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L-17抗体对大鼠破骨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作者:张国权;范挽亭;陈倩仪;吕卫东;赵琦;黄盛兴

    目的 体外研究IL-17抗体对大鼠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大鼠破骨细胞,体外检测IL-17抗体对大鼠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利用Realtime-PCR、ELISA、Western-blot检测经IL-17刺激及IL-17抗体阻断后大鼠破骨细胞中cathepsinK、MMP9表达情况,所得数据经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鼠破骨细胞经IL-17刺激后,能够显著提高cathepsinK、MMP9的表达水平,经IL-17抗体阻断后cathepsinK、MMP9的水平均恢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 IL-17通过上调cathepsinK、MMP9的表达量,从而增强破骨细胞降解骨基质的能力.

  • 白芍总苷对湿疹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和白介素23的影响

    作者:倪幸

    目的:观察分析湿疹患者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前后的外周血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3(IL-23)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湿疹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的外周血IL-17和IL-23水平进行检测;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观察组120例患者分为甲组(n=60)和乙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白芍总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IL-17和IL-23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L-17和IL-23相对表达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甲组的IL-17、IL-23水平低于乙组,DLQI、EASI降低幅度高于乙组(P<0.05).结论:外周血中的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生、发展过程,白芍总苷可有效调节两者的水平,进而促进湿疹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LIF、IL-17表达的影响

    作者:邹德辉;卢宗孝;晏珺;陈玉佩;刘通;陈冬荔;张佳怡;许玥;白玉琢;张莉;霍则军

    目的 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对骨骼肌肌肉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骨骼肌损伤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表达含量的影响. 方法 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通过光镜观察分析造模后多裂肌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1天、3天、7天多裂肌LIF、IL-17表达含量的动态时相变化. 结果 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的LIF及IL-17表达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和电针肾俞组的IL-17表达含量有所降低(P<0.01),而LIF的表达含量有所增加(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在1天后下调IL-17的表达含量更明显(P<0.05),在3天、7天后上调LIF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 电针委中可促进IL-17的表达下调,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可增加LIF的表达含量,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利于骨骼肌修复.

  • 针灸对CIA大鼠的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艳;冯辉;刘世敏;丁邦友;窦传字;程玲

    目的:探讨针刺、艾灸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CIA)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等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艾灸组、针刺组于初次免疫后第12天,选取双侧阳陵泉、昆仑穴分别施温和灸、针刺干预.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四肢关节炎症评分;应用MTT比色法观察针灸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TNF-α、IL-6、和IFN-γ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症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针刺组大鼠关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增高(P<0.01),脾脏单个核细胞IL-17、IL-12、TNF-α、IL-6、IFN-γ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P<0.01),针刺和艾灸均能显著降低脾脏单个核细胞IL-12、IL-17、TNF-α、IL-6、IFN-γ mRNA的表达(P<0.01);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在降低脾脏单个核细胞的IFN-γ mRNA的表达上优于艾灸组(P<0.05).结论:针刺和艾灸治疗对CIA大鼠四肢关节炎症均具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艾灸能有效降低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针刺和艾灸均能调节脾单个核细胞异常变化的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有关.

  • 悬灸治疗中性粒细胞哮喘的细胞免疫学机制研究

    作者:张伟;尧斌;程慧明;孟凡磊

    目的:探讨悬灸对中性粒细胞哮喘相关信号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与悬灸组,每组8只.用鼻腔滴入脂多糖、腹腔注射卵白蛋白及雾化吸入卵白蛋白引喘制备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地塞米松组按0.5 mg/kg予以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悬灸组悬灸“肺俞”“脾俞”“肾俞”“膻中”,40 min/次,均每日1次,共14 d.治疗结束后,统计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及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 17)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BALF中的白介素17(IL-17)含量,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右肺下叶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的胸腺异构体(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气道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P<0.01),BALF中IL-17含量显著增高(P<0.01),脾与外周血中Th 17含量显著增多(P<0.01),肺组织中ROR-γt蛋白与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地塞米松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皆显著降低(P<0.01);悬灸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显著降低(P<0.05,P<0.01).与悬灸组比较,地塞米松组外周血Th 17含量更低(P<0.05).结论:悬灸可以通过抑制ROR-γt转录因子表达,下调炎性反应因子IL-17含量,降低气道内中性粒细胞水平,从而达到减轻中性粒细胞哮喘炎性反应的作用,其疗效与地塞米松相当.

