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上海市公立幼儿园4~6岁儿童孤独谱系障碍现况调查

    作者:姜凌霄;李改智;郝丽丽;郭润蒲;杨曹骅;杜亚松

    目的 了解上海市公立幼儿园4~6岁儿童中孤独谱系障碍(ASD)的患病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松江区与徐汇区为代表,以普查方式,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社会交往问卷、高功能ASD筛查问卷,对调查区域的公立幼儿园中所有10 385名4~6岁儿童进行筛查,对筛查阳性者采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与DSM-5进行诊断.结果 在9 665份有效问卷中,共9名患儿确诊为ASD,男女性别比为8:1,时点患病率为0.93‰,ADI-R评估结果与DSM-5的诊断一致.其中2名患儿没有就诊记录,“语言”相关问题为家长选择就医的首要主诉,“社会交往质的障碍”为确诊患儿显著的症状.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孤独谱系障碍的时点患病率较低,可能与一些患儿未入园有关.

  • 针灸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郝贵峰;唐茂芹;庄惠娟;张俊;戴守平;李晓东

    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尚无明显有效针对性治疗方法.近年来部分中医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作为一种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疗法,对提高AS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言语运用能力及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等有效.文章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ASD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 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肖舟;柯晓燕;邱婷;肖湘;肖婷;梁凤晶;邹冰;方慧;储康康

    目的:对比分析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与发育迟缓(DD)儿童的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方法:对6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TR)诊断标准的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病例组)和35例年龄、性别、智商与之相匹配的发育障碍儿童(对照组)进行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法比较两组全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胼胝体、后侧扣带、边缘叶、左侧颞下区、左侧颞中区、布罗德曼8区、右侧眶额叶下部、右侧额中区、右侧额上区等处白质各向异性值显著增大(P<0.001,k≥10).结论:与DD儿童相比,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呈现出多处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且与青少年期、成年期患者的异常形式有差异.

  • 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突显网络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储康康;梁凤晶;肖湘;肖舟;肖朝勇;邹冰;沈继英;邱婷;方慧

    目的:探讨2~3岁孤独谱系障碍(ASD)与发育迟缓(DD)儿童突显网络的结构差异.方法:对46名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TR)诊断标准的ASD和39例年龄、性别及发育商匹配的DD儿童(对照组)进行磁共振(MRI)扫描,比较两组前扣带回、岛叶灰质体积和皮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前扣带回与岛叶灰质体积的相关性.使用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以及沟通及象征行为量表/发展概况表(CSBS-DP)评估两组儿童的临床症状,分析ASD临床症状与脑结构体积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D组左侧岛叶灰质体积、左尾部及左喙部扣带区灰质体积增大(均P <0.05).两组儿童的前扣带回和岛叶皮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年龄和全脑体积为协变量后ASD组左侧岛叶灰质体积[(7.1±0.6) cm3 vs.(6.7±0.8)cm3]、左尾部扣带区灰质体积[(1.9±0.4) cm3vs.(1.7±0.4) cm3]及左喙部扣带区灰质体积[(2.7±0.5) cm3 vs.(2.3±0.6) cm3]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I-R及CSBS-DP评分与体积的相关分析表明,对照组“用物”分项的评分与右侧岛叶灰质体积(r =0.38,P<0.05)呈正相关,其他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智能匹配的发育迟缓儿童相比孤独谱系障碍儿童突显网络的重要节点可能存在体积异常.

  • 孤独谱系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患病研究综述

    作者:蔡佳;梁素改;胡霄;黄颐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 ASD 常见的共患病之一。本文回顾了 ASD 共患ADHD 的评估工具及临床(患病率、临床特点、治疗与干预)和基础(影像学、遗传学、神经心理学及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提示 ASD 共患 ADHD 患者在诊疗及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结论不一致,且大部分的研究所针对的研究对象都是智商正常的儿童,故该研究方向还需进一步扩大到 ASD 成人患者和智商低下的儿童患者并在诊疗及影像学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孤独谱系障碍患儿情绪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肖运华;曾海辉;苏文婷;杨小琴;曾侠一;罗秋燕

    目的:对比分析孤独谱系障碍(ASD)与正常儿童(TD)两组儿童情绪能力特征,并探讨其情绪能力特征与其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Ⅴ)诊断标准的ASD患儿和30例年龄、性别及智商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使用3-6岁儿童情绪能力量表评定两组儿童的情绪能力,并使用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测试情绪识别能力.结果:两组儿童对情绪觉察辨识、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情绪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情绪察觉辨识、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与智商、表情识别正确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儿童情绪能力与其年龄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与正常儿童相比,ASD患儿情绪察觉辨识、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情绪能力较低,且其智力水平、对表情识别能力可正向预测其情绪能力.

