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体内大脏器创伤模型涂布康派特?医用胶后生物反应观测

    作者:卜文;李彦;郎书惠;刘超;丛源;张然然;沈连忠

    目的:评价康派特?医用胶对大鼠内脏创面止血后的安全性及其体内降解情况。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手术涂胶组,给胶组分别给予8μL或40μL康派特?医用胶。术后动物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重、摄食量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未见与康派特?医用胶相关毒性反应;6个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胶体被纤维结缔组织逐渐分割,多核巨细胞和炎症细胞参与异物降解。结论本实验条件下,未见康派特?医用胶对大鼠机体有毒性作用,胶体在大鼠体内6个月开始降解。

  • 左炔诺孕酮纳米粒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

    作者:唐小玲;李年丰;潘一峰;方小玲

    目的运用优化制备工艺,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备性质稳定,缓释的左炔诺孕酮纳米粒(LNG-PBCA-NP).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实验选出优化实验条件,应用乳化聚合法制备LNG-PBCA-NP,观测粒径大小及分布,测量纳米药物的包封率和含药量,并测定体外释药速率.结果纳米粒粒径为72~170nm,分布均匀,包封率(87.6±0.47)%,控释时间延长.结论制备的LNG-PBCA-NP性质稳定,有明显的缓释性.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作者:段峰;王茂强;刘凤永;王志军;宋鹏

    目的:评价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选择性栓塞肝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2008-09~2009-12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0例患者,包括外科术后出血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形成11例、多囊肝7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5-65岁,应用NBCA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结果:所有选择性栓塞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2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在栓塞结束后出血即停止,分别随访6个月、8个月,均未再发生出血.1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患者中9例患者瘘口闭合,2例患者瘘口明显缩小.7例多囊肝患者栓塞区囊肿范围均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应用NBCA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的近期疗效是安全、可靠的,但其栓塞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二尖瓣置换术心脏破裂中的应用

    作者:沈如华;严中亚;吴一军;卢中;雷虹;朱正艳;孙云;郑理

    目的:报道应用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二尖瓣替换(MVR)术后并发左心后壁破裂(LVR)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1999~2013年我院行单纯或合并其他瓣膜置换1212例,术中并发LVR 3例。发生率为0.25%。均采取体外循环下进行修补。先拆除二尖瓣,采用心内间断褥式缝合加心外间断褥式缝合修补破裂口,然后应用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黏贴心包片覆盖破口位置。术者按压一会黏贴的自体心包补片,使之黏贴确实。结果3例LVR均抢救成功。体外循环(CPB)时间为(286±60) min,首次体外循环阻断时间为(85±13)min,再次体外循环阻断时间(115±12)min。24 h引流量为2410 ml、550 ml、1100 ml。1例患者手术后出现低血压,经给予输血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后患者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未见室壁瘤的发生。结论采用医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黏贴心包片覆盖修补后破裂口的方法可以提高左心室破裂的抢救成功率。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闭合皮肤切口的效果观察

    作者:文辉清;刘衍民;时鑫;王平;孙北望;沈磊;张程鹏

    目的 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闭合普通外科择期手术Ⅰ、Ⅱ类皮肤切口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按拟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普通外科手术患者31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组.在手术结束之际关闭皮肤切口时,用4-0可吸收线缝合手术切口处的筋膜、皮下组织层后,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闭合皮肤切口.结果 本组31例,切口长度12~180 mm,平均(32±32) mm.术后第1天切口发红2例,切口少许渗液1例,均在第2天消失.术后均无发热.术后第1天有3例中度疼痛,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分别有28例、18例、5例诉轻度疼痛.切口愈合时间5~9d,平均(6.3±1.1)d.所有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结论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黏合剂闭合非感染手术的皮肤切口是安全有效的,并具有炎症反应轻微、瘢痕小、感染少的优点.

