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纤维蛋白原的空间结构特征

    作者:王永先;包斌;宋瑞瑞;吴文惠

    纤维蛋白原是分子量340 kD的糖蛋白.顺次活化的凝固因子可激活凝血酶,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人纤维蛋白原、牛纤维蛋白原和鸡纤维蛋白及其片段的晶体结构,发现纤维蛋白原的核心片段与凝固作用密切相关,这些核心片段包括αC结构域、30 kDa的γC结构域、纤维蛋白原86 kD的D片段和纤维蛋白D-D二量体片段.通过蛋白质晶体结构分析有助于理解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并且血栓形成过程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

  • 抗磷脂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

    作者:邵钫钰;冯娟;王宪

    抗磷脂综合征是由抗磷脂抗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动静脉血栓、习惯性流产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主要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抗磷脂综合征显著增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而抗磷脂抗体所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以及补体系统的激活被认为是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抗磷脂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进行综述.

  • 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芳;刘俊田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病变,众多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能够调节炎性细胞黏附和迁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本文综述纤维蛋白(原)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

  • 四种水力流变除栓装置体外除栓效果比较

    作者:申刚;王晓白;乔宏宇;王林;张艳

    目的比较6F、8F Oasis和6F、7F Hydrolyser 4种流变血栓清除导管在模拟股静脉的体外流体模型中的除栓效果,注入盐水量及回收液体量,以及与除栓过程相关的远端栓塞率.方法用3天的猪血在模拟股静脉的体外流体模型中形成约20cm长的血栓栓塞,分别使用6F、8F Oasis除栓导管和6F、7F Hydrolyser除栓导管进行血栓清除(每组10例).结果平均除栓时间从30s(7F Hydrolyser)到186s(6F Hydrolyser,p<0.01);平均注入盐水量从118ml(7F Hydrolyser)到435ml(6F Hydrolyser,p<0.01);注入盐水量与回收液体量的比值从0.66(8F Oasis)到0.80(6F Hydrolyser,p <0.01);血栓清除率为93.24%(6F Hydrolyser)到97.21%(8F Oasis,p<0.01);除栓后远端微栓子形成率为1.94%(8F Oasis)到3.57%(7F Hydro lyser,p<0.01).结论血栓清除时间和远端微栓子形成率与导管的选择有关;注入盐水量及回收液体量的比值在所有导管都可以接受 ;在模拟的股静脉模型中进行水力流变除栓大管径的导管(7F Hydrolyser和8F Oasis)是较优选择.

  • 下肢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作者:陈秀兰;熊建群;李应华;邱少东;许寅宏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结果左下肢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下肢,常累及股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月国静脉等.声像图特点为管腔内探及实性高或低回声团块;CDFI血流信号变细或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血流速度减慢且不受呼吸影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具有直观性、可靠性.

  • 螺旋血泵的CFD分析

    作者:吴广辉;蔺嫦燕;李冰一;王景

    溶血和血栓是目前国内心室辅助装置不能应用于临床的主要原因.血泵的不良血液动力学特性是导致溶血和血栓的主要因数.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血泵设计,它可以准确有效地反映血泵内部流场状态、血泵压力流量曲线以及血泵内部流场剪切力分布状态等.本研究采用CFD方法对自制螺旋血泵的泵腔、出入流口进行流场分析,内部流场采用三维彩图显示.结果 显示CFD分析结果很好的与体外实验结果吻合.血泵血液动力学特性,以及内部血流状态采用CFD方法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血泵血液相溶性方面的问题.

  • 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义玲;刘文君

    人类血液中的血小板在各种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广泛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物过程,如血栓、炎症、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等.血小板无细胞核,因而对它的研究无法采用传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比之下,蛋白质组学、基因组蛋白质等研究将对血小板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且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已被应用于解析血小板蛋白质组的各种复杂生物过程.本文对血小板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诸如蛋白质组学及其相关研究技术,与血小板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及血小板蛋白质组学和疾病等.

  • 血小板受体GPⅥ作为抗血栓靶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盼;乔建林;徐开林

    血小板活化是生理性止血中的关键步骤,在病理性血栓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以预防和治疗血栓是血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临床抗血栓药物的高效性以出血风险增加为代价.血小板糖蛋白受体Ⅵ (GPⅥ)是血小板特异性受体,其与胶原的结合是血小板活化的关键.它作为一种新型抗血栓药物靶点,其拮抗剂能抑制血栓及其炎症反应,又不干扰正常止血机制,既安全又有效.本文对血小板GP-Ⅵ的结构与功能,在出血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拮抗剂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开发出具有临床意义的以GPⅥ为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展望,以期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提供可靠的药物治疗.

