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念珠菌血症血凝与纤溶系统检测指标与动态变化特点的研究

    作者:徐翠英

    目的:观察并研究念珠菌血症患者的血凝与纤溶系统的相关检测指标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选取41例来我院接受诊治的念珠菌血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1例无念珠菌血症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凝及纤溶系统等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PT(血浆血凝酶原时间)、FIB(血浆纤维蛋白原)及t-PA(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明显高于对照组,PAI-l(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一周后,观察组的PT、FIB及APTT(活化部分血凝酶时间)相比于治疗前明显升高,PAI-l相比于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念珠菌血症患者而言,其血凝系统及纤溶系统指标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与感染引起系统激活,感染炎症损伤以及相关物质消耗等因素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 白色念珠菌疫苗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尹晓琳;魏林

    白色念珠菌(C.albicans)是一种可寄生在人体的口腔、胃肠道、女性生殖道黏膜及体表潮湿部位的正常菌群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机会性致病菌.一旦机体的免疫力下降或者正常的菌群平衡被破坏,它就会在黏膜下大量繁殖,侵入深层组织,可引起反复浅表性黏膜感染或严重的系统性感染.据英国医学真菌学会(BSMM)和英国抗微生物化疗协会(BSAC)所属的95家微生物实验室的统计资料,在英国每年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资料协助诊断的念珠菌血症就达500~600例,远远高于其他真菌感染.

  • 成人念珠菌血症33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张斌;王炜;刘凤奎;王国兴;孙雪莲;杨立佩

    目的 研究成人念珠菌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1年念珠菌血症的成年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病原菌、患者年龄、住院科室、病种分布.结果 33例病人,平均年龄73.3岁,白色念珠菌为常见菌种(45.5%),念珠菌血症多发生在年龄>65岁老年人,住院病人念珠菌血症发生率为2.45/1 000病人.引起念珠菌血症的病种,以恶性肿瘤常见(42.4%).所有菌株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均敏感.结论 与年轻人相比,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易患念珠菌血症,念珠菌种类亦不相同,对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均敏感.

  •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和念珠菌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丽雁;王莉;袁丽娜

    败血症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血流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住院的危重症患者一旦发生败血症,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而且明显地增加了病死率[1-2] .引起败血症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近几年来随着器官移植和有创性诊疗操作的增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人口的老龄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增多,真菌血症和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us,GNB)败血症均明显增加[3-4] .真菌血症和GNB 败血症临床表现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治疗需要的抗生素截然不同,仅仅根据临床表现往往不能区别和明确诊断,血培养需要时间长而且阳性率低,不能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因此寻找两者不同的高危因素,可望为临床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并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有意义的依据.为此,本研究随机选取临床确诊32 例念珠菌血症和32 例GNB 败血症患者,对于常见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临床细菌室必须重视真菌检测

    作者:张秀珍;胡云建;陶凤蓉;宣天芝

    随着移植医学的迅速发展,免疫受损群体不断增多,以致真菌引起的感染日渐突出,由机会性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急剧上升趋势.文献报道,念珠菌血症死亡率高达45%~75%、侵袭性曲霉菌病的死亡率达55%~70%[1],原因之一是真菌感染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有近50%病例在早期不能获得实验室的阳性报告,临床医生用药正确率相对较低,常常使患者病情延误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提高真菌诊断水平已成为感染领域共同关心的热点,临床细菌室同道要重视对真菌检测的重要性,并结合临床、相互交流,为拯救生命作出努力.

  • 念珠菌菌血症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晓峰;刘双;张艳艳;高伟;李京明

    近20年来,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递增.美国感染病学会报道念珠菌血液感染的发病率达7.6%,仅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之后,是第4位常见医院内血液感染致病菌[1].台湾的资料显示,院内真菌的感染率由1981年的0.9‰增加至1993年的6.6‰[2].大陆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资料,但临床工作者在工作中均有体会,真菌感染的比例不断增加,真菌尤其是念珠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我们回顾性总结我院2001年至2003年的念珠菌血症22例,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病死率及可能影响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念珠菌性菌血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及建议.

