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纤维支气管镜注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结核的疗效观察

    作者:陆兰英;靖秋生;王卫华

    目的 探讨支气管结核经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时辅以经纤支镜注药及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28例确诊为支气管结核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6例和对照组112例.研究组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定期经纤支镜注药及雾化吸入,对照组单纯给予全身抗结核治疗.分别对2组在治疗2个月末和8个月末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2个月末和8个月末,研究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好转、纤支镜下改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镜下分型研究组,肉芽增殖型、溃疡坏死型的疗效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时辅以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注药及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结核在临床症状改善、痰菌阴转率、胸部X线片病灶吸收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全身抗结核治疗.

  • 江苏地区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作者:张雪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地区医院2010年收集的200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ADR中,过敏反应居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免疫调节剂中的胸腺肽注射液.结论:合理规范用药,加强ADR的检测及上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 不同给药方法用于心脏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黄运佰;李景辉;程翔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确切有效的止痛有助于抑制术后应激反应,维持平稳的内环境和氧供需平衡,有利于术后康复和术后早期介入运动训练[1].本文用芬太尼+昂丹司琼复合液,皮下、静脉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用于心脏术后止痛临床观察.对比如下.

  • 护士在给药护理中的慎独精神的培养

    作者:张华;王雪莲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护理中护士既是用药的实施者,又是用药的管理者.因此,要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护士不仅要具备相关的药理学知识和护理技术,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护理工作绝大部分是个体的单独性的工作.

  • 氨溴索雾化吸入与静脉滴注对祛痰作用之比较

    作者:潘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要症状为胸闷、气促、咳嗽、咳痰.在急性发作期常因痰液黏稠堵塞呼吸道而使患者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因此祛痰是临床治疗COPD的重要手段之一.我科2009-01-2009-06在对34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常规抗炎、解痉平喘基础上,祛痰采用新型黏液溶解剂氨溴索针剂经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肝移植术后早期胃管夹闭时间对他克莫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叶海丹;曾丽珍;何小凤;刘龙山;廖培娇;李嘉丽

    目的 探讨及比较不同胃管夹闭时间对肝移植术后早期他克莫司(FK506)药代动力学和药效的影响.方法 将15例首次行同种异体肝移植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5例,术后早期经胃管推注FK506 0.1mg/(kg·d)后夹闭胃管,夹闭时间分别为1、2、3h,采集给药前及给药后0.5、1.0、1.5、2.0、3.0、4.0、6.0、9.0、12.0h血液,检测FK506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FK506达峰时间、峰浓度、谷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注入FK506溶液并夹闭胃管一定时间后,FK506浓度先迅速上升,至峰值后逐渐下降,3组之间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峰浓度以胃管夹闭2h组高,明显高于夹闭1、3h组(均P<0.05);与胃管夹闭1h组相比,胃管夹闭2、3h组的谷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亦明显增高.3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拔胃管时间、肝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胃内注入FK506溶液后夹闭胃管2h,既可保证足够的免疫抑制作用,又方便护理.

  • 经灌注球囊冠状动脉注射维拉帕米处理介入术中慢血流与无复流的疗效

    作者:郭金成;李静;李东宝;王德昭;陈文明;朱宏燕;王国忠;徐荣;华琦

    目的 探讨经灌注球囊注射维拉帕米处理PCI中慢血流与无复流(SN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中发生SNR的患者129例,急诊PCI 75例,挽救PCI 1例,择期PCI 53例.SNR发生在支架置入术后90例,后扩张后39例.将灌注球囊置于发生SNR的冠状动脉近端,注射维拉帕米200~1000 μg(平均450 μg).观察注射维拉帕米前后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患者急诊PCI术后ST段回落情况,并记录院内和随访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维拉帕米注射后TIMI 3级比例较注射前明显升高(89.9% vs 37.2%,P<0.01);TMP 0~1级比例明显降低(11.6% vs 76.0%,P<0.01),CTFC明显降低[(37.0±21.3)帧vs (66.0±27.5)帧,P<0.01].75例急诊PCI患者中,ST段完全回落23例,部分回落20例,无回落32例.急诊PCI院内死亡1例,其余患者随访30 d无MACE发生.结论应用灌注球囊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处理PCI术中出现的SNR可能有效、安全.