  • 微弹簧圈和NBCA栓塞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作者:张友平;杨新健;吴中学;李佑祥;尹可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回顾14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包括球囊不能完全闭塞瘘口,颈动脉已经结扎,或瘘口过小球囊不能进入瘘口的病例.12例因为球囊栓塞失败的病例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2例球囊和弹簧圈不能完全闭塞瘘口的病例以NBCA栓塞.结果 12例选择弹簧圈栓塞海绵窦,8例完全闭塞瘘口,复查无复发.4例大部分闭塞并残余小的瘘口,有1例合并鼻衄,术后仍有小量鼻衄发生,由耳鼻喉科永久性填塞蝶窦防止鼻衄.2例NBCA栓塞的病例,栓塞后部分闭塞瘘口,复查瘘口缩小继而闭塞.结论在球囊栓塞失败或难度大的病例,弹簧圈和NBC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球囊的不足,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多囊肝的初步临床经验

    作者:阎洁羽;段峰;王茂强;刘凤永;王志军;宋鹏

    目的 评价用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TAE)治疗多囊肝(PL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1例有严重症状的多囊肝患者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患者女17例、男4例,年龄36~ 64岁,平均(49±6)岁.栓塞剂为碘油-组织胶(NBCA)乳剂(碘油:NBCA =4:1).所有患者在TAE前后做CT检查:TAE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此后每间隔6个月复查一次CT.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不适、低热等,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6 ~12个月18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6个月14例、12个月18例),并在之后的随访中症状继续缓解;3例术后临床表现无变化.患者TAE术后12个月复查CT,18例肝脏总体积和肝内囊肿总体积较术前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6.75、7.73,P值均<0.01):肝脏总体积从(8270±3016) cm3降至(6120±2680) cm3,肝内囊肿总体积从(7120±3070) cm3降至(4560±2488) cm3.所有患者在TAE后1~14 d肝脏转氨酶呈轻度一过性增高.结论 用碘油-NBCA乳剂行超选择性肝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多囊肝,安全、有效,可作为传统治疗技术的补充手段.

  • 大鼠门静脉穿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宝玮;梁萍;罗渝昆;于晓玲;苏莉;于德江

    目的采用胶体栓塞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选择性穿刺栓塞大白鼠的肝脏门静脉分支,观察影响栓塞效果的因素,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120只大白鼠分为3组:栓塞组90只,结扎组18只,健康对照组12只,栓塞组按正交设计分组。碘苯酯∶NBCA分为3∶1、4∶1、5∶1 3组,剂量分为 0.1 ml、0.2 ml、0.3 ml 3组,推注速度分为 0.2 ml/min、0.4 ml/min、0.6 ml/min 3组。结果 4∶1和5∶1浓度组为周围性栓塞,栓叶呈缺血性坏死。3∶1组栓塞剂主要分布在门静脉1~3级分支内,栓塞叶肝细胞浊肿及点状坏死。对浓度、剂量、推注速度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浓度为主要影响因素。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是异位栓塞,加压推注和血管变异是造成异位栓塞的主要原因。结论不同浓度的NBCA可以选择性地栓塞门静脉各级分支并造成其永久性的栓塞,方法可行,效果确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 正畸骨粘接体支抗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谢贤聚;白玉兴;吕婴;高伟民;王东胜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正畸支抗方式"骨粘接体支抗"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自行设计两段式骨粘接体支抗,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在12只大耳白兔胫骨表面粘接骨粘接体支抗共45枚,分成术后2周、4周、8周组分别取标本制作HE染色片和骨磨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骨粘接体底盘周围有骨膜下成骨发生,新生骨未与骨粘接体底盘形成骨结合,而是包绕底盘形成"骨包埋",产生机械嵌合的固位力.结论 骨粘接体支抗的终固位力来自于新生骨包绕骨粘接体底盘的"骨包埋"所带来的机械锁结力,这是骨粘接体支抗的组织学基础.