  • 光滑念珠菌及其相似种的鉴定、流行病学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作者:冯晓博;姚志荣;廖万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某些种所致的原发或继发感染,可侵犯皮肤、黏膜和脏器,是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静脉高营养等治疗手段的开展以及肿瘤、白血病、严重烧伤、艾滋病等病种的增多,使得念珠菌所致院内感染呈上升趋势.据报道,念珠菌血症为住院患者常见的侵袭性真菌病,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致病菌所致血流感染[1].据报道,白念珠菌仍为念珠菌血症中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

  • 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八例临床分析

    作者:揭青青;林素;张豪;胡莹莹;黄向荣;陈思;陈尚勤;林振浪

    目的 探讨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药敏情况、转归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婴儿童医院收治的8例具有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表现以及至少1次血培养阳性的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药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儿出生胎龄为178~260 d,出生体重为835~2 055 g,发生感染时间为入院10~34 d,发生在5至7月份.临床表现为呼吸暂停、发热、腹胀、黄疸等,感染初期多有血小板计数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8例患儿均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发生感染前使用广谱抗生素,其中5例合并先天性畸形.希木龙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敏感,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死亡1例,治愈7例.结论 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低出生体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好发于潮湿炎热季节,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需及时发现、治疗并采取隔离措施以防爆发流行.

  • ICU念珠菌尿道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作者:王莉;张丽雁;刘芳;袁丽娜;梁慧;褚云卓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念珠菌尿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对83例ICU念珠菌尿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念珠菌尿道感染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全部病例应用过广谱抗生素,接受侵袭性诊疗操作依次为留置导尿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深静脉或深动脉留置管、外科手术、留置引流管(分别为96.39%、95.18%、69.89%、46.99%、43.37%、33.73%).年龄≥60岁占62.65%,住院时间≥31 d占54.22%,死亡病例33例(39.76%).念珠菌属以热带念珠菌(55.91%)和白念珠菌(35.48%)为主,单一念珠菌感染74例(89.16%),2种和3种念珠菌感染9例(10.84%),同时血念珠菌培养阳性9例(10.84%).结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多种高危因素并存,容易发生念珠菌尿道感染.热带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真菌,部分念珠菌尿是念珠菌血症的重要标志.

  • 念珠菌血流感染的诊治进展

    作者:宋星澎;郑锐

    近年来,针对念珠菌血症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了诸多进展,新的检查及治疗方案也被提出,针对念珠菌血症,血培养尽管为金标准,但是由于敏感性较低,不作为首选检查方式,1-3-β-D葡聚糖、甘露糖IgG检测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不高,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且要在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合理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做出诊断.在抗真菌药物方面,新一代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以其高效的抗菌活性以及较少的不良反应被推荐为抗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氟康唑等三唑类药物则作为后续持续治疗的选择,而对耐药的患者,则建议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药物.在预后方面影响念珠菌血症预后的因素较多,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既往慢性疾病、有创操作、导管置入等因素均会导致不良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如何权衡以及及时消除不良因素也是临床研究重点,何时拔除导管,如何有效地支持治疗及选择预防性抗真菌药物等因素尤为重要.

  • ICU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赵慧颖;王启;吴培华;王光杰;王慧霞;朱凤雪;安友仲