  • 上中下通用痛风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对Th17细胞的影响

    作者:周丽雅;邹佳宏;李欣

    目的:研究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的治疗作用及对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取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模型组、吲哚美辛组、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组(20,10,5 g·kg-1),每组10只.上中下通用痛风汤组ig给药,1次/d,连续7d,吲哚美辛(5 mg·kg-1)组第7天开始给药,末次给药1 h后,按Coderre 经典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采用尿酸钠晶体溶液踝关节注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汤与吲哚美辛对比治疗,观察大鼠步态,测定关节肿胀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介素(IL)-17,IL-6水平.结果:上中下通用痛风汤高、中、低剂量在致炎后各时间点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尿酸钠所致大鼠踝关节疼痛,减轻肿胀程度,降低步态评分,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含量.高剂量组Th17细胞含量(1.65±0.25)%明显低于模型组(3.25±0.96)%,相关炎性因子IL-17含量(0.54 ±0.09)μg·L-1明显低于模型组(0.69 ±0.07) μg·L-1,IL-6含量亦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中下通用痛风汤对尿酸钠所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细胞及炎症因子IL-17,IL-6水平有关.

  • 风湿清对RANKL诱导的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苏晓慧;孔祥英;吴文彬;万红叶;杨悦;吴振宇;姜泉;林娜

    目的:通过观察风湿清(Fengshiqing,FSQ)含药血清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及细胞分泌骨免疫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7(IL-17)的影响,初步探讨FSQ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骨破坏的机制.方法:5%,10%,15%3个不同体积分数的FSQ含药血清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ligand,RANKL)诱导的RAW264.7共孵育6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的形成;FSQ含药血清(5%,10%,15%)与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RAW264.7细胞共孵育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方法检测TNF-α和IL-17的含量.结果: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TRAP阳性多核细胞,IL-1β诱导TNF-α和IL-17在RAW264.7细胞中异常高表达,5%~15% FSQ含药血清能剂量依赖地降低TRAP阳性细胞数;10%和15%的FSQ含药血清能显著抑制TNF-α(P<0.05)以及IL-17 (P< 0.01)的表达量.结论:FSQ能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降低TNF-α和IL-17在RAW264.7细胞中的异常高表达,这可能是FSQ抑制骨破坏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 变应性鼻炎豚鼠血清IgE和IL-6,IL-17的变化及消风宣窍汤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萌;汪受传;魏肖云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机制中白介素(IL)-6、IL-17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分析消风宣窍汤对这3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卵蛋白(OVA)通过腹腔注射结合滴鼻的方式建立AR豚鼠模型,造模周期共21 d,将60只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风宣窍汤高、中、低剂量组(42,21,10.5 g·kg-1)、氯雷他定组(1.34 mg· kg-1).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检验豚鼠模型制备情况,ig治疗1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和IL-6,IL-17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gE和IL-6,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消风宣窍汤高、中剂量组IgE水平显著降低(P<0.01),IL-6,IL-17水平降低(P<0.05或P<0.01);低剂量组IgE水平降低(P<0.05);氯雷他定组IgE水平降低(P<0.05),IL-6,IL-17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消风宣窍汤降低AR的IgE水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gE和IL-6,IL-17水平实现的,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提示IL-6和IL-17在AR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 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变应性鼻炎大鼠TGF-β1和IL-17含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陈静;陈俊琦;黄泳;张嘉玲;唐纯志

    目的:研究中药超微粉腧穴敷贴对AR大鼠血清TGF-β1、IL-17含量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A组)、丙酸氟替卡松组(B组)、普通粉组(C组)、超微粉组(D组).干预10 d后,采集外周血ELISA法测TGF-β1、IL-17血清含量.结果:两者血清含量A组较正常对照组大幅升高,提示造模成功;D组较A组、B组及C组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GF-β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血清含量均较A组下降(P<0.05),IL-17 B组血清含量较C组升高(P=0.01);而TGF-β1的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3).结论:TGF-β1与Th17促炎症反应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两者在维持AR免疫稳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在人体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徐原;娄金丽;李宁