  • 合成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用于肝脏止血

    作者:张飞;赵君;孟兴凯;李剑锋

    背景:目前医用胶主要分化学合成医用胶及生物医用胶,化学合成医用胶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酯,亲水性差,易形成胶痂脱落,止血不彻底。目的:合成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并改进其黏结效果,通过白兔肝脏止血实验验证其改性后的止血、黏接效果等相关性能。方法:①材料改良:制得α-氰基丙烯酸酯单体,通过红外波谱和气象色谱分析其组成和含量,合成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选用月桂酰肌氨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改进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组织脏器的结合效果,使其亲水性增强;②兔肝脏切口止血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在可吸收线缝合止血后覆盖明胶海绵,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组涂抹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组涂抹合成及改性后的医用胶,在手术20 min内记录肝出血量和出血时间;③兔肝脏断面止血实验:分成2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组在肝创面涂抹表面活性剂后,再涂合成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α-氰基丙烯酸酯创面涂抹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术后1,10和20 d通过肉眼观察肝创面胶层变化、与大网膜黏连情况等,再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改性后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有很好的黏结性,通过红外波谱和气象色谱分析,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纯度为84.56%,其余含量较多的为反应物及生成的副产品,为8.2%和3.3%;②通过对兔肝脏切面出血量和出血时间比较,改性后的医用胶在出血量和出血时间上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与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改性后的医用胶胶层与肝创面结合更紧密,在术后20 d完全吸收,且未见到不良反应;④结果提示,改性后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医用胶黏接效果优于常规针线缝合,胶膜不易脱落,止血较彻底,无不良反应。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性下消化道出血7例

    作者:谢坪;李刚;于翔

    目的 研究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血管发育不良(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安全有效性,评价其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采用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的7例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有效性及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7例患者入院前有6~36个月反复便血、失血性贫血、多次输血史,栓塞术前血红蛋白低38~70 g/L,平均(56.8±12.4) g/L;AD部位在空肠3例,回肠1例,升结肠1例,横结肠肝曲1例,降结肠1例.6例患者1次栓塞成功,1例横结肠血管畸形患者因2支直动脉参与供血,分2次超选择插管栓塞成功.栓塞使用NBCA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2~1∶3比例混合,用量为0.2~0.8 ml,平均(0.48±0.19) ml,技术成功率为100%.栓塞术后所有患者无肠壁缺血事件发生,无其它介入相关并发症;术后1~3 d出院,便血消失.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术后20 d再发出血,临床有效性为85.7%;6例术后随访追踪2~19个月(中位期10.5个月),出血症状消失,无再出血,无器官坏死并发症,远期止血率为100%.结论 NBCA胶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AD所致下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可取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栓塞微球治疗大咯血对比研究

    作者:严倩;向军益;周兵

    目的 对比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和三丙烯明胶微球(Embosphere)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肺部大咯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BAE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肺部大咯血患者,其中NBCA胶治疗43例(NBCA组),栓塞微球治疗80例(栓塞微球组),对比两组患者BAE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止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咯血复发率,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NBCA组和栓塞微球组BAE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5.3%(41/43)、96.3% (77/80) (P=0.809);临床止血率分别为93.0% (40/43) 、92.5% (73/80)(P=0.63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7%(18/43)、35.0% (28/80)(P=0.452),绝大部分为术后胸痛;咯血复发率分别为16.3%(7/43)、28.8%(23/80)(P<0.05);两组中各有1例发生脊髓功能障碍,经内科治疗后康复.两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6.523,P=0.041).结论 与栓塞微球相比,NBCA胶治疗肺部大咯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但能够降低远期复发率.

  • 胆汁瘤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封堵1例

    作者:朱明德;高永坤;高崇博;刘勇

    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结肠癌术后26个月,胆汁瘤引流3个月来院复查”.患者于26个月前因升结肠癌肝转移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肝转移瘤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9次,微波消融(MWA)2次,其后发现胆汁瘤,大小11.5 cm×6.8 cm,多次CT复查大小无变化,1年后行胆汁瘤穿刺引流,引流出草绿色胆汁样液体约300 ml,其后每日引流量约100 ml,7 d后引流液浑浊,患者出现发烧症状,行引流液细菌培养,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出院.胆汁瘤外引流近3个月,囊腔消失,但引流量逐渐增多,每日约300 ml,遂决定行胆汁瘤栓塞.经引流管造影,见有2个瘘口与胆管相通.

