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h17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数量及功能研究

    作者:王丽静;瞿文;邵宗鸿;阮二宝;王晓明;王国锦;刘鸿;吴玉红;宋嘉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Th17细胞数量、相关功能分子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Th17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ITP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14名.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IL-23R+ CD4+/CD4+细胞比例;应用ELISA检测骨髓上清液IL-17、IL-23水平;RT-PCR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17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患者骨髓中IL-23R+ CD4+/CD4+细胞比例[(4.933±6.162)%]、IL-17水平[(13.434±7.189) ng/L]、IL-23水平[(56.930±58.512)ng/L]、IL-17mRNA相对表达水平(0.921±0.196)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97±0.803)%]、[(4.134±2.879 ng/L]、[(17.841±11.033)ng/L]、(0.749±0.136)(P<0.05);活动期ITP患者IL-23R+ CD4+/CD4+细胞比例[(6.699±7.008)%]、IL-17水平[(16.021±7.114) ng/L]、IL-23水平[(72.474±64.835) ng/L]、IL-17mRNA相对表达水平[0.967±0.186]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1.656±1.286)%]、[(7.972±3.326) ng/L]、[(24.114±17.654) ng/L)]、(0.801±0.163) (P<0.05).ITP患者上述指标与其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结论:Th17细胞在ITP患者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ITP患者中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功能活跃.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海丰;张翼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自身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和生产不足造成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体内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特殊T细胞亚群,CD4+CD25+Treg是在Treg家族中研究多也是主要的一群,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状态起重要作用。无论在ITP动物模型还是在ITP患者均发现Treg细胞数量的降低和功能的缺陷,表明CD4+CD25+Treg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对Treg的特征、作用及其与ITP发病机制的关系做一综述。

  • 微小RN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海丰;阚育田;王鑫源;张翼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加或生成减少导致外周血血小板的减少,引起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临床表现为特点的常见出血性疾病.ITP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完全阐明,积极探索本病的发病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能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9~22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调控其靶基因,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miRNA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本文就近年来针对miRNA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丙种球蛋白序贯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作者:祁静波;李迥;张国栋;尚静雅;刘云平;郑景珍

    目的 观察序贯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方法观察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5年1月该院住院观察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7例,随机分为二组.二组患者均给予血小板12单位紧急输注观察.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d)共5d观察,之后每15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1次;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mg/d共4d,随后给予泼尼松口服观察,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22.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序贯疗法观察重症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并且不良反应少.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其与血小板抗体、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春梅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及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与血小板抗体、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 ITP组CD19+显著增加,CD3+、CD3+ CD4+、CD4+/CD8+、CD16+ CD56+(NK细胞)显著降低(P<0.01);ITP组CD19+表达与其发病时间及就诊血小板数值呈正相关,NK细胞表达与其PAIgG水平呈负相关、与就诊血小板数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除体液免疫参与ITP发病机制外,细胞免疫及NK细胞异常也与ITP发病有关.

  • 犀角地黄汤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Th17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跃;江劲波;聂甜;付玲;胡辉;陈新宇

    目的 探讨犀角地黄汤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模型大鼠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 T细胞(Treg)、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组及犀角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腹腔注射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APS)建立 ITP模型,于造模开始后第7天开始,各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连续14 d.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造模前、灌胃前、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灌胃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Treg、Th17细胞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淋巴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17(IL-17)、IL-35水平.结果 灌胃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犀角地黄汤各剂量组大鼠血小板数目明显上升(P均 <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中 Treg所占比例、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及 IL-35水平均明显上升(P均 <0.05),而 Th17细胞所占比例及 IL-17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 <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犀角地黄汤高剂量组各指标与醋酸泼尼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犀角地黄汤可能通过上调 ITP大鼠外周血中 Treg细胞表达,下调 Th17细胞表达,维持Treg/Th17平衡,进而调节相关细胞因子 IL-17、IL-35的表达发挥抗血小板减少作用.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作者:许伟;丁现超;张志彪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难治性ITP患者15例,均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100mg/次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完全反应率为53.3%(8/15),总反应率为73.3%(11/15)。11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从给药第2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计数上升,起效时间为14~42d,中位数为29d。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1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给予对症处理及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症状缓解消失。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难治性ITP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文静;王志伟;赵田华;王文晋;侯兰芬;李素欣;胡兴茂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利妥昔单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球蛋白水平、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并记录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和IgM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IgA、IgG、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疗效较好,对免疫功能损伤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ITP的有效方法.

  •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若;马利峰;康建省;乔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ITP与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抗体PAIg)有关[1],ITP患者血浆PAIg是正常人的7倍,这些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部位主要在脾脏,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也是在脾脏,因此,脾切除既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又消除了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腹腔镜脾切除(l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我科2002年6月至2011年1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4例,报告如下.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清梅

    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雯雯;周章军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探讨其对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ITP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皮下注射rhTPO治疗,观察至治疗结束14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水平 、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CD3+细胞 、CD4+细胞 、CD8+细胞 、CD4+/CD8+细胞)变化及两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T细胞亚群及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 、CD4+细胞 、CD4+/CD8+细胞水平及PLT计数等方面均显著升高,而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在CD3+细胞 、CD4+细胞 、CD4+/CD8+细胞及PLT水平均显著升高,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对照组ITP的总有效率为68.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提高辅助性T细胞数量,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从而有效提高ITP的缓解率.

