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试述在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中如何发挥科研管理职能的作用

    作者:陈亮;魏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工作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进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与发展,2002年1月23日正式成立中国疾控中心,取代了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工作职能也由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转变为由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由此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抉择,转变职能和重新定位,是适应新形势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

  • 《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一书已出版

    作者:

  • 中国预防医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组稿会征文通知

    作者:

  • 江苏省苏南地区成人理想心血管健康的调查

    作者:陆昀;祁华金;李凤;王凌;沈振海;强东昌;武留信

    目的:调查江苏省苏南地区成人理想心血管健康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的心血管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抽取2013年3至8月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江苏省苏南地区成人11996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84岁(46.78±12.96)岁,其中男性7762人(64.7%),女性4234人(35.3%)。分析该地区成人理想心血管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11996名成人中具有全部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仅为136人,占1.1%。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者3315人(27.6%),其中女性2000人(47.2%)、男性1315人(16.9%)。随着年龄的增加,具有5~7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数≤3项为5679人(47.3%)。处于理想状态比例高的指标是总胆固醇,8640人(72.0%),食盐摄入处于理想状态比例低,为2392人(19.9%)。吸烟主要集中在男性,有4005人(51.6%);而女性吸烟率极低,仅有20人(0.5%)。≥60岁人群的血压处于差状态比例明显高于<60岁人群。城市人群平均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数高于农村人群(城市人群均数3.61±1.46,农村人群3.45±1.49;t=5.997,P<0.01)。高龄、男性、居住地为农村是理想心血管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苏省苏南地区成人心血管健康处于理想状态的比例较低,并且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分布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以提高该地区人群心血管健康水平。

  • 美国健康风险评估的发展与应用

    作者:严慈庆;艾鼎敦

    健康风险评估是开展健康管理的基本工具与核心技术.在美国,正是健康风险评估的出现,引发了对于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需求;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使得健康管理逐步发展为介于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一门交叉科学;形成了既包涵而又有别于流行病学、统计学、行为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体育学、健康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边缘科学.了解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在美国的兴起、发展与应用,有利于健康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与建设,也利于健康管理产业在中国的稳步前进与茁壮成长.

  • 天津市动物致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崔维琪;杨妍

    为更好地服务于动物致伤患者,控制天津市狂犬病的发生,现将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预防医学门诊2001年接诊动物致伤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 环境与疾病--环境病因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作者:何兴舟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综合地作用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可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作用,在另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即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上述平衡状态,一旦破坏,即可产生对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发生疾病和死亡.在环境与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多年来,通过病因学(生物、化学、物理)、发病机制、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研究,尤其是根据病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认为,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云南省宣威肺癌病因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人群肺癌遗传度为24.6%,其中男性肺癌遗传度为14.6%,女性为37.8%,结果支持外环境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1].

  • 人群风疹抗体及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血清学观察

    作者:苏小宏;单芙香;吴坤森;何建凡

    深圳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是风疹高发区,近年我市曾有多起风疹局部暴发。科学、有序地进行风疹疫苗接种,是预防风疹发病的有效武器。我们于1999年对深圳市人群风疹病毒感染状况及国产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及调查项目:(1)健康人群风疹IgG抗体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先抽取市内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随机抽查1个乡镇100~500名1~40岁健康人群,进行风疹抗体IgG检测。(2)孕妇风疹血清抗体调查:全市随机抽查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选1个大型综合医院或妇产科医院,随机抽查就诊孕妇,采血样检测风疹IgG和IgM抗体。(3)血清学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提供,抗体阳性判断标准:抗体滴度≥1∶20为阳性。

  • 全国幽门螺杆菌病防治研讨会纪要

    作者:郭浩岩;张茂俊;张建中

    WHO公布的新发现传染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病的危害在我国日趋严重,耐药菌株迅速增加,尤其是严峻的内镜感染(医源性感染),不但给本病的防治构成很大压力,同时也涉及多种疾病(如肝炎和艾滋病等)的传播.在此背景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于2001年4月8~11日在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召开了"全国幽门螺杆菌病防治研讨会”.

  •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

    作者:陈化新;罗成旺

    为了推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1983年卫生部在合肥市主持召开的流行性出血热专题委员会成立会议暨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座谈会上,讨论确定建立42个全国HFRS监测点,1991年调整为41个,先后共建立48个监测点.建立监测点主要为了及时了解HFRS流行动态和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治对策,指导防治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预防控制高发病区的疫情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多年来,监测点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卫生防疫站的领导与支持下,做了大量监测研究,在1984~2000年期间,在监测点人间疫情监测、血清学监测、宿主动物监测、疫源地和疫区监测、控制效果监测和流行趋势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 动物咬伤6 479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作者:赵洪铭;朱良英

    1.人群分布:江苏省兴化市卫生防疫站预防医学门诊部1997年全年共接诊被动物咬伤者6 479人,其中年龄小的4个月,大的88岁.其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1.