  • 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用药减少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出血

    作者:褚国庆1;刘藜箬2;闫明童1;田少奇1;王远贺1;丁涛1;刘江俊1;李夏楠1;邢百州3;孙康1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局部用药在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减少出血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医疗中心符合标准的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并在关闭切口后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ml(含氨甲磺酸1 g).对照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l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但在关闭切口后通过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术后均夹闭引流管闭2 h,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术前和术后第2、3、5天的血红蛋白含量,术后3 h的凝血指标,术后输血人数,术后3个月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人数、有无膝关节感染发生.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总失血量(t=-5.29,P<0.01)、术后引流量(t=-5.35,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的量都有下降,实验组的血红蛋白的含量术后第2天(t=2.19,P<0.05)、第3天(t=2.07,P<0.05)及第5天(t=2.23,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输血率(1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输血率(27%)(χ2=4.356,P<0.05);置换3 h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PT(t=2.19,P<0.05)、APTT(t=-0.78,P<0.05)、TT(t=-1.69,P<0.05)及纤维蛋白原(t=-0.82,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3月随访时间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膝关节感染.结论 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能够显著地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减缓血红蛋白的降低,减少对输血的需求,同时不增加血栓的风险.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部置管溶栓与外周静脉溶栓的比较

    作者:王永;张健;王少也;段志泉;辛世杰

    目的 比较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局部及外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收治的2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A、B两组.A组为经股深静脉置管抗凝溶栓治疗患者,共71例,左侧47例,右侧20例,双侧4例;B组为经外周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患者,共154例,左侧121例,右侧27例,双侧6例.通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测量下肢周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治疗3 d后好转率优于B组患者(94.4%比69.5%,P<0.01).治疗7 d后,A组的治愈率虽然优于B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9%比75.3%,P>0.05).治疗后平均随访(43±18)个月,两组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静脉置管局部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优于经外周静脉给药,但两种方法的中远期治疗效果相似.

  • 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新进展

    作者:卢欣;赵玉沛

    局部应用抗生素是相对于全身用药而言,它不通过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途径投药,也不需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吸收、代谢及重分布,而是将抗生素直接用于需要部位而起作用.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投药途径有很多,如鞘内注射、胸腔内注射和腹腔内注射等[1].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直接投药于软组织内,治疗软组织感染.

  • 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极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晖;张天宇;傅窈窈;景江华

    目的 评估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在极重度以上突发性聋仞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以发病2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初始听力损失(250~4000 Hz均值)>90 dB的突发性聋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全身激素+局部激素组(22例)、全身激素组(44例)和局部激素组(12例),各组均同时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全身激素治疗采用地塞米松15 mg/d连用3 d,随后10 mg/d用3 d,后5 mg/d用3 d.局部激素治疗采用鼓窜内注射5 mg/ml地塞米松0.8 ml,隔日1次,共5次.获取治疗后第10、20、30天的纯音测听结果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前影响预后的因素三组间基本匹配.治疗后纯音听阈均值(pure tone average,PTA)改善≥30 dB者所占比例,全身+局部激素组81.82%、局部激素组83.33%、全身激素组88.64%,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6);治疗30 d后PTA改善值分别为:全身+局部激素组41.36 dB、局部激素组43.08 dB、全身激素组51.70 dB,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8,P=0.2133).各组患者治疗后10 d听力改善为显著,20 d听力基本稳定.纯音测听各频率听阈的改善程度由低频向高频逐渐递减.结论 局部激素治疗作为极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初始治疗与全身激素治疗相比并无优越性.

  • 两种内淋巴给药方式对豚鼠耳蜗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作者:韩朝;迟放鲁;黄一波;李雯;沈云珍;高文元

    目的 观察经耳蜗侧壁打孔(侧壁径路)和经圆窗膜、基底膜穿刺(双膜径路)两种内淋巴系统给药方式对豚鼠耳蜗整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方法 40只正常健康杂色豚鼠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左侧为给药耳,右侧为非给药耳.A组采用侧壁径路进入中阶灌注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5型重组腺病毒(adenovirus5-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AdS-EGFP)5 μl;B组采用双膜径路进入中阶灌注AdS-EGFP 5μl.给药前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观察听功能改变.耳蜗冰冻切片直接荧光观察腺病毒分布,HE染色观察手术径路的愈合情况.基底膜铺片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毛细胞受损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局部损害情况.结果 所有动物术后均存活.穿刺部位修复良好,耳蜗的完整性得以保持.EGFP在Corti器和血管纹内壁细胞内标记明显,表明两种给药径路都可以将药物成功注入内淋巴系统.A组证实成功14只(70%),手术前后ABR反应阈(声压级)变化[(33.1±10.3)dB]与对侧非给药耳[(9.4±3.9)dB]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34,P=0.0005);B组证实成功8只(40%)手术前后阈值改变[(2.5±3.8)d8]与对侧耳[(2.5±3.8)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P=1.000).两种方法在部分动物中都有药物渗漏入外淋巴的现象,给药局部产生炎性反应,侧壁径路对毛细胞的损害范围大于双膜径路.结论 两种手术径路都可将药物成功注人豚鼠耳蜗的内淋巴系统中,局部有炎性反应,术后耳蜗的完整性可以获得完全恢复.侧壁径路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缺失和ABR反应阈的影响大于双膜径路,但是经侧壁径路进入中阶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双膜径路,选择何种灌注径路需要根据实验要求来定.

