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奇霉素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崔国祯;周鹤峰;陈焕娴;李铭源

    目的 建立阿奇霉素诱导斑马鱼幼鱼心脏毒性的模型,为后续抗菌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受精后2d发育正常的斑马鱼胚胎作为模型,以不同浓度的阿奇霉素处理斑马鱼胚胎3d后,观察斑马鱼胚胎心脏形态并计算其心率和心搏量以评价斑马鱼胚胎心脏的功能.结果 0.3和1mm浓度的阿奇霉素作用3d后,可见斑马鱼胎心明显毒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斑马鱼胎心肿大,心率减慢和心搏量减小.结论 阿奇霉素对斑马鱼胎心有明显毒性作用,且与阿奇霉素的浓度正相关,该模型可以用于后续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的机理研究.

  • 淫羊藿苷减轻阿伐他汀诱导的斑马鱼颅内出血

    作者:李春梅

    目的 以转基因斑马鱼颅内出血为模型确证淫羊藿苷对颅内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30、100、300 μM的淫羊藿苷预处理转基因斑马鱼胚胎2h,更换培养液,添加1μM阿托伐他汀作用24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出血情况.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斑马鱼颅内出血较严重,淫羊藿苷3个剂量均可降低斑马鱼颅内出血情况,其中以100 μM和300 μM淫羊藿苷的作用较为显著.结论 淫羊藿苷预处理可减轻阿托伐他汀诱导的斑马鱼颅内出血.

  • 天麻药材及天麻素对斑马鱼行为学的比较试验

    作者:马佶;刘秋言;杨丽萍;杨玉琪;赵景云;马克坚

    目的 探讨天麻药材和天麻素在发挥镇静安神作用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天麻药材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斑马鱼行为学评价模型,设正常对照组、天麻药材组和天麻素组,进行天麻药材及天麻素对斑马鱼行为学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 160 min内,天麻药材组的斑马鱼游动距离(9716±113)cm和游动速度(1.01±0.01) cm/s均极显著低于天麻素组(分别为12254±109)cm和(1.27 ±0.01)cm/s;且随着时间增加,天麻药材组的单位时间段内的游动距离和游动速度持续低于天麻素组(P <0.001).结论 在同等天麻素剂量下,天麻药材对斑马鱼行为学影响优于天麻素,且天麻药材作用效果更持久,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 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作者:杨雨婷;何贝轩;彭成;张雪;卢俊宇;熊亮;何育霖;曹治兴

    目的: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研究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及心脏发育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斑马鱼胚胎模型,将其暴露于含有不同浓度(50、25、12.5、6、3、1.5mg·L-1)的木香及藏木香挥发油中培养96h,于24,48,72,96hpf观察斑马鱼胚胎发育形态,畸形率,24hpf摆尾率,48hpf心率及各时间点的死亡率.结果:24hpf,藏木香挥发油和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LC50分别为12.71、44.88mg·L-1;96hpf藏木香挥发油和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LC50分别为7.11、17.18mg·L-1.在6mg·L-96hpf藏木香挥发油胚胎发育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弯、心脏水肿、卵黄囊水肿;而相同浓度、相同剂量的木香挥发油则未监测到该现象.12mg·L-1藏木香挥发油可致斑马鱼摆尾次数和心率明显下降(P<0.01),木香挥发油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藏木香和木香挥发油对斑马鱼毒性大小:藏木香挥发油>木香挥发油.

  • 广藿香油及其主要成分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雨婷;何育霖;张雪;卢俊宇;李玉芝;何贝轩;彭成;曹治兴

    目的:观察和比较广藿香油及其主要成分广藿香醇、广藿香酮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方法:分别将发育10h 的胚胎置于梯度浓度的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中培养,于24h、48h、72h、96h 观察和统计各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畸形率、胚胎形态、摆尾次数和心率。结果:随作用时间延长,三种药物毒性表现越明显;24h 时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斑马鱼的 LD50分别为50.3、12.9mg/L,广藿香油组无明显致死现象;96h 时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斑马鱼胚胎的 LC50分别为21.22、12.863、11.76mg/L。对比12mg/L 浓度下三种药物的毒性,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在24h 时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止于体节期,96h 时表现为导致幼鱼脊柱侧弯,心脏肿大,卵黄囊肿大、摆尾次数和心率明显下降等现象;广藿香油在各时间点主要表现为延缓黑色素的生成和轻微的心脏毒性;对比结果表明,广藿香酮毒性明显。结论:广藿香油、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对斑马鱼均有胚胎发育毒性,毒性大小:广藿香酮>广藿香醇>广藿香油。

  •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三种中药成分的急性毒性

    作者:舒斌;韦英杰;张陆勇;江振洲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实验对象,观察3种中药有效成份雷公藤甲素、大黄素和苦参碱的急性毒性.方法:将药物添加到鱼只生活的水中为给药方式,观察给药后24h鱼只的死亡情况,以此为判断待测药物毒性大小的依据,并用Bliss法计算各药物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雷公藤甲素、苦参碱和大黄素对于斑马鱼的LC50值依次为5.02×10-3、113.2和1.18×103μg,/mL,毒性大小顺序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以斑马鱼作为初步评价药物毒性的模型可用于中药成分毒性的快速筛选和评价.