  • 怀念何观清教授弘扬恩师学术思想

    作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何观清教授(1911~1995年)是我国著名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我国流行病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主任、教授,及以后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流行病学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公共卫生系名誉主任,并成为我国较早的流行病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此外,何观清教授还担任中华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总编辑等职务,1986年被国际流行病学会邀请为会员.作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何观清教授不仅有清晰、敏锐的科学思维,而且有广博的知识和兴趣,在一些疾病病因研究和解决我国的一些公共卫生问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40年代,何观清教授从事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首次指出我国西北黑热病属地中海型,而华北及苏北黑热病近似印度型,认为犬利什曼原虫在此两型黑热病上起着不同的流行病学作用.根据对黑热病分布与白蛉分布关系的分析以及婴儿必须经历一个白蛉季节才能发生黑热病的特点,他明确指出自然界中黑热病只有白蛉叮咬一种传播途径,从而对争论不休的黑热病传播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还亲自在西北数省建立36个黑热病防治网络,为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做出重大贡献.何观清教授是将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实验方法引入我国的先驱者之一.50年代,他应用此方法对痢疾噬菌体预防痢疾的效果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因而否定了用其作为疫苗控制细菌性痢疾的做法,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在经历了多年政治运动冲击,重新回到研究和教学岗位之后,何观清教授深感我国的医学卫生决策需要疾病信息做基础.1980年他开始倡导并率先在我国13个省建立了30个疾病监测点,目前这个监测系统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145个监测点,成为国内外制定医学卫生发展规划和疾病控制对策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也为评价很多卫生对策的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工作曾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何观清教授主持了四川凉山彝族人群高血压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组成功地应用移民流行病学方法,经过前后近十年的研究,发现凉山地区彝族极少有高血压病例,主要是环境因素的作用,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这个结果为高血压病因研究做出了贡献.本项研究也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何教授在50年代曾主持对一起不明原因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这是一种疫苗的严重过敏反应;在70年代参与过克山病的病因研究;在80年代,他指导研究生涉足更多的非传染病研究领域,如儿童血压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预测的数学模型、酒糟鼻的病因研究及防治、中学生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婴幼儿精神发育的因素与干预评价等.作为在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近60年的教育家,何观清教授认为医学解决健康问题一是防病,二是治病,而防病应放在第一位;他认为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培养会行医的医生,还要培养对我国医学卫生事业有影响的人才.因此,教育医学生群体健康的观点,特别是通过现场工作学习如何从群体角度分析解决疾病与健康问题是他毕生教学都在贯彻的宗旨.何观清教授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任教的两个时期中,亲身参与后又主持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社区卫生示范区(北京东城第一卫生事务所)的工作.这个卫生示范区当时不仅为协和医学院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学会从群体角度解决健康问题提供了教学现场,而且也曾作为一种医学服务与人群预防结合的模式被其他一些城市学习借鉴.特别有意义的是,协和医学院率先实施的这种模式(包括在河北定县创建的卫生示范区),为以后许多国家发展社区医学和初级卫生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示范.何观清教授在一生的研究和治学当中,都把"现场观察和现场实验”作为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到90年代初,何教授又积极推动并参与了重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生公共卫生现场教学基地的工作.何观清教授毕生治学严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他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历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他本人一直在身体力行的精神.他的学生无论现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很多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如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务长乌正赉教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曾光研究员等,都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重要专家.何观清教授从1981~1992年担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一、二届编委会总编辑,他严谨求实的作风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成为反映国内流行病学研究和疾病控制的重要成果,介绍国际新流行病学理论、方法的重要杂志.这本杂志能够受到读者喜爱,在国内医学杂志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何观清教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编辑:张林东)

