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手术困难气道麻醉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曹俊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困难气道麻醉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来医院就诊的颈椎手术患者,共52例,对患者困难气道的麻醉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患者呼吸平稳,没有出现呼吸道并发症;42例手术后10 min左右苏醒,平均苏醒时间为(9.5±1.0)min;患者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11.4±2.1)d;气道困难处理效果好,出现常见气道异常也都及时有效处理,没有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 对于颈椎手术困难气道患者,积极采用有效的困难气道管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 颈椎围手术期87例康复护理

    作者:粟涵

    目的:探讨颈椎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的意义价值.方法:对87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康复护理,观察20~30天并于出院后6、12个月跟踪访视.结果:5例因呼吸肌麻痹死亡,其中有3例合并坠积性肺炎,2例效果不明显,其余患者头颈部疼痛缓解、四肢肌力均有不同程度增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标准和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可大限度的保持和提高患肢肌力、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功能康复、缩短卧床时间,预防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 颈椎自体和异体骨移植早期并发症的回顾比较研究

    作者:白一冰;王岩;张永刚

    目的研究异体骨移植对颈椎椎体融合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留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分析1997~2003年103例颈椎前路手术异体骨移植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同期手术的145例自体骨移植患者比较.结果异体骨移植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留院时间短,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少于自体骨移植者.结论异体骨移植风险小,医疗资源消耗少,适合临床应用.

  • 我院颈椎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成本的研究

    作者:宫克;叶文琴;朱建英

    目的采用类成本比值法,对颈椎手术围手术期护理项目进行全成本核算,并分析围手术期床日成本,成本构成情况,实际成本、标准成本与收费的关系.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现场调查法和历史回顾法进行成本核算、信息收集.结果围手术期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都比收费标准高,标准成本回收率平均仅为15%(术前19%、术中18%、术后8%);混合型颈椎手术患者的护理成本高.结论确定政府对护理服务的价格补偿,客观、公正体现护理工作的真正价值,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及为政府部门制定护理服务价格及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医用胶布在颈椎手术体位摆放中的应用

    作者:朱艳;李红;梅晓黎;刘盼盼;代宵霞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颈椎手术体位摆放方法是将患者俯卧于脊柱支架上,头架稍向前倾以拉伸颈部,如遇颈肩部较肥胖者,手术部位不能充分暴露,影响手术操作.

  • 颈椎手术专用头架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范新平;卢敏

    颈椎手术体位要求病人仰卧或俯卧都要舒适,保持呼吸道通畅,术野显露清晰,颈部不能悬空.防止额面部、枕部压伤,而一般手术床无法调节头架高低前后,摆不好,术野显露不清,影响手术操作,增加术中出血,延长手术时间,使病人感觉不适,影响呼吸,容易压伤枕部及额面部,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我们制作了颈椎手术专用头架,经临床使用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见图1).

  • 带血管的胸背神经转位治疗颈椎手术并发神经根严重损伤

    作者:倪昱;于涛;扬民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神经根严重损伤患者的功能重建方法.方法 10例颈椎手术并发C5、C6神经根损伤患者,功能障碍明显,对于C5神经根损伤患者采取带血管的胸背神经吻合腋神经三角肌支治疗三角肌麻痹所致的肩外展功能障碍,C6神经根损伤患者采用带血管的胸背神经吻合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治疗肱二头肌麻痹所致的屈肘功能障碍.结果 10例患者9例受累肌肉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其中6例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肩肘功能得以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背阔肌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带血管的胸背神经转位可有效重建C5、C6神经根损伤所致功能障碍,是治疗颈椎手术所致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的有效方法.

  • 颈椎手术患者护理中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作者:钟洁斯;苏长英;姜屹;彭蓝梅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颈椎手术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120例行颈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给予观察组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轴性症状优良率为80.0%,观察组率为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可明显减少颈椎病患者轴性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失效模式预防颈椎前后入路手术中体位变换风险的效果

    作者:张悦

    目的:根据失效模式制定适用于颈椎前后路手术患者的安置流程及实施方案,评价手术体位失效模式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114例拟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013年8月~2014年2月)与对照组(2013年2月~7月)各57例,观察组按照自制的手术体位失效模式进行手术处理,对照组按照常规体位进行护理,观察2组术后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的改变。结果:观察组47例(82.46%)的患者表示舒适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例(40.35%),差异明显(x2=8.992、11.365,P<0.05);观察组手术体位并发症发生12例(21.05%),对照组发生26例(45.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30,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达100%,平均得分4.58±0.9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07±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颈椎手术体位失效模式,科学安置手术体位使手术过程更规范安全,减少患者被迫体位的不舒适,提高患者满意度。

  • 颈椎单开门后路术后脑脊液漏合并中枢感染一例报道

    作者:汤博;赵宇

    颈椎后路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较低,合并感染后处理更加复杂.早期有效的治疗可避免二次手术,但对于相关治疗经验的报道较少.本文报道了一例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合并中枢感染的病例,为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提供参考.