  • 青少年孤独谱系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曹晓华;张爱霞;刘志芬;杨春霞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及不同维度静息态fMRI指标,探讨青少年孤独谱系障碍(ASD)患者的脑功能特点.方法 依据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6例ASD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静息状态大脑磁共振扫描,计算每名受试者的局部一致性(ReHo)及低频波动振幅(ALFF),通过双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以AlphaSim程序进行多重比较校正,以校正前P<0.05、体素范围k≥85(对应团块体积≥2295 mm3)、校正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标准对应双样本t检验结果统计量t的绝对值|t|≥2.024.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ASD患者在左侧前额叶下部[眶额回(t=-5.034)、额下回(t=-4.234)]、左侧顶下小叶(t=-3.426)、左侧颢下回/梭状回(t=-3.868)、左侧小脑后叶(t=-4.555)ReHo值降低,在右侧辅助运动区/额叶内侧回(t=4.113)、右侧颞上回/角回(t=3.241)ReHo值升高;在左侧舌回(t=-3.988)、左侧顶下小叶(t=-3.320)ALFF值降低,在左侧岛叶(t=4.604)、右侧扣带回/额叶内侧回(t=4.636)ALFF值升高.结论 ASD患者存在静息状态额-顶叶皮层为主的区域功能低下,默认网络脑区及岛叶功能异常升高;默认网络脑区及下顶叶表现为功能整合、功能分离两种脑功能维度指标的异常,提示其在AS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 孤独症儿童的睡眠障碍与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新贤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孤独症儿童是否会因为睡眠质量差而使白天的行为问题加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目前的治疗指南只注重改善患儿的行为问题,但没有重视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尤其低功能的孤独症儿童更容易表现出严重的睡眠和行为问题。通过观察孤独症患者的睡眠状态可以更好地了解孤独症患者的行为问题,也可以更好地制定干预的目标和计划。治疗孤独症的睡眠问题有可能会改善孤独症患者白天的行为问题。该综述的结论来自于有限的研究,尚需要更多领域深入的研究。

  • 高频经颅磁刺激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疗效及家属心理韧性分析

    作者:陈佳佳;耿香菊;吴英英;高超

    目的:探讨高频经颅磁刺激(TMS)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疗效及对社交行为、刻板行为及家属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20例已确诊的ASD患儿.根据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TMS治疗.比较两患儿治疗后临床康复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社交行为、刻板行为和家属心理韧性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心理韧性量表(RS)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社交障碍行为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刻板行为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MS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SD患儿能够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增强家属的心理韧性,减少患儿社交障碍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患儿刻板行为的发生概率.

  • 孤独症治疗的伦理问题讨论

    作者:周征兵;方慧;柯晓燕

    1943年Kanner医生诊断了第一例孤独症,7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孤独症发病率的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也在改变和提高,近年来一些孤独症患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出神经系统多样性概念,拒绝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那么孤独症是一种疾病还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差异?是应该寻求治愈它、消灭它,还是应该尊重它的存在、把它看作神经系统多样性的一部分?本文分别从孤独症患者、家长和医疗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讨论他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差异和对治疗效果的预期,并探讨医疗工作者如何在孤独症诊疗过程中做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 30个月龄前后孤独谱系障碍患儿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靳彦琴;姚梅玲;段桂琴;王亚哲;祝秀梅

    目的:观察年龄在30个月前后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儿童心理行为中心治疗的孤独症患儿12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Ⅰ组为年龄≤30个月患儿,Ⅱ组为年龄>30个月患儿,进行1年的综合康复治疗.结果:两组经过1年训练后其孤独症教育评估综合发展(PEP)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婴幼儿-初中生生活能力评定量表(S-M)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Ⅰ组与Ⅱ组相比PEP增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量表减分率、S-M量表增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孤独谱系障碍患儿接受治疗的年龄越小,其核心症状改善得越好,生活能力提高得越快.

  • 孤独谱系障碍研究中斑马鱼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文竹;杜亚松;李强

    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系列症状复杂的遗传环境共作用致病的神经发育疾病。近年来,斑马鱼逐渐成为研究神经发育性疾病的一种受欢迎的模式生物。斑马鱼有明确的社会群聚习性(shoaling )和高级认知功能,且和人类的遗传物质高度同源,可利用遗传学工具对斑马鱼基因组进行编辑,构建ASD基因相关的遗传模型。斑马鱼对神经精神类药物和毒物具有高度敏感性,是研究ASD相关药物筛选和构建环境因素作用的良好模型。通过明确的行为学范式和游动参数记录能对以上模型的ASD相关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现将从ASD相关的斑马鱼模型构建、行为学范式、药物筛选3方面做简要综述。

  • 儿童孤独谱系障碍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王文强

    从1943 年Kanner 医生第一次描述儿童孤独症以来,人们对孤独症的认识已经走过了70 余年的历程,有关孤独症的知识逐渐普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诊治研究前所未有的活跃,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孤独谱系障碍视听加工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概述

