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003 内毒素对大鼠白细胞粘附和粒细胞CD11a表达的影响

    作者:郑世荣;韩岳;刘凤英;赵秀梅;刘育英

    目的: 白细胞粘附参与体内多种病变损伤过程. 研究其特点及规律对探讨严重感染、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排异反应等的机理及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方法: 本实验利用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模型, 活体观察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内毒素(1 mg/kg)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白细胞粘附变化、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粒细胞CD11a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静脉注射内毒素后5 min内肠系膜微循环细静脉上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数目明显增加, 30 min粘附数达高峰, 240 min仍高于正常; 外周血粒细胞总数在注入内毒素后30 min降到低值, 2 h回升近正常, 4 h外周血粒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 而且循环血液中出现幼稚粒细胞; 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a的荧光标记率和荧光强度未见增加, 4 h反而低于正常. 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在30 min时略高于正常, 以后持续下降, 明显低于正常.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注射内毒素后30 min内即下降, 2 h低, 4 h略回升. 结论: 循环血液中粒细胞积极参与了白细胞粘附过程, 内毒素后30 min时的白细胞粘附以粒细胞为主, 导致循环血液中粒细胞数急剧下降, 以后, 可能有骨髓粒系统动员至循环血, 使循环血粒细胞总数增加. 而循环血液中粒细胞表达的CD11a在内毒素引起的白细胞粘附上变化不明显, 可能是CD11a以外的其它粘附分子参与了内毒引起的细胞粘附过程.

  • 巨幼红细胞贫血治疗中双枕硬脑膜外2次血肿1例

    作者:王允胜;熊晖;刘滨;石传江

    患者,男,25岁.因乏力、纳差、活动后心悸2月入院.体检:神志清,贫血貌,心肺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3.14×109/L,RBC 1.18×1012/L,Hb 49 g/L,血小板53×109/L,网织红细胞0.005.骨髓检查:增生明显活跃:①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46%),各期巨细胞均见,以早巨红细胞为主,RBC体积大,含Hb饱满;②粒系增生明显,中幼以下粒细胞呈明显核肿胀;③巨核细胞多见,血小板少见.外周血白细胞减低,多见分叶过多粒细胞,血小板少见,符合巨幼红细胞贫血.经维生素B族及叶酸治疗第4天患者突感头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昏迷,经头颅CT检查示:双枕硬膜外血肿,右侧8 cm×4.5 cm×7 cm,左侧9 cm×3 cm×5 cm,术前诊断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伴双枕硬膜外血肿,即在全麻下行双枕钻孔引流术,术后继续用维生素B族等治疗病情逐渐平稳.第10天意识突然转差,血压升高,脉搏细速,无病理反射,复查CT发现双枕再次出现血肿,血肿量约60 ml,即在全麻下行双枕开颅血肿清除术.第12天复查外周血:WBC 5.5×109/L,RBC 4.3×1012/L,Hb 110 g/L,血小板100×109/L,网织红细胞0.008.第20天治愈出院.

  • 20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单采后观察

    作者:步立强;鞠春芳;尚清智;杨淑明;薛德娥;付雪玲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是指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患者,属高危型白血病,易发生颅内出血、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早期死亡率高).笔者对20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行白细胞单采治疗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 门脉高压性胃病溃疡穿孔的手术治疗

    作者:

    1临床资料1.1病人手术前情况患者男17例,女2例,年龄29~47岁.诊断均为手术及病理活检所证实,有慢性肝病及肝硬变病史者16例,有门脉高压史者12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6例·其中经穿孔修补、胃大部分切除者各1例.无溃疡病史者中有1例在两年前因门脉高压接受过断流+脾切除术.8例患者有慢性上腹不适、疼痛或消化不良症状,其疼痛均无溃疡病的典型表现,如节律性等.入院前1年内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史者2例,偶有小量黑便史者6例.术前48小时内有小量黑便者4例,中等量黑便者2例.幽门梗阻状者4例.无突发性剧痛者11例,无板状腹征11例,无明显广泛性压痛5例.入院时体温<37.5℃7例;外周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者8例,<4000者1例.伴黄疸者3例,伴休克者5例,疑肝性脑病者4例.

