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免疫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红;狄亚珍;吴凌;高红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儿科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72例,作为ITP组,其中ITP组又分为Hp阳性34例,阴性38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在医院行健康检查的儿童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ITP患儿组的Hp感染率;比较ITP患儿组与对照组及ITP组中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比较ITP组与对照组及ITP组中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血清中免疫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ITP患儿感染Hp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ITP患儿的免疫细胞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儿童显著改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p阳性患儿的免疫细胞表达水平较Hp阴性患儿未发生显著性变化;ITP患儿的免疫因子表达较对照组儿童发生显著性变化,Hp阳性患儿的免疫因子表达水平较Hp阴性患儿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 ITP患儿存在Hp感染高发的现象且存在免疫细胞表达水平的明显改变,其中Hp阳性患儿免疫因子表达水平也发生显著变化,值得临床治疗重视.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血小板的影响研究

    作者:赵婵;包云光;邵一薇;李小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之间的相关性,为ITP的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儿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诊治的ITP患儿100例,ITP患儿分为Hp阳性组31例和Hp阴性组69例,另取保健儿童门诊的健康儿童100名作为对照.结果 ITP组和对照组中Hp的感染率分别为31.0%和11.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与阳性组中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5.32±4.61)×109/L和(11.07±3.52)×109/L,Hp阴性组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Hp阳性组(P<0.05);Hp阴性与阳性ITP患儿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4.1%和61.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根除Hp有望成为提高ITP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新措施.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治疗相关并发症研究

    作者:陈哲;梁梅英;徐雪;窦莎;张晓红;王建六

    目的 探讨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母体干预治疗对母儿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到2016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血小板计数有两次或以上< 30×109/L妊娠期ITP 119例,给予系统孕期保健,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单独糖皮质激素组(33例)、丙种球蛋白组(8例)、激素联合丙球组(26例)和支持治疗组(52例)4组.比较各组相关母体并发症、分娩结局、新生儿和随访情况.结果 119例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治疗开始孕周20~35孕周,用药时间1~15周.丙种球蛋白治疗开始孕周16~36周,周期1~5个疗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 13例(10.9%),妊娠期糖尿病(GDM) 18例(15.1%),贫血39例(32.8%),早产24例(20.2%),胎膜早破8例(6.7%);产后出血33例(27.7%),产褥感染1例(0.8%),无重要脏器自发出血及孕产妇死亡.4组在HDP与早产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激素治疗组与无激素治疗组HDP、GDM和早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36周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止妊娠孕周30+6~40+5周.剖宫产76例(63.9%).围生儿119例,活产儿116例,死胎3例:无死产及新生儿死亡.新生儿血小板减低16例(13.4%),头颅血肿1例.结论 妊娠期ITP患者经合理干预可获得满意妊娠结局.激素治疗可导致HDP、GDM等相关并发症增加,应注意适应证及监测母体血压、血糖变化.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作者:徐琦;梁梅英;徐雪;窦莎;宋庆华;陈哲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孕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IT)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诊治并分娩的107例(3例双胎)ITP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后第1~5天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将新生儿分为PIT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22例)和血小板正常组(88例).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对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PIT组与血小板正常组孕妇年龄、ITP确诊孕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血小板计数低值、分娩前血小板计数、妊娠期是否使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分娩孕周及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PIT的发生与孕妇年龄、孕产次、妊娠期血小板计数低值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22例新生儿PIT中,出生日血小板减低16例(73%),出生后第1~5天6例(27%);出生日出现血小板低值7例(32%),出生后3日内出现20例(91%).结论 新生儿PIT的发生可能与ITP孕妇年龄、诊断时间、妊娠期血小板水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否接受治疗及分娩方式无关.但应严密监测新生儿出生当日及5天内血小板水平,及早诊断.

  • 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方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玉瑶;韩娟;林鸣;金润铭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治疗方案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纳入的28例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经典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的患儿;治疗组,在经典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监测血小板、血小板相关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8.4%,对照组有效率22.22%,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血小板2个月左右已升至正常水平,且终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上升幅度及速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下降幅度也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AIgA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淋巴细胞亚群在治疗后趋于平衡状态,且治疗期间观察到槐杞黄颗粒副作用小.结论 槐杞黄颗粒可缩短治疗疗程,改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轻,易于耐受,在我中心观察期间应用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 大剂量短疗程泼尼松治疗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娴静;邹湘;赵晓武