  • 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马晓生;姜建元;吕飞舟;邵明昊;夏新雷;王立勋;王洪立;张帆

    目的:评估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TCCS)的手术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患者66例,评估损伤后24h内、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时的ASIA评分和JOA评分,测量椎管大狭窄程度(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及脊髓大受压程度(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了解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椎管狭窄程度、椎管狭窄节段数及术前ASIA评分与手术前后ASI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按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分为A(<1周)、B(1~3周)、C(>3周)3组,在不同时间点评估3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情况.结果:66例患者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ASI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MCC平均为(52.64±10.89)%,MSCC平均为(26.71±13.27)%;MSCC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及ASIA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患者年龄与JOA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术前ASIA评分与末次随访ASIA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MCC、椎管狭窄节段数、手术入路与JOA评分改善率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的无显著相关性(P>0.05).3组伤后不同时间手术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ASI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JOA评分及ASIA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A、B、C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78.4±6.7)%、(71.3±7.8)%、(63.2±9.1)%,三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安全有效,术前ASIA评分、脊髓受压程度、患者年龄影响TCCS预后;尽早(1周内)行减压手术可能更有利于颈脊髓功能恢复.

  •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

    作者:杨宝辉;蔡璇;程志坚;王国毓;贺西京;李浩鹏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1~71岁(52.32±13.05岁).外伤性颈椎骨折4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颈椎病2例,颈椎结核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发现食管瘘1例,当即给予修补;术后早发性(1个月内)食管瘘6例,其中2例经呋喃西林纱布条换药处理,2例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并在术中给予修补,1例清创探查术后给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1例因脓毒血症死亡;迟发性(1个月后)食管瘘1例,行内固定取出清创探查,并肌瓣填塞.同时所有患者行伤口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鼻饲饮食加强营养等治疗.结果: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食管瘘,术后第7天因脓毒血症死亡;其余7例食管瘘口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周~2.5个月;随访l~5年(2.86±1.36年),7例均无复发,且吞咽功能良好.结论:依据食管瘘发生的时间,结合其大小和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

    作者:雷伟;崔赓;李明全;刘建华;史小娟

    目的:观察气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及术中生命体征等的影响,探讨佳的累计推移训练时间.方法:对58例拟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气管推移训练,记录患者训练前、中、后及手术中气管和血管鞘被牵开前、后的血压、心率等各项数值的变化,并与同期术前未作气管推移训练的15例C4~C7骨折患者作对照.结果:(1)在第一次进行推移训练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大,随着累计推移训练时间的不断增加变化逐渐减小.第一次训练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吞咽次数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后一次(P<0.01),而血氧饱和度在整个推移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2)训练组患者在手术时,血压、心率、呼吸及吞咽次数的变化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各项相应指标的变化程度(P<0.01).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血氧饱和度基本保持不变.结论:(1)随着累计气管推移训练时间的增加,气管牵拉对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影响也越来越小.(2)术前气管推移训练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训练的累计时间好不少于600min.

