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西地那非对室颤猪心肌儿茶酚胺水平的影响

    作者:袁伟;武军元;王国兴;张茜;李春盛

    目的 通过分析室颤猪模型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肌组织液中儿茶酚胺与乳酸水平的变化,研究西地那非预处理对复苏后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北京长白猪24头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进行致颤:盐水组,西地那非组与假手术组.西地那非组于致颤前40 min将西地那非0.5 mg/kg用0.9%氯化钠溶液配制成40 mL溶液一次性灌胃;盐水组则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40mL灌胃;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在8 min的无干预室颤后,对盐水组和西地那非组进行开胸心肺复苏.分别于基础时及自主循环恢复后4 min、1h、6h测定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利用微透析探针留取室颤中及复苏后各时间段的心肌组织液,对其中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乳酸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自主循环恢复后24h留取心肌病理样本,分析心肌细胞与细胞内线粒体变化.结果 除基础状态外,西地那非组心肌组织液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与乳酸水平均低于盐水组(P<0.05或P<0.01).西地那非组累积除颤能量低于盐水组(P<0.05).西地那非组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均优于盐水组(P<0.05).盐水组心肌组织与线粒体的病理变化较西地那非组更严重.结论 西地那非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低室颤猪模型心肌组织中儿茶酚胺与乳酸的水平,进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复苏后的心功能.

  • 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猪钾离子变化特点

    作者:刘江伟;沈才福;康燕;周道峰;夏亮;安宗仁;段越;是文辉;董翔

    目的 观察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THS)猪血清钾离子(K+)、乳酸(Lac)、葡萄糖(Glu)的变化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地长白仔猪40头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常温假手术组(NS)、常温创伤失血性休克组(NTHS)、干热假手术组(DS组)、干热创伤失血性休克组(DTHS),每组10只.4组均在"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各自相应环境[(干热环境:气温 (40.5±0.5)℃,湿度 (10±2)%;常温环境:气温 (25±0.5)℃,湿度 (35±5)%)]暴露3 h后,NS组和DS组仅行剖腹术,NTHS组和DTHS组在剖腹术后行部分肝脏及全脾切除,继而自髂外动脉快速放血致平均动脉压(MAP)降至(45±5) mmHg,成功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暴露后、休克模型成功时(0 h)及以后每30 min自髂外动脉抽取血液样本,检测血清K+、Lac、Glu水平,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暴露3 h后干热环境组血清K+浓度高于常温组(P<0.01),Glu浓度低于常温组(P<0.01).DTHS 组从模型建立到动物死亡(约3 h),血清K+和Lac浓度均呈进行性快速增高,而NTHS组血清K+和Lac浓度均呈缓慢性增高,两组血清K+与Lac相关系数分别是rDHTS=0.927(P<0.01), rNTHS=0.539(P<0.01);DTHS组Glu浓度进行性下降,NTHS组未见明显变化,两组K+与Glu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DHTS= -0.804(P<0.01),rNTHS= -0.420(P<0.01).结论 干热环境下的创伤失血性休克血清K+、Lac、Glu变化早且快,在相同的时间点较常温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明显, K+的升高与Lac升高呈正相关,与Glu变化呈负相关,提示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更要注意纠正高钾血症和酸中毒,并注意防范低血糖的发生.

  •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李洪祥;张东;刘忠民;王育珊;霍霏霏

    目的 探讨乳酸清除率与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纳入标准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院前或院内心肺复苏后存活24 h以上,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ICU并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成年患者;排除各种疾病终末期、外伤所致心脏停搏.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d、7d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秩和检验及逻辑回归方法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初始乳酸值及6h乳酸清除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有42例患者符合标准,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7d时分别存活23人(54.8%)和14人(33.3%).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7d时对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3d时存活和死亡两组比较,APACHEⅡ评分和6h乳酸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自主循环恢复后7d时存活和死亡两组比较,APACHEⅡ评分(OR=2.143,P =0.028)和6h乳酸清除率(OR=0.887,P=0.040)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乳酸清除率的降低与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可能成为心搏骤停患者恢复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 乳酸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干预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作者:唐子人;李春盛;李丽华;王明刚;刘佳梅;于丽萍

