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凝血标志物在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及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付阳;金亚雄;刘玉梅;牛倩;江虹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 (P <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 哪些凝血标志物可以增加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的预测价值?Caerphilly研究

    作者:秦春常

  • 不同麻醉方法对围关节置换期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杨凯;李中正;王玉聪;方镇洙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围关节置换期患者凝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4例,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全身麻醉组(48例)和椎管麻醉组(46例).分别于麻醉前及术后采静脉血行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等凝血标志物检测,并比较了两组患者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椎管麻醉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麻醉留观时间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两组组内比较TM值术后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全身麻醉组组内比较TAT、t-PAIC、PIC、FDP及D-二聚体值在麻醉前及术后两个时间点均没发生显著变化(P>0.05),椎管麻醉组组内t-PAIC、PIC及D-二聚体值术后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椎管麻醉组患者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麻醉能有效的预防围关节置换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减少围关节置换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 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阵发性房颤15例临床分析

    作者:何丹

    目的:观察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临床、生化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脉狭窄以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共75例,其中合并房颤者15例为病例组,不合并房颤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间一般情况、生化、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在年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肌钙蛋白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往往伴随凝血标志物异常及心肌受损,提示我们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要重视.

  • 不同时间窗超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凝血标志物的变化的研究

    作者:陈娟;白青科;赵振国;赵晓晖;隋海晶;杨娟;沈健;陆练军;周媛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溶栓是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1,2].发病后4.5h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使患者获益[3].溶栓后颅内出血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危险的并发症[4,5],扩大时间窗的溶栓治疗是否会增加颅内出血、及影响血液凝血指标的改变,目前的研究还很少,也没有公认的监测指标.近年以来,在我院前期采用MRI指导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的基础上[6~10],本研究拟动态观察溶栓前后凝血标志物的变化,了解不同时间段脑梗死溶栓后机体内出凝血相关因素的变化及与出血转化的关系.

  • 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改变

    作者:耿直;孙晓江;沈洁;陈静炯;段昊;许丹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凝血及纤溶系统不同的连续改变.方法 发病48 h内的脑梗死患者136例,分为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I)组(45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I)组(39例)及腔隙性脑梗死(LI)组(52例),以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38例).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 h内、1周及3周时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CEI组患者发病后48 h内、1周及3周时血浆中TAT、FpA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ATI组患者发病后48 h内及1周时血浆中TAT和F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发病后1周及3周时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LI组患者不同时间各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是不同的,从而为明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线索.

  • 血浆凝血和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蕾;谭榜云;李燕平

    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通常被视为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上述功能,其对肿瘤的发生、预后及治疗均有一定影响,提示其在肿瘤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肿瘤治疗与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作者:付泽霞

    目的 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接受妇产科手术患者156例,其中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观察组),术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5种凝血标志物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PAP、TM、t-PA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浆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的ROC曲线下面积大,敏感度、特异度好,其次为TM、t-PA和PAP.结论 血浆PAP、TM、t-PA、D-D水平检测有助于妇产科手术后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其诊断价值自高至低依次为D-D、TM、t-PA和PAP.TAT由于受术后抗凝药物应用的影响,不适合应用于DVT的诊断.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浆凝血与纤溶标志物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谭榜云;张蕾;李燕平;孙志鹏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凝血及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AECOPD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时间(P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 T 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与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AECOPD患者TAT、PIC、t-PAIC、PT、FIB、TT、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TAT与PIC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PIC与PT、TT呈负相关,与FIB、D-二聚体呈正相关,FIB与TT呈负相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于血栓形成,利用上述凝血与纤溶指标对判断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有重要意义.

  • 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肺癌血栓栓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付阳;刘玉梅;金亚雄;江虹

    背景与目的 凝血与纤溶标志物能有效反映肺癌术后静脉置管患者体内止凝血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高凝状态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在肺癌术后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在肺癌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效能,探讨其在肺癌深静脉置管患者凝血与纤溶平衡改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肺癌术后静脉置管患者118例,其中肺癌血栓栓塞患者29例、对照组89例.分别检测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es,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 complexes,t-PAIC)和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 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以及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血栓发生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肺癌术后静脉置管患者中,凝血与纤溶标志物TM、TAT、PIC、t-PAIC、D-D、FDP水平在血栓组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效能分析显示,TM、TAT、PIC、t-PAIC、D-D及FD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0.771、0.669、0.671、0.819和0.8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术后置管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早期监测凝血和纤溶标志物可预防血栓的发生,减少肺癌患者术后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