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的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

    作者:常光其;王深明;李晓曦;胡作军;姚陈;殷恒讳

    目的总结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在DSA监控下,通过一侧或双侧股动脉入路将多枚带膜支架植入主髂动脉,一期或分期封闭这些部位的多个撕裂口.结果从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有8例患者接受了一期或分期血管腔内治疗,其中5个撕裂口者1例,4个撕裂口者2例,3个撕裂口者2例,2个撕裂口者3例.降主动脉撕裂口11个,腹主动脉撕裂口11个,髂动脉撕裂口4个.一期血管腔内治疗6例,分期腔内治疗2例.共植入带膜支架23枚,其中直管型20枚,分叉型3枚.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6、12及24个月CT或MRA复查显示夹层均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发生,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血管腔内多枚带膜支架一期或分期植入治疗多撕裂口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可行,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冯翔;赵君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4年2月间施行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均在DSA监视下完成.其中28例出现导丝进入真腔困难,4例出现导丝误入假腔再入真腔.术中使用的进入真腔的方法有:导管沿途造影法,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导丝上下贯通法.结果导管沿途造影法应用于32例患者,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应用于12例患者,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应用于10例患者,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应用于28例患者,导丝上下贯通法应用于2例患者.3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真腔,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裂口.结论导丝进入真腔困难及误入假腔,会导致手术失败及支架型人造血管误放假腔的灾难性后果.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作者:王深明;常光其;李晓曦;吴壮宏;李松奇;胡作军;杨建勇;陈伟;庄文权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 结果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 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 结论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作者:景在平;冯翔;包俊敏;赵志青;赵珺;陆清声;曲乐丰;叶必远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 结果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 无症状主动脉夹层的诊治

    作者:袁链;张小明;沈晨阳;张学民;李伟

    目的 探讨无症状主动脉夹层的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无症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 2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的A型夹层及6例接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B型夹层效果良好,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至今生存良好.2例接受保守治疗的B型夹层患者1例尚健在,1例随访期间发生猝死,考虑死于主动脉破裂.结论 无症状主动脉夹层发病隐匿,极易发生漏诊及误诊,临床上应保持高度警惕.无症状主动脉夹层同样易发生再夹层及瘤样扩张,同样有破裂危险,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覆膜支架腔内修补是治疗B型无症状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针对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分型的探讨

    作者:景在平;梅志军

    长期以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由DeBakey[1]和Stanford[2]两个分型指导.这两个分型均基于传统开放手术设计,着重描述夹层撕裂范围.近年来,以封闭裂口为主要目标的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在腔内隔绝术的评估过程中,需要着重了解裂口的位置、数量以及裂口与主动脉重要分支的关系,但这些信息在两个传统分型中都没有得到体现.基于实践需要,我们提出了针对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3N3V"分型法.

  • 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进展

    作者:刘维永;张卫达

    胸腹主动脉瘤(TAAA)包括B型主动脉夹层(B-AD),由于病变范围广,病情进展快,加上病理部位特殊,给外科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手术中大出血、休克、心搏骤停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常见的致死原因;截瘫和肾衰又是灾难性手术并发症,迄今仍然是一种挑战性手术.根据近年来美国等8个大组(>100例/组)对3443例TAAA手术治疗报道[1-8],手术生存率大都在90%以上,并据不完全统计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0%~80%) 和46%(35%~57%),住院死亡率平均下降至6.8%(4.4%~9.4%),个别组内亦有高达14.6%者.截瘫发生率已降至5.2%(2.4~8.9%).此外,应用血管内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术亦有了很大发展[9].下面仅重点对手术适应证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有关脊髓和内脏保护进展加以综述和评价.

  • 腔内隔绝术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度腹主动脉瘤的效果

    作者:张瑞鹏;戴毅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 (EVAR) 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瘤颈扭曲大于60°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采用EVAR治疗的3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的3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血压、心率变化、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分.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以及血肌酐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治疗瘤颈扭曲大于60°腹主动脉瘤的过程中,EVER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应当加强推广应用.

  • 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行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

    作者: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朱旭成;曹洁

    目的 初步评价在颅内血管迂曲情况下,采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至目标位置,实施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Willis覆膜支架,对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和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进行动脉腔内隔绝血管重建术.由于患者血管迂曲,采用Navien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支架到位,即在同轴导管系统下,先将5 F Navien中间导管头端越过病变部位,然后将Willis支架在中间导管内输送至病变部位,再回撤中间导管,Willis支架即可定位在病变血管段.结果 (1)2例术中Willis支架均顺利到位,球囊扩张后释放.1例TCCF因为支架在海绵窦近端弯曲处,回撤球囊支架略有移位,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略有对比剂内漏.对另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即刻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不显影.(2)2例患者在术后1、3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显示血管重建良好.支架置入后1个月随访TCCF患者,突眼及杂音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头痛症状消失,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明显缓解.结论 在迂曲颅内动脉使用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输送Willis覆膜支架到位,具有辅助作用,较传统颅内动脉腔内隔绝技术初显优势.