    目的探讨入院时乳酸(LA)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在急诊室对行PCI的92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测量LA,并将患者分为LA增高组50例(≥2 mmol/L)和LA正常组42例(<2 mmol/L),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并平均随访(7.2±2.9)个月,心肌梗死并发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LA正常组比较,LA增高组高龄患者较多,肌钙蛋白I(TnI)水平较高(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P>0.05);PCI后2 h仍有持续ST段抬高者较多(P<0.01);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PCI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总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入院时LA水平与MACE发生率密切相关(OR值:7.62,95%置信区间:1.92~40.13,P<0.05),且是除年龄大于70岁和LVEF之外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关键词: 乳酸 心肌梗死 预后
  • 动脉血乳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刘晓伟;靳妍;刘志

    目的 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病程早期动脉血乳酸(Lac)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服毒后28 d的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进行对照研究,应用ROC曲线分析病程早期Lac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有23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纳入本研究,男89例,女146例,年龄18~74岁,平均(33.6±11.5)岁;口服20%百草枯农药剂量10~280 mL,中位数55 mL,IQR(27 mL,77 mL);服毒后0.5~10.5 h来诊,中位数4.5h,IQR (2.3 h,6.8 h);服毒后(4.9±1.2)h进行第1次Lac检查,经随访28 d死亡174例,病死率74.0%.死亡组患者初始动脉血Lac高于存活组(2.79±0.76) mmol/L vs.(1.62±0.48) mmol/L,t=2.268,P=0.028,初始动脉血Lac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 (95%CI:0.745 ~0.861),截断值为2.57mmol/L,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79.6%,Youden指数0.648.随着患者初始Lac的增加,28 d病死率明显上升(Pearson列联系数=0.26,x2=11.72,P=0.004),死亡患者中毒后的存活时间缩短(F=3.246,P=0.037).因循环衰竭死亡的患者比因呼吸衰竭死亡的患者的初始Lac高(5.22±1.46) mmol/L vs.(1.87±0.62) mmol/L,t=3.24,P=0.042,且中毒后存活时间短(4.1±1.3) dvs.(11.6±3.2)d,=3.78,P=0.023,初始动脉血Lac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因循环衰竭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 (95%CI:0.805~0.941),截断值为3.65 mmol/L,敏感度为87.6%,特异度为82.5%,Youden指数0.701.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病程早期的动脉血Lac是能够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尤其可能是预测患者因循环衰竭死亡较好的指标.

    关键词: 乳酸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俊英;董芸;章晓红;陈友岱;郑君;苏明华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持续腹腔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6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且有腹腔积液的患者,采用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中心静脉置管腹腔引流组(观察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相同内科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检测两组患者引流前及引流后第12 h、24 h、48 h、72 h腹腔压力(IAP),乳酸(LAC),降钙素原(PCT),并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均一次穿刺引流成功,观察组腹腔压力、乳酸、降钙素原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降低;腹痛、腹胀症状缓解,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心静脉腹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不同血管活性药物纠正脓毒性休克患者高乳酸血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楠;张彧

    目的 比较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分析5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结果,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组(A组)、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C组),比较3组用药0 h、6 h、12 h及24 h动脉血乳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或C组动脉血乳酸浓度(24 h)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或C组平均动脉压(6 h、12 h)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提高平均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多巴胺.

  • 联合乳酸、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少洪;卜会驹;钟坚;温海洋;陈丹;何景招;马诚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乳酸、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48例住院脓毒症患者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病程早期乳酸、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以及乳酸和降钙素原清除率,同时通过ROC曲线观察不同指标对预后的参考价值,并观察联合三种指标组(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病死人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三种指标和APACHEⅡ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指标预测死亡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1~0.82.存活组患者6 h和24 h乳酸清除率,24 h和72 h降钙素原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P<0.05).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死亡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0,P=0.043).结论 联合乳酸、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结局灵敏性高于非联合组.