  • 腹股沟嵌顿疝并腹茧症一例

    作者:雒强;栾谦梅;陈继发

    患者,男,73岁,因左侧腹股沟肿物突出不能还纳伴腹痛9h,于2012年10月11日急诊入院.体检:T 36.8℃,P 70次/分,R 18 次/分,BP 140/90mmHg.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形,左侧腹肌紧张,左侧腹部压痛,轻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3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阴性,左侧腹股沟区见一约15cm×10cm包块,进入阴囊,不能还纳,触痛明显,双侧睾丸均可及.腹透见数个液平.外周血白细胞 8.7×109/L,中性粒细胞 75.1%,血红蛋白 127g/L.全腹CT示腹壁疝、肠梗阻.既往有左侧腹股沟斜疝病史10余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慢性气管支病史30余年.初步诊断:左侧腹股沟嵌顿疝.

  • 肾移植术后并发鼻腔侵袭性真菌感染致鼻中隔坏死二例

    作者:潘晓鸣

    例1,男性,40岁.再次肾移植患者.术后2个半月,患者因"肺部混合感染"再次入院.入院后缺氧症状明显,化验检查提示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痰涂片及培养有真菌生长.

  • 原位肝移植术后念珠菌感染二例

    作者:杨扬;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王国栋;蔡常洁;黄洁夫

    念珠菌感染是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约占真菌感染总数的35 %~92? %[1],由于缺乏快捷的诊断方法和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死亡率高达25 %~60? % [2]。我院自1993年4月至1999年9月共开展原位肝移植34例,其中2例并发念珠菌感染,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 男性,37岁,因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变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但血肌酐持续在较高水平,第4 d开始出现高热、腹泻,外周血白细胞升至(20~30)×10 9/L,加强使用抗生素后未见缓解,多次大便检查均未见异常。第9 d血培养证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合并白色念珠菌血症,以氟康唑(200 mg/d,首剂加倍,共2周)联合氟胞嘧啶(6 g/d,共6 d)治疗后体温渐恢复正常,腹泻停止,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培养转阴。术后46 d,患者因多发小脓肿致胆道血管腐蚀破裂,反复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 例2 女性,57岁,原发病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变失代偿期。肝移植术后第9 d并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痰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胸片提示双下肺感染。改用万古霉素800 mg/d治疗后体温曾一度下降,后再次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亦不断上升。第16 d起多次痰培养均有白色念珠菌生长,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肺部念珠菌感染。予氟康唑治疗1周后体温逐渐下降,肺部症状缓解,术后46 d痊愈出院。 二、讨论 1. 感染类型及表现:肝移植是易并发念珠菌感染的器官移植类型,感染可分为局部念珠菌病和全身播散性念珠菌病,后者包括播散性感染、念珠菌血症及内脏感染。念珠菌感染几乎都发生在术后初2个月内,尤其是第1个月,表现为发热、寒战、不适、食道炎、胃炎、肠炎、腹膜炎、腹腔脓肿、肺炎、膀胱炎等,或无任何症状[2]。本组2例患者分别为念珠菌血症和肺部念珠菌感染。 2. 危险因素:细菌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过长(超过2周)被认为是引发肝移植术后念珠菌感染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本组2例均出现了细菌性败血症,联合使用抗生素剂量较大、时间过长,造成菌群失调,而诱发念珠菌感染。其它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大量出血、术后持续高血糖、肾功能不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再次肝移植等[1]。 3.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由于念珠菌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因而定期的真菌培养和细致的临床观察有助于早期诊断。我们采用术后定期筛查的方法来监测念珠菌感染:术后第1个月内常规每周行真菌培养(包括血、尿、痰、胆汁等)1次,此后每2周1次,当临床症状可疑时适当增加筛查频率。本组2例亦是经过多次培养才得以明确诊断的。对可能污染的标本如痰液、尿液等,其培养结果要结合临床才能做出诊断。近年来,纯化念珠菌抗原测定、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被尝试用于早期诊断,但广泛用于临床尚需要时间。 4. 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使用有效的抗念珠菌药物是治愈的关键。目前两性霉素B仍是治疗全身念珠菌感染的有效药物,该药能结合到念珠菌细胞膜上,破坏膜的结构和功能,使细胞受损死亡,因而其抗真菌作用较强。用法是:0.7~1.0 mg* kg-1 *d-1,静脉注射,总剂量1.5~2.0 g。但两性霉素B的肝、肾毒性限制了它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是一种双层脂质体的新制剂,脂质体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杀菌效能,同时能显著降低其毒性,机体大耐药量是两性霉素B 的5倍,该药在国外已进入临床,颇具应用前景[1]。氟康唑的毒性远小于两性霉素 B,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可与两性霉素B或氟胞嘧啶(100~150 mg*kg -1*d-1)联合使用,效果较好。本组2例在明确念珠菌感染时肝功能均不理想,故未使用两性霉素B,而是选用氟康唑或联合应用氟胞嘧啶,同样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5. 预防:由于抗真菌药物的毒性、价格、耐药性、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目前尚无一个统一有效的药物预防方案[3]。消除一些诱因,如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术中出血、积极维护肾功能等,可减少肝移植术后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高危患者可根据经验预防性使用抗念珠菌药物。

