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部多形性腺瘤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卫明;朱寿林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及小涎腺,临床上一般都属口腔颌面外科范畴,发生于鼻部的多形性腺瘤少见.我科1996~2006年共收治6例鼻部多形性腺瘤,现总结报道如下.

  • 1例颌下腺癌患者PICC置管致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作者:王群如;陈小平;陈蜀萍

    总结了1例颌下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致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包括分析DVT原因,采取心理护理、患肢局部护理和溶栓护理,正确选择封管药物和浓度,采用正压封管,加强观察、评估和出院指导.认为对PICC置管发生DVT的肿瘤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预防和精心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无注气内镜下小切口颌下腺切除术

    作者:罗小宁;黄晓明;卢星;郑亿庆

    目的 评价无注气内镜下小切口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颌下腺炎或颌下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采用内镜下小切口颌下腺切除术,切口位于下颌骨下缘1.5 cm,长度2~2.5 cm.结果 所有12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整切除颌下腺及肿物.术后病理:7例是混合瘤、4例是慢性颌下腺炎、1例颌下腺表皮样囊肿.手术时间50~80 min,平均为(63.8±9.1)min,术中出血10~40 mL,平均为(25.8±10.4)mL.没有手术并发症,无1例中转手术,术后仅遗留小切口疤痕,美容效果好.结论 内镜下小切口颌下腺切除术是可行的,操作相对简单,便于中转,术后美观好,为临床治疗颌下腺良性疾病提供一种新术式.

    关键词: 微创 内镜 颌下腺
  • 颌下异位胸腺伴局部淋巴结增生一例

    作者:浦征宇;潘永康;段光琦;张敏

    1病例资料患儿,女,4月,因发现左颌下无痛性肿块4月,且进行性增大入院.查体:心、肺、腹部体征阴性;左侧颌下触及约3.0cm×3.0cm大小肿块,质地柔软,边界不规整,无压痛,活动度小.彩超示左颌下实质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晰,甲状腺位置正常.CT检查示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外方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3Hu.胸片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诊断:左颌下实性肿块(性质待定).于全麻下行颈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颈动脉鞘与胸锁乳突肌之间,有完整的包膜,周围伴淋巴结肿大,予完整切除,肿块大小约2.0cm×3.0cm×3.5cm,黄色,质地偏硬.术后病理诊断:左颌下异位胸腺组织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彩超检查纵隔内有胸腺存在.

  • 内镜下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培新;吴创奇;伍新苗;刘及;谢飞虎;苏少武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经鼻插管全麻后,沿颌下腺导管开口至磨牙后区的下颌舌颌沟做弧形切口,内镜辅助下分别沿下颌下腺导管,切断与颌下腺有关的神经、血管、导管,将颌下腺切除.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切除颌下腺,1例出现暂时性舌体麻木,2周后恢复.无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舌下神经损伤,无其他并发症.颈部无瘢痕,美容效果好.结论 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内镜 超声刀 颌下腺
  • 颈部脂肪瘤累及颌下腺及腮腺1例

    作者:吴振恭;熊俊;褚汉启;陶雁玲;陈请国;罗蜜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左颌下肿块3年余收入院.患者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颌下肿块,约樱桃大小,间断性疼痛且反复发作,外院曾行相关抗炎对症处理(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体查: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触及2.5 cm×2.0 cm×1.5 cm大小肿块,质软,活动度尚可,无压痛,颈软.心肺腹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左侧颌下区稍低回声区性质待定;左颈部包块细胞学穿刺结果示镜下见脂肪细胞,脂滴;MRI平扫+增强示左侧颌下区腮腺内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灶,呈短T1长T2信号,抑脂系列呈低信号,内信号欠均匀,可见结片状低信号,病灶约5.9cm×2.7 cm×3.4 cm大小,局部向下跨过下颌角延伸至颈部,增强扫描病灶呈结片状强化,余双侧颈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灶及占位征象.

  • 颌下腺注射分泌表达Exendin-4的重组腺相关病毒治疗糖尿病大鼠

    作者:王俊红;问姣;白丹;郭永红

    目的:探讨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SG)重组双链腺相关病毒(double-stranded adeno-associated virus,dsAAV)表达Exendin-4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模型的机制.方法:对T2DM大鼠SG注射重组Exendin-4/dsAAV,于第2,4及8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胰岛素及α-淀粉酶表达,第8周行SG组织内胰岛素含量分析,胰腺切除后检测血糖及胰岛素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xendin-4和胰岛素的表达.结果:重组dsAAV治疗组可观察到SG腺体明显增大,胰岛素基因表达增加,α-淀粉酶变化不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xendin-4及胰岛素阳性;重组dsAAV治疗组胰腺切除后血糖较对照组低,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结论:重组dsAAV/Exendin-4不仅可以在SG细胞持续表达Exendin-4,而且可能诱导胰岛素表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不影响SG功能.

