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25例临床分析

    作者:伍星;瞿文;王珺;王国锦;梁勇;付蓉;吴玉红;李丽娟;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125例于2005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脸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25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1岁,男女比为1:1.78;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28.59±23.05)×109/L;69.1%(67/97)的患者有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肝炎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携带率分别为37.3%(22/59)和44.8%(26/58);慢性患者CD3+T细胞为(62.7%±14.11%),在急性患者为(55.44%±14.31%).慢性患者CD19+B细胞为(12.83%±6.96%),在急性患者为(19.47%±6.93%);91例患者行骨髓细胞膜抗体检查显示,54.9%(50/91)的患者抗体阴性,45.1%(41/91)患者抗体阳性;急性患者阳性率63.0%(17/27),在慢性患者为37.5%(24/64);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有效率为81.7%(49/60),部分难治性患者对RCP化疗或硫唑嘌呤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40.0%(2/5).结论:ITP患者常合并病毒感染或风湿免疫学异常,急性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则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细胞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多是急性患者,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 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作者:李鑫;王芳;丁凯阳;戴兰

    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已确诊的ITP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的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应用RT-PCR检测患者IL-10 mRNA、TGF-β1 mRNA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初诊ITP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数升高的ITP患者的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表达率高于治疗前的ITP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ITP患者IL-10 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ITP患者IL-10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诊ITP患者TGF-β1 m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者经治疗后TGF-β1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通过体液免疫及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5例临床观察

    作者:郑杰;马静瑶;苏雁;杨菁;张瑞东;周翾;吴润晖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子rhTPO治疗(连续14 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高值中位时间为11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 (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高值中位时间为12d(范围7-15 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子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白介素-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

    作者:曹江;李莉;陈翀;吕超;孟凡静;曾令宇;李振宇;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通过检测初治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2(IL-22)及相关CD4+T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新诊断的急性ITP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IL-22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浆中IL-22的含量为(364.12±94.22)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 <0.001);ITP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比例为(18.92±6.03)%,Th22细胞比例为(2.28±0.5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ITP患者血浆IL-22水平与Th1和Th22细胞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Th1:r=0.42,P=0.022;Th22:r =0.40,P=0.030);而ITP患者Th17细胞比例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且与IL-22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成人ITP患者外周血中IL-2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Th1、Th22细胞比例之间密切相关,提示IL-22与Th1和Th22细胞在ITP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而Th17细胞可能与ITP的发病无关.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46例新诊断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萌;刘延方;孙慧;谢新生;马杰;甘思林;董玉君;任汉云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人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96例新诊断ITP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6例患者分为rhTPO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rhTPO组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疗程14 d;对照组接受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TPO组完全反应(CR)率显著增高(56.5% vs 34.0%)(P=0.03),获CR的患者血小板(Plt)达到100×109/L时间明显缩短[10(5-14)vs 14(6-26)d,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4.4% vs 82.0%)(P<0.01);然而,停用rhTPO后Plt数逐渐下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是否有HP感染等均与rhTPO的疗效无关(P>0.10),但治疗前Plt水平过低(≤10×109/L)时,rhTPO治疗后能够达CR的患者比例较治疗前Plt> 10×109/L时呈现出降低趋势(38.9% vs 67.9%)(P=0.06).结论:rhTPO治疗新诊断ITP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 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ITP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萍;刘红云;刘晓燕;谢双锋;王秀菊;吴裕丹;张国扬;杨鹏凤;常建星

    目的:探讨Treg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ITP小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脾脏中的Treg细胞比例,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脾脏CD4+ CD25+T细胞,采用RT-PCR方法测定Treg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Smad7,STAT5和Akt-1)和细胞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小鼠外周血及脾脏的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1);同时,Foxp3、IL-10,TGF-β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Smad7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Treg细胞数量及其功能下降可能是ITP免疫功能紊乱的直接原因之一,而Foxp3 mRNA低表达及Smad 7 mRNA高表达可能抑制Treg的增殖和分化,参与ITp的发生.