  • 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与全身应用在特发性突发性聋分型治疗中的疗效

    作者:王明明;樊兆民;侯志强;张道宫;王海波

    目的 分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局部注射与地塞米松全身用药在特发性突发性聋分型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特发性突聋患者438例,其中低中频型76例、中高频型43例、平坦型162例、全聋型1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全身激素治疗组,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1次/d,连用3d,后续5 mg静脉推注,1次/d,连用4d;局部注射治疗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耳后乳突区骨皮质下局部注射,1次/3 d,至听力恢复正常或15 d.采用SPSS 18.0软件对各型患者的听力疗效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220例全身激素治疗者,痊愈66例(30.0%),显效51例(23.2%),有效39例(17.7%),无效64例(29.1%),总有效率为70.9% (156/220);不同耳聋分型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x2=1.60,P>0.05);全聋型的治愈率明显低于低中频型和平坦型(x2值分别为10.63和15.94,P值均<0.05).218例局部注射治疗者,痊愈66例(30.3%),显效41例(18.8%),有效34例(15.6%),无效77例(35.3%),总有效率为64.7% (141/220);其中低中频型与平坦型间(x2=8.38)及全聋型间(x2=7.28)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低中频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中高频型与平坦型及全聋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6例低中频型患者,采用耳后局部注射激素者的治愈率(65.0%)高于全身激素治疗者(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15,P<0.05);另外三型突聋患者全身激素治疗的疗效虽较局部注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低中频型特发性突聋患者,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疗效佳;而中高频型、平坦型及全聋型患者,建议首选全身激素给药途径.

  •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华;陈璇;王惠妩;向阳冰

    目的 观察比较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治疗90例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水平、肺功能变化及鼻炎、哮喘记分.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IgE、ECP、IL-5水平和鼻炎、哮喘记分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鼻喷组治疗后肺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虽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吸组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由(2.04±0.45)L提高到(2.47±0.54)L,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由(72.73±5.59)%提高到(75.42±5.94)%;FEF25%-75%由1.69±0.52提高到2.06±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FEV1由(2.32±0.56)L提高到(2.76±0.58)L;FEV1/FVC由(73.80±4.17)%提高到(76.04±4.49)%;FEF25%-75%由2.09±0.45提高到2.34±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采用SNK-q法进行两两比较.认为鼻喷+口吸联合组治疗后FEV1与鼻喷组、口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共失访9例.结论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分别经鼻喷、口吸及鼻喷+口吸联合三种方法 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轻-中度哮喘患者,可以明显缓解鼻炎及哮喘症状,在症状记分和血清学检测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 125I标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脊液途径用药在豚鼠耳蜗分布及影响

    作者:巴云鹏;董明敏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进入内耳的途径及其在病理条件下对耳蜗及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125I 标记bFGF(125I-bFGF)采取侧脑室给药途径及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肌肉给药途径注入豚鼠体内,测量相关组织γ放射计数率及耳蜗放射性自显影,观察125I-bFGF在耳蜗分布及代谢情况.结果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豚鼠肌肉注射125I-bFGF 后血液和肝脏组织中γ放射性计数率明显高于本底,而脑组织、耳蜗和外淋巴γ放射性计数率与本底比较,变化不明显,耳蜗放射性自显影未见显影颗粒;侧脑室注入125I-bFGF 30 min时,豚鼠血液、肝脏、脑组织、耳蜗及外淋巴γ放射性计数率均已增高,耳蜗放射自显影出现显影颗粒,脑及耳蜗组织γ计数率以2 h和4 h高,8 h明显下降,耳蜗放射性自显影仍可见显影颗粒,12 h γ计数结果仍然高于本底,但耳蜗放射性自显影无明显显影颗粒,24 h各脏器γ计数率接近本底;脑组织、耳蜗及血液γ放射性计数率始终保持平行变化.结论生理情况下,bFGF肌肉注射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迷路屏障,而bFGF 侧脑室注入后可迅速通过脑脊液与内耳之间的交通径路进入内耳,分布于外淋巴中,且在耳蜗内潴留时间较长;病理情况下如急性缺氧、氨基甙类抗生素耳中毒时,bFGF肌肉注射亦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血迷路屏障到达内耳;两者对bFGF的通透具有方向性、相似性.