  • 不同剂量60 Co γ射线照射对大鼠颌下腺凋亡的影响

    作者:韦富贵;孙文忠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鼠颌下腺凋亡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1)正常对照组;(2)放疗7.5Gy组;(3)放疗15 Gy组;(4)放疗22.5 Gy组.放疗组大鼠给予一次性γ射线辐射,每只辐射量按分组设定的剂量(7.5、15、22.5 Cy)给予.对照组未予照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Caspase-3表达情况以及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放疗组P53与Caspase-3的表达增强.Tunel染色显示的细胞凋亡主要见于导管细胞,随着放疗剂量增加,凋亡愈明显.结论 60Co γ射线照射可引起大鼠颌下腺早期细胞凋亡.60Co γ射线(7.5、15、22.5 Gy)照射诱导的颌下腺细胞凋亡有剂量-效应关系.

  • 超声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1例

    作者:胡艳萍

    1 病例简介患者,男,48岁,左侧颌下腺区无痛性包块3年.临床检查:左侧颌下区5.5cm×3.0cm×2.5cm大小包块,质中等硬度,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淋巴结肿大,颌下腺导管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左颌下腺内探及类圆形低回声包块,大小4.5cm×2cm×1cm,低回声,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中央可见强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收缩期峰值速度约为13.6cm/s.RI:0.65.超声诊断: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可能性大.

  • 颌下腺恶性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张明东

    目的:探讨颌下腺恶性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恶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为单发.病灶大径1.4~5.0 cm,平均为3.2 cm.本组7例病例6例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1例T1WI中等稍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5例信号均匀,2例信号不均匀.3例伴有淋巴结肿大.结论:颌下腺恶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对颌下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经claudin-4调控颌下腺分泌的机制研究

    作者:向若兰;梅梅;丛馨;李静;丁冲;吴立玲;俞光岩

    目的:紧密连接是调控颌下腺分泌的重要途径,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经紧密连接分子claudin-4调控颌下腺分泌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AMPK激动剂AICAR刺激SMG-C6细胞,检测跨上皮电阻( TER)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分子表达的改变,免疫共沉淀检测claudin-4分子的磷酸化,免疫荧光观察claudin-4分子的分布。结果:用AICAR刺激SMG-C6细胞显著降低TER值,提示AMPK激活增加了SMG-C6细胞旁细胞通透性。 AICAR特异性诱导claudin-4分子从细胞膜向细胞浆转位。 AICAR刺激显著增强了SMG-C6细胞ERK磷酸化,使用ERK1/2抑制剂U0126和ERK1/2 siRNA后抑制了AICAR对TER的影响。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ICAR激活claudin-4丝氨酸199位点的磷酸化并且增加了claudin-4和occludin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AMPK激活后通过调节claudin-4分子的磷酸化及分布增加了SMG-C6细胞紧密连接的通透性,促进颌下腺的分泌,该作用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

  • 鼻咽癌调强放疗Ⅰb区剂量分析

    作者:黄利生;庄婷婷;伍方财;陈志坚;李东升

    目的:通过分析5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的TPS资料中Ⅰb区、颌下腺的剂量分布特点,为个体化制定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50例于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被纳入研究.收集所有患者IMRT计划的TPS数据,分析其Ⅰb区、颌下腺计划外受照射体积剂量特点.结果:50例TPS数据中双侧Ⅰb区平均体积为9.03 mm3±2.22 mm3,平均剂量达52.42 Gy±4.30 Gy,V30V 35、V40、V45、V50 V55、V60的百分比分别为99.4%、83.1%,94%、83.1%、64.3%、58.1%、35.5%、21.6%.双侧颌下腺平均体积为7.03 mm3±1.05 mm3,平均剂量为58.51 Gy±5.35 Gy,接受30 Gy、40 Gy、50 Gy、60 Gy的体积分别为100%、99.1%、89.7%、71.2%.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即使Ⅰb区不予预防照射,Ⅰb区和颌下腺均已接受较高的计划外照射.颌下腺的计划外剂量已经超出其功能保全剂量.

  •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增强CT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刘现伟;詹青;赵江民

    目的: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PAS)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对该区域此种类型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PA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128排双期增强CT影像学表现特征,对肿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CT密度、强化特点及CT值量化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2例颌下腺PAS病例中,左侧9例,右侧13例;位于颌下腺浅部者17例,跨浅、深部者2例,位于深部者3例;21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右侧多发.肿瘤大截面横径为1.0~4.7 cm,平均约为2.3 cm;大多呈类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肿块密度较均匀6例(6/22),不均匀16例(16/22)(16例可见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囊变区,其中3例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16例(16/22),稍低密度6例(6/22)(与同层咬肌密度相比较).所有肿瘤动脉期CT值约为(59.9±12.6)HU,静脉期病灶实性部分仍继续强化,CT值约为(71.1±13.5)HU.经统计分析,所有PAS中2例(2/22)病灶无强化,17例(17/22)病灶呈轻-中度强化,3例(3/22)病灶呈明显强化.所以,PAS的增强模式为:肿块实质部分大部分呈轻中度的渐进性强化.结论:PAS是颌下腺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常单侧发病,多位于颌下腺后下部的边缘带,大多呈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缘清晰,平扫密度多样,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及钙化区域,增强后肿瘤包膜显示清楚,肿瘤血供不丰富,大部分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的渐进性强化,具有一定的增强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该区域此类型肿瘤的诊断率.