  • 炎症体与肿瘤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静峥;顾健

    炎症体是一种蛋白复合物,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分子和病原体模拟人热休克蛋白两种信号引起自身活化,激活NF-κB通路,诱导产生炎症介质,导致慢性炎性反应并促进血栓形成.文献报道近17%的新发肿瘤可由于慢性炎症所引起,可见肿瘤相关血栓形成与炎症体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本文就炎症体和肿瘤相关血栓相关性作一综述,其中几种学说印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炎症体 肿瘤 血栓
  • 微颗粒水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并发症中的变化研究

    作者:周莉莉;韩悦;朱倩;赵世香;王倩;朱明清;戴兰;沈文红;吴德沛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V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组27例(Ⅱ度以上10例)、血栓组9例、感染组41例和平稳组17例.采集患者移植预处理前(-10d)、预处理结束(0 d)、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0d,+20 d)4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浆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水平,动态观察TF+MP和EMP在allo-HSCT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微颗粒指标与预处理、移植后血栓病变、aGVHD及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①all-HSCT患者预处理前TF+MP和EMP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后在各个时间段虽然呈现不同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TF+MP和EMP水平在预处理结束较预处理前有所升高,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②TF+MP和EMP水平在血栓组中升高明显,升高水平大于aGVHD组和感染组(P<0.05).③血栓组中的TF+MP和EMP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与其他观察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aGVHD组与感染组中的TF+MP和EMP水平较平稳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TF+MP和EM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移植后相关血栓病变有关,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OD)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TF+MP和EMP水平有望预测血栓性病变的发生,为移植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浆ADAMTS-13活性与vWF抗原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杰;韩悦;胡璐萍;吴德沛;阮长耿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FRETS-vWF73荧光试验检测血浆ADAMTS-13活性,ELISA法检测vWF抗原量.多数患者采取改良BUCY,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TBI+CY方案预处理,淋巴瘤患者多用BEAM等方案预处理.结果:①移植后发生血栓并发症8例,49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②1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vVF抗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减低的患者占59.3% (69/113),其中活性减低范围在60%以上的患者占8.0% (9/113);相应的VWF抗原含量也出现增高(P<0.01).③8例血栓并发症患者ADAMTS-13活性预处理后均降低,与非血栓组有明显差异(P<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37.5% (3/8),同时vWF抗原量增加(P<0.01).④9例aGVHD患者ADAMTS-13活性均值在预处理后降低,但是与非aGVH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中25例患者在aGVHD发生当时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发生了明显减低(P<0.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6.0% (2/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下降超过预处理前60%,是后期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P<0.01);而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下降不是a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下降,vWF抗原含量升高;血栓病人尤为明显.ADAMTS-13活性降幅超过60%是后期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减低与aGVHD的发生无关.所以ADAMTS-13活性降低是移植后血栓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

  • 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提示作用

    作者:唐云龙;周燕;王纯斌;秦燕;冯健;秦婧

    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探讨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与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之间的关系,判断其能否成为预测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性指标.研究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采血前1周未服用任何药物,均排除高凝状态疾病;B组为淋巴瘤非血栓患者组(50例);C组为淋巴瘤合并血栓患者组(8例).从3组人员抽取静脉血离心得到血浆,用流式细胞术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血浆中血小板微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组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均升高;C组与B组相比,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进一步明显升高.结论:血浆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对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有提示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检测血栓的指标.

  • 凝血标志物在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付阳;金亚雄;刘玉梅;牛倩;江虹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 (P <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 人vW因子A3区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其生物学流行性的研究

    作者:祝怀平;王迎春;季顺东;白霞;江淼;阮长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介导血小板粘附到细胞外基质的桥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阻断vWF与细胞外基质的结合而阻断血小板的粘附.本研究目的是研究一种抗血栓形成的新疗法.应用RT-PCR方法从人脐带内皮细胞中克隆vWFA3区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应用胶原结合试验及竞争抑制实验分析rvWF-A3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表达的重组蛋白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6%,包涵体经过变性、纯化和复性,获得重组蛋白(rvWF-A3);rvWF-A3具有很好的胶原结合活性,且能竞争性抑制野生型vWF与胶原结合.结论: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rvWF-A3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功能,可作为阻断剂用于干预vWF介导的血小板黏附过程,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抗血栓药物.