  • 梅尼埃病的内淋巴积水显像

    作者:刘芳;余力生;黄魏宁;陈敏;张晨;傅元;张秋颖

    目的 采用无创性技术经咽鼓管鼓室内导入造影剂钆,进行内耳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磁共振扫描(three dimensional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FLAIR MBI),探讨梅尼埃病内淋巴间隙的显像.方法 7例梅尼埃病患者患侧经咽鼓管鼓室内导入钆喷酸葡胺稀释液,24 h后进行内耳3D-FLAIR MRI.全部患者于造影剂导入前、导人后24 h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和鼓室声导抗检查.结果 5例患者内耳3D-FLAIR MRI显示造影剂钆广泛分布于患侧耳蜗、前庭和(或)半规管的外淋巴,可以区分内、外淋巴间隙的边界,清晰显像内淋巴情况;2例患者患侧包围内淋巴的外淋巴间隙缩小或消失(即不显影),提示内淋巴积水的存在.5例患侧中耳鼓室腔内未见造影剂钆增强;2例患侧部分中耳乳突腔内可见造影剂钆增强,而内耳未见明显增强.所有患者造影剂给药前和给药后24 h纯音测听平均听阈无明显变化;给药前、给药后24 h及3个月时鼓室声导抗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 经咽鼓管鼓室内导入造影剂钆进行内耳3D-FLAIR MRI扫描,可以了解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间隙情况.

  • 鼓室内与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Meta分析

    作者:丁秀勇;崔婷婷;冯国栋;高志强

    目的 系统评价比较鼓室内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突发性聋初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方法,检索鼓室内和全身糖皮质激素用于突发性聋初始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提取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突发性聋不伴糖尿病患者鼓室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有效率与全身应用的有效率相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 CI=0.96 ~ 1.28,P=0.15),治愈率差异有临界性统计学意义(RR=1.30,95% CI=0.99~1.71,P=0.05);突发性聋合并糖尿病患者鼓室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有效率高于全身应用的有效率(RR =1.24,95% CI=1.02~1.50,P=0.03).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主要并发症为血糖升高,鼓室内给药的并发症包括疼痛、一过性眩晕、中耳感染、永久性鼓膜穿孔等.结论 对于突发性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初始治疗优先考虑鼓室内应用糖皮质激素,不伴糖尿病者仍首选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

  • 兔眼结膜下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的视网膜渗透研究

    作者:赵月娥;雷文生

    目的 探讨兔眼结膜下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是否可以渗透进入视网膜.方法 实验研究.5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3只)、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组(3只)、结膜下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组(25只)及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组(25只),均取右眼进行注射.在注射后1、2、4、8、12周时分别用ELISA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兔眼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和视网膜中的药物定位情况.药物浓度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组注射后1、2、4、8、12周房水中药物浓度分别为(389.67±22.55)、(319.33±17.93)、(22.67±3.06)、(9.67±1.53)、(7.33±2.18)mg/L.结膜下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组注射后1、2、4、8周房水中药物浓度分别为(53.67±3.21)、(12.67±3.06)、(8.33±1.53)、(2.66±2.08) mg/L,各时间点药物浓度均与玻璃体腔注射组有统计学差异(t=32.96,38.39,7.67,11.07,P<0.05);12周时房水中未检测到雷珠单克隆抗体.视网膜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与上述结果类似,在结膜下注射组中,只有12周时检测不到雷珠单克隆抗体的阳性信号.结论 雷珠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结膜下注射的给药方式渗透至视网膜.

  • 眼后节缓释装置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树茂;程凌云

    葡萄膜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等难治性眼后节疾病是目前眼科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由于全身给药不良反应大,滴眼液给药疗效差,眼后节植入给药应运而生.近些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陆续批准更昔洛韦、醋酸氟轻松和地塞米松3种眼内缓释装置上市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这些眼内缓释装置的使用仍伴随着手术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巩膜具有表面积大、安全性好、容易给药等优点,随着对载体材料、药物以及给药方式的深入研究,经巩膜给药有望成为治疗眼后节疾病的有效途径.

  • 眼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进展

    作者:郭惠玲;黄一飞

    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及剂型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常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有色谱法、免疫法等,其应用广泛、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结果一维、操作复杂、干扰因素多.影像学检查法和拉曼分光镜可以非侵入性地在活体下连续地进行药代动力学检测,但只能用于特定药物的检测,且受设备本身的限制,特异性与灵敏度稍差.所以,研究中应充分参考给药方法、药物靶组织、药物代谢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或者将几种方法联用,互为补充和验证.另外,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也可以很好地描述、解释及预测药物在眼部的代谢特征.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