  • 颌下腺移位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项认好;区爱武;梁晓敏;黎穗

    笔者报道需要放疗的25位鼻咽癌病人进行颌下腺移位术的手术配合,阐述物品准备及手术体位的特殊性,认为要掌握手术全过程才能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手术的质量.

  • 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严重干眼病的护理

    作者:肖惠明;胡穗曦;植翠明

    目的探讨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严重干眼病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8例严重干眼病患者行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术的术前、术后观察和护理.结果8例手术中有7例移植颌下腺成功,1例移植颌下腺萎缩.结论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保护移植的颌下腺、预防并发症发生,正确的出院指导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 颌下腺肌上皮癌CT诊断一例

    作者:章旭;田强;贺中云

    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又称恶性肌上皮瘤(malignant myoepithelioma,MME),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恶性肿瘤。WHO在1991年的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良恶性肌上皮瘤分别列入腺瘤类和癌类,并将肌上皮癌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1],肌上皮癌罕见,相对多见于腮腺,笔者现报道一例发生于颌下腺者。

  • 双侧颌下腺良性淋巴上皮病一例报告

    作者:万宇

    患者,男性,68岁,因“右颌下肿块8个月,左颌下肿块5个月,口干三个月”,于2014年2月23日收入我院。患者8个月前无意中下发现右侧颌下出现一黄豆粒大小肿块,无疼痛瘙痒等不适感觉,5个月前左侧颌下亦出现类似症状,且肿物逐渐增大,三个月前,患者自觉口干明显,现双侧颌下肿块均增大至鸡蛋大小。在外地医院做颈部彩超示:双侧颌下肿块性质待查。查体:双侧颌下区局限性隆起,皮肤无充血及破溃,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清楚,无触痛。口腔异味明显,口腔黏膜干燥,舌苔较厚,口内检查双侧腮腺导管开口外形正常,挤压腺体有清亮唾液溢出,双侧颌下腺导管口存在,未见明显分泌物流出,舌下区未见异常。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合诊双侧颌下区可触及肿块,右侧约5.0cm*4.0cm*3.0cm,左侧约4.0cm*3.0cm*2.0cm,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边界较清,活动度尚可,压痛不明显。双侧颌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

  • 黄芩中酚性甙类对小鼠颌下腺放射损伤防护的研究

    作者:冼超贵;王汉渝;利国威;刘甘泉;古模发;李晓君

    目的:探索黄芩中酚性甙类对小鼠颌下腺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黄芩水提液酸化保温(80℃)50min.滤去析出的黄芩酮类(FSBG),水溶液用经典分离得主要有效成分为酚性甙类沉淀物(I).用60Co3.5Gy一次全身照射NIH雌性小鼠,照前35~45min每鼠腹腔注射(I)1.2g/Kg,并设单纯放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放射后13~17d解剖小鼠取其颌下腺称重并作电镜切片比较各组差异.实验重复3次.结果:每次实验结果均显示照射前给小鼠腹腔注射(I)对放射引起的颌下腺损伤有显著防护作用,表现为颌下腺重量和单放组有显著差异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差异.结论:黄芩中酚性甙类对小鼠颌下腺的放射损伤有防护作用,并为黄芩在临床中应用于腮腺放射性损伤防护提供依据.

  • 颌下腺移位术防治鼻咽癌放疗后口干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建敏;赖仁发

    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放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以双侧面颈联合野为主的照射方案.放射线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涎腺受到射线损伤后会引起口腔干燥,其发生率接近100%[1],表现为口腔黏膜干裂、疼痛、溃疡、咀嚼吞咽困难、龋齿发生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2].学者们为防治放疗后口腔干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就其防治方式尤其是颌下腺移位术防治放疗后口干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后腺体外分泌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芳凝;白文忠;邓芳成;刘滨伟;刘博伟

    目的 研究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后颌下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方法 52例颌下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行颌下腺肿瘤和瘤周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即颌下腺部分切除术;B组患者行肿瘤和颌下腺腺体全切除术,即常规颌下腺良性肿瘤手术.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半年,分别检测2组患者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前2组患者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基本相等;术后1周、2周、1个月及半年,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A组明显高于B组,A组患者5 min内舌下区平均静息唾液分泌量于术后1周、2周、1个月及半年的顺序递增,术后半年唾液分泌量比术前稍有减少,而B组患者术后唾液分泌量约为术前一半.结论 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充分保留了颌下腺的外分泌功能,保留的颌下腺组织外分泌功能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恢复.

527 条记录 21/27 页 « 12...18192021222324...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