    作者:叶家涛;王文强;陈顺森

    以感官为基础的非典型行为是孤独谱系障碍(ASD)的一个普遍特征,其中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异常为常见.现通过对ASD患者听觉、视觉刺激神经电生理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探讨ASD视听感觉加工的神经基础,希望为AS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新的证据.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孤独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新宇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产生感应电流,进而改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影响大脑代谢状况及神经元活动的生物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康复当中.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以持久的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损害为主要特征,伴有重复和刻板行为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常起病于童年早期.现着重介绍rTMS在ASD的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 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的感觉特征

    作者:李改智;王文强

    目的 使用中文版儿童感觉剖析量表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感觉特点.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感觉剖析量表对66例ASD患儿和66名健康发育儿童进行评定,由监护人完成.分析孤独症患儿与健康儿童在感觉方面的差异.结果 除感觉剖析量表的口腔感觉处理和影响活动水平的运动的调节部分外,ASD患儿在其他部分及全量表的得分均与健康儿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除口腔感觉处理和影响活动水平的运动的调节外,ASD患儿的各项感觉特征与健康发育儿童均存在一定差异.中文版儿童感觉剖析量表对区别ASD患儿与健康发育儿童有一定的鉴别力.

  • 孤独谱系障碍诊治新进展

    作者:吴为阁;王文强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 AS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时期 ,主要表现为语言发育障碍、社交技能缺陷、重复刻板的动作以及狭隘的兴趣等.ASD的病因复杂 ,发病机制不明 ,临床表现多样[1] ,且致残性极高.2015年6月4日国家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将儿童自闭症防治列为重点工作.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 ,是早期检测识别、有效干预治疗[2]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关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化,尤其是近年来在大量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的进展下日臻完善[3].对 ASD患者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重要的是教育训练和心理行为治疗[4] ,目的是矫正异常行为 ,消除睡眠障碍 ,控制冲动、自伤等症状.随着现代神经免疫、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电生理等学科的发展 ,为ASD的治疗研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现就近年国内外关于ASD的研究 ,从诊断和生物医学干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 上海市松江区幼儿孤独谱系障碍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作者:陆爱军;王永飞;姜凌霄;王永强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公立幼儿园孤独谱系障碍(ASD)的流行现况.方法 以上海市松江区教育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33所公立幼儿园的幼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和社会交往问卷进行筛查,对于筛查阳性者由儿少精神科医生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进行诊断.结果 共5704名儿童接受筛查,平均年龄(5.3±0.7)岁,其中男性2920名(51.2%),女性2784名(48.8%).6名儿童被诊断为ASD,男女比为5:1,时点患病率为1.05‰,年龄4.1~6.1岁,平均5.0岁.3名患儿的孕期及出生时存在高危因素.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公立幼儿园ASD患病率低于国内外报道,孕期保健应重视相关高危因素.

  • 伴与不伴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孤独谱系障碍患儿听觉统合训练的疗效比较

    作者:周洋;陈一心;黄懿钖

    目的:探究听觉统合训练(AIT)对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的疗效,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正常与否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90例年龄2~6岁首诊的ASD患儿,以BAEP检测结果分为BAEP异常组(60例)及BAEP正常组(30例),并均给予AIT治疗,每日2次,20次(10 d)为1疗程;BAEP异常组每疗程结束后复查BAEP,直至检测结果恢复正常或不再有明显变化.BAEP正常组患者接受2疗程AIT.治疗前及每疗程结束后对入组者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 结果:BAEP异常组患儿平均接受AIT(2.2 ±0.7)个疗程,其中32例(53%)BAEP恢复正常;BAEP异常组治疗前后CARS总分差值(4.3±3.5)及ATEC的语言因子分差值(4.2±2.4)、感知觉因子分差值(1.4±3.4)、行为因子分差值(1.7±4.7)显著高于BAEP正常组[(2.4±3.0),(1.0±2.2),(1.1±5.4),(0.8±7.0);F=66.583,F=89.562,F=6.635,F=4.131;P均<0.05]. 结论:AIT能够改善部分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脑于听觉传导通路功能,对于BAEP异常的ASD患儿效果更显著.

  • 2~3岁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尾状核体积与重复刻板行为的关系

    作者:邱婷;钱璐;肖湘;肖运华;肖婷;肖朝勇;邹冰;方慧;储康康;张久平;柯晓燕

    目的:对比2~3岁孤独谱系障碍(ASD)与发育迟缓(DD)儿童尾状核体积的差异,并探讨尾状核体积与重复刻板行为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使用 ITK-SNAP 软件分别计算并比较66例 ASD儿童(ASD 组)和36例年龄、性别、智商与之相匹配的 DD 儿童(DD 组)的尾状核体积,并与由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所得重复刻板行为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SD 组尾状核左侧(P =0.002)、右侧( P ﹤0.001)以及总体积( P =0.001)较 DD 组显著增大;尾状核左侧( r =0.329,P =0.004)、总体积(r =0.317,P =0.013)与 ADI-R 低水平重复刻板行为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2~3岁的 ASD 儿童已表现出尾状核体积的异常增大,且与低水平的重复刻板行为有相关。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