  • 发育早期暴露氟西汀对斑马鱼社交行为发展的影响

    作者:文竹;李强;杜亚松;郭宁

    目的 通过研究早期暴露于氟西汀的斑马鱼,探索氟西汀对斑马鱼五羟色胺系统及远期社交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氟西汀早期慢性处理斑马鱼(3-6dpf),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斑马鱼脑部的主要神经递质及部分代谢产物水平;用社交偏好实验评估斑马鱼社交行为的远期发展(30dpf).结果 随氟西汀剂量的增加,五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不断升高,而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3,4-二羟苯酰乙酸(DOPAC)在幼鱼(7dpf)脑内水平先增后减.在社交偏好实验结果中,对照组在毗邻鱼群的区域内总游动距离显著高于4μM组和8μM处理组(P均<0.01);游动时间的比较显示,对照组高于4μM组和8μM组(P均<0.05).结论 斑马鱼早期暴露于氟西汀,可能通过改变5-HT水平和功能,对神经发育过程产生持续作用,继而影响到其社交能力.

  • 孤独症谱系障碍斑马鱼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怡;刘春雪;徐秀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ASD生物学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动物模型作为一种高效基础研究工具,可用于ASD的病因、神经病理学及有效治疗的探索研究.斑马鱼动物模型因其体外受精,胚胎透光,且幼鱼能够实现病理过程的实时成像,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筛选和药物筛选的成本较低等特点,也使得斑马鱼成为近年热门的ASD动物模型.本文将就ASD研究中斑马鱼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方薇;曾静;王付利

    斑马鱼作为新型模式动物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在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已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斑马鱼具有容易获得,易于饲养,生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等特点,使其在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功能和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中已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模式动物斑马鱼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红景天甙对肝癌细胞增殖及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作者:朱亚杰;程朋;苏晓妹;刘桢;杨波;张涛

    目的:探讨红景天甙对鼠肝癌细胞(W256,H22,Hepa 1-6)增殖及对斑马鱼血管生成以及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生长及迁移的影响的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红景天甙作用下肝癌细胞(W256,H22,Hepa 1-6)的增殖情况.采用24hpf(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受精后小时)健康TG(VEGRR2/GFP)系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红景天甙与胚胎共同孵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背部节间血管(intersegmental vessels,ISV)生成数目.研究红景天甙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生长及迁移的影响.结果:红景天甙抑制肝癌细胞(W256,H22,Hepa 1-6)的增殖,并能有效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及抑制HUVEC的生长及迁移,且不显示明显细胞毒性.结论:红景天甙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能抑制血管生成,具有研究开发价值.

  • 菟丝子水提物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

    作者:王天晶;罗光浦;刘子君;杨柳

    目的 研究菟丝子水提物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方法 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的菟丝子水提物对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细胞形态、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的作用,及酪氨酸酶表达的情况.结果 菟丝子水提物可以降低斑马鱼胚胎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呈依赖性,2mg/mL菟丝子水提物与50μg/mL熊果苷作用相似,但对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并无明显影响.结论 菟丝子水提物可以作用于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抑制黑色素合成.

  • 斑马鱼骨发育特征及其在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许荣宸;段小红;张燕丽

    斑马鱼作为一种常用的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遗传学、药理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斑马鱼与人类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两者在骨发育的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斑马鱼进行人类骨骼疾病的研究.本文就斑马鱼骨骼系统发育特征及其在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斑马鱼模型用于药物抗肿瘤活性筛选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硕;姜文清;邝咏梅;徐文峰;金鹏飞

    目的 了解斑马鱼模型在药物抗肿瘤活性筛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科研人员在药物研发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归纳总结,对斑马鱼模型在药物抗肿瘤活性筛选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结果 抗肿瘤活性研究中斑马鱼模型的类型包括化学诱导致癌模型、基因突变模型、基因组改造模型和移植模型;斑马鱼模型可应用于天然产物、中药、化学药物以及中西药联用抗肿瘤活性的筛选中.结论 斑马鱼是一种用于研究脊椎动物胚胎学和发育遗传学的模式生物,与其他模型动物相比,在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斑马鱼模型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对该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抗肿瘤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修复中BDNF/TrkB的表达研究

    作者:赵厚德;崔春;刘春杰;胡程铭;申延琴

    目的 斑马鱼具有很强的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能力,如在脊髓完全横断的4~6周内即可恢复自由游泳能力,但是目前修复机制不明.本文旨在研究斑马鱼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receptor subtypeB,TrkB)的作用.方法 本文通过建立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斑马鱼脊髓中BDNF和TrkB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而用蛋白质电泳方法检测了脊髓损伤急性期和慢性恢复期斑马鱼脊髓中BDNF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斑马鱼脊髓组织BDNF和TrkB基因在损伤急性期(4 h)和修复早期(6d)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脊髓BDNF蛋白的表达在损伤急性期(24h)显著性降低(P<0.05),在神经修复期(15d)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 斑马鱼脊髓损伤后修复期局部存在着良好的神经再生微环境,从而可能促进轴突的再生长及运动能力的恢复.

