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性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冯增斌;张潮满;张志民;刘志伟;房大广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患者经降压、止痛等术前准备后(发病2周内)在全麻下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5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出现Ⅰ型内漏1例,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胸痛全部缓解,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哲;赵惠敏;王丽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患者中各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FTS护理).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焦虑抑郁、血压达标、下床活动和住院时间、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的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24 h、出院时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达标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TS管理可降低EVAR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降低术后1周并发症发生率.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手术护理与配合

    作者:左玉琴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手术护理与配合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接收的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手术,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做好整个手术期间的配合工作,分析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生存,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手术结束后经过(2.4±0.1)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手术应高度重视临床护理以及不同科室的配合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 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的护理

    作者:施敏

    目的 总结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护理干预措施,探讨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患者28例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干预重点,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全部28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及完善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支架置入成功,术后2周影像学检查显示腹主动脉瘤体积无增大,且无一例出现支架移位、主动脉栓塞及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住院时间5~11 d,平均住院时间为7.8 d.结论 科学系统的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后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探讨

    作者:林梅香;申源生;陈建红

    目的 总结我院自2006年5月到2009年5月期间共1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14例行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进行全面细心的护理.结果 该14例患者取得人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隔绝术的护理

    作者:张丽颜;廖凤颜;张军梅;黎桂梅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治疗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4例Ⅲ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治疗,术前给患者全面护理评估,严密监护,术前、术中、术后做好心理护理,研究制定整体护理计划,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结果 4例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临床对症处理,控制血压,适时选择介入手术治疗,过程顺利,均手术成功,疗效显著,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 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介入手术及积极有效治疗,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医生,迅速有效处理,减轻治疗的副反应,减少并发症.通过临床整体护理计划,措施落实,是提高术后患者治愈的关健.

  • 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 Ⅲ型动脉瘤疗效分析

    作者:骆志玲;张云红;刘红明;顾云;潘家华;喻卓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8例,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其中2例为DeBakey Ⅲ a型,6例为DeBakey Ⅲ b型).结果 8例均成功行血管腔内隔绝术,出现Ⅰ型内漏4例,经球囊扩张后2例内漏消失,2例仍有少量内漏.进行22~36个月的临床随访.1例于术后23个月死于颅内出血,余7例均存活.结论 血管腔内置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美珍;吴美华;余茂生;周云英;丘赟;李林峰

    目的 比较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和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的16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穿刺组手术时间[(125.00±20.56)min比(80.00± 16.48) min,P<0.05]、下肢制动时间[(20.0±1.8)h比(5.4±1.2)h,P<0.05]、术后住院时间[(12.47±2.60)d比(7.63± 1.90)d,P<0.05]明显少于血管切开入路组,但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2±2.82)万元比(13.09±2.04)万元,P>0.05].全穿刺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如血肿、渗血显著减少,而感染、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EVAR术优于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并且不增加住院总费用.

  • 影响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因素分析

    作者:魏敬飞;苏晞;宋丹;彭剑;鄢华;汪敏;鲁锦国;张存泰

    目的 探讨影响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2例,按腔内隔绝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81例)及无并发症组(211例),术后半年、1年、2年随访,观察患者近、中期全因死亡.结果 292例均获临床成功,院内总死亡率1.7%.并发症组院内死亡率为6.3%,无并发症组院内死亡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平均随访23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内总死亡率为5.6%,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死亡率分别为10.3%和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中,术前升主动脉大直径(HR=3.651,95%CI 1.304~10.220,P=0.014)和降主动脉大直径(HR=1.528,95% CI 1.237~1.886,P=0.001)为患者2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近中期死亡风险增加.术前升主动脉大直径及降主动脉直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近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效果

    作者:韩啸;宋来春;符竣;杨建国;卢宏彪

    目的 总结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68例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转流或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加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平均年龄(45.5±10.5)岁,合并高血压66例、糖尿病16例、肾功能不全2例.结果 68例患者均在全麻醉下行转流加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平均转流手术时间(80.3±15.8)min,平均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手术时间(14.5±5.7)min,平均住院时间(12.8±4.2)d.术后早期伤口渗血5例,均行探查止血.1例术前肾功能不全者,术后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开腹探查,小肠大部分坏死,无法手术,家属放弃治疗.余无住院死亡病例.随访6~70个月,3例死亡,其中1例为心源性死亡,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1例术后3年,因胸痛复查CTA提示Ⅱ型内漏,予药物治疗.结论 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创伤小,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近中期结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

    作者:肖亦敏;肖明第;张小飞;梁亮

    目的 总结12 例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经验,评估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4 月至2012 年10 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12 例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 例,女性7 例,年龄18~56(34.2±13.5)岁.动脉导管肺动脉侧直径(19.2±4.5)mm,肺动脉收缩压(92.4±5.8)mm Hg,使用支架直径(34.8±3.0)mm.术后随访(17.8±10.5)个月.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11 例动脉导管完全封闭,1 例术中预留5 mm 残余分流.随访显示11 例动脉导管完全封闭,肺动脉压明显下降,1 例残余分流为双向分流.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国产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筠;张总刚;唐和年;郭永忠;郭盛;马中原;阿依别克

    目的 总结评价国产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DebaKeyⅢ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 37例患者全麻下均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共使用40个血管支架,术中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3例术中出现明显的内漏,再置入1枚短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因置入支架后血压下降,急诊行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15 d痊愈出院.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复查螺旋CT或64排CT,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未发现内漏、瘤体扩大及支架移位.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术后恢复较好,尤为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及亚急性或慢性期的患者.