  • 传统手术与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术期处理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美英;张富军;马宇;周宁;倪文;景在平

    通过传统手术和腔内隔绝术两种术式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术期处理的对比研究,发现:①前者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明显多于后者;②前者手术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日明显长于后者;③前者术中需要行单肺通气和左心转流等辅助技术,操作复杂,后者在支架放置过程中要求对血压进行快速调控;④术后两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总数上升的情况相似.说明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多种移植物应用体会

    作者:赵珺;景在平

    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是近年出现的针对动脉扩张性疾病的微创疗法.1994年美国的Dake首先报道了应用自制的移植物治疗2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我国1998年由景在平率先进行了胸主动脉瘤及夹层主动脉瘤的EVGE.EVGE的广泛开展促进了腔内隔绝系统的研究,国际上出现了许多结构各异、特色不同的移植物,现将我们的体会报告如下.

  •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瘤腔压

    作者:陆清声;景在平;冯翔;赵珺

    本文通过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后动脉瘤腔内动脉压的测量,评估术后动脉瘤壁所受负荷的减轻程度,并进一步讨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成功标准.

  • 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作者:吴建秋;景在平

    为探讨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对经历了成功的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移植物为Z型记忆合金支架与涤纶人工血管复合体)的38例腹主动脉瘤、29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后都进行体温(T)、外周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监测,体温超过38.5℃者进行了常见的术后感染源等检测.结果发现,所有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发热、WBC增高及血小板减少,1~2周后基本恢复正常,全身未检测到任何感染源;术后1~6月均无移植物感染或出血、血栓栓塞等表现.短期随访结果表明,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发热、WBC增多以及血小板减少为一类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 Stanford B 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预防①

    作者:景在平;冯翔

    胸降主动脉重建手术问世近半个世纪,虽历经不断改进,手术死亡率不断下降,但迄今仍无法完全避免脊髓缺血损伤造成术后截瘫这一严重并发症,综合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10%.近年来,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治疗因安全、微创得以迅速推广.目前虽未见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报道,但因其同样可能造成脊髓缺血损伤,故理论上该术式并未完全避免术后截瘫发生的可能.本文从理论上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截瘫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途径.

  • 腔内隔绝术的命名

    作者:景在平;赵珺

    随着"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方法在国内外的迅速推广应用,出现了同一术式多种命名的情形,易使读者产生概念混乱,对深入研究此项新技术也产生一定影响.为此,以"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移植物”等为先导词共调阅了1995~1998年MEDLINE光盘有关文献461篇.来源为<腔内血管外科杂志>(J Endovasc Surg,现改名为<腔内治疗学杂志J Eendovascular Therapy>)、<血管外科杂志>(J Vasc Surg)、<欧洲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杂志>(Eur J Vasc Endovasc Surg)、<心血管外科杂志>(Cardiovasc Surg)等,分别为国际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协会、国际血管外科协会、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及欧洲腔内血管外科协会、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的官方杂志.对该技术命名方式总结如下:

  •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治疗①

    作者:刘绪舜;景在平;黄晟;包俊敏;赵志青;冯翔;赵珺;冯睿;陆清声

    为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GE)后内漏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作者总结分析了38例腔内隔绝术并发内漏的诊治体会.38例腔内隔绝术中共4例并发内漏,其中Ⅰ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1例,Ⅲ型内漏1例;1例中转传统手术,其余3例在观察中.DSA是术中发现内漏的有效手段,球囊扩张法、支架法、移植物法和栓堵法是治疗内漏的有效方法.

  •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①

    作者:冯翔;景在平

    为探讨腹主动脉瘤术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97年3月~2000年1月间施行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0例,其中30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双侧组),10例保留单侧髂内动脉或移植物远端固定于双侧髂外动脉、手术重建单侧髂内动脉(单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肠道并发症.两组患者中仅双侧组1例于术后第28天始出现持续性中下腹隐痛,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经CTA发现术后继发双侧髂内动脉闭塞,经扩血管、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等保守治疗缓解;其余患者除并发其他并发症的3例外,均于术后第二天恢复普食及排气排便.提示腔内隔绝术中保留单侧髂内动脉可避免术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继发于术后双侧髂内动脉阻塞的慢性缺血性结肠炎,在肠镜随访观察下进行有效的保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

  •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迟发肾动脉闭塞1例报告

    作者:冯翔;景在平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迟发性肾动脉闭塞是该术式比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本单位1997年3月~2000年4月共施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52例[1],其中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右肾动脉闭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评估①

    作者:赵珺;景在平;赵志青;包俊敏;冯翔;冯睿

    32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了腔内隔绝术,术中发现内漏4例,即时腔内方式治愈3例,自愈1例;术后迟发型内漏1例.内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中DSA及术后螺旋CT是发现内漏的有效方法;发生内漏后主张尽快以腔内方式治疗;小量内漏可自愈;迟发型内漏的治疗及转归有待继续讨论.

  •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微创腔内治疗

    作者:包俊敏;景在平;赵志青;赵珺;冯翔;陆清声

    为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原则,回顾了1998年至2000年对3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实施的微创腔内隔绝术(即经股动脉将支架-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移植物均为直型,长度95~130mm,口径28 ~40mm.手术操作成功率100%.术后死亡1例,其余无心、肺、肾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说明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为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549 条记录 5/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