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部卫生:旨在降低医院感染的策略(十二)--手部卫生产品

    作者:

    Semmelweis的研究过去已经1 30年了,但他的发现仍被误解而不被采用.Semmelweis观察到一般肥皂洗手不能防止产后脓血症的传播,促使他对含氯消毒液控制交叉感染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观察.他的研究终阐明有效的手消毒液能防止引起产后子宫内膜炎、败血症甚至死亡的病菌的传播,而普通肥皂却做不到这一点.(Ehrenkranz NJ.一般肥皂洗手还是手部消毒?急需澄清的问题.感染控制医院流行病学.1992,13:299-301)

  • 内皮功能失调标志物Ang-1和Ang-2与危重病人急性肾损伤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东溟

    目的 探讨内皮功能失调标志物在危重病人合并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 对沈阳急救中心948例ICU患者的内皮功能标志物和炎症因子与AKI的相关性进行回顾研究,病人住院24小时内取血样,以血清肌酐定义AKI,在测定血管生成素1和2(angiopoietin,Ang-1,Ang-2)的同时也测定白介素6、17(IL-6、IL-17)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共测量7天.结果 所有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失调标志物都与AKI相关,经过合并症与IL-6浓度的校正,每一个Ang-1浓度的标准差均与19%的AKI低风险相关(相对危险度(RR)=0.84,95%可信区间(CI)0.76~0.92,P<0.01),而高浓度的Ang-2与AKI的高风险相关(RR=1.16,95%CI 1.12~1.21,P<0.01).结论 在危重病人中,Ang-1和Ang-2是除去炎症因子之外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集束干预策略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作者:朱燕妮;陆燕英;张燕华;谢慧玲;李浩华;张珊珊

    目的 研究集束干预策略(CLB)对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影响.方法 在基线阶段,只进行动态监测和手部卫生的培训;在干预阶段,系统培训CLB,并进行动态监测及根据CLB的措施进行信息反馈.结果 成人基线组的CLB整体依从性为0.0%,成人干预组的整体依从性为37.2%(P<0.05).儿童基线组的CLB整体依从性为7.9%,儿童干预组的CLB整体依从性为20.1% (P<0.05).成人基线组的CLABSI发生率为7.6%,成人干预组的CLABSI发生率为2.3%(P<0.05);儿童基线组的CLABSI发生率为5.3%,儿童干预组的CLABSI发生率为0.0%(P<0.05).结论 CLB能显著降低成人与儿童的CLABSI发生率,提高成人与儿童的CLB整体依从性.

  • 老年脓血症患者检测血浆NAP和hs-CRP的临床价值

    作者:莫荣浩

    目的 探究分析老年严重脓血症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水平的改变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严重脓血症患者65例,作为A组实验组.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非脓血症老年患者65例,作为B组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的第1天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浆hs-CRP和NA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NA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NA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实验组20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NA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NAP和hs-CRP是反映老年脓毒血症患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和准确的指标.

  • 重组人活性蛋白C治疗脓血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褚海波;Adam Seiver;黄凤瑞

    1 重组人活性蛋白的作用机理重组人活性蛋白C(rhAPC)产生于人肾细胞,属天然人血浆提取活性蛋白C重组产品.rhAPC与血浆提取的人活性蛋白C有相似之处,唯一区别在碳水化合物分子部分.在健康人血液中发现活性蛋白C的浓度极低(2.3 ng/ml),并且大部分是以非活性蛋白C酶原形式存在(4 μg/ml).非活性蛋白C酶原是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丝氨酸蛋白酶,通过一种与血栓调节蛋白(一种上皮细胞表面蛋白)复合的凝血酶变为有活性的形式.活性蛋白C(APC)与蛋白S结合后有抗凝血、促纤维溶解、抗炎功能.APC的抗凝血作用是通过抑制Va和Ⅷa 因子而影响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有促炎症反应作用,包括活化血小板、促中性粒细胞粘附、活化上皮细胞等.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APC还具有间接抗炎作用.rhAPC可能有阻止单核细胞和脂多糖(细菌内毒素)与细胞表面CD14受体相互作用,进而使得单核细胞产生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减少.APC具有促纤维溶解作用,因为非活性蛋白C是纤维溶解蛋白酶、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凝血酶活化纤溶抑制(TAFI)的抑制剂[1].脓血症时,由于炎症递质的过度释放引起血栓调节蛋白低水平,导致酶原活性降低,同时因其具有抗凝血、抗炎、促纤溶作用,脓血症时应用rhAPC比APC的作用更好.这3个作用也是休克患者应用rhAPC的理论基础.休克患者应用rhAPC可阻止脑血管中血栓的形成,防止缺血性脑组织向坏死转化.

