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신경손상여공능중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1-117X
  • 国内刊号: 42-1759/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47
  • 曾用名: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王伟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邢艳丽;唐强;魏铁花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14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36例,4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同时接受头针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组同时接受头针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脑卒中残损评价表(SIAS)评价患者功能状况.结果:经过8周治疗,运动功能、肌张力、躯干平衡、关节活动范围及疼痛评分比较,综合组、头针组及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综合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头针组和康复组(P<0.05),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肌张力、躯体平衡,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其疗效(尤其是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单一采用头针治疗或康复训练的疗效.

  • 胰岛素泵持续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高血糖状态

    作者:李红;高红涛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对急性脑出血高血糖状态患者血糖控制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差异.方法:70例脑出血高血糖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均接受急性脑出血常规处理,MSII组同时行MSII治疗,CSII组同时行CSII治疗,比较2组血糖控制情况,并于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定2组神经功能.结果:与MSII组比较,CSII组血糖控制达到靶血糖值的时间缩短、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减少(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而以CSII组更显著(P<0.01).结论:与MSII比较,CSII更适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高血糖状态,能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改善神经功能.

  • 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初步探讨

    作者:王家泉;毛春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成尼莫地平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接受传统脑出血治疗,尼莫地平组同时静脉滴注尼莫地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测量脑血肿和脑水肿带体积,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0、90天随访时采用欧州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尼莫地平组较对照组脑血肿、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ESS评分明显增高.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可在传统脑出血治疗的同时使用尼莫地平,以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促进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 早期关节负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佩顺;黄臻;陈淑贤

    目的:评价早期关节负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负重组68例和对照组49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负重组同时接受早期关节负重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结果:经过2个月治疗,负重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前者u=2.79,P<0.01,后者u=7.2l,P<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加早期关节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改善较单纯康复治疗更显著.

  • 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

    作者:李涛;李玲莉;李承晏;魏捷;余绍祖

    目的:探讨兔颈内动脉系统的结构和变异及采用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40只,20只制作脑血管模型,2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0.8号渔线经颈内动脉插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观察颅内压、肛温、中心静脉压和股动脉压,48 h后行头颅MRI,过量麻醉处死,取脑进行TTC染色和HE染色.结果:兔颈内动脉起始段与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间距4.2-4.8 cm,多数(85%)无分支,少数(15%)在颈内动脉人颅前向后分出供应耳后部的分支.线栓大脑中动脉后,兔的血压、颅内压逐渐升高,头颅MRI和TTC染色均可见梗死灶,其大小、部位基本一致.结论:线栓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操作简单,创伤小,制作的模型稳定,成功率高.

    关键词: 脑梗死 动物模型
  • 高血压脑深部出血分型和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外引流手术策略

    作者:谢才兰;潘军;卢家璋;杨灵;林宽;金丹;漆松涛

    目的:将高血压脑深部出血的血肿进行分型并探讨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外引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血肿的CT形态特征将52例高血压脑深部出血患者的血肿分为6型:1型,血肿CT值均匀型;2型,血肿CT值不均匀型;3型,血肿周围水肿带明显型;4型,血肿巨大或不规则型;5型,血肿破入脑室型;6型,混合型.在急诊处理后,在立体定位架上行CT扫描确定靶点,1型靶点多选在血肿后缘中点,2型多选在血肿CT值较低处,3型选水肿带明显侧,4型选双或多靶点,5型选血肿及脑室,6型根据以上原则选靶点.根据靶点进行置管、血肿外引流手术.结果:52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36例(69.23%),中残11例(21.15%),重残1例(1.92%),死亡4例(7.70%).术中无出血灶再出血,术后出血灶少量再出血3例.结论:根据高血压脑深部出血血肿分型行立体定向置管血肿外引流术,引流效果好,术中、术后病灶再出血发生率低.

  • 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潘莉;李金兰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介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2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以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及BI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ADL能力.

