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胚胎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及基本生物学特性

    作者:钱晖;许文荣;张锡然;孙晓春;朱伟;胡嘉波

    目的分离纯化胚胎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1.073g/L 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胚胎骨髓MSCs,体外扩增并观察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和细胞周期,染色体技术分析其遗传特性. 结果胚胎骨髓MSCs培养3d后呈针尖状的贴壁细胞,7~10d后细胞融合呈纤维状,体外扩增10代可获得1×1012~5×1012个细胞;CD13、CD29、CD44、CD71表达阳性,CD3、CD14、CD33、CD34、CD38、CD45、HLA-DR表达为阴性;染色体核型正常;G0/G1期:84.6%,G2/M期:2.99%,S期:12.35%. 结论胚胎骨髓MSCs体外具有较好的增殖更新能力,在组织工程中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波;柳川;王会信

    骨髓间质干细胞是多能细胞,可分化成为间质组织,包括骨、软骨、脂肪、肌腱、肌肉和骨髓基质.在体外培养时,细胞贴附生长,呈成纤维样细胞表型,通过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或肌肉细胞等.本文综述间质干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 GSNOR 依赖的 PPARγ去亚硝基化参与调控间质干细胞的脂肪、骨质分化平衡

    作者:李婧

    骨髓来源的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二者分化平衡受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调控,然而 PPARγ对该过程的具体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 小分子水凝胶结合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区彩文;陈国钦;张建武;邓菊;吴智业;陈敏生

    目的 观察小分子水凝胶(SMH)结合腺病毒(Ad)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修饰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第9代MSC株进行实验,分为普通培养下MSC对照组(MSC组)、普通培养下转染Ad-HGF的MSC组(Ad-HGF+MSC组)、在SMH中培养的转染Ad-HGF的MSC组(SMH+Ad-HGF+MSC组)、在SMH中培养的MSC组(SMH+MSC组).将Ad-HGF转染MSC,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MSC组、Ad-HGF+MSC组、SMH+Ad-HGF+MSC组细胞转染48 h后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Ad-HGF+MSC、MSC、Ad-EGFP+MSC、SMH+Ad-HGF+MSC组细胞上清液中HGF蛋白的含量,持续至转染后23 d.普通显微镜观察比较MSC组、SMH+MSC组、Ad-HGF+MSC组、SMH+Ad-HGF+MSC组细胞在转染继续培养7d后的形态.MTT法检测各组细胞1~7d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2周后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和细胞周期.各组细胞在5-aza诱导24 h后继续培养3周,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情况.结果 Ad-HGF转染MSC 48 h后,转染率为74.7%.转染后48 h,MSC组Ct值为14.99;SMH+Ad-HGF+MSC组Ct值为8.38;Ad-HGF+MSC组Ct值为8.51;转染两组均出现明确的HGF基因表达.Ad-HGF+MSC组、SMH+Ad-HGF+MSC两组上清中均有HGF蛋白分泌,Ad-HGF+MSC组转染后48 h含量达高峰,为121 μg/L,持续至23 d.SMH+Ad-HGF+MSC组HGF含量高峰在第3天,达118μg/L,持续至23 d.MSC组、Ad-HGF+MSC组细胞均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而转染或未转染Ad-HGF的MSC细胞在SMH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时,细胞多为棒状,一些成球形,细胞之间的分支连接紧密,有聚集生长的趋势.Ad-HGF+MSC组与MSC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各时间点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长趋势吻合.SMH+MSC组与SMH+Ad-HGF+MSC组细胞生长速度前4d与MSC、Ad-HGF+MSC组比较,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d后细胞的吸光度A值则较Ad-HGF+MSC组、MSC组细胞明显升高(均P<0.05).SMH培养的两组细胞生长趋势吻合,各时间点吸光度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SMH+MSC、Ad-HGF+MSC、SMH+Ad-HGF+MSC、MSC组细胞的CD44、CD90、CD49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而CD45、CD34、CD31的阳性表达率均较低,相同抗原各组之间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细胞的G0-G1期、S期、G2-M期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5-aza诱导MSC 24 h后并继续培养3周,SMH+Ad-HGF+MSC、Ad-HGF+MSC、SMH+MSC组细胞cTnT阳性表达率较MSC组明显增高[(27.07±6.49)%、(21.43±6.75)%、(28.12±7.26)%比(20.09±4.17)%,均P<0.05],SMH+Ad-HGF+MSC组细胞cTnT阳性表达率较Ad-HGF+MSC、MSC组明显增高,而与SMH+MS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H作为三维培养载体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增殖.MSC经Ad-HGF基因修饰后结合SMH培养并没有改变其细胞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周期.SMH结合Ad-HGF基因修饰有可能促进5-aza对MSC的诱导分化作用.

