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椎植骨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角色

    作者:郑诚功;陈振升

    脊椎融合手术(spinal fusion)源于1911年由Albee和Hibbs1-2所提出,其目的是将不稳定的脊椎重新作稳定(stabilization),或是将已变形的脊椎作矫正后固定.

  • 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刘桂华;朱立新;陈锦标;蔡宏华;黄玉良;吴家文;王昊;罗小光

    目的::对比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实验组采用小关节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临床指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内固定取出后6个月的脊柱矢状位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等影像学指标;比较VAS评分并观察断钉断棒、失稳、继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较顺利地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1周及内固定取出后6个月的脊柱矢状位Cobb 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断钉断棒、失稳、继发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关节植骨融合术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相近,但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疼痛程度较低。

  •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梁庆芝;李万枚

    1988年1月~1997年6月我科应用颈椎前路环钻法椎间盘切除钩椎关节骨赘刮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合并颈脊髓损伤2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颈椎病的前入路手术治疗现状

    作者:贾连顺

    颈椎病的发病目前有上升趋势.自 Smith Robinson及 Cloward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法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获得良好效果以来,对颈椎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自70年代中期以后,长征医院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近年来又从生物力学角度作了实验研究,至今临床颈椎手术已经超过12300余例.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侧前方植骨治疗胸椎结核--附12例报告

    作者:郑辉琴;邓志荣;符气桢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侧前方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2例胸椎结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侧前方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年,疗效优4例,良4例(优良率为67%),中2例,可1例,总有效率为92%(11/12);差1例,此例术后3个月后结核复发,脊髓损害加重,须再次手术清除病灶.

  •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的配合及护理

    作者:袁益芳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人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为:手术后椎体前后缘骨刺不易复发,残留的原有骨刺可退化,椎间嵌入植骨时,可撑开椎间隙使隆凸入椎管内或椎间孔内的黄韧带可以复位,从而解除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4年5月对8例颈椎病人施行了该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介绍如下.

  • 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外固定术治疗膝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

    作者:廖伟;杨国强;覃一珏

    目的 观察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外固定术治疗膝关节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膝关节结核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和B组,每组51例.A组施行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B组施行膝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外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而B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 结核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外固定术及单纯结核病灶清除术治疗膝关节结核均能改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但病灶清除术联合植骨融合外固定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

  • 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症52例

    作者:邹焕汶;杨渊;林春博;贾世青;刘昌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52例颈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颈前路环钻减压+髂骨植骨融合手术,术后观察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改变、影像学改变及其并发症,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OA )评分标准评定。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9.6%)。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术后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好,融合时间3~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3±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7.0±0.3)分(P<0.05)。结论颈前路环钻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3/4椎间盘突出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 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的护理

    作者:李小娥;覃丽玲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随着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共行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12例,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S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滑脱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苏小梅;袁碕

    S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滑脱近年来已广泛开展,它具有三维空间复位、短节段固定、恢复脊椎生理性前凸和椎管有效减压的优点.1998年8月起我科开始运用该系统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19~54岁.外伤性骨折14例(胸椎9例,腰椎5例;并有完全性截瘫的4例,不全性瘫痪10例),脊椎单纯滑脱的4例,无脊髓损伤.2.方法及转归全组病例均在气管内插全麻下完成SF钉内固定,部分(16例)加植骨融合术.均在麻醉恢复后送入病室,手术中出血量200~600ml不等.

  • 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护理

    作者:黄花新

    腰椎滑脱症病因为峡部不连或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发生紊乱使脊柱失去稳定性,神经根受压迫或粘连.主要症状为下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退;重者外观上有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躯干前倾,跛行或走路左右摇摆,弯腰受限.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解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1].现代治疗椎体滑脱主张复位后行植骨融合术,因复位不但可解除对神经根及马尾的压迫和牵拉并可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以缓解由其引起的下腰痛,因此复位固定是椎体滑脱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2].我院自1998~2003年应用内固定复位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38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硬膜外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抽吸脓液1例

    作者:顾健腾;鲁开智;陶国才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42kg,ASAⅡ级.因发热、盗汗6个月,腰背疼痛、双下肢麻木2个月,进行性加重1个月入院,诊断为胸9~12,腰4~5椎体结核.拟在全麻下行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前CT及磁共振提示胸9至胸12节段硬膜外腔有冷浓肿形成.X线胸片显示左肺不张.肺功能检查报告:重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肺容量异常、气道阻力增高.考虑患者一般情况欠佳,肺功能较差,待情况改善后行择期手术.

