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AP、ET联合CRP、PCT对ICU老年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价值探讨

    作者:葛珂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内毒素(ET)联合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ICU老年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6月间浙江医院ICU收治的老年细菌感染患者40例,非感染老年患者28例,测定两组患者NAP积分、NAP阳性率、PCT及CRP水平,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比较组间检测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测定ICU老年细菌感染患者ET水平,比较ET阳性组与ET阴性组标本培养出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结果:与老年非感染患者相比,NAP积分(Z=-5.328)、NAP阳性率(Z=4.130)、CRP(Z=-5.548)、PCT(Z=-5.209)在ICU老年细菌感染患者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P积分(AUC=0.796)、NAP阳性率(AUC=0.796)、CRP(AUC=0.896)、PCT(AUC=0.858)的AUC均具有诊断意义(P<0.05),其中NAP积分在佳诊断界值(114.5)时具有佳特异度(0.929).ET阳性组标本培养出革兰阴性菌的比例高于ET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2,P<0.05).结论:NAP积分在ICU老年细菌感染患者中升高,有临床诊断意义,在佳诊断界值时具有较优特异性;ET可以提示ICU老年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

  • 骨肿瘤病人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变化

    作者:金国红;张会英;马海梅;王绍哲;韩庆平

    目的:探讨骨肿瘤病人化疗前及化疗应用升白药物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合并感染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04年9月骨肿瘤科住院病人396例,分别于化疗前、后抽取其静脉血,制成血涂片,用钙-钴法测定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并计算积分,同时计数白细胞总数,并用瑞氏染色进行分类.结果:化疗注射升白药物后,骨肿瘤病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积分明显增高,与化疗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化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无明显变化,无差别(P>0.01).结论:化疗注射升白药物后白细胞总数及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升高,但胞浆中中毒颗粒无明显变化,说明此升高与感染程度不相关,而与升白药物的影响有关.

  • 标本采集方法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影响的观察

    作者:沈亚文;王仲泉;邓宽国

    目的确定能否用抗凝血标本替代新鲜血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方法对30例患者的新鲜血和EDTA抗凝血、肝素抗凝血、枸橼酸钠抗凝血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种抗凝血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与新鲜血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新鲜血与EDTA抗凝血间,NAP阳性率和积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新鲜血与枸橼酸钠抗凝血间,NAP阳性率和积分也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新鲜血与肝素抗凝血间,NAP阳性率的相关性较好,但NAP积分的相关性则较差.结论临床工作中可用EDTA抗凝血替代新鲜血制备血涂片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温度对快速碱性磷酸酶染色灵敏度的影响

    作者:周建中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对鉴别诊断血液病具有重要价值.萘酚AS-BI磷酸底物法NAP染色孵育仅15min[1,2],为孵育时间短的快速NAP染色方法,其染色温度为室温[1,2],与其他NAP染色方法[3-5]的37℃不同.本文对比分析37℃、30℃、20℃孵育时该染色的积分差异,以确定其适宜温度.

  • 体外循环术后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的变化

    作者:张婷;张春艳;张欢欢;金媛;陈建军;杨晋;吴惠毅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NAP)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外科CPB心脏手术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0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出院时留取血标本,应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浓度、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NAP表达。结果 NAP表达和CRP浓度在CPB术后0 h显著下降,随后显著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出院时恢复术前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AP的表达与血清CRP呈正相关,r为0.957(P<0.001),高于与WBC计数相关性,r为0.608(P<0.01)。结论 CPB后NAP表达显著升高,其变化规律与血清CRP基本一致,可以作为CPB下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一个预警指标,长时间的NAP升高可能预示着机体存在炎症。

