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浆TM、AT-Ⅲ检测在大面积烧伤削痂术后凝血功能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涛;张熊

    目的 探讨血浆TM、AT-Ⅲ检测在大面积烧伤削痂术后凝血功能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ICU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并有削痂手术指征的患者35例,其中早期削痂组19例,非早期削痂组16例,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TM和AT-Ⅲ水平.结果 早期削痂组休克期尿量高于非早期削痂组,而回收期心率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非早期削痂组(P<0.01).早期削痂组和非早期削痂组的TM水平分别较对照组明显上调,而AT-Ⅲ水平明显下调,非早期削痂组的TM水平高于早期削痂组,AT-Ⅲ水平则低于后者(P<0.01).烧伤病变发展与血浆TM和AT-Ⅲ水平具有相关性,且TM水平及AT-Ⅲ水平均与休克期尿量、回收期心率和创面愈合时间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大面积烧伤时,由于组织和血管内皮的大面积损伤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焦痂早期切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预防或缓解血栓形成.

  • TM、PIC、D-二聚体联合诊断骨外伤术后静脉血栓的价值分析

    作者:郑雅宾;王承波;王海娟

    目的 探讨TM、PIC、D-二聚体在诊断骨外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术后4~5d进行彩色多普勒结合静脉造影检查,诊断出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D-二聚体.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TM(9.12 ±2.09 IU/mL)、PIC(1.21 ±0.71 μg/mL)和D-二聚体(5.37±2.14 ng/m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M(7.21±1.68IU/mL)、PIC(0.92 ±0.24 μg/mL)和D-二聚体(2.34 ±0.6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TM、PIC均与术后血栓的形成具有相关性(P均<0.05);三者联合诊断对静脉血栓诊断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03,诊断灵敏度为87.31%,特异性也高达85.05%.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7.31%高于TM、PIC和D-二聚体单一检测(22.96%、35.85%、49.79%) (P <0.05);三者联合检测的准确度86.39%高于TM、PIC和D-二聚体单一检测(49.38%、58.38%、72.27%) (P <0.05).结论 检测骨外伤患者术后TM、PIC、D-二聚体指标含量的变化,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静脉血栓形成,对预警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价值.

  • CD4CD8细胞及凝血调节因子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利蓉;宋江勤;郭飞波;李光梅;张栋武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CD4、CD8免疫细胞的局部表达及与TM、PAI-1、F1+2、D-二聚体等凝血相关因子的关联性,为不明原因流产患者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芯片技术对不明原因流产患者50例子宫蜕膜组织进行CD4、CD8细胞计数并计算CD4/CD8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凝血酶原片段F1+2;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因子浓度.同时以正常妊娠无流产征兆主动要求人工流产的50人为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个群体中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蜕膜组织CD4水平及CD4/CD8比值均下降,CD8水平呈高表达,血浆TM、PAI-1、F1+2因子呈高表达,D-D呈低表达状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流产患者蜕膜组织局部免疫功能表达异常,血液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纤溶系统受损.修复上述状态可对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患者提供新思路.

  • 恶性疟原虫Pf332分子DBL、TM和WR功能区蛋白质的转运分析

    作者:王贺南;孙喜东;赵欣;土志伟;魏晓燕;周健华;余胜超;张雅娜;陈启军

    目的 分析恶性疟原虫Pf332分子的DBL、TM和WR 3个功能区蛋白质在虫体内的表达和分布以及与肌动蛋白的结合情况,探讨其在感染红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及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疟原虫侵入机制及筛选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构建融有GFP基因的恶性疟原虫Pf332分子的Pf332DBL-GFP、Pf332TM-GFP和Pf332WR-GFP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到3D7虫株恶性疟原虫,通过活体荧光实时观察DBL、TM和WR蛋白质表达及其在染虫红细胞内的分布,运用间接免疫荧光共定位方法观察蛋白质DBL、TM和WR与肌动蛋白的结合情况.结果 转染试验表明,重组DBL-GFP、TM-GFP和WR-GFP基因能在虫体中正常表达蛋白质,该蛋白均分布在染虫红细胞的纳虫泡内,但未能转运到红细胞的胞浆内.间接免疫荧光共定位表明恶性疟原虫Pf332分子的DBL、TM和WR等3个功能区蛋白质均未与肌动蛋白(β-actin)结合.结论 Pf332分子的DBL、TM和WR等3个功能区蛋白在单独表达后自身均不能发生跨膜反应,即不能通过虫体的纳虫泡膜.南此推测,Pf332分子在虫体内合成后很可能通过多个功能基团协同作用转运到红细胞膜部位.

  • B超联合抗甲状腺球蛋白及微粒体抗体诊断桥本病合并早期甲状腺癌20例分析

    作者:陈志奇;刘龙江;梁春林

    目的 探讨应用B超联合抗甲状腺球蛋白、微粒体抗体联合诊断桥本病合并早期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TG、TM检查诊断桥本病,常规B超检查,查及肿块者在B超下行针吸活检,高度怀疑合并甲状腺癌者如针吸阴性,可术中取材病检,确诊癌肿后按癌肿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结果 查出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20例,均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结论 应用TG、TM、B超联合检查对桥本病合并早期甲状腺癌有重要诊断价值.