  • IL-21在ITP中的表达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其调控的研究

    作者:张茜;白海;王美亮;马慧;张新玲;王存邦;潘耀柱;蒽瑞;吴涛

    目的: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a,ITP)与IL-21表达异常的相关性,同时探究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dose dexamethasone,HD-DXM)冲击治疗ITP的疗效是否与IL-21有关.方法:抽取26例初诊ITP患者及24例健康人的外周血1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IL-2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ITP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IL-21,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测定发现,ITP患者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IL-21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13.07% vs8.2%);ITP患者IL-21 mRNA(9.524±0.97)与健康对照组(3.701±0.60)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经HD-DEX治疗后IL-21 mRNA的比率值(5.87±1.2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ITP患者血清中IL-21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和HD-DEX治疗组相比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IL-4在治疗后含量却上调,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1的表达异常参与了ITP发病过程,地塞米松对ITP的疗效与下调IL-21表达有关.

  • 血小板膜表面脱糖效应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线治疗疗效关系的研究

    作者:陶莉莉;汪嘉佳;潘莹;王会平;陶千山;曾庆曙;倪合宇;翟志敏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标记物——鸡冠刺桐凝集素(ECL)、蓖麻凝集素(RCA-1)的结合水平,并与ITP一线治疗疗效进行相关性比较.方法:运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室温条件下检测48例ITP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脱糖水平(ECL、RCA-1).结果: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一线治疗疗效不同的各组ITP患者血小板脱糖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脱糖的相关性分析提示二者呈负相关(P<0.01),即脱糖水平越高,一线治疗疗效越差.结论:ITP患者的血小板脱糖程度与一线治疗疗效相关,脱糖越显著的患者疗效越差,这间接提示了ITP患者血小板清除存在非FcR依赖途径,血小板脱糖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ITP患者的一线治疗效果,为难治性ITP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FcγRⅡA、FcγRⅢA、FcγRⅡB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作者:朱颖;庄芸;杨国华;钱锡峰;杨蕾;沈云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FcγR基因多态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疾病易感性、严重程度及疗效之间的关系.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44例ITP患者及97例健康对照者的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多态性.结果发现:①FcγRⅢA-158V/F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5),158V/V基因型比例在ITP组明显增高(P=0.005),而FcγRⅡA-131 H/R、FcγRⅡB-232T/I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②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病程与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各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相关性;③38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中16例(42%)达完全缓解(CR),13例(34%)达部分缓解(PR),FcγRⅢA-158WV基因型与158F/V基因型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34),158WV基因型CR减低,而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治疗反应无明显相关;④6例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的ITP患者,4例(67%)患者达CR,1例(17%)达PR,总治疗反应率高达84%,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cγRⅢA多态性,而不是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ITP易感性及疗效相关.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提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的血小板数并影响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 T-bet 和 GATA-3基因表达

    作者:徐敏;王椋;刘国强;鲁光;丁慧芳;邢健;赵霞;韩芳;尚应辉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 MSC)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小鼠血小板数目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大鼠抗小鼠CD41抗体( MWReg30单抗)的方法诱导BALB/c小鼠产生ITP后,取20只作为实验组,20只作为对照组。之后通过鼠尾静脉给实验组小鼠注射MSC 2×107个/只。注射后5 d、7 d、14 d,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14 d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结果7 d、14 d后,注射MSC实验组小鼠血小板值[(588.0±81.6)×109/L、(623.0±78.9)×109/L]明显高于未注射MSC对照组[(317.0±90.1)×109/L、(288.0±87.8)×109/L](P<0.05);14 d时,实验组PBMC中T-bet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04±0.03) vs (0.27±0.05)](P<0.05);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14±0.04) vs (0.07±0.05)](P<0.05);实验组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水平[(3.1±1.7) pg/ml、(3.2±2.1)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0.3±4.8) pg/ml、(16.3±5.7) pg/ml](P<0.05);实验组外周血 Th2类细胞因子 IL-4、IL-10水平[(88.6±15.2) pg/ml、(38.3±11.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2.7±5.7) pg/ml、(22.1±3.4) pg/ml](P<0.05)。结论 MSC可以有效提升ITP小鼠的血小板数,机制可能与抑制了T-bet和GATA-3的表达失常导致的Th1细胞极化有关。