  • 小肠转移性鳞癌伴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作者:王艳芝;彭丽华;杨云生

    患者男,77岁,主因“腹痛5 d”入院,患者于2011年8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全腹持续性胀痛,以下腹为重,进食后加重,无排气,有排便,1次/d,黄色稀便,无发热、恶心、呕吐。8月18日腹痛加重,就诊我院急诊科,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6×109/L,中性粒细胞91.9%,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2.9%,嗜酸粒细胞0.1%,血红蛋白124 g/L,血小板计数345×109/L;立位腹部X线平片提示肠梗阻;腹部超声提示:(1)轻度脂肪肝;(2)胆囊壁胆固醇沉着;(3)腹水。既往史:患者2006年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011年3月诊断阴茎癌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图1):阴茎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右下腹可见一长约5 cm手术瘢痕,腹软,上腹部、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无液波震颤,无振水声,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肿大,全腹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腹痛减轻,出现排气,但仍有明显腹胀,伴发热,高38.9℃,且血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高达111.25×109/L,未见幼稚细胞。腹部CT增强(图2,3):肠梗阻;右下腹部小肠管壁软组织肿块伴不均匀强化,大小约5.4 cm ×5.5 cm;腹膜及肠系膜增厚;腹腔积液。骨髓涂片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86%,以成熟阶段细胞为主,红系占7.6%,巨核细胞未见产板型,考虑感染骨髓象。活检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幼稚前体细胞少见,红系增生略偏低,巨核细胞可见,结合涂片考虑为反应性改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积分增高。期间予以广谱抗生素治疗,病情无好转,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为明确病因,于8月28日行剖腹探查见大量淡黄色腹水,吸净腹水,见小肠积气明显,回盲部同右下腹壁黏连,大网膜水肿,质硬,覆盖回盲部,分离黏连后,见小肠系膜部分高度水肿,表覆黄白色分泌物,回肠距回盲部约50 cm处可见一肿瘤,约5 cm ×4 cm,侵破浆膜,同周围系膜黏连,质地糟碎,已破溃,肿瘤内容物流出,清除内容物,纱垫保护肠管漏口。继续探查肝、胆、胰、脾脏无异常,腹腔内多处覆盖黄白色分泌物。后行小肠部分切除+回肠近端远端造瘘术。术后病理(图4,5):小肠、小肠系膜低分化癌伴广泛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alretinin (-), CD34(-), CK7(-), LCA(-), p63(-), PSA (-), vimentin (-), CD117(-), CK (+),actin(pan)(-),CK5(+)。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支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符合转移。本例考虑为阴茎癌小肠转移。术后3d因“腹腔出血”再次行剖腹探查+止血+宫纱填塞+回肠造瘘术。术后病情一度好转,白细胞计数有所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后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9月16日抢救无效死亡。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与胃癌重叠发生二例

    作者:顾伟英;钱新瑜;谢晓宝;严锋

    例1 患者女,38岁.因上腹不适2个月伴发热5 d,于1997年7月2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因上腹不适作胃镜检查,发现胃窦癌,遂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胃小弯部溃疡为3.5 cm×1.5 cm,病理活检证实为胃近幽门后壁溃疡型管状腺癌,累及浅肌层.术后3 d出现高热,白细胞增多,经抗生素治疗5 d后体温正常,腹壁手术切口愈合良好.因白细胞持续增多并见大量幼稚细胞转入血液科.体检:体温37.0°C ,血压17/10 kPa (1 kPa=7.5 mm Hg).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腹上区及脐区见一长约10 cm手术瘢痕.肝脾肋下未触及.血象: Hb 82 g/L,WBC 13.6×109/L,中性0.02, 淋巴0.17, 单核0.01, 幼稚细胞0.80, 血小板(BPC)4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阴性.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系0.94,其中原粒0.79,核圆,核仁2~4个,胞浆量少,可见Auer小体;红系及巨核系受抑制.过氧化物酶100%阳性(++).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M2a)型.免疫分型:以髓系表达为主.治疗以HA(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及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各1个疗程达完全缓解.之后用DA、MA(米托恩醌、阿糖胞苷)等方案巩固强化治疗,于1998年3月复发,用MA方案化疗过程中并发高热,出院后失随访.

  •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欢欢;李海宁;郑萍;赵绍林;张春艳;张婷;霍娟;李伟;杨晋;吴惠毅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碱性磷酸酶( mNAP)表达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病例中疑似血流感染而行血培养检查的患者298例,以同期医院体检中心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病原微生物学证实血流感染的诊断,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NAP,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 C反应蛋白(CR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NAP、PCT、CRP诊断血流感染的价值。结果298例患者中,根据病原微生物学证实血流感染109例,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43例,革兰阴性菌感染66例。血流感染患者组CRP、PCT、mNAP中位数分别为138.71 mg/L、7.04 ng/mL、13929 AB/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50 mg/L、0.12 ng/mL、1831 AB/c(U=5.00、48.50和65.01,P<0.01)。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mNAP为9598(6064~11643) AB/c,低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16512(11654~22001) A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50.00,P<0.01)。 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NAP、PCT 及CRP 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7、0.962和0.901,佳切点分别为4578AB/c、0.90 ng/mL 和13.50 mg/L,敏感性分别为95.8%、93.0%和90.3%,特异性分别为97.8%、95.6%和85.5%。结论在mNAP、PCT、CRP三个指标中,mNAP诊断血流感染的效能高,可作为血流感染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在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秦卫华;李金秀;李亚霖;荣风燕;康寿磊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革兰阳性(G+)球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快速偶氮偶联法对本科室收治的感染者141例及非感染者425例进行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检测,对比分析革兰阳性菌感染者、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以及非感染者的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的差异。结果革兰阳性菌感染者的NAP阳性积分为(127.4±55.7),显著高于非感染者的(89.3±46.3)和G-菌感染者的(87.3±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和非感染组阳性积分分别为(103.2±55.7)和(87.3±4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阳性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P阳性积分可以作为判断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参考依据。