  •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新菊;吴振兰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2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分为两组,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的凝血因子片段(F1+2)和血栓调节蛋白(TM)。结果①TM:重度子痫前期组为(43.5±8.5)μg/L,正常晚妊组为(15.4±9.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F1+2:重度子痫前期组为(2.02±0.23)nmol/L正常晚妊组(0.86±0.4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M和F1+2反映了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处于早期DIC的凝血状态,可作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监测指标。

  •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检测分析

    作者:赵学社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发病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内在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50例献血者健康标本(对照组),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论 急性脑梗死组的AEC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组治疗3~4周后T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ECA、TM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损伤的观察指标,有助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AECA TM
  • 痰瘀消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TM、GMP-140的影响

    作者:张建荣;杨学斌;何锋;赵骥

    目的:观察痰瘀消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RI)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45min后再通,制备CRI大鼠模型,分别用痰瘀消胶囊、血塞通、阿司匹林治疗,给药两周后,检测大鼠血浆血栓调解蛋白(TM)、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 GMP - 140)含量.结果:该方能降低CRI大鼠血浆中TM、GMP - 140的含量;并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结论:痰瘀消胶囊对CRI大鼠有治疗作用.

  •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的研究

    作者:简维雄;黄献平;郑景辉;毛以林;袁肇凯

    目的:研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在冠心痛心血瘀阻证中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冠心病非心血瘀阻证、健康者TM、TAT水平.结果: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TAT水平较健康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心血瘀阻证组、非心血瘀阻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血瘀阻证组TM水平较高与非心血瘀阻证组健康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非心血瘀阻证组与健康组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痛心血瘀阻证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与血管内皮损伤.

  • 复方通络胶囊预处理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后血浆vWF TM含量和MMP-2mRNA表达的变化

    作者:王敬卿;肖婧;张绒

    目的:观察复方通络胶囊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的预防性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大鼠模型,造模前大鼠灌胃给药1周,以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的表达为指标,观察复方通络胶囊对MCAO大鼠的作用机制.结果:复方通络胶囊能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血浆vWF、TM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并且能抑制MMP-2mRNA的表达.结论:复方通络胶囊能够降低模型动物血浆vWF、TM含量,抑制NMP-2 mRNA的表达,对MCAO大鼠有预防性脑保护作用.

  •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IL-1、IL-6、TNF、TM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建茹;冯忠军;李娜;曹志坤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IL-1、IL-6 、TNF、TM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及TM在脑梗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对5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IL-1、IL-6 、TNF、TM水平进行测定,并对部分病例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IL-1、IL-6 、TNF、TM水平明显升高 (P<0.01), IL-1于发病第1天即达高峰,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而IL-6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结论:多种细胞因子相互诱生、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制约,形成动态的免疫调节网络, 在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脑梗塞 IL-1 IL-6 TNF TM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t-PA、β-TG、TM和TSP含量的初步观察

    作者:王亮;乔健;吕传真

    目的探讨血液凝固系统有关因子t-PA、β-TG、 TM和TSP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Diagnostica Stago 公司试剂盒,ELISA法测定上述因子血清中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PA含量较对照组增高(P<0.05),脑出血患者较脑梗死患者有升高倾向; β-TG、TM和TSP含量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t-PA血清含量在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均增高,两者有否差异及β-TG、TM和TSP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脑血管病 t-PA β-TG TM TSP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PAI-1、TM及GMP-140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周红;乔健

    目的:探讨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t-PA、PAI-1、TM及GMP-140的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较正常对照组t-PA水平明显降低,PAI-1、TM及GMP-140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脑梗死 t-PA PAI-1 TM GMP-140
  • 麦冬有效部位对HUVEC凝血与纤溶活性物质的影响

    作者:康赟;于洁;胡杨;熊超;王佳媚;张小燕;蒋凤荣;张旭

    目的 探讨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薯蓣皂苷元及豆甾醇对培养HUVEC抗凝、纤溶及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方法 经H2O2和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薯蓣皂苷元及豆甾醇作用于HUVEC后,取上清培养液测定tPA、PAI-1、TM的含量.结果 麦冬正丁醇提取部位、薯蓣皂苷元及豆甾醇可缓解H2O2所致tPA、PAI-1的水平降低.结论 麦冬有效部位可减轻自由基对HUVEC的损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tPA、PAI-1含量的调节,维持内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能有效防治血瘀证.

  • 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对SHR血压、ET-1及TM水平的影响

    作者:孔丽君;刘宏飞;江丹娜;张南龙;胡宁;蔡飞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中药益精稳压方干预对大鼠高血压发生的预防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干预低、中、高剂量组,各8只,WKY大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中药干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益精稳压中药3.16、1.58、0.79g/mL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观察各组治疗前、中、后血压、ET-1及TM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中药干预组大鼠血压、血ET-1及血TM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血压、血ET-1及血TM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大鼠治疗前后比较,中药中、高剂量组大鼠血压升高进展延缓,ET-1及血TM水平升高幅度下降.结论:益精稳压方早期干预可延缓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进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ET-1及TM水平有关.