  • 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并类红白血病反应1例

    作者:黄欣

    病例:女,28岁,农民。因“发热、头痛伴恶心呕吐3天,少尿、间断抽搐1天”,在当地疑诊为急性白血病,对症治疗无效,于1999年10月27日入院,近期有野外涉及史。查体:T 37.8℃、P 106次/分、R 36次/分、BP 0/0kpa,神清,酒醉貌、巩膜无黄染,球结膜水肿,咽明显充血,软腭见多处出血点,双上臂皮肤可见瘀点,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可及,双肾区叩痛,无神经病理征。尿查:尿蛋白3+,镜检见透明管型及大量红细胞;血常规:血红蛋白148 g/L,红细胞4.9T/L,白细胞56G/L,其中早幼粒0.02,中幼粒0.02,杆核0.21,分叶0.48,嗜酸0.02,淋巴0.05,异淋0.12,另见晚幼红5个,血小板15G/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2.24:1,粒系示轻度左移,部分粒细胞胞浆内见中毒颗粒及空泡,异淋4.4%,巨核细胞易见;血尿素氮31 mmol/l,血肝酐400.1u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mmol/l,肝功能仅示乳酸脱氢酶增高;DIC全套正常。入院后按流行性出血热常规治疗,血压一度回升至12/9.3kpa,但持续少尿30ml/16h,拟行血液透析,患者突发抽搐,血压再次为0,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本例患者有发热、出血、休克、少尿、中枢神经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有野外涉及史、正值发病高峰期),血、尿检查,且患者发热期与少尿期、休克期重叠,并有中枢神经症状,属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其突出特点是外周血白细胞特殊增高达56G/L,除见重度异淋外并有幼粒幼红细胞出现,故诊断为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并类红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国内虽有报道,但此例合并类红白血病反应,近10年来国内鲜有报道,一般见于重型患者,预后多不佳。同时因合并类白血病反应,易误诊为急性白血病。应早期作出正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 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作者:胡迎富;江洪;杨波;夏豪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PMN)对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及45例对照者CRP、WBC及PMN,按冠状动脉狭窄支数进行分组,研究冠脉狭窄范围与上述三指标的关系.结果:ACS组CRP、WBC及PMN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三指标均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组、SA组及对照组(P<0.01),UA组CRP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CRP在冠脉狭窄1支、2支、多支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CRP、外周血WBC与PMN对冠脉急性病变及狭窄支数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C-反应蛋白和WBC检测的临床价值比较

    作者:杨双秀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在正常情况下CRP以微量形式存在于健康人血清中,当机体有急性炎症、感染、创伤和心血管疾病时会成倍增高,C-反应蛋白包含常规CRP和超敏CRP,超敏CRP主要应用于新生儿感染诊断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分级.近年文献报道,CRP可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并指导抗生素使用.经我们对本院160例患儿作全血CRP和WBC检测,发现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和CRP均升高明显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和意义,现报告如下.

  • 广西瑶、侗、苗、壮等民族外周血白细胞中BK病毒的研究

    作者:龙柳艳

    目的 了解广西瑶、侗、苗、壮等少数民族外周血白细胞中多瘤病毒BKV的感染情况,掌握该区人群BKV的携带情况,阐明BKV在人体内的传播方式. 方法 于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集广西瑶、侗、苗、壮等少数民族及汉族健康人外周血标本各2 500份,提取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巢式PCR方法 扩增BKV的保守区编码序列,统计分析不同少数民族、年龄、性别组BKV-DNA检出率. 结果 2 500份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PBLs)样品中BKV-DNA序列检出率为60.6%,不同民族、性别、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BKV在广西瑶、侗、苗、壮等少数民族及汉族健康人PBLs中存在较高的感染率,本研究证实了PBLs是BKV在体内的潜伏细胞及传播载体,应加强对BKV条件致病性的认识,积极防治、减少BKV相关性肾病(BKVN)的发生率.