  •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作者:曹月娟;林美光;王佩显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在体外能否诱导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是否增强其旁分泌作用.方法 取4周龄雄性SD大鼠骨髓,贴壁法培养BM-MSC至第3代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105、CD34、CD45、CD31.将细胞随机分为间充质干细胞组(MSC组)和生长因子共培养组(GF-MSC组).MSC组继续培养传代;GF-MSC组与生长因子[其中包括培养基(IMDM)、2%胎牛血清(FBS)、20 nmol/L地塞米松、100μmo1/L维生素C(VitC)、50 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10 μg/L成骨蛋白2(BMP-2)、2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青霉素和100 mg/L链霉素]共培养.1周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两组细胞肌钙蛋白Ⅰ(TnⅠ)和结蛋白(Des)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细胞Tn Ⅰ和Des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裂解液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水平.结果 体外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44、CD105,而不表达CD31、CD34、CD4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F-MSC阳性表达TnⅠ和Des.RT-PCR结果显示TnⅠ和Des mRNA在GF-MSC有阳性表达,而MSC为阴性表达.GF-MSC组HGF、VEGF在细胞裂解液和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蛋白水平(ng/L)高于MSC组(HGF裂解液32.05±0.41比12.10±0.21,培养上清574.21±4.19比169.16±2.41;VEGF裂解液45.66±2.22比30.37±0.54,培养上清487.78±36.29比44.25±1.31;均P<0.05).结论 体外与生长因子共培养,可诱导BM-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并增强其旁分泌作用.

  •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实时监测体外诱导分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动态变化

    作者:邓方阁;郭连峰;张秀英;李玉林

    目的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实时监测由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MSC,5-氮胞苷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分别以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搏动的出生2 d 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CM)和同代次的hMSC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Fluo-3/AM荧光探针分别标记hMSC、由hMSC诱导的心肌样细胞及CM,利用LSCM实时监测单细胞内Ca2+动态变化的优势,观察加入心脏正性肌力药物后的细胞反应及细胞内Ca2+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静息状态下(给药前),搏动的CM荧光强度有变化,而hMSC及心肌样细胞Ca2+的荧光强度保持在稳定的波动水平内,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hMSC的Ca2+离子流没有改变,与静息状态下趋于一致;而心肌样细胞则表现出一个明显的Ca2+离子流,且下降后细胞内Ca2+水平明显高于加药前静息钙水平,其Ca2+离子流的表现趋势与搏动的CM基本一致.比较给药后hMSC与心肌样细胞的Ca2+荧光强度落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04 ±22.68比180.75 ±34.04,P<0.01).结论 hMSC经5-氮胞苷诱导后,在电学特性方面具有向CM分化的趋势,心肌样细胞与CM具有某些相同的电生理特性.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赖氨酰氧化酶的表达

    作者:洪昊;苏伟;董念国;史嘉玮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及其赖氨酰氧化酶(LOX)的表达.方法 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大鼠MSC,取第3代种植于去细胞瓣叶支架上.分别将瓣叶置于含10 μg/L bFGF的培养液(A组)、普通培养液(B组)中构建TEHV,大鼠肌成纤维细胞构建的TEHV为C组,培养14 d后,采用Amplex red荧光法检测各组中的LOX蛋白含量,RT-PCR检测LOX mRNA表达.结果 B组的LOX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0.137±0.003)mg/L,2.08±0.03]高于A组[(0.124±0.002)mg/L,0.87±0.01]和C组[(0.127±0.002)mg/L,0.90±0.01](P<0.05),A、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可能通过降低MSC的LOX表达,使MSC构建的TEHV达到与肌成纤维细胞构建的类似.

  • 羊水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姜珊;费学涛;张松

    目的 探讨羊水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FMSC)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新西兰孕兔羊水分离培养AFMSC.选取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蛋白表达阳性的AFMSC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5-氮胞苷处理细胞24h,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后1、2、3、4周使用实时PCR检测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TnT)蛋白表达.结果 5-氮胞苷处理AFMSC后1、2、3周,实验组与对照组GATA4 mRNA和cTnT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5-氮胞苷处理4周实验组GATA4 mRNA和cTnT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GATA4:4.102±1.203比2.230± 1.010,cTnT:0.89±0.06比0.74±0.09,均P<0.05).结论 AFMSC具有多能干细胞特性,经5-氮胞苷处理后可以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

  •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超微结构

    作者:钟志年;卢国辉;朱少芳;法志强;袁艾东;李文虎

    目的 研究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超微结构,并探讨其在骨组织工程学中修复重建的应用前景.方法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测定其细胞周期及凋亡率情况,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表面结构,及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结果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9.7%的细胞处于G2/M期或者S期.超微结构分析显示其细胞代谢活跃,黏附能力强,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结论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具备适合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学的良好生物学特性,并避免了免疫排斥和伦理问题,可望成为骨组织修复重建中的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 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在体磁敏感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张勇;程敬亮;李华丽;玉娟;白洁;王斐斐