    目的 观察大剂量短疗程泼尼松(Pred)疗法对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162例ITP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组(IVIG+MP)、静脉丙种球蛋白组(IVIG)、甲基泼尼松龙组(MP)与Predl组.IVIG+MP组41例,采用IVIG(1g/kg,共1次)+MP[10 mg/(kg·d),每3天减半量,共9 d]冲击治疗,继之口服Pred[1.5~2.0 mg/(kg·d)],并逐渐减量维持治疗;IVIG组39例,采用丙种球蛋白(1 g/kg,共1次)冲击治疗,继之口服Pred[1.5~2.0 mg/(kg·d)]并逐渐减量维持治疗;MP组40例,采用MP[10 mg/(kg·d),每3天减半量,共9 d]冲击治疗,继之口服Pred[1.5~2.0 mg/(kg·d)]并逐渐减量维持治疗;Pred组42例,采用口服Pred[4 mg/(kg·d),共4 d]治疗后停药,无减量维持治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数、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费支出.结果 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IVIG+MP组、IVIG组、MP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费支出均高于Pred组.结论 大剂量短疗程Pred疗法治疗儿童急性ITP能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有效率与IVIG及MP冲击治疗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少,花费低.

  • DNA甲基转移酶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蛋白表达

    作者:郭路阳;范蕊;肖爱菊;曹丽佳;石太新;赵东菊;李培岭

    目的 通过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s)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与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就诊和治疗的60例新诊断ITP患儿(实验组)和门诊健康体检的36例儿童(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其空腹外周血2 mL,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分析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LT)对血清DNMT1、DNMT3a、DNMT3b的影响,及DNMT1、DNMT3a、DNMT3b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新诊断ITP患儿PLT为(21.3 ±26.1)×109/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61.2±78.4)×109/L,差异有显著性(t=-17.777,P=0.000).(2)ITP患儿DNMT1、DNMT3a、DNMT3b (ug/L)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43±0.96)、(0.67±0.39)、(0.53±0.39),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24)、(1.04±0.58)、(0.73±0.45),差异有显著性(t=-2.547,-3.692,-2.341;P=0.013,0.000,0.021).经Person相关性分析,ITP患儿血小板计数与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62、0.161、0.079,P=0.636、0.220、0.549).DNMT1与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0.025,-0.057;P=0.851、0.665),DNMT3a、3b的蛋白表达正相关性(r=0.259,P =0.046).结论 新诊断ITP患儿外周血中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DNA甲基转移酶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儿童ITP的发病机制相关,推测在儿童ITP患儿DNA甲基化过程中,DNMT3a、DNMT3b起着相互协调的作用.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初次发病时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

    作者:马静瑶;吴润晖;陈振萍;姜锦;金玲;张莉;杨骏

    目的 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初次发病时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了解疾病初发时血浆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2年9月期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初次发病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检测其血浆TPO水平;随访入组病例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将病例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分析TPO水平与初发时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关系;与早期治疗反应及病程3个月时疾病状态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到33例,中位年龄3岁(2个月~12岁);未缓解组6例,缓解组27例.TPO水平与治疗前血小板数值(P =0.789,r=-0.04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P=0.724,r=-0.064)、与早期治疗反应(P=0.910,r=-0.021),均无明确相关性;未缓解组和缓解组的血浆TrP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469).结论 儿童ITP初发时血浆TPO水平与发病时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无明确相关性,也不能反映骨髓巨核细胞的血小板生发能力,且与早期治疗反应无明确相关性,不能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指标.

  • 持续性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戴蕾莲;宪莹;苏庸春;肖剑文;温贤浩;管贤敏;于洁

    目的 探讨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ersistent ITP,pITP)和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ITP,cITP)患儿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 对2002年12月-2009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和治疗的pITP和cITP患儿10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3例患儿中96.1%年龄分布在学龄前期及以后;男女性别比例为1.24:1.(2)73.8%有诱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89.5%;患儿病原血清学IgM阳性率为45.0%,混合感染率为36.1%.(3)有黏膜出血者占61.2%,失血性贫血者占25.2%,以轻度贫血为主.就诊时血小板计数<25×109/L者占71.9%.黏膜出血组与非黏膜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血小板减少与贫血程度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4)遵医嘱维持用药治疗者占59.2%,该组患儿黏膜出血的发生率(55.7%)低于维持间断治疗组(69.0%);而维持用药组患儿失血性贫血发生率(8.2%)显著低于间断治疗组(50.0%),差异有极显著性(χ2=23.034,P<0.001).(5)单用激素组(79.7%)、激素+IVIG(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组(78.6%)治疗有效率高于激素+VCR(长春新碱)组(40.0%);激素+IVIG与激素+VCR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4.441,P=0.035);单用激素组与激素+VCR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9.772,P=0.002).结论 (1)pITP和cITP患儿主要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性别差异不明显.(2)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童pITP和cITP发生的主要诱因,病毒感染在ITP病情反复中起着一定的作用.(3)pITP和cITP患儿出血程度较轻,血小板减少以重型、极重型居多;而出血表现、贫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间无相关性.(4)维持用药可减轻pITP和cITP患儿出血症状,降低失血性贫血发生率.(5)单用激素组、激素+IVIG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激素+VCR组.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60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任瑞娟;石太新;赵东菊;李培岭;肖爱菊;王彦华;田运娇