  • 脑脊液中SS、AVP、β-EP、NSE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卫亚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中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β-内啡肽(β-E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并评定其对VD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VD患者(VD组)60例,无痴呆脑梗死患者(CI组)70例及健康人(对照组)30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量表(HIS)和社会功能活动调查(FAQ)评定VD组患者认知功能;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3组CSF中SS、AVP、β-EP含量,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CSF中NSE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D组CSF中SS、AVP、β-EP、NSE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而CI组CSF中AVP、NSE显著增高(P<0.01),SS、β-EP有所下降(P>0.05);VD组CSF中SS、ANP、β-EP及NSE含量均明显低于CI组(P<0.01);VD组CSF中SS、AVP、β-EP、NSE含量随痴呆程度的加重而递减(P<0.01).结论:CSF中SS、AVP、β-EP、NSE的含量下降与VD病情程度呈正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有助于VD的早期诊断,亦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 转染真核表达载体pGFAP-IRES2-EGFP-p27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舟;潘邓记;徐逸;喻志源;徐沙贝;王伟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载体pGFAP-IRES2-EGFP-p27转染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后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质粒pGFAP-IRES2-EGFP-p27转染人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化学标记观察转染质粒pGFAP-IRES2-EGFP-p27后星形胶质细胞内外源基因EGFP、p27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对星形胶质细胞Ki67表达的影响.结果:脂质体介导质粒pGFAP-IRES2-EGFP-p27转染后24 h即开始有EGFP的表达,48-72 h EGFP表达达高峰;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发现,表达EGFP的细胞同时有p27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和EGFP阴性细胞相比,EGFP阳性细胞中Ki67的阳性率明显下调(P<0.01).结论:GFAP启动子能启动目的基因p27和EGF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连于p27的下游EGFP可作为报告基因,通过观察EGFP的表达可了解外源性p27的表达情况;导入外源性p27能有效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

  • 结核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作者:张旻

    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有增高趋势.如果该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则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终引起患者死亡或遗留严重残疾.但是,结脑的临床表现差异大,无明显特异性,对临床医生而言早期确诊具有相当难度.脑脊液(CSF)能客观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是实验诊断结脑的理想标本.结脑CSF典型改变为三高两低,即压力高、白细胞较高、蛋白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但并非为结脑所特有,而且CSF不典型改变在临床中也非常多见.在CSF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及其特异性标志物或与结脑密切相关的指标,则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因此利用CSF建立快速、准确的结脑实验室诊断方法,一直是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现根据国内外文献,将结脑CSF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 Nanog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雪珍;张小萍

    近发现胚胎干细胞(ESC)多潜能性的维持和自我复制分子机制与由Oct4、Nanog和STAT 3定义的3个信号途径有关,其中Oct4和Nanog信号是必需的,而STAT 3信号为选择性的.本文对近有关Nanog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 植物状态

    作者:朱其秀;张允旭

    近年来,颅脑外伤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急救水平的提高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随之而来的便是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患者越来越多.VS一词由Jennett和Plum于1972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一种持续觉醒而无意识的状态[1].本文对VS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疗效判断、预后、目前存在的问题予以概述.

  • 神经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应用研究

    作者:陈兴泳;唐洲平;唐荣华

    近几年,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这一领域的研究极为活跃,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设计和制备大孔的、生物可降解的、适合神经组织工程的生物支架材料.开发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能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组织再生的各类新型的复合材料、仿生材料、生物活性材料及智能型材料,是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方向.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对神经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儿童睡眠中发作性障碍的动态脑电图分析

    作者:王丽清;丁莉;李关琼;禺辉

    儿童睡眠中的发作性障碍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3-12岁,其中以7-10岁多;病程1个月-5年.拟诊梦游症者20例,临床表现为睡眠中突然起床,在屋内无目的走动,挪东西如不停地开关水龙头、从书包内拿出书或笔等,10-15 min后回到床上,事后无记忆.拟诊夜惊症者28例,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情感失禁,不自主大声哭泣,手足乱动伴呼吸急促,持续10-20 min,事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对48例患儿采用SP-MARSⅡ系列及MA8导脑电监测系统,按10-20系统安置头皮电极,进行单、双极导联24 h脑电图监测.