    目的 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使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监测BMSC在脑内的分布与迁移.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BMSC,SPIO体外标记第3代BMSC,倒置显微镜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改良Longa法制作大鼠左侧脑梗死模型,缺血对侧顶叶脑皮层移植SPIO标记的BMSC.分别在移植后1d、1周、2周和4周进行SWI序列MRI动态观察,移植后4周脑组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结果 移植后1d、1周、2周和4周SWI序列MRI检测均可显示缺血对侧半球移植的SPIO标记BMSC所致的低信号;移植后2周可见沿胼胝体腹侧走行的线状低信号影;移植后4周移植细胞所致的“彗星状”改变更为明显,彗星尾向缺血侧延伸.移植后4周脑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显示胼胝体内迁移的蓝染细胞呈条带状排列.结论 SWI序列可显示移植部位SPIO标记BMSC所致的低信号,且可以明确显示其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

  • 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有限细胞系的建立及肝向分化研究

    作者:朱争艳;杜智;骆莹;黎娇;王鹏;刘彤;高英堂

    通过体外长期培养胎肝间充值干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建立两种细胞长期培养体系并比较此两种细胞的表型特征及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人胎肝中分离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取同一个体的皮肤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两种细胞的CD34,CD90,CD105等细胞表型;染色体分析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鉴定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抑瘤素M(OsM)等组成的肝细胞培养基对P3-30细胞进行肝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诱导和未诱导的细胞进行白蛋白(ALB)、CK18、CK19等免疫学检测。PAS法糖原染色,RT-PCR法检测甲胎蛋白(AFP)和ALBmRNA表达。结果 胎肝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90,而皮肤成纤维细胞几乎不表达。在肝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培养,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类肝细胞的比例为(5.1±0.2%,而胎肝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类肝细胞的比例为(10.3±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两种细胞均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传50余代,保持正常核型,无致瘤性,但难以无限传代。结论 成体组织中体外能够长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有一定寿命的。特定成体组织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具有更高的分化为所在组织实质细胞的潜力。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重组腺病毒白细胞介素10表达系统载体细胞的研究

    作者:毕良宽;朱家源;朱斌;唐冰;李爽;张伟

    探讨间充质于细胞(MSC)作为重组腺病毒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系统(Ad.rIL-10)的载体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原代培养,并于体外扩增出MSC,运用流式细胞仪对MSC进行鉴定。用ELISA法检测外源基因rIL-10在M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代培养扩增出的MSC高表达CD29,CD105和CD166,不表达CD45,其中第4代MSC生长状态良好,12h贴壁率达90%。腺病毒包装IL- 10可以高效感染MSC,感染48 h后IL-10表达增加(48 h Ad.rIL-10组136.2μg/L;对照组5.1μg/L),并可持续维持高表达2周以上。结论 含外源基因IL-10的MSC高效而持久的表达目的基因,尤其是第1代至第4代的MSC,是基因治疗良好的细胞载体。

  • 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传代扩增

    作者:郑永欣;林浩添;王静;李玲

    目的 建立成年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体外分离、培养及传代扩增的有效体系,为探索新型人工生物骨替代材料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从恒河猴肋骨抽取骨髓,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CS)的低糖DMEM培养基贴壁培养、胰酶消化传代扩增.通过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技术对rMSC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表型特征鉴定.结果 成年恒河猴骨髓来源的rMSC为成纤维样细胞群体,以梭形的成纤维样细胞为主.流式细胞技术结果 显示,rMSC表达CD29、CD44表面分子,不表达CD34、CD45等造血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结论 成年恒河猴骨髓来源的rMSC的分离、培养及传代扩增的细胞群中无造血系细胞污染且符合干细胞增殖特性,为探索新型人工生物骨替代材料的种子细胞提供了一个可靠来源.