    目的 按目前国内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疗建议分析ITP患儿各型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0日住院治疗的360例资料完整并有随访记录的ITP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各型临床特征等相关数据.结果 (1)360例ITP患儿中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分别占60.8%、26.9%、12.3%,男女比例为1.6∶1,各型男女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慢性型以学龄儿为主(56.8%),各型年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季节春夏为主,各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型有诱因者分别为64.5%、53.6%、34.1%,慢性ITP诱因不明显(P<0.05);各型初诊病程分别为(11.49±7.50)d、(41.55±10.55)d、(402.83±28.26)d,慢性ITP病程较其他两型长(P<0.05);各型出血以轻度为主,重度出血有差异(P<0.05).结论 (1)儿童ITP新诊断型多见,慢性型少见;发病年龄婴幼儿为主,慢性ITP以年长儿为主;多数患儿起病前有诱因,尤其新诊断ITP及持续性ITP.(2)各型ITP患儿临床以轻度出血为主,重度出血少见,但慢性ITP重度出血明显.

  • 人微小病毒B19-DNA定量检测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意义

    作者:李亚飞;赵晓明;卢洁;盛光耀;罗静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HPV) B19-DNA定量检测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26例ITP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进行HPVB19-DNA定量检测,同时检测其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 ITP患儿HPVB19阳性率(DNA载量> 103 Copies/mL为阳性)为34.9%;健康儿童均为阴性,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新诊断ITP B19-DNA平均载量为107.55±2.05 Copies/mL,持续性ITP为106.01±1.98 Copies/mL,慢性ITP为104.72±1.07 Copies/mL,三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ITP组中,HPVB 19阳性的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A均显著高于HPVB19阴性ITP患儿,且B19DNA阳性组中DNA高载量的组别(≥107 Copies/mL)血小板相关抗体显著高于DNA低载量的组别(103~ 107 Copies/mL).结论 本组研究提示,HPVB19感染可能是导致小儿ITP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急性型和持续性ITP病毒DNA载量较高.血小板相关抗体浓度和HPVB19的DNA载量呈正相关.

  • 婴儿与1岁以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王西阁;崔芝利;刘松;王璇;付亮

    目的 分析比较婴儿与1岁以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次诊断,治疗选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ITP患儿224例.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2个月)和1岁以上儿童组(>12个月),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出血表现、病原血清学检查结果及疗效等临床资料.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两组中均以男性患儿为主,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67,P>0.05);②婴儿组鼻衄发生率低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648,P<0.05),婴儿组粪潜血发生率高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99,P <0.05);③大部分(76.8%)患儿有前驱感染史,疫苗相关ITP均发生在婴儿组;婴儿组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M)阳性率明显高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53,P<0.05);④不论采用激素冲击疗法或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婴儿组短期疗效均好于1岁以上儿童组;婴儿组慢性ITP发生率明显低于1岁以上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40,P<0.05).结论 与1岁以上儿童相比,疫苗接种是婴儿ITP的重要诱因,CMV感染可能与婴儿ITP密切相关,婴儿ITP易出现消化道粘膜出血、对治疗反应好、慢性ITP发生率低.对于儿童ITP,需重视对出血严重程度的认识,需行骨髓穿刺,需从患儿病情出发,综合考虑药物副作用、生存质量、经济因素等,选择合理方案,避免过度治疗.