  • 丁胺卡那霉素配合WS-模拟人体频谱治疗仪治疗护理压疮

    作者:孙鑫

    2004年1月-2007年3月,我科共收治压疮患者6例,均用WS一模拟人体频谱治疗仪,配合丁胺卡那霉素40万单位、糜蛋白2 mg,654~2、5 mg输液管剩余白蛋白给局部湿敷,针对不同病种、各期压疮给予分期换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脓血症和败血症发生,原来院外有感染发热的症状也很快得到控制,现报道如下.

  • 褪黑素对脓血症诱导的鼠回肠和膀胱组织中病理变化的抑制作用

    作者: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鼠脓血症模型组中回肠和膀胱组织伤害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盲肠结扎和穿孔来诱导大鼠发生脓血症,假手术(对照)和盲肠结扎穿孔组在术前30 min或术后6 h接受盐水和褪黑素处理(10 mg/kg),术后16 h断颈处死,立即取出回肠和膀胱组织进行收缩率试验并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盲肠结扎穿孔组中回肠和膀胱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P<0.01),GSH水平显著下降(P<0.01),MPO活力显著增加(P<0.01).另外,褪黑素处理可显著降低MDA(P<0.01,)和MPO水平(P<0.01),而GSH含量则恢复至对照水平(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盲肠结扎穿孔组中,盲肠和膀胱的收缩率明显下降(P<0.01),而褪黑素处理能使这些反应恢复.结论褪黑素处理能使盲肠结扎穿孔所诱导的鼠膀胱和回肠组织功能紊乱得到恢复,能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PO活力及减少内生GSH的含量,降低脓血症对组织的氧化损伤.

  • 那屈肝素钙对脓血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先发;周丽程;欧阳潭;阳小灵;熊力;张诗昊;黄家淦;张琼

    研究发现,脓血症主要是由凝血活化、炎症反应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活化是脓血症发病的重要环节[1].而那屈肝素钙(低分子量肝素)具有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较普通肝素明显延长、出血危险性较低等优点.本研究旨在观察那屈肝素钙对脓血症的治疗作用.

  • 炎症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在脓血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伟伟;冯慧远;田昭涛;刘瑞瑞;崔云亮

    目的 探讨炎症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检测结果对于评估脓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于原济南军区总医院ICU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入院第一天的临床实验室数据.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凝血组(A组),低凝组(B组)和高凝组(C组).检测常规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描绘TEG血凝时间(R值)、血块成型时间(K值)、α 角、血块强度(MA).结果 低凝组患者,R值和K值都明显延长,α 角和MA值明显缩短.高凝组患者R值和K值明显缩短,而 α 角和MA值则明显延长.低凝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组和高凝组(P<0.05),低凝组患者PCT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高凝组(P<0.05),高凝组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脓血症患者SOFA评分与炎症指标PCT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正相关(P<0.05),与D-二聚体水平也呈明显正相关.SOFA评分与R值、K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 α 角、MA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血液呈现低凝状态的脓血症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结论 炎症指标联合TEG检测可以更早期真实地判断脓血症患者的凝血状态,可以更好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低凝状态的脓血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 C-反应蛋白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脓血症和菌血症中的应用