  • 微波和ATP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作者:田芙蓉;曾桂英;林海;任东青

    微波是能量较高的电磁波,其辐射作用强,对人体渗透力好,能达到对深层组织的治疗作用,在肿瘤放疗和化疗中起到较好辅助治疗效果.我们用三磷酸腺甘(ATP)和微波,单独和联合使用作用于60C0γ线腹部照射的小鼠,比较其对外周血白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能力,并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在高血脂食蟹猴中的差异表达

    作者:夏机良;郝香芬;曾小明;靳丽莎;李学家;孙云霄;张秀娟;张艳春;季芳;饶军华;刘晓明;彭白露

    目的 研究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基因的相关性,从中筛选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基因.方法 采用温和的动脉粥样硬化膳食(0.22 mg 胆固醇/卡路里,40 %的能量来源于脂肪)单笼喂养中老年雄性食蟹猴,膳食诱导12个月后,从膳食诱导实验猴中筛选出10只高血脂猴.然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对照组和高血脂组食蟹猴外周血白细胞内113个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 在食蟹猴外周血白细胞内共检测到66个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其中18个基因随血脂升高表达显著上调(P<0.05),21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另外还有27个基因无表达差异(P>0.05).结论 以上结果为后续大样本相关研究缩小了基因遴选范围,通过进一步研究可能从中筛选出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指标.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赵瑜;曹兰芳

    患儿,男,11岁.因"反复发热4月余,发现白细胞减少1d"于2006年6月入院.入院前外院行骨穿等检查后诊断为"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CTX)治疗,患儿体温正常,但出现外周血白细胞下降,故至我院就诊.

  • 以Still病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

    作者:余健;刘雪梅;蔡根秀;聂国明

    患儿,女,8岁,因反复发热2月余入院,病后体温在37.5~40.2℃之间,病初咳嗽较剧烈,起病后第3天开始在外院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近2周,咳嗽控制,但体温仍持续波动在37~40.2℃左右,多为午后发热,午夜热退,伴大汗,持续2~8 h;高热时诉四肢大关节及肌肉疼痛,并有一过性斑丘疹出现,皮疹分布于四肢远端,热退后关节、肌肉疼痛消失.在外院多次检查显示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快,C反应蛋白强阳性,多次血培养阴性,按全身型幼年类风湿给予激素治疗3周,高热控制,但体温仍在38℃左右.

  • 外周血白细胞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宋辉;杨芳;张伟;刘贺荣;陈楠;强艳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及生化特征,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2009年4~10月于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宁夏职业人群MS流行病学基线调查人群中,按照MS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确定MS病例组687例,对照组1 359例,比较两组人群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及异常率以及体质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分析白细胞计数与BMI、WC、SBP、DBP、TC、TG、HDL-C、LDL-C和FPG水平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组白细胞计数的高低,分析白细胞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MS组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7.777,P<0.01);MS组白细胞异常率为12.95%,对照组为8.98%,M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 2=7.806,P<0.01);MS组BMI、WC、SBP、DBP、TC、TG、HDL-C和FP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所含MS组分的增加,WBC计数水平逐渐增高(F =20.539,P<0.01),无代谢异常组与含有代谢异常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0.01).WBC异常率随代谢紊乱的加重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X2=13.137,P<0.05).白细胞水平与BMI、WC、SBP、DBP、TC、TG和U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7、0.227、0.122、0.141、0.055、0.191和0.173,P<0.01),与年龄、HDL-C呈负相关(r值为-0.139和-0.16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水平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 MS者WBC计数明显高于非MS者,WBC计数与MS呈正相关关系,且随着代谢紊乱的加重而增加,外周血WBC水平可以作为MS慢性亚临床炎症的反映指标之一.

  • 老年肺部感染与血清一氧化氮改变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关系

    作者:余德文;薛贵丽;华丕宏;王淑妮;尹玉琴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自由基样气体,具有传递神经信息、调节介质、参与炎症免疫与组织细胞损伤和增殖等功能,在肺动脉高压、支气管痉挛、ARDS等多种肺部疾病中具有重要病理生理意义,本文检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血清NO含量,并探讨与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关系.