  •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细胞因子IL-1、IL-6、TNF及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杨乃珍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内IL-1、IL-6、TNF、TM水平,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鼠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中IL-1、IL-6、TNF、TM水平,并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7d中IL-1、IL-6、TNF的动态变化.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液中IL-1、IL-6、TNF-a、TM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7d,IL-1和TNF水平均呈显著下降(P<0.05),而患者血液中IL-6水平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因子IL-1、IL-6、TNF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和调节制约,介导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并对TM水平产生作用,影响机体的抗凝系统.临床检测IL-1、IL-6、TNF-a、TM水平可做为判断脑梗死预后及转归的一项指标.

  • 血必净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嵇玲;徐继扬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临床诊断为CLS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Cr)、总胆红素(TBIL)、MACR、APACHEⅡ分值,以及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总病死率.结果:治疗前2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必净组第5、7天TM、vWF、MACR较对照组同期下降显著(P<0.05);血必净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总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MACR均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CLS有一定的疗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是其对CLS的作用机制;MACR是判断病情严重性较为可靠的指标.

  • 滋阴活血解毒方对AGEs诱导VEC损伤黏附分子及凝血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廖俞强;邓奕辉;颜佳博;李钰佳;李定祥

    目的 观察滋阴活血解毒方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s,AGE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损伤的影响及其黏附分子、凝血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该方对AGEs诱导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作为实验对象,以终浓度(100 mg/L)的AGEs诱导HUVEC损伤.各模型组及给药组细胞分别继续培养12、24、48 h.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并以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黏附分子VCAM-1、ICAM-1的表达;以RT-PCR方法 检测TF、TM mRNA表达.结果 相对于空白组细胞,模型组细胞出现异常增殖,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多数细胞变形皱缩,胞膜轮廓模糊,细胞内出现粗糙样颗粒变化,VCAM-1、ICAM-1、TF表达明显上调,TM表达下调,且在作用24 h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相同时间点,给药组较模型组圆缩形细胞减少,能下调VCAM-1、ICAM-1、TF表达,上调TM表达,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更明显(P<0.01).结论 滋阴活血解毒方能抑制AGEs对VEC的损伤,降低黏附分子的表达,下调表达组织因子mRNA转录,上调血栓调节素mRNA转录.

  •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

    作者:赵友云;高应林;王春香;乐惠荣

    目的 探索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方法 选择浓度为108.48、105.70和103.70 copies/ml的3种HBV-DNA阳性血清和<1×103.0 copies/ml的阴性血清各1份,在TaqManPCR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Ⅰ组成双荧光PCR(TaqMan+SYBR Green Ⅰ组),同时进行TaqMan和SYBR Green Ⅰ的单荧光PCR(分别为TaqMan组和SYBR Green I组),设置同一PCR和熔解曲线的循环参数,检测HBV-DNA含量及其Tm,每种方法一次检测每份血清5次.结果 TaqMan+SYBR Green Ⅰ组检测的HBV-DNA阳性血清均为阳性,其平均含量为108.55±0.32、105.79±0.29、103.810.30,与TaqMan组的108.49±0.31、105.69±0.30、103.72±0.25 copies/ml 对应浓度值取10对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31、0.54和0.27,P>0.05);与SYBR Green Ⅰ组的108.41±0.35、105.21±0.34和103.26±0.26 copies/ml(不含未检出的两次血清)比较,除高浓度外,中低浓度有统计学意义(t=2.90和2.62,P<0.05).TaqMan+SYBR Green Ⅰ组和SYBR Green Ⅰ组阳性血清均出现明显熔解曲线,熔解温度(Tm)分别为71.8℃、72℃和79.8℃,阴性血清未出现扩增曲线和Tm值.结论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PCR检测HBV-DNA时,具有能维持TaqMan-PCR的高灵敏度、特异性更强,并能同时检测HBV-DNA Tm的特点,为HBV的DNA多态性分析,尤其是在HBV基因分型方面提供了新的检测思路.

  • 益脑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缺血大鼠组织中vWF、TM影响的研究

    作者:朱磊;潘华峰;张彦红;时光;黄燕

    目的:观察中药益脑康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AS)性急性脑缺血(ACI)大鼠组织中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益脑康预防组、AS模型组、AS加ACI模型组、益脑康治疗组、立普妥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加高脂饲料喂养复制AS模型,并以内皮素-1注射法复制ACI模型.益脑康预防组在造模同时给予益脑康灌胃,其余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分别予生理盐水、益脑康和立普妥灌胃治疗1周,在造模及治疗前后分别留取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AS模型组和AS加ACI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可见vWF中等强度阳性、血管可见强阳性和非常强阳性表达.益脑康治疗组脑组织中为vWF弱阳性表达.在3个干预组血管中均表现为vWF中等强度阳性表达.AS造模组和ACI造模组大鼠脑组织可见TM中等强度阳性表达,而益脑康治疗组、立普妥治疗组脑组织观测到TM弱阳性表达.结论: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益脑康胶囊能够增强TM表达,减弱vWF表达,可以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纠正内皮功能紊乱,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