    幼稚T细胞的成熟与局部理化环境密切相关,终产生具有效应(和记忆)作用或调节作用的细胞,并对自身抗原耐受.对自身抗原不耐受的幼稚T细胞不能被诱导成熟,这对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鼠类试验证实,幼稚CD4+辅助性T细胞(Thp)能分化成至少四种类型的成熟辅助性T细胞,即Th1、Th2、Th17和调节性T(Treg)细胞.幼稚T细胞被诱导成哪一亚群细胞取决于刺激模式、抗原浓度、共刺激信号和细胞因子环境.

  • Th17细胞与Smads蛋白家族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庞楠楠;丁剑冰;张跃新;马秀敏

    Th17细胞作为一种新发现的Th细胞亚型主要分泌IL-17、IL-17F和IL-21,被认为在清除特定的病原体和诱导自身免疫组织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Smads蛋白是重要的TGF-β受体胞内激酶的底物,磷酸化后可穿越胞膜,因此既是胞内信号分子,又起到转录子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国内外有关Th17细胞分化及功能的研究进展以及Th17细胞与Smad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做简要综述.

  •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白介素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尚春香;马吉成;南征;李叶;贺文财;潘贤英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0牟1月至2016年1月因鼻部ENKTL接受放疗、化疗或放化疗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8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和对照组人员均采集外周血约5 ml,使用ELISA法测定IL-17水平.记录患者年龄、性别、ECOG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无累及淋巴结、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新的预后指标(KPI)、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记录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情况.结果:ENKTL患者的IL-17平均水平为6.48 pg/ml,对照组人员IL-17平均水平为0.56 pg/ml(P<0.01);年龄> 60岁、合并B症状和淋巴结累及患者的IL-17水平较高,不同性别、ECOG、LDH、Ann Arbor分期、IPI、KPI、淋巴细胞数目和单核细胞数目的患者IL-17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IL-17预测预后的佳阈值为3.49 pg/ml,AUC为0.799(95% CI:0.688-0.909)(P<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和73.7%.年龄≤60岁、IL-17≤3.49 pg/ml的患者3年PFS和OS较长,无淋巴结累及和Ann Arbor Ⅰ期患者3年PFS较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ENKTL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为血浆IL-17水平和年龄(P<0.05).结论:不同临床特征的ENKTL患者的IL-17水平不同,IL-17水平的高低对ENKTL患者的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 IL-17在RSV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胡婵婵;袁斌

    毛细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以小呼吸道急性炎性反应、水肿、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增多及支气管痉挛为特征,其症状和体征主要有流鼻涕、咳嗽、喘息、呼吸急促、肺部啰音、吸气时下胸部凹陷和(或)鼻扇.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2岁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1].有RSV毛细支气管炎病史的儿童其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部分儿童远期预后不佳[2,3].有研究显示,与非RSV毛细支气管炎相比,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中白介素17(IL-17)的含量明显升高[4],表明IL-17在RSV毛细支气管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数十年主要着眼于Th1/Th2在RSV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L-17可通过促炎作用影响本病的发展和预后.

  • 胸腺五肽对晚期宫颈癌血清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马丽

    目的 探讨晚期宫颈癌血清中IL-17表达情况及胸腺五肽对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自动酶免疫分析法检测50例晚期和50例早期宫颈癌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及胸腺五肽治疗晚期宫颈癌前后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晚期宫颈癌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IL-17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7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进展,胸腺五肽能降低晚期宫颈癌血清IL-17表达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及肠黏膜组织中IL-23、IL-17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作者:姚宏凤;沈洪;郑凯;朱磊