  • 重组人白介素11、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余燕;钱新瑜;龚增鸿;周健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数字法将80例ITP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取重组人白介素11、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测定记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外周血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及T细胞亚群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第4天、第14天、第1个月、第4个月PLT均显著上升,治疗结束后IFN-r、CD8+显著下降,CD3+、CD4+、CD4+/CD8+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重组人白介素11、环孢素A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

  • 凉血逐瘀汤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黄志惠;马西虎

    目的 探讨凉血逐瘀汤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凉血逐瘀汤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血程度、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7,P<0.05);观察组出血程度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6,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50%(P<0.05).结论 凉血逐瘀汤显著提高了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和临床疗效,降低了出血程度,且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 血小板相关抗体及特异性自身抗体在儿童pITP/cITP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何川疆;焦阿金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及特异性自身抗体在儿童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cIT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pITP/cITP 103例患儿,其中pITP患儿44例,cITP患儿5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A、PAlgM、PAlgG和PalgD和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GPⅢa和GPⅠb.结果 pITP和cITP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A、PAlgM、PAlgG和PalgD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TP患儿的GPⅡb阳性率明显高于cI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TP和cITP患儿的GPⅢa和GPⅠbα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TP和cITP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抗GPⅠbα抗体阳性和双抗体阳性患儿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0%和37.1%,明显低于仅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和双抗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在pITP/cITP中有重要作用,且与激素治疗的疗效有一定关系.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郭芳;张琰;王改峰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

  • 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凤艳;郝国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出血和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异常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调节性T细胞(Treg)是存在于正常人外周血和脾脏中的一类特定亚群的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是Treg家族中研究多也主要的一群,近年来研究表明Treg细胞在IT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reg的概述、与Treg有关的ITP临床研究展开综述.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作者:王明镜;许勇钢;丁晓庆;全日城;谌海燕;邓中阳;赵攀;胡晓梅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0例,其中慢性22例(慢性组)、新诊断9例(新诊断组)、持续性9例(持续性组),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ITP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ITP患者Th1、Th1/Th2高于健康对照组[(16.88±9.02)%vs(8.83±5.30)%、(10.9±9.08)%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53,P=0.001;Z=-3.596,P=0.001),Th17、Breg、Th17/Treg低于对照组[(1.02±0.37)%vs(1.41±0.38)%、(1.35±1.37)%vs(2.07±0.86)%、(1.01±0.37)%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41,P=0.002;Z=-5.963,P=0.001;Z=-1.693,P=0.009).新诊断组、持续性组和慢性组3组的Th1、Th1/Th2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12±7.72)%vs(13.11±3.83)%vs(18.75±10.38)%vs(8.83±5.3)%、(11.63±8.77)%vs(7.77±3.43)%vs(12.03±10.65)%vs(4.61±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83,P=0.002;Z=13.363,P=0.004);3组的Th17、Breg、Th17/Treg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91±0.28)%vs(0.98±0.54)%vs(1.07±0.33)%vs(1.41±0.38)%、(1.77±1.58)%vs(1.14±0.52)%vs(1.26±1.54)%vs(2.07±0.86)%、(0.15±0.07)%vs(0.16±0.09)%vs(0.18±0.01)%vs(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04,P=0.018;Z=35.731,P=0.001;Z=3.200,P=0.030);3组Th2细胞和Treg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Th1、Th1/Th2、Th17、Breg、Th17/Treg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免疫发病机制包括T和B细胞功能紊乱,T细胞表现为Th1/Th2与Th17/Treg失衡.不同分型ITP患者免疫细胞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免疫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谱分析