    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的念珠菌血症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念珠菌感染相关指标及预后指标,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感染特点及预后情况.根据住院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念珠菌血症患者95例(男性55例),平均年龄(69.3±16.5)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24.7±3.6)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为(6.6±2.7)分;念珠菌感染种类中白色念珠菌占比大(占58.9%,56例),初始治疗不充分者有32例(占33.7%),感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38例(40.0%).共有5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为57.9%.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72.5±14.6比64.9±18.0, P<0.05),APACHEⅡ、SOFA评分更高(分:26.6±2.2比22.1±3.6,7.9±2.0比4.7±2.4,均P<0.01),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更高(18.2%比10.0%,P<0.05),念珠菌感染种类中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比例更高(69.1%比45.0%,10.9%比7.5%,均P<0.05),多部位念珠菌感染的比例也显著增加(47.3%比17.5%, P<0.05),原发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且腹腔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9.1%比35.0%,P<0.05);而死亡组发生脓毒症的比例(87.3%比62.5%)、初始治疗不充分的比例(49.1%比10.0%)和感染源未控制的比例(60.0%比12.5%)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优势比(OR)=1.605, P=0.002,β=0.473〕、SOFA(OR=1.501, P=0.029,β=0.406)、初始治疗不充分(OR=12.084, P=0.006, β=2.492)和感染源未控制(OR=7.332,P=0.024,β=1.992)为ICU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念珠菌血症患者病情重、预后差,APACHEⅡ、SOFA、初始治疗不充分和感染源未控制为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小儿围手术期医院获得性白色念珠菌血症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魏红霞;曹露露;张明军;谢伟;朱晓东

    目的 探讨小儿围手术期发生白色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4年10月8日-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围手术期医院获得性白色念珠菌血症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入重症监护室时小儿危重症评分(77.00±7.70)分,4例重度营养不良.术前诊断短肠综合征3例,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及先天性食管闭锁各1例.5例均有发热,其中4例因获得性白色念珠菌血症发生脓毒症,2例出现肝功能损害,3例出现血小板减少.5例均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胃管和导尿管,并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胃肠外营养,4例行胃肠道手术,3例行有创机械通气.5例均符合白色念珠菌血症相关诊断标准,确诊后均予抗真菌治疗.5例住重症监护室时间(45.80±13.31)d,总住院时间(97.40±20.63)d.住重症监护室期间死亡1例,后续随访90 d内死亡2例.结论 小儿围手术期白色念珠菌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临床对于先天发育异常、住院时间长、重度营养不良、小儿危重症评分低、导管留置时间长的围手术期危重患儿需警惕念珠菌感染发生,合理初始治疗可改善预后.

  • ICU病人并发真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张晓春;沙丽

    真菌已经成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美国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NNIS)的研究表明,1980年-1990年的10年间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2倍,1/4~1/2的念珠菌血症发生在ICU,其中以外科ICU病人的发生率增加明显,约增加了124%.在1990年-2000年系统性真菌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多.

  • 1例重症念珠菌血症治疗体会并文献复习

    作者:弓清梅;宋璐

    重症患者发生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早期G-实验检测可能协助诊断,对于念珠菌血症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治疗极其棘手,此例患者在多种危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经过积极调整治疗方案,成功治愈.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吕婉娴;李炜煊;陈社安

    目前, 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常见的原因之一.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与鉴定需要时间较长,患者在等待期间有可能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有研究报道葡聚糖在念珠菌血症时明显升高,将其用于念珠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培养法和血清学诊断试验[1,2].本研究通过探讨比较这种新的深部真菌感染检测方法与传统实验室的培养方法之间的关系,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 念珠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作者:张明;周华;杨青;沈毅弘;周建英

    目的 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布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所有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97例念珠菌血症患者入选,其中男性6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9.6±16.8)岁.包括白色念珠菌51例(52.6%),非白色念珠菌46例(47.4%),非白色念珠菌中热带念珠菌17例(17.5%)、近平滑念珠菌12例(12.4%)、光滑念珠菌7例(7.2%)、无名念珠菌4例(4.1%)、其他念珠菌6例(6.2%).念珠菌培养阳性后30 d内死亡37例,30 d病死率为3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4,95%CI:1.041~1.170,P=0.001)、血液系统肿瘤(OR-63.256,95% CI:2.898 ~ 1380.833,P=0.008)、APACHEⅡ评分(OR=1.176,95%CI:1.053 ~1.313,P=0.004)、感染性休克(OR=12.032,95% CI:2.389 ~ 60.587,P=0.003)及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OR=26.016,95% CI:4.002~ 169.127,P =0.001)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OR =0.118,95% CI:0.025 ~0.559,P =0.007)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念珠菌血症患者分布科室范围广、基础疾病重、侵入性操作多.年龄、高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影响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 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作者:刘海波;魏东;夏静鸿;朱光发