  • 白细胞形态学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手足口病合并感染患儿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梁崇;丘春东;李燕妮;梁珍;甘宁;陈恺;赵风华;何新发

    目的 探讨白细胞(WBC)形态学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积分值在儿童手足口病(HFMD)合并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15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病情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HFMD组及HFMD合并感染组,每组各5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次性EDTA扩凝真空采血管,按常规静脉采血1~2 ml,同时做血涂片2张,1张用于瑞氏染色,另1张血片干燥后用10%甲醛固定30 s,按NAP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由细胞室工作人员在显微镜下鉴别WBC形态学变化并计数NAP阳性率和积分.结果 正常对照组患儿NAP阳性率为(23.58±11.89)%,积分为(28.18±13.82);单纯HFMD组患儿NAP阳性率为(22.8±10.49)%,积分为(26.92±11.9);HFMD合并感染组患儿NAP阳性率为(77.96±8.99)%,积分为(332.7±58.42);HFMD合并感染抗感染治疗后组NAP阳性率为(22.38±10.54)%,积分为(27.74±12.16);HFMD合并感染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单纯HFMD组、HFMD合并感染抗感染治疗后NA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0、28.23、28.37,P均<0.001);HFMD合并感染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单纯HFMD组、HFMD合并感染抗感染治疗后NAP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7、36.27、36.14,P均<0.001);其余各组NAP阳性率和积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对照组、单纯手足口病组、手足口病合并感染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细胞、杜勒小体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1.9939、129.1737、117.5489、89.4793,P均<0.001);手足口病合并感染抗感染治疗前后患儿异常淋巴细胞、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细胞和杜勒小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2967、8.6138、8.6318、5.4355,P均<0.001).结论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和NAP阳性率及积分观察HFMD合并感染患儿疾病发生发展及对疾病诊断、预后监测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食管鳞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1例

    作者:宋平平;张百江

    病人男,56岁.进行性进食阻挡感2个月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食管镜、上消化道X线钡餐示胸中段食管癌.食管镜毛刷涂片查到鳞癌细胞.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30.0×109/L,中性87.4%,淋巴9.3%.入院后予抗炎治疗2周,多次复查血象白细胞均在34.0×109/L以上,高达36.8×10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旺盛,比值明显升高,中性分叶类细胞明显增高,达91%,胞浆内见粗大颗粒,早原幼粒细胞占7%,中晚幼粒细胞占25%,红系增生相对受抑,淋巴系比值减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高达214分,Ph染色体检查阴性.诊断:胸中段食管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对骨科患者感染的诊断研究

    作者:范国明;贾少华;周红梅;张中伟;沈杰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骨科患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医院骨科进行I类手术的患者6253例,发生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在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0例作为非感染组,术后1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NAP,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6253例患者中共282例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率为4.5%;感染组NAP阳性率、NAP积分、CRP和PCT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2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82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6株,占44.68%,革兰阴性菌120株,占42.55%,支原体14株,占4.96%,病毒12株,占4.26%,其他菌株10株,占3.5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NAP阳性率(99.53±0.15)和积分(452.36±65.28)均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的(86.33±5.17)和(292.15±46.3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RP和P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CRP(246.18±50.52)mg/L和PCT(1.25±0.26)ug/L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135.35±35.15)mg/L和PCT(1.01±0.33)ug/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革兰阳性菌和支原体感染患者NAP阳性率和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P活性检测在骨科患者感染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快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在造血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凤;赵晓兰;石玉涛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主要分布于中性成熟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胞浆内,在特定的pH环境下与某一底物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细胞质酶活性之处.根据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及含量的不同,计算其积分值.通过其阳性率及阳性指数可诊断、鉴别诊断造血系统的疾病,而且可以作为疾病治疗状况的监测及疾病预后、疗效判断的指标.

  • 老年脓血症患者检测血浆NAP和hs-CRP的临床价值

    作者:莫荣浩

    目的 探究分析老年严重脓血症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水平的改变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严重脓血症患者65例,作为A组实验组.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非脓血症老年患者65例,作为B组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天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浆hs-CRP和NA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NA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NA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20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NA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AP和hs-CRP是反映老年脓毒血症患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和准确的指标.