  • 小脑出血47例临床分析

    作者:贾帆;张玲;黄微;陈晶菁;邢冬梅;李佩云;张利林

    小脑出血患者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36-80岁,平均62.3岁,其中>60岁占73.5%;有高血压病史28例,有脑卒中病史18例,冠心病史7例;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者16例,高为210/120 mmHg;起病时活动及情绪激动35例,安静休息状态8例,睡眠状态4例;起病后5例出现昏迷,其余均意识清楚,首发症状为眩晕24例,眩晕伴头痛、呕吐10例(其中5例继之出现昏迷),行走不稳13例;表现为眼震、口齿不清、病侧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行走不稳等小脑体征36例,无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11例;头颅CT和/或MRI示,出血部位位于小脑半球34例(左侧19例,右侧15例),蚓部13例;破入脑室12例,第4脑室受压变形7例,有脑积水征象4例;按多田公式计算出出血量为6-32 ml,其中≤15 m1 40例,>15 ml 7例.

  • 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

    作者:楼伟伟;窦祖林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根据改良的钡剂吞咽造影(MBS)的结果及营养水平、饮食和独立水平,制订一项易操作、可信度较高的7级吞咽功能评分量表.

  • 实时超声对吞咽过程中咽侧壁运动的监测

    作者:王熠钊;孙炳照

    本文介绍一种简单且无创的方法,它能够在记录吞咽运动的同时,直接观察咽侧壁的运动.此外,这项技术延伸了传统B超图像的用途,使其能够在应用3种吞咽手法及一系列的吞咽物体积时,直接观察并且定量咽侧壁的运动.

  • 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和吸入的筛查

    作者:王雪贞;黄彬鉴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急性期产生一系列影响进食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姿势失控、上肢功能障碍、视觉、认知及交流障碍、运用障碍和吞咽困难.这些症状可单一或同时出现,导致营养不良和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吞咽困难尤其应受到重视,因为它可导致威胁生命的气道梗阻和(或)吸人性肺炎.本文目的就是确立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筛查证据.

  • 脑血管疾病干细胞生物学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张苏明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病变,以脑卒中为主.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由于其病因、发病机制复杂,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如脑梗死的早期溶栓、脑出血的早期微创血肿清除、高效止血剂的应用等,仍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因此有关使脑卒中患者状况根本改善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仍待进一步深入探索.随着人们对神经系统可塑性、神经再生及干细胞的认识的逐渐深入,干细胞移植已被应用于某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实验与临床治疗,其中部分成功线索使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部分重建成为可能.

  • PET显像在临床神经科中的应用

    作者:贾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像技术,通过敏感探测发射正电子核素显像剂的脑内分布,可在体反映脑血流灌注、脑代谢、神经受体分布及活力等生理、生化信息.由于高度的生理性及可定量研究的特点,自问世之初,PET就对神经科学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研究神经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病变进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方法.随着新显像剂的不断丰富、显像设备及图像融合技术的日臻完善,PET已逐渐由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1].

  • 磁共振功能成像新视角

    作者:朱文珍;漆剑频;王承缘

    21世纪是功能代谢和分子影像的世纪,医学影像模式已发生很大转变,影像诊断从单纯的形态解剖转向与功能代谢相结合.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影像学也呈现勃勃生机.

  • 细胞标记及MR示踪的进展

    作者:李祥;朱文珍

    干细胞和祖细胞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表明这些细胞可以用来修复或替代人的缺陷和受损的机体细胞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泛的临床应用将是很有希望的.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脱髓鞘性疾病等)和心肌的修复再生、肝肾疾病的治疗也将从不断深入的细胞治疗研究中受益.

  • 星瑙灵片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怀钧;黄振秀;高波庭

    星瑙灵片(Seniovita(R))由德国礼达大药厂于1957年研制而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于1986年经卫生部批准进入我国市场,至今在我国已应用了20余年.国内众多城市的大小医院的临床实践证明,该药安全性高、有效性显著,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评价和欢迎.现仅就其主要有效成份及药理作用、临床评论分述如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