与不伴疼痛组(61例)或伴抑郁组(74例)与不伴抑郁组(41例),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 RS)、Hoehn-Yahr分期、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24项)、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DI-Ⅱ)、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进行评估,并行经颅超声检查.结果 帕金森病伴骨骼肌疼痛组UPDRS-Ⅱ、-Ⅲ评分,Hoehn-Yahr分期,NMSQ、HRSD、BDI评分均明显高于不伴疼痛组[UPDRS-Ⅱ评分分别为(12.56 ±6.01)、(8.79 ±4.38)分,t=-3.801,P<0.01;UPDRS-Ⅲ评分分别为(24.43±12.43)、(20.07±11.12)分,t=-1.986,P=0.049;Hoehn-Yahr分期分别为2.0(1.5,2.6)、1.5(1.0,2.0),Z=-3.011,P=0.003;NMSQ评分分别为(8.57±4.06)、(5.60±3.38)分,t=-4.193,P<0.01;HRSD评分分别为(11.65±6.94)、(8.38±5.36)分,t=-2.844,P=0.005;BDI评分分别为(14.09 ±6.20)、(9.74 ±6.00)分,t=-3.826,P<0.01];帕金森病伴抑郁组病程更长,UPDRS-Ⅱ和-Ⅲ评分、NMSQ评分以及Hoehn-Yahr分期明显高于不伴抑郁组[病程分别为(54.15±38.79)、(38.56±38.79)个月,t=-2.064,P=0.041;UPDRS-Ⅱ评分分别为(12.03±5.77)、(7.90±3.85)分,t=-4.579,P<0.01;UPDRS-Ⅲ评分分别为(25.45±12.44)、(16.10±7.96)分,t=-4.902,P<0.01;NMSQ评分分别为(8.61±3.90)、(4.20±2.21)分,t=-7.601,P<0.01;Hoehn-Yahr分期分别为2.0(1.5,2.6)、1.5(1.o,2.0),Z=-3.702,P<0.01].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骨骼肌疼痛、抑郁症状,将其细分为4个亚组,比较经颅超声参数中脑中线阳性率在4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97,P<0.01);两两比较提示帕金森病不伴疼痛伴抑郁组中脑中线阳性率明显高于帕金森病不伴疼痛不伴抑郁组(分别为63.6%、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5,P<0.01).中脑中线阳性与性别(r=0.228,P=0.014)、年龄(r=0.184,P=0.049)、病程(r=0.196,P=0.035)、抑郁症状(r=0.396,P<0.01)呈正相关,中脑中线阳性与UPDRS-Ⅱ、-Ⅲ评分及骨骼肌疼痛无显著相关性,中脑黑质阳性与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虽然伴有骨骼肌疼痛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更严重,中脑黑质、中脑中线回声强度与是否伴有骨骼肌疼痛无关,但中脑中线回声减低或中断与帕金森病伴抑郁相关.

  • 慢性失眠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研究

    作者:吕珊;郭珍妮;孙晴晴;朱建楠;张然;王赞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其中伴广泛焦虑者54例,同时收集40名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每位受试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评分及夜间睡眠监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受试者的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同时使用无创血压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受试者的手指血压.将获得的数据通过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得出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相位差及相关函数),比较慢性失眠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的差异.结果 伴广泛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相位差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6.89±15.39)°]与[(56.00±12.05)°],提示其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t=3.439,P=0.001).受试者的相位差与HAD量表评分高低并无相关关系.结论 伴有广泛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但其受损程度与焦虑、抑郁的程度并无线性相关.

647 条记录 10/33 页 « 12...78910111213...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