  • 部分白血病治疗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的治疗价值分析

    目的 深度探析部分白血病治疗中实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法的价值.方法 选取偶氮偶取法,从我院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白血病的患者当中,随机选取100例来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患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共计31例;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共计17例;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共计33例;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共计19例.于治疗的前一阶段以及治疗的后一阶段,分别采集100例患者的手指末梢血,并将其制作成为涂片,然后再利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对涂片进行充分的染色.之后,对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阶段当中,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积分值,进行准确的计算以及统计.结果 患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2例患者,他们于治疗的前一阶段,NAP染色的积分均比较高;但在治疗之后,其NAP染色积分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而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48例患者,他们于治疗的前一阶段,NAP染色积分均比较低;但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后,其NAP染色积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100例患者于治疗前/后,NAP染色积分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部分白血病治疗当中,实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不同种白血病疾病的鉴别准确度,同时也可将其拿来作为判定某些类型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PCT、D-二聚体、hs-CRP、NAP及肺功能检测分析

    作者:李洁;司煜安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水平及肺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0例AECOPD患者作为AECOPD组,选择同期4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COPD稳定组,40例单纯COPD患者为单纯COPD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CT、D-二聚体、hs-CRP、NAP积分和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结果 AECOPD组PCT、D-二聚体、hs-CRP和NAP积分分别为(3.63±0.42)μg/L、(6.22±0.96)mg/L、(7.05±1.39)mg/L、(360±38)分,COPD稳定组分别为(2.34±0.43)μg/L、(5.30±0.82)mg/L、(5.39±0.72)mg/L、(306±41)分,单纯COPD组分别为(1.96±0.40)μg/L、(4.53±0.68)mg/L、(4.74±0.85)mg/L、(286±46)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13±0.05)μg/L、(0.29±0.12)mg/L、(0.36±0.11)mg/L、(46±16)分],且AECOPD组、COPD稳定组上述各指标均高于单纯COPD组,AECOPD组高于COPD稳定组(P<0.05).AECOPD组FVC、FEV1和FEV1/FVC分别为(1.83±0.42)L、(1.17±0.35)L、(55±10)%,COPD稳定组分别为(2.05±0.38)L、(1.30±0.31)L、(60±10)%,单纯COPD组分别为(2.27±0.40)L、(1.47±0.42)L、(70±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2.70±0.31)L、(2.57±0.31)L、(82±4)%],AECOPD组和COPD稳定组低于单纯COPD组,AECOPD组低于COPD稳定组(P<0.05).结论 AECOPD患者的PCT、D-二聚体、hs-CRP水平和NAP积分明显增加,FVC、FEV1和FEV1/FVC明显降低,其水平变化可反映COPD的病情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的研究

    作者:孙明丽;陈美璞;王艳军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 100例SLE患者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计分按病情分为稳定组、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采用AS-BI法对外周血涂片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观察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稳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活动组、中度活动组、重度活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活动组NAP阳性率及阳性积分低于稳定组,高于中度活动组及重度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各组总体与对照组相比NAP阳性率、阳性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AP活性可反映SLE患者病情活动的程度,是评定治疗反应与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快速改良法NAP染色法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张金彪;刘玉欣;张玉枝;胡海涛;刘刚;王峰;李涓

    目的 观察快速改良法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诊治的57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根据观察组患儿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选择同期的健康新生儿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改良NAP染色方法,比较各组新生儿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NAP阳性率及NAP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5.7±15.8)%比(24.3±11.2)%;(147.8±81.1)比(42.5±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中度组与重度组NAP阳性率及NAP积分均明显高于轻度组[(48.2±12.6)%、(67.1±18.6)%比(37.4±11.3)%;(120.4±50.8)、(181.6±93.2)比(70.3±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NAP阳性率及NAP积分明显高于中度组[(67.1±18.6)%比(48.2±12.6)%;(181.6±93.2)比(120.4±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改良NAP染色有助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肺炎早期的诊断价值

    作者:章希文;高琳;张玲;缪蕾蕾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肺炎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新生儿肺炎患儿54例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新生儿细菌性肺炎(细菌组)24例和新生儿非细菌性肺炎(非细菌组)30例。比较两组的PCT、CRP、NAP百分率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组的PCT、CRP、NAP 百分率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个指标对新生儿细菌性肺炎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比较高。结论血清PCT、CRP、NAP 百分率联合检测,可作为新生儿肺炎的早期辅助鉴别指标。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和血沉对晚期肺癌并发院内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滕鸿;李岱

    为了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和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对晚期肺癌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笔者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176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上述指标测定,报道如下: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