  • 生血灵对激素抵抗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锦荣;鲍计章;周永明

    目的:观察生血灵对激素抵抗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ITP患者、激素敏感型ITP患者血清全蛋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分析各组之间差异的蛋白质位点,并观察生血灵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蛋白质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ITP激素抵抗型患者蛋白质纤维二糖水解酶的高表达、外切纤维二糖水解酶的低表达,与激素敏感型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生血灵治疗后,蛋白质表达水平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TP激素抵抗型患者纤维二糖水解酶相对高表达、外切纤维二糖水解酶相对低表达,它可能是ITP患者产生激素抵抗的重要机制,也是激素治疗无效的重要原因;中药生血灵通过调节蛋白质表达水平而逆转激素抵抗,提高临床疗效.

  •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可行性

    作者:陈东玉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对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 T 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96例I T 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予以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泼尼松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近期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I T P患者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起效迅速、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可行性,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白玉盛主任医师辨证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思路

    作者:王亚红;张程;白玉盛

    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治疗(早期、中期、后期、巩固期)阐述了白玉盛主任医师辩证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思路,辨证时重视病人的临床表现,不仅调节气血阴阳,还适时加以补益之剂,使免疫紊乱达到平衡,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升血小板膏方+止血方治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杨真;徐瑞荣;王琰;王舟

    报告1例升血小板膏方+止血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合并干燥综合征,连续治疗2年,痊愈.

  • Graves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作者:李文君;郭力;侯明

    目的 了解Graves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的特点.方法 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2年7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患者分为Graves病合并ITP(合并组)、单纯Graves病(GD组)、单纯ITP(ITP组)各25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的特征.结果 合并组患者出血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TP组,而其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GD组患者.比较合并组及ITP组血常规结果,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LT)三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合并组患者的血象三系均有轻微下降,但PLT的下降不如ITP组明显.合并组及ITP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近期有效(CR+R)率近似,而近期完全缓解率分别为68%及32%,差异明显.结论 Graves病合并ITP在年长的患者中更易发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并不一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合并血小板减少的Graves病患者的FT3水平更高,其机制尚需分子生物学证据来解释.

  • 咖啡酸片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中国咖啡酸片多中心研究小组

    目的 评价咖啡酸片(CA)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ITP入选的样本量来自2016年4-8月8个研究中心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口服CA片(0.1 g/片)0.3 9/次,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CA模拟片3片/次,每日3次.连服4周.观察两组;(1)安全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和不良事件(AE)发生率.(2)疗效指标:①主要疗效指标:血小板数、血小板输注量、血小板恢复反应时间、有效率[完全反应(CR)率+有效(R)率].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血小板恢复至≥80×109/L、≥100×109/L及提高血小板计数绝对值≥50×109/L所需时间.数据管理采用EP13.0.两组AE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并列表描述本次试验所发生的AE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在试验前后正常或异常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41.82%对14.8%[全分析数据集(FAS)]和44.00%对15.38%[方案数据分析(PPS)] (P=0.001).两组血小板疗效有效率差的95%置信区间(CI) FAS为27%(10.89%~43.12%),PPS为28%(11.72%~45.51%).两组均无输注血小板.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恢复反应中位时间分别为17.00 d对34.00 d(FAS)及15.00 d对34.00 d(PPS).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CA对ITP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轻微,安全性可靠.

  •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研究

    作者:阮敏;朱凌燕;陶莉莉;鲍静;夏瑞祥;倪合宇;曾庆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1].糖皮质激素是ITP临床治疗的一线首选药物,大多数患者激素治疗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对激素治疗无效[2-4].有学者在Fc受体去除小鼠中发现2种主要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GP I bα)抗体引起的ITP的病理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3].本研究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检测ITP患者体内GPⅡb/Ⅲa和GP 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4],观察表达不同抗体患者对激素治疗的疗效差异,使临床的治疗更经济及个体化.

  • 机器单采与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制品输注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陈婷婷;潘艳莎;贾苍松

    目的 了解并比较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简称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简称手工血小板)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住院符合ITP诊断并输注血小板制品的338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患儿251例次为单采制剂组(简称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制剂患儿87例次为手工制剂组(简称为手采组).分别在输注后24 h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注后患儿血小板数值达到≥30× 109/L,60× 109/L,100× 109/L的时间等指标.结果 输注24 h后,单采组CCI为23.4,PPR为51%,手采组CCI为24.5,PPR为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采组输注无效率为12.7%,明显低于手采组输注无效率22.9%.单采组输注后,患儿血小板数值达到≥30×109/L,6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3 h和44.5 h,手采组分别为20 h和48.7 h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单采组患儿血小板≥100× 109/L的中位时间为54 h,手采组为62 h,单采组明显低于手采组(P<0.05).结论 输注单采血小板及手采血小板均能有效提高ITP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数值,但输注单采血小板制剂的效果更好.

  • 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状态研究

    作者:李培岭;石太新;高俊;赵东菊;肖爱菊

    目的 检测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其他相关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相关抗体,探讨急性ITP发病机制.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急性ITP患儿及20例外科住院儿童(对照)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ELISA)方法检测两组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A、PAIgG、PAIgM)、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ITP患儿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ITP患儿NK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ITP患儿PAIgG、PAIgA、PAIgM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ITP患儿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ITP患儿CD4+、CD8+细胞百分比改变与血小板计数(BPC)无相关(P>0.05),IFN-γ与IL-4呈明显负相关(r=-0.907,P<0.05),PAIgG与BPC呈明显负相关(r=-0.846,P<0.05).结论 急性ITP患儿存在T细胞亚群失衡、体液免疫紊乱,同时存在细胞因子紊乱,可能是一种Th1优势疾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可较好地反映儿童急性ITP病理过程,NK细胞与儿童急性ITP发病机制关系尚不明确.

402 条记录 6/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