  • Tet-On系统调控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表达

    作者:钱东阳;白波;刘琦;严广斌;吴梅祥;吴景明

    目的 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水平上构建调控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基因的Tet-On系统,在低剂量强力霉素(DOX)诱导下测定其表达水平.方法 将hBMP-2的cDNA亚克隆至穿梭载体pTRE-Shuttle2,再定向克隆到腺病毒,构建重组的Adeno-X-hBMP-2载体后,将线性化后的Adeno-X-hBMP-2与携带Tet-On转录活化因子的腺病毒载体BD Adeno-X Tet-On virus Stock分别转染人胚肾293(HEK293)细胞扩增,再共转染小鼠BMSC.在DOX诱导下用RT-PCR检测hBMP-2 mRNA的表达,并用ELISA检测DOX诱导浓度与hBMP-2蛋白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BMSC水平上成功构建能诱导表达hBMP-2的Tet-On调控系统,RT-PCR可以检测到hBMP-2 mRNA显著表达;ELISA检测到浓度为0.01 mg/L的DOX,hBMP-2含量为(165.677±0.008)ng/L;高于该浓度时,hBMP-2分泌量对DOX有浓度依赖性(R2=0.892 4,P<0.05).结论 表达hBMP-2的Tet-On调控系统在低剂量DOX诱导后能够显著表达hBMP-2,并在DOX>0.01 mg/L时有浓度依赖性.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自体腹膜联合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新明;张漓;李明哲;陈志辉;何裕隆;蔡世荣;黄奕华;詹文华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材,标本切片行HE染色和神经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定数据进行测量.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纤维总数[(1742±185)根比(1131±262)根,P<0.01]、密度[(168±14)根/104μm2比(124±17)根/104μm2,P<0.01]、直径[3.83±0.22)μm比(3.28±0.41)μm,P<0.05]、面积百分比(0.32±0.07比0.21±0.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结构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纤维生长好,方法可行,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小口径血管

    作者:杜振宗;任华;刘洪生;宋剑非;郑民;王玮

    目的采用在动物体外构建初级组织工程化血管、体内强化的方法,探讨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用含全反式维甲酸(AT-RA)、双丁酰环磷酸腺苷(db-cAMP)的DMEM-LG培养液和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培养液诱导BMSC分别向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化.免疫荧光观察平滑肌样细胞β肌动蛋白的表达和内皮样细胞vWF的表达.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诱导的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层种植于胶原包埋聚乙醇酸(PGA)的复合支架表面,将细胞和支架复合体种植于动物皮下,于植入后第4、8周再次麻醉动物,取出植入皮下的组织工程化血管,行组织学检查、压力实验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诱导14 d后,BMSC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样细胞和血管内皮样细胞:β肌动蛋白和vWF呈阳性表达,电镜证实细胞出现了相应的形态学改变.人工血管组织学观察见管壁结构清晰.单纯支架组可承受100~150 mm Hg(1mm Hg=0.133 kPa)的血管腔内压力,实验组则均可承受200mm Hg的血管腔内压力不破裂.实验组皮下培养8周Brdu标记细胞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部分细胞核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结论以动物皮下为生物反应器可构建出组织工程化血管,其大体结构和天然血管相似.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复合I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查振刚;李劼若;周长忍;姚平;吴昊;刘宁;黄春华;杨淑野;王双利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到复合Ⅰ型胶原和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生物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分离BMS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鉴定.相分离法制备多孔三维PLGA生物支架,支架材料上复合Ⅰ型胶原和rhBMP-2,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将第3代的BMSC接种于复合支架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细胞黏附性,将培养6 h 后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植入SD大鼠肌袋内,于2个月后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其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情况.结果 BMSC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和CD45.制备的PLGA支架孔隙率为90%,平均孔径为100 μm,与BMSC有较好的黏附性.2个月后动物体内细胞-支架复合体的大体观察和HE染色显示,BMSC种植到复合Ⅰ型胶原和rhBMP-2的PLGA生物支架上可构建骨组织.结论 BMSC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PLGA与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BMSC种植到复合Ⅰ型胶原和rhBMP-2的PLGA生物支架上后,在动物体内可构建组织工程骨.

  • 胃肠道外间质瘤

    作者:丁彦青;耿舰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软组织,且与肠壁及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间叶性肿瘤.该肿瘤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相似,主要有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基本结构,有诊断意义的抗体是CD117和CD34.可能来源于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预后较胃肠道间质瘤差.

  •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永红;王常勇;郭希民;段翠密;赵强;陈惠华

    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s)是一类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外不仅可分化为间质类细胞,而且可以分化为非间质细胞.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和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利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分离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与扩增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取第二代和第三代的MSCs,以含有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β-磷酸甘油、地塞米松的诱导培养基向成骨细胞诱导,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样改变,免疫组化技术显示其I型胶原染色阳性,ALP染色阳性,表明MSCs在体外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力.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

    作者:雷俊霞;朱美玲;郭振宇;赵东长;余伟华;温冠媚;张秀明;李艳;项鹏;李树浓

    为了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的影响,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外周血像检测、病理分析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①共移植后30天,MSC可在致死量照射的受者存活,并被发现受者胸腺、脾脏和骨髓;②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恢复;促进骨髓细胞数恢复及B淋巴系、巨核系分化增强;有利骨髓组织学的明显恢复发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可在受体的造血器官长期存在,MSC可明显促进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

1160 条记录 2/58 页 « 12345678...57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