  • 成年斑马鱼脊髓修复中脑内vegf基因的表达变化

    作者:张烨;谢琳;房萍;林金飞;张治华;申延琴

    目的 斑马鱼具有很强的脊髓损伤后修复的能力,但是目前机制尚不明确.为研究斑马鱼脊髓修复过程中大脑对脊髓的可能作用与影响,本文采用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检测了其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建立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及原位杂交技术,在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后4h、12 h、6d、11d检测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f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以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损伤急性期(4h、12 h)在脑内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而在神经修复期(6 d)脑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则呈现恢复趋势,在损伤后11d此基因出现显著性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 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后,短期内高表达vegf基因可能为修复中血管的再生提供有利的刺激与内环境,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和修复的逐渐完成,此基因则呈现恢复直至下降的趋势.

  • 斑马鱼软骨的发育过程

    作者:马林强;程庆丰

    软骨组织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体内,是生物体维持正常活动不可缺的组织类型。基于胚胎体外发育、易于基因改造等特点,斑马鱼已成为研究人类软骨的主要模型之一。了解斑马鱼软骨的发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这一模式生物研究临床疾病。本文回顾斑马鱼软骨的发育过程及其中的信号调控机制,为斑马鱼模型的运用提供线索。

  • 雷公藤多苷促进斑马鱼肝脏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实验研究

    作者:付晓春;沈小莉;李红群;朱家乐;蒋平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苷诱导斑马鱼肝脏损伤及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正常3 d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0.5%DMSO)、雷公藤多苷300、350、400、450和500μg/ml浓度处理组,每组30尾斑马鱼.雷公藤多苷处理斑马鱼直至120 hpf(3 dpf~5 dpf),观察记录每个实验组斑马鱼的死亡情况并计算死亡率,用Origin 8.0统计学软件绘制佳的"浓度-死亡率"效应曲线并分别计算雷公藤多苷对斑马鱼的MNLC和LC10.另随机选取正常3 dpf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8 mM)组、雷公藤多苷片42.5、128和383μg/ml浓度组,每组60尾斑马鱼.药物处理48 h后,每组随机选取30条斑马鱼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固定后将斑马鱼转移到70%乙醇中,进行脱水、包埋、切片、HE染色和封片,在显微镜下对染色后的斑马鱼切片进行肝脏病理学分析;在雷公藤多苷处理48 h后,每组随机取30尾斑马鱼收集并处理检测样本,检测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雷公藤多苷对斑马鱼的MNLC为383μg/ml,LC10为417μg/ml.HE染色结果提示:对乙酰氨基酚对斑马鱼有明显肝毒性,随着雷公藤多苷片浓度增加,斑马鱼肝脏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增大.对乙酰氨基酚组、雷公藤多苷片42.5、128和383μg/ml浓度组的斑马鱼体内CAT、SOD活力以及MD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公藤多苷可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促进斑马鱼的肝损伤.

  • 斑马鱼在人类疾病及药物筛选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作者:刘重斌;陈露;郭贺杰;王瑞;丁启峰

    人类疾病及临床药物筛选大多采用鼠类动物来建模。目前,低等脊椎动物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已获得极大的关注。斑马鱼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在基因和器官系统上与人类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强繁殖力,体外受精,基因易于操作以及整个成年早期身体透明等。本文就近10年来人类疾病及药物筛选中有关斑马鱼研究的四个领域展开讨论。这些领域分别是:①伤口愈合/修复;②胃肠道疾病;③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④遗传性疾病和药物筛选。

  • 斑马鱼模型及其在血管生成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

    作者:冯康虎;方鹏飞;张文贤;韩立文

    斑马鱼基因与人类高度相似,其模式生物正广泛应用到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多项研究以及新型药物的筛选中,就目前斑马鱼模型及其在血管生成抑制剂筛选中的应用状况进行阐述。

  • 斑马鱼模式动物在神经功能环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思杰;彭刚

    斑马鱼是发育、遗传以及药物发现研究中常用的模式动物.作为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系统之一,斑马鱼与人类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中枢神经系统也与哺乳动物相似.近来,斑马鱼在神经科学研究以及生理心理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者们对斑马鱼幼鱼及成鱼的行为表现及行为发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基于斑马鱼模式动物的特点及优势,遗传突变和药物筛选在对动物行为表现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578 条记录 28/29 页 « 12...21222324252627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