  • 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治疗的系统评价

    作者:赵晶;陈超阳;周颖;崔一民

    目的 系统评价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50~2016)、COCHRAN ECENTRAL(2016年第6期)、CBM(1979 ~ 2016)、CNKI(1976 ~ 2016)、VIP(1989 ~ 2016),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描述性分析药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8个研究,均为病例报告.这些研究中涉及患者年龄从8个月到68岁不等,共有儿童患者13例,成人患者31例,患者年龄未知1例.45名患者均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在移植0.13 ~68.80个月后他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治疗移植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患者使用IVIG时,总缓解率为31.30%(5/16例),激素类药物的缓解率为21.30%(5/23例),利妥昔单抗的缓解率为50.00%(8/16例),罗米司亭的缓解率为88.23%(15/17例),间充质干细胞(MSC)疗法的缓解率为100%(3/3例),长春新碱的缓解率为100%(1/1例),环孢素A的缓解率为0(0/1例),艾曲波帕的缓解率为100%(1/1例).结论 在治疗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时可以首先考虑一线治疗,即IVIG和激素类药物.如果一线药物效果不理想,则可选择罗米司亭和利妥昔单抗.如果仍不理想,可选用MSC疗法、长春新碱及艾曲波帕.

  •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新药研发进展

    作者:张珂;雷慧;陈曦;赵欣;孙懿;蒲小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或生成不足导致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为主要症状.临床上包括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治疗及脾脏切除术的外科手术治疗,从而减少血小板的破坏.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以增加血小板生成的一类药物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TPORAs,TRAs)成为ITP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对TRAs类药物治疗ITP的新药研发现状进行综述.

  •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圣玺;陈萍;马世权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疗法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0.6~0.8 kg/d)+阿莫西林[50 mg/(kg·d)]+甲硝唑[20 mg/(kg·d)]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有效提升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鸡尾酒"疗法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余惠平;刘书方;谢欢来;孙蕊芸;郭云山;范小莉;乔俊艳

    目的 观察"鸡尾酒"疗法治疗持续、慢性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ITP患儿 48例,随机分为 2 组各24例.治疗组采用"鸡尾酒"治疗(自拟仙芍丹归汤、小剂量甲泼尼龙片、脾氨肽、复方芦丁片、多维片),对照组予归脾汤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数,包括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包括NK细胞表面标志物(CD3+)、辅助性T细胞表面标志物(CD4+)、抑制性T细胞表面标志物(CD8+),以及CD4+/ CD8+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66.67%,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3,6个月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治疗组PC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鸡尾酒"疗法治疗持续、慢性ITP儿童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复可托联合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杨晓茜;余惠平;刘书方;乔俊艳;王月;陈娜;许雪雪

    目的 探讨复可托(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联合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扶正解毒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可托(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参数、中医证候积分、出血分级量表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97%,对照组3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紫斑出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便溏、少食证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出血分级情况,治疗组总改善率(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可托(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联合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评价

    作者:刘景华;周凡;刘彦琴;王吉刚;白颖;张晓琳;李敏燕;刘洋

    目的 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周,连用4周)为基础治疗的3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结果 32例ITP患者中可评估29例,完全反应18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反应率79.3%.新诊断ITP患者6例,完全反应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持续性ITP患者5例,完全反应4例,有效1例;慢性ITP患者18例,完全反应13例,有效2例,无效3例.先前治疗史:糖皮质激素有效17例,完全反应12例,有效2例,无效3例;糖皮质激素无效10例,完全反应6例,部分反应3例,无效1例.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可作为有效的二线治疗手段.

  • 氧化应激与血液系统疾病

    作者:汪海涛;林洁;朱宏丽

    新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造血干细胞稳态的维持和溶血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氧化应激与上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FOXP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夫红;陈振萍;马静瑶;魏沄沄;吴润晖

    目的 通过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Forkhead Box P3(FOX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了解儿童ITP发病并随访疾病进展情况,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ITP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儿童ITP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328例ITP患儿作为实验组,21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病程及转归又分为两组(病程在12个月以内组、病程在12个月以上组).利用Sequenom SNP位点分型检测方法分别检测FOXP3基因rs3761547、rs3761548、rs2232365 3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1)rs2232365位点在性别年龄均匹配实验组AG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13),其他2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rs3761547位点在12个月以上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较12月以内组明显增高(P=0.008,0.001);rs2232365位点A与G基因频率在不同病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结论 FOXP3 rs2232365位点携带AG基因型可能为ITP发病的易感因素.携带FOXP3 rs3761547 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rs2232365位点G等位基因的ITP患儿更易发展为慢性,病程迁延.rs223236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ITP的发生发展均相关,可能是疾病机制的关键.

402 条记录 4/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