  • 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在颈椎术后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超君;邵明昊;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朱巍;王洪立;姜建元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在颈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颈椎术后SSI患者18例(浅表切口感染7例,深部切口感染11例),以及性别、年龄、症状及手术方式相同的术后未感染患者47例.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3d检测并分析体温、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参数.绘制术后3d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各项参数曲线下面积(AUC);同时,使用约登指数分析各项参数的佳临界值.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仅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较非感染患者出现显著减少(P=0.01).术后3d,浅表切口感染与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淋巴细胞总数均较术后未感染患者出现明显下降(P=0.02);除此之外,仅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CRP及ESR值较未感染患者出现异常升高(P=0.00).根据术后3d的ROC曲线,仅淋巴细胞总数(P=0.00)与CRP(P=0.01)对颈椎术后SSI具有诊断价值.相较于CRP (0.71),淋巴细胞总数的AUC值(0.97)明显较大.同时,淋巴细胞总数的约登指数(0.944;临界值1.31×10g/L)也明显大于CRP(0.424;临界值14.7mg/L).结论:颈椎术后围手术期淋巴细胞总数的异常减少与颈椎术后SSI的产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后早期,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有助于早期诊断颈椎术后SSI,为预防及尽早针对性应用抗生素治疗颈椎术后SSI提供可靠依据.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周非非;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潘胜发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 (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 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竺得洲;高杰;李连华;彭琳博;刘智;孙天胜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中央颈髓综合征(ATCCS)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2015年~2017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53例ATCC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存在病理征、入院手内肌肌力、是否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椎管狭窄处百分比(MCC)、脊髓大受压程度(MSCC)、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入院和末次随访ASIA评分(运动、感觉)、JOA评分等信息,分析影响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53例患者平均年龄55.57±9.68岁,39例男性(74%),14例女性(26%),伤后平均6.85±5.39天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手术19例,后路手术34例,术后平均随访21.51±10.46个月;入院ASIA运动评分70.43±23.32分、ASIA感觉评分99.21±11.78分、JOA评分9.87±2.96分,末次随访ASIA运动评分92.17±13.16分、ASIA感觉评分105.77±6.79分、JOA评分14.13±3.14分,均较人院明显增加(P<0.05),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根据JOA评分改善率分组(>50%定义为预后好39例,≤50%定义为预后差14例)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1.14±7.55 vs 53.56±9.65岁)、入院手内肌肌力较差(5.43±5.95 vs 9.49±4.99分)、病理征阳性(阳性/阴性)(10/4 vs 15/24例),MRI T2像显示存在椎旁软组织损伤(有/无)(8/6 vs 9/30例)及脊髓内高信号长度较长(25.87±13.85mm vs 18.08±10.68mm)是预后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性别(男/女)(29/10vs 10/4例)、MCC[(43.18±10.96)% vs (49.14±7.94)%]、MSCC[(26.75±10.81)% vs (28.67±9.59)%]、入院ASIA运动评分(74.18±22.78 vs 60.00±22.35分)、入院ASIA感觉评分(101.38±8.93 vs 93.14±16.38分)、手术时机(7.51±5.87 vs 5.00±3.23分)、手术入路(前路/后路)(15/24 vs 4/10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ATCCS采用手术治疗安全有效;高龄、病理征阳性、入院手内肌评分低、椎旁软组织有损伤、脊髓内高信号长度长提示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差.

  • 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关系的探讨

    作者:于淼;王少波;刘忠军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过度撑开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方法:65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双节段和三节段组,统计每组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的椎体间高度和成角变化、颈部VAS疼痛评分和NDI(颈椎功能指数)评分情况,分析出现颈肩痛与颈部长度和术中是否切开后纵韧带的相关性,同时观察术后颈肩痛的性质、部位、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缓解时间和方法.结果:在各组中,术后出现和未出现颈肩痛患者颈部VAS疼痛评分和NDI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节段手术患者椎间成角变化,双节段和三节段手术患者椎间高度变化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部长度以及术中是否切开后纵韧带与术后颈肩痛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术后颈肩痛多为无明显诱因局部不适疲劳感,多位于颈中线两侧,出现时间多为术后6h内,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0min.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在术后约1.8个月缓解.结论:颈前路术中椎问过度撑开致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过多或椎间成角过大与术后颈肩部疼痛相关.

  • 颈椎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王自强;林斌;高春林;张小雷;杨枭雄;宋科冉;任东风;唐家广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颈椎手术的5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硬脊膜粘连、手术入路、手术节段16个可能对发生脑脊液漏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514例患者中25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过术中修补或术后对症处理,2~15d后患者脑脊液不再漏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整体发生率为4.9%,其中合并硬脊膜粘连的脑脊液漏发生率(38.1%)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脊膜粘连、后纵韧带骨化、骨折、狭窄与脑脊液漏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硬脊膜粘连、后纵韧带骨化、颈椎骨折和颈椎管狭窄是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患病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来预防和应对脑脊液漏的发生.

  • 颈椎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作者:马宇;熊源长;邓小明;侯铁胜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种类和使用方法的进展,颈椎手术范围和种类日益增多,对麻醉技术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无痛、无意识和肌松等基本要求.麻醉医帅已参与到脊柱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的全程中.现将近年来颈椎手术麻醉经验教训及颈椎于术麻醉方而的进展综述如下.

  • 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颈椎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蔡维山;郭东明;刘恩志;徐中和

    目的:评估虚拟X线影像导航在颈椎内固定手术的作用.方法:对12例需行颈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采用虚拟X线导航引导下置入内固定物,其中,齿状突螺钉2例;C1-2关节突螺钉(双侧)2例;C3~C6侧块螺钉4例(双侧);颈前三节段以上长钛板4例,术后行X线正侧位摄片观察内固定置入情况.结果:X线正侧位片显示内置物与虚拟路径吻合,颈前钢板位于颈椎中线;CT显示齿状突、C1-2关节突螺钉位置理想.结论:虚拟X线影像导航可使术者的手术工具做到实时监测,形象化、多维化,实时感强,操作方便,是一种较理想的内置物置入引导模式.

223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