  • 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测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童风琴;姜海峰;管世江

    目的 探讨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美国生产的GEM3000血气分析仪对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病人监测血乳酸,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入院时血乳酸浓度的持续增加或维持在较高水平,病死率从14.81%上升至71.43%.结论 ICU病人血乳酸浓度与病情危重程度呈正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危重病人进行血乳酸监测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乳酸 危重病 预后
  • D-乳酸与肠道屏障功能

    作者:王峰;赵瑛

    肠道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实肠道除了消化吸收作用外,还具有屏障功能(barrier func-tion).D-乳酸是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肠道多种细菌均可产生,从食物中摄取后,正常情况下很少被吸收,并且哺乳动物不具备将其快速降解的酶系统.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时,肠道中细菌产生的大量D-乳酸通过受损黏膜入血,使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故监测血中D-乳酸水平可及时反映肠黏膜损害程度和通透性变化[1].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肠道屏障功能检测方法的报道及其进展,并就D-乳酸的检测手段和临床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

  •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乳酸诺氟沙星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刘丽丽

    随着新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的被临床所应用,许多新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现有的《药物配伍禁忌表》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注射用头孢哌酮钠(国药集团国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与乳酸诺氟沙星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现报道如下.

  • 肝移植患者术后电解质及乳酸变化的研究

    作者:唐晟;皮红英;马燕兰;李冰

    目的 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后24 h内电解质和乳酸的变化规律,总结肝移植术后有效电解质平衡和乳酸代谢情况的监测及护理措施,为规范肝移植术后护理程序提供依据.方法 对147例肝移植患者分别于术前(T)、术后返ICU即刻(T0)、术后24 h(T1)行生化血清钠、钾、钙的检测,并于术后T0和T1行床旁血气分析,记录乳酸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24 h内血钠持续较术前升高(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血钾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在患者术后返ICU即刻较术前明显降低,至术后24 h升至术前水平;术后返ICU即刻患者乳酸值水平较正常值异常增高,至术后24 h较返ICU即刻明显降低(P<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24 h内应加强电解质及乳酸的监测,合理调节电解质平衡,促进乳酸正常代谢.

  • 不同时相应用高张盐对失血性休克犬复苏效果的影响

    作者:桂莉;张玲;王光毅;周秀华;陶红;霍正禄;杨瑞和

    目的比较不同时相应用高张盐对失血性休克犬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Wiggers法复制犬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休克后10分钟(组1)、70分钟(组2)给予6 ml/kg 7.5%NaCl右旋糖酐溶液(HSD)静推,5分钟内输完.分别在基础期、休克期及复苏后测定氧运输参数、BD(碱缺失)及乳酸的变化.结果应用高张盐复苏后,组1犬氧耗量(VO2)、氧输送量(DO2)、氧摄取率(O2ER)、BD及乳酸等值均较组2改善明显(P<0.01或0.05).结论早期应用高张盐,可通过有效改善全身有氧代谢,以达到改善休克的目的.用液越早,疗效越好,维持时间越长.

  • 产时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阻力指标比值与胎儿酸中毒的关系

    作者:史骁梁;沈晓燕;程昇;喻立娣;袁华

    目的 探讨临产后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比值与胎儿宫内缺氧的关系.方法 在临产后潜伏期对无胎儿宫内窘迫高危因素的单胎足月妊娠胎儿进行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值测定,并计算两者比值(C/U ratio),以C/U<1为异常;随访200例有满意图像的患者,比较其产时异常CTG发生率、因“胎窘”手术产率、脐血乳酸值等结果.结果 16例C/U<1的胎儿其脐血乳酸中位值为5.75 mmol/L(正常组4.3 mmol/L)、产时出现异常CTG有9例占56%(正常组17.3%)、产时因胎窘急诊手术产6例占37.5%(正常组15.3%)、胎儿高乳酸血症(脐血乳酸值>6 mmol/L)5例占31.2%(正常组10.4%),两组比较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新生儿APGAR评分在两组中无差异.结论 对于孕期无胎儿宫内缺氧高危因素的正常妊娠胎儿,于临产后检测其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比值可以预测胎儿产时代谢性酸中毒情况.