  • 人外周血不同亚群白细胞动态变化与脓毒症相关性研究

    作者:蔡凯鹏;曾建沛;詹鸿越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不同亚群白细胞动态变化与脓毒症相关性.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83例脓毒血症患者,入院后抽取第1、3、7天空腹血,记录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比例(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淋巴细胞比例(LYM%)、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等检查,记录入院24 h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等,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15例),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1d、3d、7dWBC、NEU均明显高于存活组,7 d Neu%明显高于存活组,3d、7 dLYM、LYM%明显低于存活组,ld PCT、CRP明显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血白细胞不同分类亚群细胞的动态改变可作为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手段之一,且其简便价廉.

  • 几种寡糖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影响及抗休克作用探讨

    作者:赵智辉;褚健;陈元;高魏;楚燕灵

    目的:探讨几种合成的寡糖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及可能的抗休克作用, 筛选有效的抗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药物.方法:(1)在载玻片上培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分离重症烧伤休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用液流室和显微录像观察在不同切应力条件下寡糖对重症烧伤休克白细胞粘附率的影响.(2)复制重症烧伤休克大鼠模型,一侧颈总动脉插管给予寡糖,观察动物血压变化及存活时间.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TRT-2、TR O-2两种四糖寡糖可显著降低重症烧伤休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P<0.05),使重症烧伤休克大鼠血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5),其它四种二糖和两种四糖无显著作用( P<0.05).讨论与结论:目前,寻找与粘附分子配体功能相近或更强的物质的工作越来越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粘附分子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移植、肿瘤转移等;二是对与粘附有关的病理过程尚缺乏明确而有效的防治方法;三是粘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逐渐得到阐明;四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粘附分子糖配体日趋成熟和可行.尽管如此,还没有一个疗效肯定的抗粘附药物问世 ,实验工作仍在进行之中.我们用自选设计合成的四个二糖和四个四糖进行了抗重症烧伤休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实验和抗休克实验,发现四个二糖无明显抗粘附作用,而四个四糖中 TRT-2和TRO-2有明显的抗粘附作用,同CD62L单抗相近甚至更好.值得注意的是,有抗粘附作用的寡糖可以显著延长重症烧伤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没有抗粘附作用的寡糖则无此效应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TRT-2或TRO-2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对重症烧伤休克大鼠血压的影响,虽然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动物存活时间统计差异不明显,但单次给药是使血压在较低水平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而多次给药是使血压在较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结果:合适结构的寡糖可以使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且四糖比二糖的效果要好,有抗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寡糖具有抗休克作用,早期持续给药疗效较好,可延长重症烧伤休克大鼠存活时间.

  •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n重复多态性与前列腺癌

    作者:王钢;王晓慧;张金山;卢建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是雄激素依赖性肿瘤,雄激素介导其作用的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P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发现AR基因内的(CAG)n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具有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存在人种差异.国外有研究提示(CAG)n重复序列与PC的发病有关,但尚无定论.目的:建立AR基因(CAG)n重复数的测定方法,研究中国人正常人群中该重复的多态性分布,与其他人种进行比较,并探讨(CAG)n重复多态性与P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建立的[α-32P]dCTP掺入不对称PCR-变性PAGE(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和双链DNA循环测序法测定107名正常中国男性和2例P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以及34例PC石蜡切片标本中的癌组织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内AR基因(CAG)n重复数.结果:正常男性体内AR基因(CAG)n序列明显的重复多态性,其重复数目的范围大致为11~29,以22居多,平均21.60;显著大于美国黑种人(以18为多),而与美国白种人(以21为多)无显著差异.PC患者(CAG)n重复数从16至22,平均20.06,显著低于正常男性(P<0.05);癌细胞和癌旁正常组织细胞的(CAG)n重复数相同,表明在我们检测的PC癌组织中无该序列重复数目改变的AR基因体细胞突变.结论:中国人AR基因(CAG)n序列呈重复多态性,后者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总体分布存在差异;PC患者体内该重复数显著低于正常男性,提示AR基因(CAG)n重复偏小可能与PC的发病相关联.本研究为探讨PC发病与遗传背景的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67 条记录 15/19 页 « 12...11121314151617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