    目的:检测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和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浆及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间关系.方法:留取40例UC患者血浆及肠黏膜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同时收集1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标本.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23、IL-17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IL-23、IL-17的表达,并分析两者关系.结果:40例UC患者组织学分级1级7例,2级21例,3级12例.UC患者血浆及肠黏膜组织中IL-23、IL-17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7±0.58 vs 4.38±1.27,P<0.05; 0.42±1.00vs 4.88±0.91,P<0.05),且二者的表达随UC组织病理分级增加而增高(分别为:3.00±0.53 vs4.12±1.15 vs 5.58±0.51; 3.71±0.76 vs 4.81±0.60 vs 5.67±0.65),IL-23与IL-17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IL-23、IL-17在UC的病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聚乙二醇α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IL-17、IL-10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作者:李志强;何玉霞;耿建洪;姜清河;刘军;张凤艳

    目的:研究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interleukin,IL)-17与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观察聚乙二醇α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 α,PEG-IFNα)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PEG-IFNα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HBV D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以及血清中的IFN-γ、IL-17、IL-10.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q、IL-17、IL-10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l).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IL-17和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IFN-γ、IL-17、IL-10共同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此结论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指导意义.

  • 1,25(OH)2D3在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李月芹;叶建新;邹玲婷;张光波;高楠;陈卫昌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E组:对照组、UC组及低、中、高剂量1,25(OH)2D3干预组.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7 d以制成UC模型.于造模第1、3、5及7天分别给C-E组小鼠以低、中、高剂量1,25(OH)2D3(50、100、200 ng/只)腹腔内注射,A-B组予腹腔注射溶药载体无菌大豆油作为对照.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于造模第8天,处死所有小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小鼠结肠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interleukin,IL)-17和IL-4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DAI和HPS相比,模型组小鼠DAI和HPS明显增高(7.33±1.03 vs 0.33±0.52,12.00±0.63 vs 0.17±0.41,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1,25(OH)2D3干预后C-E组DAI(2.83±0.40、2.83±0.75、2.33±0.52)和HPS(10.83±0.98、7.50±0.84、6.67±0.52)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2)模型组小鼠结肠IFN-γ(548.00±36.25)和IL-17(121.48±12.34)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IFN-γ(76.68±14.19)和IL- 17(31.89±4.19)(P<0.01),干预组IFN-γ(252.82±32.06、141.72±21.07、171.70±17.12)和IL-17(76.86±4.48、47.00±6.64、37.54±5.36)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IL-4(49.72±11.08)的表达则显著低于对照组(89.83±6.97)(P<0.01),干预组IL-4(127.23±11.04、303.82±78.14、185.31±19.01)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25(OH)2D3有助于维持结肠黏膜的局部免疫平衡机制,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

  • Th17、IL-17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伟;杨桢;黄德强;吕农华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型,他以分泌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和表达转录因子RORγ为特征,在机体各种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胃癌是一种与慢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研究发现,Thl7及其分泌的IL-17在H.pylori感染所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关研究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防治、瘤苗开发和预后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 Th17细胞与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芝敏;姚冬梅

    近年来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脂肪性肝病等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h17细胞是新发现的CD4+T细胞亚群,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h1细胞及Th2细胞在分化发育上相互制约,在功能上存在着拮抗或协同的复杂关系,研究Th17细胞在多种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肝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晓斐;蒋文瑜;于鹏丽;李文杰;张红杰

    目的:检测Thl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1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分布与表达,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内镜下活动度分级以及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40例活动期UC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肠黏膜组织中Thl7细胞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患者肠黏膜组织中IL-17、IL-21的表达与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7、IL-21水平.结果: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固有层中Thl7细胞数明显增多.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组织及血清中IL-17、IL-2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087±0.0019 vs 0.0008±0.0001,P<0.05; 0.0082±0.0017 vs 0.0005±0.0001,P<0.01),且IL-17、IL-21的表达在轻、中、重度患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0020±0.0004 vs 0.0079±0.0016 vs 0.0173±0.0011;0.0020±0.0004 vs 0.0097±0.0002 vs 0.0120±0.0006),随疾病活动度增加而逐渐增强.IL-17、IL-21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CRP水平、内镜下活动度分级、组织病理分级均显著正相关(P<0.05),IL-17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的ESR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IL-21在活动期UC患者高表达,且随疾病活动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强.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UC的疾病活动与黏膜损伤有关.

199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