  • 沿着苏德隆教授开辟的学术道路深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徐志一;俞顺章

    苏德隆教授(1906~1985年)是著名的预防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会名誉总编辑.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前上海医学院,但当时的颜福庆院长派他到农村搞卫生工作,他欣然从命,不仅为农民防治疾病,还办小学,讲卫生课.抗日战争中,他在难民中开展天花、霍乱等防治及消灭虱子的工作.1943年他曾去印度霍普金斯细菌研究院考察鼠疫,1944年去美国霍浦金斯大学,学习流行病学.一年后,他又去英国牛津大学,从师于发现青霉素获诺贝尔奖的Flour学习并研究污水中的抗生素,1948年获博士学位.之后他遵守诺言,回到母校.全国解放后,他看到解放军患血吸虫病,即投入了研究,并提出防治建议,被部队采纳,任命为"沪郊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秘书长”.随后他完成了血吸虫病感染方式与钉螺分布、钉螺生态学与灭螺方法、灭杀血吸虫卵、血吸虫防护等研究.1957年初夏,他向毛主席建议,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7年消灭血吸虫病是难以实现的.他又劝毛主席不要在黄浦江中游泳,因为他的研究生已从江水中分离到伤寒杆菌,毛主席当即采纳取消了游泳计划.1958年全国开展"拔白旗”运动,苏教授受到严厉批判,直到1961年才决定予以甄别、向他道歉.不久,全国副霍乱流行,苏教授到上海郊县开展研究,首先提出副霍乱地方性的学说,并认为疫苗效果不确实,应以改善饮水为主导措施.尽管这些意见后来证明都是对的,但在1963年的全国副霍乱会议上,苏教授差一点再次遭到批判.1963年,苏教授主编流行病学全国教材,系统阐述了他的流行病学学术观点,重视统计学方法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并提出流行病学应从传染病扩大到非传染病.1965年春,苏教授率领30余人,到上海青浦县朱家角镇,开展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他提出方针为"毁其居,灭其族,防止其流入”.他们发动群众义务劳动,既消灭了钉螺,又整修了石岸.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500余次,但他白天挂牌批斗,晚上回家读书工作.在这期间,他完成氯硝柳胺杀消血吸虫尾蚴和桑毛虫皮炎的研究.1972年,他曾骑着自行车长途跋涉,历经海门、南通、如东、启东等地,调查水系分布与肝癌关系.提出了饮水为肝癌病因的假设.1979年,他曾三次提出入党申请,终到1980年才被批准,从此他更加兢兢业业地为人民的健康工作着.1981年开始,他同美国血吸虫病权威Warren博士,在安徽贵池设点,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比较研究;Warren主张单纯用特效药物治疗;苏教授主张防治结合,以灭螺为主.到了1984年终于决出胜负,在只治不防的村庄中人群感染率下降较慢,出现急性血吸虫病,钉螺无下降趋势;而坚持灭螺、防治兼施的村庄中,人群感染率与钉螺密度直线下降,连续2年未查见感染的钉螺.1985年1月,学校为庆祝他80虚岁以及从事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50年,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他的朋友和学生300多人从全国22个省市赶来,表示祝贺.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1985年4月3日下午2点,他下楼候车,找人求教水的浓缩方法,想寻找饮水中致肝癌的物质,不料发生车祸,一辆汽车将他压倒在人行道边.以极小的概率,结束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生命.苏德隆教授在流行病学上主要功绩:1.奠定了我国流行病学基础.他认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分布、生态与防制对策;应从传染病发展到各种疾病,从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定量的研究,从战术研究发展到战略上研究.2.高度重视数学与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他认为: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统计学是研究流行病学的重要的工具之一.他提出钉螺的负二项分布,分析其聚集性,并用钩虫病未治愈率按指数曲线下降趋于零而难以达到零的理论提出:除害务尽,反复斗争.3.应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流行病学采用观测法,将有关病因、人群环境等多方面的观测结果,贯穿起来,进行分析判断.4.深入现场,开展科学研究.他一向认为流行病学的核心是在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他的研究课题大都在现场进行,如研究血吸虫病、调查桑毛虫皮炎、研究肝癌,当时他以70多岁的高龄,长途跋涉,实地考察,了解水系同肝癌分布的关系.5.刚正不阿,敢于公开自己的学术观点.在学术问题上一贯坚持真理,从不隐瞒自己的学术观点,曾大胆提出霍乱地方性流行的理论,并小心求证.苏德隆教授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他的发明创造,在我国预防医学界是无与伦比的.他所提倡的严谨学风和学术理论,在我国流行病学界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为我国培养了整整一代流行病学专家.(本文编辑:张林东)

  • 为死亡病案建立专档的必要性和方法

    作者:徐彤;席志峰

    死亡病案管理是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完善、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及预防医学的普及,医学界更侧重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后果等客观因素,以达到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因疾病死亡,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如何更准确地提供这类医学研究的资料,我们认为建立死亡病案专档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 病案科室在新世纪中的管理职能

    作者:许桂萍

    现代医学科学建设的飞跃发展,作为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科室是依然故我,还是改革管理模式,现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医院各级管理工作,社会各项医疗服务工作都不同程度同医院病案有关密切的联系,因此充分满足病案信息的要求更为急切和紧迫.发挥病案信息管理工作新的借阅职能,质量控制职能,教育研究职能、开发职能是当前信息时代的关键,它是克服和转变单一、被动、传统、机械的管理方式,使病案信息更全面,更广泛发挥它的特殊功效,教育功效,科研功效,社会功效及媒体功效.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摸索管理规律,积极适应新形势管理要求,是病案信息管理职能的价值体现.

