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影响

    作者:周洁;朱益幡;史艳艳

    目的 探讨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内科收治的SAE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脑部血流速度、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文版MoCA评分、H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文版MoCA评分、HD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Hcy、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脑电仿生电刺激神门穴、乳突穴可有效减轻SAE患者痴呆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加快脑部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稠度,且安全性较高.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P-选择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意义

    作者:杨华;夏章勇;王延新;李慧兰;崔可密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血浆P-选择素、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4例SAE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空腹血浆P-选择素、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SAE组P-选择素、Hcy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P-选择素和Hcy呈显著正相关(r=0.302,P<0.05).结论 SAE患者血浆P-选择素、Hcy水平明显升高 ,二者对SAE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可能通过介导血栓的形成等机制共同参与SAE的发生、发展.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华;袁茹茹;夏章勇;苗滢;马秀清;赵芬;崔可密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及其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63例SAE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组空腹血浆抵抗素、瘦素水平,同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及测量血压,并进行2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AE组抵抗素、瘦素、总胆固醇(TC)、胰岛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SAE组抵抗素与SBP、TC、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年龄、DBP、血糖、TG、LDL、HDL均无相关性;瘦素与SBP、DBP、胰岛素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与HDL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龄、血糖、TC、TG、LDL均无相关性;抵抗素和瘦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抵抗素、瘦素水平升高,它们可能通过联合影响机体能量代谢和平衡参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生.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心理分析

    作者:刘枢晓;李航娟;侯红艳

    目的 明确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是否存在客观认知功能障碍及心理问题,以及比较不同程度的SAE认知功能障碍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方法 对经MR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住院患者286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焦虑(SAS)和抑郁(SDS)自评量表测定心理状态.结果 28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轻、中、重型患者在MoCA、SAS和SDS评分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病情越重,MoCA评分越低,SDS评分越高(P<0.05,P<0.01).结论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病情越严重,认知能力减退越明显,抑郁状态也越明显.

  • 糖尿病与Binswanger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青菊;赵金枝

    Binswanger病(BD)又称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临床上以高血压、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1,2], 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重要类型。病理特征是脑白质变性、脱髓鞘及胶质细胞增生, CT检查显示脑白质低密度。构成本病的诊断是脑白质变性与痴呆。作者收治了39例糖尿病有脑白质变性的患者与31例对照组(非糖尿病组)有脑白质变性的患者, 对两组病人的BD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 针对BD发病机制探讨MD与BD的关系。

  • Binswanger病

    作者:岳秉宏;刘占矿

    Binswanger病(BD)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1894年Otto Binswanger在三篇关于麻痹性痴呆的论文中报告8例特殊类型的脑动脉硬化病例,全部起病于60~70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智能障碍,伴有癫痫或卒中发作,尸检白质广泛萎缩,脑室周围以及颞枕部为显著,基底节和大脑皮层不受累,笔者认为白质萎缩与动脉硬化有关.1962年Olszewski首次提出皮质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名称.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0例分析

    作者:车春霞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为老年人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脑病,我院收集了50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8例CT诊断分析

    作者:江绍禹

    目的评价CT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探讨其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CT表现为:①脑深部对称性的低密度灶;②腔隙性脑梗死灶;③脑萎缩.结论结合临床资料CT能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明确诊断.

  • 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

    作者:汤晓红

    1病例介绍病人,女,64岁,大学.因阶梯样记忆力减退伴行走不稳1年加重20 d,于2005年11月21日入院.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CT分析

    作者:王俊杰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16例SA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全部患者中214例颅脑CT平扫显示双侧脑室周围自质有稍低密度影,病变模糊边界不清,双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合并腔隙性梗塞210例,合并程度不同脑萎缩187例.渐进性痴呆表现越重,CT异常表现越明显.结论对有脑动脉硬化表现者行头颅CT平扫可较早期诊断SAE.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田玉玲;王素萍;张金;史洁;琚小红;王利军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 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痛程、高血压病程及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痛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关系探讨

    作者:田玉玲;琚小红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的BD病人40例为病例组,选择性别、年龄相当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38名为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呼吸检测.结果 病例组长呼吸暂停时间、低通气指数、呼吸紊乱指数(AHI)、鼾声指数及90%以下氧减饱和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SAS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SAS可能增加BD发生的危险,早期诊治睡眠呼吸障碍对于BD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重要意义.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人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作者:石雁;刘华;杨焰;文春华

    目的研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42例SAE病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观察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变化,并与40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①SAE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E组斑块检出率97.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2.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粥样硬化斑块积分SA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管径狭窄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SAE组中度、重度狭窄(>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SAE组SPV、EDV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结论 SAE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较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流速减慢为主.SAE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诊断

    作者:李娜;孙慧珍;王永秀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Binswanger氏病或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随着MRI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为本病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就49例SAE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及病理学基础进行分析讨论.

  • 浅析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影像学和临床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华

    文章阐述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影像学和临床的鉴别诊断。

  • 脑心通联合辅酶Q10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

    作者:王静敏;李国臣;崔文艺

    [目的]研究脑心通联合辅酶Q10胶囊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脑心通3粒,3次/日,辅酶Q10胶囊 10mg,3次/日;对照组30例,辅酶Q10胶囊10mg,3次/日.两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结果]12周后,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联合辅酶Q10胶囊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安全有效.

  • 中频电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分析

    作者:刘朝晖;王俊卿;孟战战;丁立新;朱银星;李淑芹;李建梅

    目的观测中频电疗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患者脑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评定其治疗效果。方法确诊的Binswanger病患者53例,颈部中频电疗前、后分别进行CVDI检测及Bathel指数评定。结果自身前后对照比较,中频电疗后平均血流量(Qmean)显著增加,脑血管外周阻力(RV)及动态阻力(DR)均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后显著提高。结论中频电颈部治疗可改善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状态,改善脑血管调节功能并显著提高Binswanger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精神病患者伴发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康复护理68例

    作者:刘文果;李莲芳;李秀英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BD)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能障碍、亚急性运动迟缓,累及神经体征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BD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人中被发现[1].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精神药物,导致全身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日常活动少,成为BD的高发人群[2].为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000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对住院精神病伴发BD的68例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智能障碍程度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 米氮平治疗伴发抑郁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分析

    作者:党雷;向莉

    目的 观察抗抑郁治疗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发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n=38),阿米替林组(n=36),对照组(n=36),各组均行常规神经营养药物和促智药物治疗.米氮平组同时口服米氮平30 mg/次,1次/晚;阿米替林组同时口服阿米替林25 mg/次,分早晚2次口服,大剂量为100 mg/d,总疗程均为12~24周,治疗期间不合并其他抗抑郁或精神障碍药,治疗前、治疗后1、2、4、8、12周及6个月,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并于6个月对各组患者并发症及预后进行评定.结果 ①米氮平组在治疗第1、2、4、8、12周和6个月时,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阿米替林组在治疗后第2、4、8、12周及6个月时,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②米氮平组及阿米替林组在治疗后12周、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③治疗期间米氮平导致口干、便秘、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少于阿米替林治疗组(P<0.05).④各组治疗后并发症及预后比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卒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米氮平治疗组、阿米替林治疗组(P<0.05),其死亡率也明显增高(P<0.05).结论 米氮平能有效改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抑郁的症状,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邢影;徐忠信;邬英全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老年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加上影像学上有其特殊表现已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本文结合新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问题,分别给予综述.

90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