    作者:刘超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脓血症和菌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细菌感染患者3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CCP/SCCM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菌血症组217例和脓毒血症组151例,另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和治疗后1、3、5d测定的CRP、PCT和白细胞(WBC)水平.结果 治疗前,脓毒血症组患者和菌血症组患者的CRP、WBC以及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5d后,所有患者的PCT水平普遍明显下降,CRP水平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处于病理状态,而WBC在治疗过程中呈现出不规则波动状态.结论 CRP联合PCT检测可以作为脓血症和菌血症早期诊断的依据,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 脓毒症相关概念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刘达恩

    既往对外科患者是否选用抗生素或选用何种抗生素治疗,往往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病灶,是否有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现象来判断;主要强调细菌、毒素、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在选择抗生素时的作用,认为感染和机体全身反应是同一概念,即感染到一定程度势必产生全身性反应,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与机体的各种反应均发生了直接联系.因此,长期以来,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脓血症、脓毒性休克等名词互相使用,但又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病理过程及预后,给感染及脓毒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严重烧伤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韦和平;刘达恩

    1991年8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召开协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infection)、菌血症(bacteremia)、脓血症(sepsis)、严重脓血症(severe sepsis)、脓毒性休克(septic c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病症的定义(1).经多年实践,这些定义已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及应用,这对提高严重烧伤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治疗,降低死亡率有很大的帮助.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 血清前清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胡迅;李园;李在惠

    目的:观察前清蛋白(PA)的变化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4年7月住院患儿120例,其中败血症足月新生儿60例为观察组,患轻度母乳性黄疸(肝功能损害除外)的非感染性疾病足月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两组入院第1、3、14天检测并观察PA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早期PA下降率为显著(第1天90.0%、第3天95.0%),与对照组(第1天11.7%、第3天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2周(入院第14天)后,观察组95.0%患儿PA恢复正常,第14天PA水平分别与第1天、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下降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一个重要依据,其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评估、疗效判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30.新生儿中性细胞减少症和细菌性脓血症与母体中性细胞自身抗体经胎盘转移相关

    作者:

  • 调理脾胃在癌症术后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小华;杨蓉辉

    调理脾胃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中一个独特的方面,它不仅能够治愈许多内科慢性疾病,而且,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在外科范畴也日益受到重视,它运用于许多严重的外科感染疾病,如败血症、脓血症、大面积烧伤等感染后期,癌症术后如脑癌、肝癌、乳腺癌、胃癌、肾癌、子宫颈癌、肺癌等等手术后期的调理,能祛除一些病后余邪以及加速各种癌症手术后期的扶正培本,体力的恢复.近几年来本人在临床上用调理脾胃、扶正培本的方法,治疗各种癌症手术后的病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给大家,供同人们参考.

  •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净化对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冯敏;田仁富;邓明强;刘俐慧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净化(CVVH)对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医院进行CVVH治疗的112例脓毒症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72 h采集血液样本,检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细胞指标并观察其变化;同时评估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年龄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24 h,脓毒症患者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有所改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41,t=30.457,t=51.390;P<0.05).治疗后24 h和72 h,患者CD3+、CD4+、CD4+/CD8+细胞的百分比增加,治疗后24 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78,t=14.750,t=5.575;P<0.05).治疗后24 h和72 h,患者凝血功能PT、APTT、TT、FIB、INR均降低,治疗后24 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8,t=15.631,t=3.613,t=6.745,t=4.872;P<0.05).治疗后24 h和72 h,患者CRP、BUN、Scr均降低,治疗后24 h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3,t=13.186,t=5.721;P<0.05).患者经治疗后24 h和72 h,患者APACHEⅡ评分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4,t=7.919;P<0.05).结论:CVVH对于稳定脓毒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重建免疫系统稳态、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以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