  • 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结果

    作者:解玲玲;孙成建;王彦华;王承恩;刘彤晖;任伟超

    目的:报道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科治疗的7例SDAVF患者流行病学、脊髓MRI及脊髓DSA、治疗方法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7例患者脊髓MRI均有异常发现,DSA明确诊断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7例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经NBCA胶栓塞治疗4例无复发,经Onyx胶栓塞治疗3例中1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SDAVF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还需进一步探索。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

    对3例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患者用胶体栓塞剂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术后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结果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1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症状缓解.3例均获临床治愈.提出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疗效观察

    作者:李为民;冯勃;王嘉陵;武文明;刘良发;王荣光;黄东雁

    目的:观察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局部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NBCA胶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患者30例.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25例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在支撑喉镜下进行血管瘤内NBCA胶注射,NBCA胶与碘化油混合浓度为25.0%~33.33%,根据血管瘤大小,用胶量为0.5~2.0 ml.病变局限于口咽且直径<1 cm的5例患者未行气管切开术,在开口器下进行注射.术后用纤维喉镜观察不同时间血管瘤脱落情况.结果:瘤体直径<1 cm者,1个月内完全脱落治愈;≥4 cm者,脱落治愈时间延长至3.5个月.30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7年,均治愈,无血管瘤复发.结论:采用NBCA胶局部栓塞治疗血管瘤,可避免颈部切开治疗所造成的颈部创伤,减少颈部出血量,也避免了采用局部注射化疗药物治疗必须多次手术所造成的痛苦,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以动静脉瘘为主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作者:钟文军;张昊;全伟;肖国才

    目的探讨以动静脉瘘为主的高血流量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将Spinnaker-1.5F微导管送至AVM近动静脉瘘口处,超选择造影测量动静脉微循环时间,先用液态弹簧圈2~3枚经微导管作初步填塞以减慢血流,再根据不同微循环时间配制不同浓度NBCA胶(17%~33%)栓塞AVM.结果采用液态弹簧圈和NBCA胶联合栓塞13例以动静脉瘘为主的AVM,完全栓塞3例,90%栓塞5例,60%栓塞3例,40%栓塞2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液态弹簧圈联合NBCA胶能安全、有效地治疗以动静脉瘘为主的脑动静脉畸形.

  • 包裹反义寡核苷酸的BCA纳米粒抑制C6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越;柯以铨;黄乐松;王建奇;秦玲莎;宋晓妮

    目的 优化制备包裹反义寡核苷酸(ASODN)的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纳米粒,观察其C6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以BCA为载体材料,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包裹ASODN的纳米粒(ASODN in NP),并将其转染至C6脑胶质瘤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游离ASODN组、ASODN in NP组、吸附ASODN纳米粒组和空白纳米粒组转染C6脑胶质瘤细胞后的细胞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采用CCK-8法测定ASODN in NP对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空白纳米粒组外,其他各组转染后的C6脑胶质瘤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细胞失去原有的贴壁特性,生长密度降低.生长状态变差,其中以ASODN in NP组为明显,呈时间依赖性;各组细胞周期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细胞比例减少,其中ASODN in NP组为显著(P<0.05);除空白纳米粒组外,各纳米粒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随ASODN相对终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浓度依赖性特征,其中ASODN in NP组抑制效应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ASODN in NP转染C6脑胶质瘤细胞后能有效抑制细胞增殖及改变细胞周期,对胶质瘤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的NBCA铸型技术

    作者:汪求精;李铁林;段传志

    目的 探讨应用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的铸型技术。方法 分析和总结220例CAVM血管内栓塞过程中注胶(NBCA)经验和体会。结果 220例患者采用不同浓度的国产NBCA共实施536次栓塞,栓塞后畸形团完全闭塞37例,90%以上55例,70%~90% 97例,50%~70% 21例,不足50% 10例。死亡1例,可逆性肢体功能障碍3例,无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国产NBCA弥散均匀,聚合速度可控制,但操作者应掌握一定的铸型技巧。

  • 利用生物胶粘合内固定技术治疗骨干骺端骨折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孟军;徐建德;戴国强;孙卫东;俞建国;王金武;蒋海涛;黄敏;廖广珊;刘晓琳

    目的 研究骨干骺端骨折碎骨块的生物胶粘合固定技术,总结应用生物胶粘合技术固定游离骨块的临床经验.方法 将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按照骨块固定技术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空心钉、螺丝钉、克氏针固定,共30例;治疗组采用生物胶粘合结合可吸收线缝合固定技术共28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有无骨块移位、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价、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骨块移位发生率、关节功能、有效率明显较治疗组低(P<0.05),而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生物胶粘合技术是治疗骨干骺端骨折碎骨块固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