  • 基层医院病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初探

    作者:田亚民

    病案管理是一门多科性边缘的学科,它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及微机应用等方面知识.病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病案质量的管理,在我国特别是二级的基层医院,病案管理人员多是由护士改行而来,多没有参加过档案知识或相应的培训,她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病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人员编制数量也不够,工作琐细使得她们整天忙忙碌碌而无暇顾及自身学习,传统地,以老带新的师徒带教方法使现有病案管理人员知识面不够广,专业知识不够深.

  • 2004-2006年预防医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情况分析

    作者:梁戈玉;裴秀丛;张作文

    目的 探讨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各分支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受理和资助情况,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方法 对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16个分支学科所受理的4124项面上项目和656项批准项目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2004至2006年预防医学受理面上项目分别为1082、1378、1664项,批准项目分别为199、210、247项,资助率分别为18.4%、15.2%、14.8%.其中2004至2006年各分支学科批准项目及其占当年预防医学批准项目的 百分率分别为:环境卫生学15(7.5%)、24(11.4%)、18(7.3%),劳动卫生与职业卫生学8(4.0%)、12(5.7%)、15(6.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30(15.1%)、24(11.4%)、31(12.6%),儿童与少年卫生学3(1.5%)、4(1.9%)、4(1.6%),毒理学14(7.0%)、20(9.5%)、20(8.1%),社会医学7(3.5%)、7(3.3%)、2(0.8%),流行病学17(8.5%)、22(10.5%)、31(12.6%),地方病学7(3.5%)、7(3.3%)、10(4.0%),卫生与医学统计学2(1.0%)、5(2.4%)、5(2.0%),卫生检验学0(0%)、2(1.0%)、1(0.4%),媒介生物学7(3.5%)、2(1.0%)、7(2.8%),寄生虫学15(7.5%)、9(4.3%)、16(6.5%),消毒学0(0%)、2(1.0%)、0(0%),传染病学58(29.1%)、51(24.3%)、58(23.5%),性传播疾病学3(1.5%)、1(0.5%)、5(2.0%),皮肤病学13(6.5%)、18(8.6%)、24(9.7%).研究内容反映了目前预防医学各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研究现状,但学术思想原始创新性仍需提高,现场研究及前瞻性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结论 毒理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传染病学等研究领域发展较快,而社会医学、卫生检验学、消毒学、性传播疾病学等分支学科发展较慢.学科受理和资助项目的总体水平在逐年提高.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2005年载文被引情况分析

    作者:吕相征;薛爱华;游苏宁;刘群;周佩珍

    目的 了解预防医学专业领域内作者对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载文的借鉴和吸收情况,分析该杂志在预防医学领域内的影响程度.方法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V1.0),在"被引文献来源"项中输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检索2000-2005年各年度被引用情况,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范围包括专论、述评、论著等21个栏目,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11月.结果 2000-2005年期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开设了30多个栏目.载文约1196篇,主要的21个栏目载文1111篇,占92.89%.2003-2005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影响因子分别为0.897、1.011、0.891.在21个主要栏目中,被引率超过80%的栏目有论著、述评、讲座、专论、问题讨论、案例报道等6个栏目,单篇平均被引频次在4.0以上的栏目有论著、述评、论著摘要、专论、学术动态等5个栏目.共有20位作者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这些作者分别来自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科研机构.共有17篇文章被引频次超过20次,其中有3篇被引频次超过了50次,引用该刊2000-2005年载文频次前20位的期刊占总引用频次的34.9%,该刊的自引率为4.85%.结论 该刊被引率较高,说明载文质量高,在我国预防医学领域具有较强的的影响力.

  •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其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秉慈;郑玉新

    近50年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和对蛋白质多维结构的不断揭示,生命科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则是生物功能的执行者.采用高新技术对DNA及蛋白质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使人类对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巨大飞跃.

  • 水系灾难所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

    作者:马龙腾;曹广文

    水系灾难与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密切相关.水系灾难会导致水体污染、人群易感性增加和病原微生物及病媒生物的密度增加,从而促进了水源性/食源性疾病、病媒传播疾病和空气/接触传播疾病等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为防控水系灾难所致传染病,灾前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染病控制预案并准备相应的物资,灾后应迅速重建疾病监测系统和安全饮用水系统,并实施综合性的传染病防控方案.本文回顾了水系灾难所致传染病暴发的案例,归纳了灾后高发传染病的种类与流行特点,并总结出灾前准备工作要点和灾后传染病防控流程化指南.

1924 条记录 5/97 页 « 12345678...969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