  • 人工椎间盘颈椎前路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作者:徐娟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新技术,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

  •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的护理

    作者:韦莉玲

    我院2000~2007年,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31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多种术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红星

    目的 研究不同术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2月期间收集148例入住某院外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疗效,分析不同术式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各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组间x2检验,检验水平P=0.05.结果 14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脊柱结核切开引流术42例,前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6例,后路脊柱结核清除椎间钛网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50例.148例患者总结核病灶治愈率85.8% (127/148)、植骨融合成功率88.7% (94/106)、术后并发症率8.8% (13/148)、术后复发率4.1%.B组与C组相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其后凸Cobb角纠正率、植骨融合成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结核病灶治愈率、植骨融合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脊柱手术需根据患者脊柱结核侵犯的部位、病变特点、脊柱稳定性破坏程度等特点,选择适合个体病例实际情况的术式,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术式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术比较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系统评价

    作者:黄卫民;白靖平;锡林宝勒日;李同相;何祖胜;吴泰相

    目的 系统评价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方法 ①计算机检索MEDLINE(from OVID,1966~2006.4)、EMBASE(1984~2006.4)、CBMdisc(1978~2005.12)、万方数据库(1981~2006.4)、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1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6.4);②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单纯减压和减压融合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且随访大于2年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4.2.8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作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有7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4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减压和减压融合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在总体疗效[OR 1.83,95%CI(0.92,3.41)]、疼痛减轻程度[术前WMD 0.12,95%CI(-0.44,0.68);术后WMD0.08,95%CI(-1.08,1.25)]、术后腿痛人数[OR 1.04,95%CI(0.48,2.25)]、术后随访期二次手术人数[OR 0.68,95%CI(0.30,1.56)]和围手术期并发症[OR1.15,95%CI(0.51,2.60)]等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术后腰痛的发生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25,95%CI(0.14,0.46)].有4个研究比较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腰部使用支具固定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表明,单纯减压手术组少于减压融合组.有3个研究比较了术前、术后椎体过伸过屈位滑移程度、手术间隙终板成角,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与手术疗效的关系,但不同研究的结果矛盾.结论 单纯减压和减压融合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在总体疗效、疼痛减轻程度、术后腿痛人数、术后随访期二次手术人数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腰痛的发生人数单纯减压组多于减压融合组.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腰部使用支具固定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方面,单纯减压手术组则少于减压融合组.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X线表现椎体活动度的指标对预后术后腰痛有指导作用.鉴于本系统评价纳入样本数较小,文献总体质量也不高,因此,上述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动态稳定器植入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晨曦;赵改平;柏磊磊;陈楠心;宋燕美;陈二云;赵庆华

    本文研究动态稳定器(DCI)植入术对下颈椎邻近节段的关节活动度(ROM)、椎间盘与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力传导模式的影响.首先采用DCI植入和椎间植骨融合两种术式建立颈椎C5、6节段退变治疗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两种术式下C3~7段颈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时的ROM及椎间盘和椎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DCI植入后手术节段ROM保留效果明显(减小幅度<25%),对邻近节段运动学特性影响较小.植骨融合后手术节段的ROM丧失86% ~91%,邻近节段的ROM和椎间盘、椎体应力均显著增加,C5椎体应力增加达171.21%.因此DCI植入对颈椎ROM和应力影响较小,本文结果可为DCI植入与植骨融合的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

  • 15例颈椎骨折经颈前路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继翠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已不再采用既往的消极措施.自Smith-Robinson和Cloward开创前路手术之后,许多学者对减压方法、减压范围和植骨形式做了不少改进,力图减压彻底,尽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获得骨性愈合[1].我科于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5例,采用颈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通过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原位植骨融合术后疗效与步态分析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战坡;陈伟;张奇;殷兵;李明;王海立;张英泽

    目的 评价距下关节原位植骨融合术后疗效与足底压力变化特征的关系,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2004年3月-2008年12月,将26例单侧距下关节原位植骨融合患者纳入试验组,观察术后双侧影像学变化和距下融合对邻近关节的影响,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足部功能进行评价.同时纳入26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应用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试,对足底峰值压力和重心动态位移曲线进行比较.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1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患者距下关节于术后4个月15d~11个月,平均5.6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12个月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6.36±6.90)分,较术前(35.18±8.16)分显著增加(t=13.910,P=0.000).9例(34.6%)患者手术效果评定为满意,13例(50.0%)为基本满意.术后距跟高度、距跟角、距骨倾斜角和跟骨补偿角分别为健侧的87.04%±6.17%、76.73%±5.13%、65.86%±7.01%和70.19%±8.33%.7例患者同侧邻近关节出现退变性关节炎表现.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侧第3~5跖骨区域峰值压力上升(P<0.05),第1、2跖骨区域峰值压力下降(P<0.05).试验组患侧与健侧比较,足底各区域峰值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临床疗效满意者足底峰值压力分布较为均匀,但较健侧仍有一定差距.6例中足峰值压力较高患者,有临床不易观察的轻度足跟内翻.足底重心动态位移曲线试验组健侧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前足触地时曲线内移;患侧足底重心位移不规则并较对照组外移,前足触地曲线无内移.结论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效果满意.步态分析可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并指导制定手术方案.融合后健侧步态会发生适应性变化,进行步态分析时应采用正常人群作为对照.

  • 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曾素华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提高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颈椎不稳定骨折或骨折并发脱位、结核、肿瘤病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前训练、术后密切观察,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7例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关键是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术后保持颈椎稳定,术后24小时严密生命体征的观察,监测与处理,感觉运动恢复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215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