  •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肾功能的研究

    作者:张立;伍湘伊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40例在全身麻醉和控制性降压下施行经股动脉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术.麻醉采用异丙酚和芬太尼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持续监测心电图,连续挠动脉测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硝酸甘油控制术中收缩压在90~1 20mmHg,在释放支架时将收缩压控制在70~90mmHg.术毕及时建立术后镇痛.抽血化验动态监测术前和术后5天内肾功能.结果 Bun和Ua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术后5天内患者肾功能各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4天内肾功能指标Cera与术前肾功能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控制性降压易实施,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哲学思考

    作者:何昊

    本文通过对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现状的哲学分析,阐述了目前微创治疗大血管疾病的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一一用哲学的观点解释了临床工作中哲学思考的必要性.

  • 参麦注射液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患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影响

    作者:李潮杰;余瑜;陈杰;付志明;薛瑞;吴小勤;李志;张连军;霍雯雯

    目的:评价参麦注射液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患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的影响,探讨其对该类患者术后肺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手术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测定比较两组术前(T0)、术后30 min(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NE、氧合指数等.结果:两组NE手术后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氧合指数均逐渐升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通过降低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炎症反应(NE)起到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 对50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方晓芹;谢辉;吴佩玲;常钢

    目的:探讨50例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选择本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胸、腹主动脉瘤患者50例,均成功实施腔内隔绝术,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腔内隔绝术,未出现医疗或护理上的差错。结论:术前严格控制血压,术中及时配合医生手术,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避免并发症是围手术期护理的关键,也是保证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

  • 开窗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腔内隔绝术护理效果探讨

    作者:甘露琦;付佳青;李杰;韩立红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扩张,管腔增大终至破裂的一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目前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传统的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要求瘤颈长度大于15 mm,以保证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其充分的贴合、固定.对于短瘤颈的腹主动脉瘤,传统方法无法治疗[1-2].开窗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出现为解决该问题带来了曙光.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北京安贞医院共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开窗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腹主动脉瘤术前CT血管造影重建方法的选择

    作者:黄小勇;黄连军;濮欣;窦瑞雨;董继伟;李杰;薛玉国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CT血管造影(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共100例AAA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并分析其中83例成功实施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单纯应用轴位影像数据测,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15例(15.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0%)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83例(83.0%)行EVAR术治疗.行EVAR术治疗的83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2.4%);Ⅱ型66例(79.5%),其中Ⅱa型35例、Ⅱb型18例、Ⅱc型13例;Ⅲ型15例(18.1%).对比83例行EVAR术病例的MSCTA不同重建方法与轴位测量间数据,近端瘤颈长度、瘤体长度、髂总动脉长度,远端瘤颈长度、近端瘤颈内径、远端瘤颈内径、髂总动脉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存在着显著性,单纯应用轴位成像测量,会高估血管内径线,而对长度测量则会导致低估.结论 单纯应用轴位影像或仅根据DSA测量数值均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尤其对长度测量.应综合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 复合支架方案在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作者:于晓强;岳嘉宁;董智慧;刘燕;陆晨希;仲崇俊;符伟国

    目的 评价复合支架方案对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手术(EVAR)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5年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38例接受EVAR手术的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合支架组(28例)和标准支架组(110例);前者定义为使用1种以上的品牌支架组合完成EVAR手术,后者定义为仅使用1种品牌支架完成EVAR手术.所有患者于术后1、3、6、12个月接受随访,复查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内漏发生率、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入路并发症发生率、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巾转开放手术发生率、二次干预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复合支架组和标准支架组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30 d均无死亡,无瘤体破裂.复合支架组和标准支架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35±2.99)d和(5.92±3.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05).2组患者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0.7%和18.2%,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分别为3.6%和10.9%,入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1.8%,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和0.9%,中转开放手术发生率分别为0和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96、1.408、0.517、4.078、0.256,均P>0.05).但2组患者术后二次干预率分别为3.6%和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1,P<0.05).结论 使用复合支架对近端瘤颈以及髂动脉解剖困难的复杂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EVAR手术,可以降低术后二次干预率.

  •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作者:熊江;赵志青;景在平

    作者近期采用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reconstruction,EVGR)治疗一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dissection aneurysm,TDA)[1,2].

549 条记录 7/28 页 « 12...45678910...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