  • 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对ET患者临床表现和生存影响的研究

    作者:赵世香;陆智祥;虞利群;关心;何海萍;史克倩;赵仁彬;杨同华

    目的:观察JAK2V617F突变量对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存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10-2016.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和治疗的ET患者229例,采取患者的骨髓血标本2 ml,肝素抗凝,红细胞裂解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DNA抽提试剂盒抽提患者基因组DNA.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扩增目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筛选出12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标本.再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并通过测序方法检测PCR筛选的准确率.结果:伴有血栓形成的ET患者JAK2V617突变负荷量高于未发生血栓组(23.2% vs 14.2%),(P<0.05);WBC计数升高组(>10×109/L)及HGb浓度升高(> 150 g/L)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量高于对照组(P<0.05),17例脾肿大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量高于45例脾脏未肿大组(P<0.05),年龄、性别与JAK2V617基因突变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JAK2V617突变量对生存率无统计学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WBC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年龄、性别及脾肿大对生存率无影响(P>0.05).结论:JAK2V617F突变负荷量影响ET患者的临床表现,JAK2V617F突变负荷量与是否形成血栓相关,性别、年龄与基因突变负荷量无关.

  • 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和APCR及HHcy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丽霞;丁秋兰;吴克雄;胡军;王学锋;东传玲;戴菁;张斌;代静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 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I691-A、G1091-C、AI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TNF-α、IL-1β、IFN-γ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海丽;孙爱宁;韩悦;张威;胡晓慧;吴德沛;阮长耿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TNF-α、IL-1β、IFN-γ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在预处理过程中的改变情况及其与移植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其中aGVHD组43例,血栓组5例,感染组31例)预处理前后以及移植后各周内血清TNF-α、IL-1β、IFN-γ水平的动态变化,以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观察预处理前后细胞因子的改变,探讨细胞因子和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预处理前TNF-α水平在aGVHD组已较正常升高(P<0.01),在其他患者中未见明显改变.在预处理第4天后所有患者TNF-α水平都较预处理前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结束时TNF-α水平较预处理前降低.发生aGVHD、血栓或感染时,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以aGVHD组升高更为明显,血栓组TNF-α升高水平大于感染组(P<0.05).血栓和aGVHD组的TNF-α水平在发病前2周即有升高,感染组病人在发病前未见改变.IL-1β在移植患者预处理各阶段未见明显变化,发生aGVHD、血栓、感染时IL-1β水平均有升高,以血栓组升高更明显,aGVHD组较感染组也明显升高(P<0.01).IL-1β水平在血栓患者发病前2周见明显升高,而aGVHD组于发病前1周升高.IFN-γ水平在移植患者预处理过程中未见明显改变,在各并发症组之间变化不明显.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细胞因子存在着一系列改变,预处理可造成细胞因子TNF-α释放增加.在aGVHD发生时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较血栓患者升高更突出;在血栓发生时,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并高于aGVHD患者.TNF-α、IL-1β水平的升高和移植相关并发症aGVHD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动态监测TNF-α、IL-1β水平可预测aGVHD及血栓性病变的发生.

  • 我国实验血液学研究新进展--记第9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

    作者:

    第9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血液病专科中心承办,2003年11月6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 心脏乳头状纤维弹力瘤一例

    作者:卢洪胜;甘梅富;韩文胜;陈汉松

    患者女,43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9年,加重1周"于2007年2月26日入院.入院后行心脏B超检查,左室流出道见9.0 mm×4.Omm高回声,附着于室间隔处,能漂动,B超提示:二尖瓣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伴中度关闭不全;近左室流出道室间隔处异常高回声附着,考虑血栓可能,左房内云雾状回声.

  • 人活化血小板单抗导向血栓免疫偶联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作者:孙艳;茹炳根

    目前血栓部位的检测技术大都存在着检测速度慢,灵敏度低,易造成误诊等不足.如果采用高亲和特异性的血栓单抗与核素标记相结合的导向显像方法进行检测,会使检测迅速、灵敏,使血栓的临床检测方法获得突破.

3375 条记录 8/169 页 « 12...567891011...16816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