    目的 了解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原菌种类,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174例,描述其临床特征、病原菌种类,探讨预后相关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期间,共有174例入选,其中男108例(62.1%),女66例(37.9%);平均年龄(53.9±27.3)岁,年龄<18岁31例(17.8%),18~<65岁56例(32.2%),≥65岁87例(50.0%);ICU患者59例(33.9%),心外科58例(33.3%),呼吸内科21例(12.1%),普外科14例(8.0%),另有神经内科、血管外科、骨科等.所有患者均有发热,起病时体温37.5~37.9℃3例(1.7%),38.0~38.9℃81例(46.6%),39.0~39.9℃85例(48.9%),体温≥40.0℃5例(2.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9/L)162例(93.1%),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0.75) 166例(95.4%),血小板下降(<100×109/L) 24例(13.8%).病原菌株中白念珠菌99例(56.9%),光滑念珠菌37例(21.3%),近平滑念珠菌20例(11.5%),克柔念珠菌11例(6.3%),热带念珠菌4例(2.3%),其他念珠菌3例(1.7%).死亡患者87例,病死率50.0%(87/174);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血小板减少、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留置导尿管与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白蛋白血症、合并细菌血症、留置导尿管为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以ICU及外科感染者常见;病原菌仍以白念珠菌为主,病死率高;高龄、低白蛋白血症、合并细菌血症、留置导尿管与医院获得性念珠菌血症患者死亡相关.

  • 治疗策略对念珠菌血症及其他类型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对随机研究进行的患者水平的定量分析

    作者:Andes DR;Safdar N;Baddley JW;王洪亮

    近20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白念珠菌已成为第4位常见的医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虽然对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感染的预防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念珠菌血症相关住院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接近50%.虽然有许多抗真菌药物可供选择,但佳治疗方案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各项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个体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念珠菌血症患者及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伏立康唑静脉给药治疗念珠菌血症致急性肾损伤1例

    作者:卢建荣;田卓民;马虹

    患者女,88岁,既往体健。因便血6 h 于2013年5月5日入天津市人民医院外科。在输血、扩容、抑酸药、止血药等治疗的同时,为寻找出血病因,先后行胃镜、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部位,选择性腹腔血管造影(肠系膜上下动脉、腹腔干动脉),仍未发现出血部位。此后因腹痛,经检查符合急性腹膜炎,同时,腹部 CT 显示右下腹盲肠-升结肠部占位性病变,于5月8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腹腔内未见占位病变,只见左髂窝腹膜外血肿,遂行血肿清除术,于盆腔及腹膜外血肿处分别放置引流管。至此(入院后第3天),便血停止。术后1周开始发热,经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同时因心力衰竭于5月22日转 ICU 诊治。

  • 念珠菌血症88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真;林东窻;肖舒心;徐晓刚

    目的: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华山医院2007-2012年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88例,描述其念珠菌菌种分布、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等,并采用χ2检验或 Fisher 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念珠菌中白念珠菌40株,占45.5%;热带念珠菌20株,占22.7%;近平滑念珠菌17株,占19.3%;光滑念珠菌10株,占11.4%;克柔念珠菌1株,占1.1%。常见基础疾病包括实体肿瘤、糖尿病、手术史等。出院时好转60例,占68.2%,死亡或病情恶化28例,其中归因病死率18.2%。预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死率增高独立相关的因素为留置深静脉导管(OR:6.322,95%CI :1.055-37.891,P =0.044),而接受合理抗真菌治疗者病死率较低(OR:0.137,95%CI :0.039-0.480,P =0.002)。结论6年间该院念珠菌血症病原菌种构成比变化不大。合理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