  • 重症创伤患者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与动脉血乳酸的关系

    作者:葛凤;高燕;王静;崔岩;赵雪生

    目的 探求重症创伤患者早期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变化与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01月~2011年0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ICU(EICU)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116例,根据患者14d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37)及存活组(n=79);分别记录患者入院初始及24h内动脉血乳酸、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6h或12h乳酸清除率[(初始乳酸-6h或12h乳酸)/初始乳酸×100%]和入院后第14天的生存状态.结果 入院时死亡组及存活组乳酸值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6h后死亡组乳酸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开始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液体复苏早期两组的血乳酸均开始下降,乳酸清除量与GEDI变化量呈相关性.但复苏后各时间点测量的死亡组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随着液体复苏的进行,GEDI升高,乳酸明显下降.结论 重症创伤患者在早期的与血乳酸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PiCCO的指导下给予液体复苏,适当地增加GEDI,可以降低乳酸,提高乳酸清除率,改善患者组织缺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全身血管阻力指数与血乳酸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汪晓波;尤荣开;邵朝朝;潘景业

    目的 探求全身血管阻力指数与血乳酸在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6月温州市中心医院综合ICU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60例,根据患者14 d后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22)及存活组(n=38);分别记录患者入院时和24 h内血乳酸、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计算6h或12h乳酸清除率[(初始乳酸-6 h或12h乳酸)/初始乳酸×100%]和入院后第14d的生存状态.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血乳酸值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h后死亡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给予液体复苏后早期两组患者的血乳酸均开始下降,但液体复苏后不同时间点测量的死亡组动脉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VRI明显下降,随着液体复苏的进行,SVRI上升.结论 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大多存在低血管阻力,在PiCCO的指导下,监测SVRI和血乳酸的变化,进行恰当精确的液体复苏,降低乳酸,改善全身血管阻力,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脓毒症患者血气分析的特点以及和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薛晓艳;何水波;马丽;王武超;饶芝国

    目的:总结分析脓毒症患者的血气分析特点以及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监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气分析结果,分析不同病情、不同转归病人的血气特点。结果①入ICU早期,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三组间PH和血乳酸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情越重,PH越低,乳酸越高;②存活组患者后期(出ICU时)的PH显著高于早期(入ICU时),乳酸(LAC)水平显著低于早期,P <0.01;病死组患者后期乳酸(LAC)水平显著高于早期;③存活组PH在早期和后期均显著高于病死组,P <0.01;存活组乳酸水平早期和后期均显著低于病死组,P <0.01。结论脓毒症患者PH越低,乳酸越高,预示病情越严重;且存活组和病死组随着病程发展,PH和乳酸向相反方向发展。

  • 降钙素原、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王吕国;胡敏红;杜鹏飞

    目的 探讨研究血降钙素原、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2月无锡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脓毒血症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早期血降钙素原、乳酸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并通过ROC曲线分析两种标记物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 通过两组间比较死亡组PCT和乳酸均大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P<0.05);两种标记物与APACHEⅡ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两种标记物阳性项目及APACHEⅡ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呈正相关趋势;3种标记物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7~0.81之间.结论 血降钙素原、乳酸水平高低对患者死亡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敏感性及更准确评价脓毒症的预后.

  •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意义

    作者:李克鹏;王海波;谢善冰;邓泽冰

    目的 研究早期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在住院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综合征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搜集本院住院过程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成活组,成活组定义为康复出院者.采用GEM Premier 3000血气分析仪检测乳酸值.结果 共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选.存活组与死亡组在年龄、肾上腺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别.两组在心脏骤停即刻、12 h、24 h乳酸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12h、24hT值分别为2.122、2.335、2.780).两组在APACHEⅡ评分、12 h及24 h乳酸清除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住院发生心脏骤停后综合症的患者,早期乳酸水平越低,乳酸清除率越高,生存率越高.以上结果提示心脏骤停后早期组织灌注与患者总体预后密切相关.

  • 脑电双频指数、乳酸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作者:裴学勇;马耀;任节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乳酸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马鞍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72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记录第一次BIS监测值、监测复苏成功后第一次乳酸值,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II评分)及复苏后的GCS评分.根据28 d内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两组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评价BIS、乳酸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 死亡组的BIS值、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而乳酸值及APACHEII评分显著大于存活组(P<0.01);BIS与GC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乳酸与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0.532,P<0.01),BIS预测心肺复苏术后预后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1;乳酸预测心肺复苏术后ROC曲线下AUC为0.845.结论 BIS及乳酸能很好反应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1492 条记录 5/75 页 « 12345678...747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