    作者:李文倩;王小蕊;李建平;刘美义;冯建明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免疫细胞亚群及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的免疫细胞亚群,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2、IL-4、IL-6、IL-10、IL-11、IL-17、IL-2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血小板生成素(TPO)等水平.结果 治疗前ITP组CD3+T、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 T/CDs+T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2.66±6.58)%比(69.93±4.81)%,(29.46±5.02)%比(39.08±3.50)%,0.97±0.35比1.56±0.26,P值均<0.05],CD8+T及CD19+B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30.28±4.63)%比(25.90±3.06)%,(18.92±4.27)%比(13.17±3.64)%,P值均<0.05].治疗后ITP组CD3+T、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 T/CD8+T比值高于治疗前[(71.49±5.16)%比(62.66±6.58)%,(39.25±3.21)%比(29.46±5.02)%,1.56 ±0.28比0.97 ±0.35,P值均<0.05],CD8+T细胞百分比及CD19+B细胞百分比低于治疗前[(25.16±3.45)%比(30.28±4.63)%,(11.98±3.68)%比(18.92±4.27)%,P值均<0.05].治疗前ITP组血清IL-4、IL-6、IL-11、IL-17、TP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GF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ITP组血清IL-4、IL-6、IL-11、IL-17、TPO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GFβ、IL-27则显著高于治疗前(P值均<0.05).结论 ITP患者存在免疫细胞亚群紊乱及细胞因子水平异常.ITP发病可能与Th2及Th17细胞功能亢进、调节性T细胞功能减低以及IL-27、IL-1 1、TPO水平增高等因素有关.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孙明玲;王新有;江明;包小云;王蕾;刘颖;王秀娟;郭新红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初治ITP患者5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试验组采用rhTP0(300U·kg-1 ·d-1,第1~l4天,皮下注射,若PLT升高绝对值>50×109/L则停用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40 mg,第1~4天,静脉点滴)治疗;对照组仅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剂量用法同前).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的短期(15 d内)和中期(3个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83.3% (25/30)比51.7% (15/29),76.7%(23/30)比20.7% (6/29),P值均<0.01].试验组与对照组PLT达到10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0d和6.8d.试验组患者rhTPO使用天数为(6.1±1.7)d.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试验组与rhTP0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2/30),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乏力不适.结论 与单用大剂量地塞米松相比,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治ITP在短期、中期疗效上均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小,为ITP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及其受体α链的表达

    作者:王谦;展凤霞;单宁宁;侯明;杨晓静;陆楠;王洪春;张晓琳;冀学斌;纪春岩

    目的 通过检测新诊断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用药前外周血IL-18和CD_3~+细胞表面IL-18受体α链(IL-18Rα)的表达,探讨IL-18和IL-18Rα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8例新诊断的ITP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检测血浆中IL-18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_3~+细胞和总淋巴细胞表面IL-18Rα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8 mRNA、转录因子T-bet mRNA和GATA-3 mRNA的表达.选择15例与试验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浆中IL-18的含量为(468.57±141.62)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_3~+细胞表面及淋巴细胞表面IL-18Rα的表达分别为(8.50±3.16)%和(9.16±2.98)%,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TP患者PBMCs中IL-18 mRNA、T-bet mRNA和GATA-3 mRNA的表达分别为0.12±0.02、0.07±0.02和0.0039±0.0014,IL-18mRNA和T-bet 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GATA-3 mRN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et/GATA-3比例显著增高.结论 IL-18与ITP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从蛋白和基因水平说明IL-18和IL-18Rα可能上调ITP患者Th1类细胞的表达,通过调整T-bet/GATA-3的比例,恢复Th1/Th2的平衡,有望为ITP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切除疗效与外周血Th亚群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

    作者:郑冬;张珑涓;汪谦;王俊;黄晨松;郑朝旭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脾切除血液学疗效与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亚群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QuantiGene Plex(QGP)方法,分别检测14例手术有效(R组)和8例手术无效(NR组)的ITP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Th1(IL-2、IFN-γ)、Th2(IL-4、IL-5、IL-6、IL-10)、Th3(TGF-β1)、Th17(IL-17)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术前及术后R组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NR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6)及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1)。术前及术后R组和NR组之间IL-2、IFN-γ与IL-17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切除疗效不同的ITP患者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检测术前TGF-β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预测手术疗效。

402 条记录 3/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