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颌面部撞击伤致牙周膜间接损伤实验研究

    作者:周剑虹;任常群

    目的 研究颌面部撞击伤导致的牙周膜间接损伤的特点.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创伤实验室进行.将18只实验犬随机均分为6组,以质量0.26 kg的铁质帽状圆柱体撞击致伤犬右下颌骨体部,但不直接伤及牙齿;分别于伤后6、24 h及3、7、14、28 d处死实验犬,观察犬右下颌第四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及左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周膜间接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右下颌第四前磨牙的牙用膜损伤稍明显,但病理变化可逆;右下颌第二前磨牙的牙周膜损伤轻微;左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周膜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颌面部撞击伤可导致邻近牙齿的牙周膜发生间接损伤,但病理变化可逆;损伤程度随着牙齿与伤区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 糖皮质激素对牙周膜细胞表达骨保护因子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瑾;黎秋兰;罗和平;李琴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对牙周膜细胞表达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的影响。方法临床收集青少年患者的新鲜正畸拔除前磨牙,刮取牙周膜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有限稀释法获得牙周膜细胞克隆,并进行细胞克隆鉴定。培养基中加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MTT法检测牙周膜细胞增殖水平,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OPG含量。结果 DEX质量浓度在40 ng/mL以上时显著降低细胞对OPG的表达量(P<0.001);DEX对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牙周膜细胞对OPG的表达提高牙周骨质吸收活性。

  • 再生性牙髓治疗后新组织形成研究进展

    作者:陈敏;张丹丹(综述);陈旭(审校)

    对于牙髓感染或坏死且根尖孔未闭合的年轻恒牙,采用再生性牙髓治疗,不仅能使根尖孔闭合,还能使牙根延长,根管壁增厚,从而减少患牙远期根折的风险。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再生性牙髓治疗后形成了新组织。本文就再生性牙髓治疗后新组织形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微循环变化

    作者:崔言森;潘淑勤

    牙周膜微循环状态是牙周组织对正畸力反应的主要标志.近年来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微循环变化做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本文主要介绍牙周膜内血管来源及特征,水平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微血管的变化及垂直正畸力作用下牙周膜微血管的变化.

  • 血管灌注法研究猫尖牙牙周膜微血管立体构筑

    作者:丛辉

    目的研究猫尖牙牙周膜微循环.方法墨汁血管灌注,火棉胶连续切片.结果牙周膜微血管走行以纵行为主,横切片中表现为成簇排列,簇间有横行的交通支,较为规则.在距牙根表面一定距离的牙周组织内无血管结构.结论猫尖牙牙周膜微血管缺乏完整性.微血管灌注实验中以血管染色深浅确定微动脉及微静脉.

    关键词: 牙周膜 微血管 灌注
  • 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微血管构筑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琳;韩丹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PDL)微血管床的解剖形态.方法:对猫上颌恒前磨牙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PDL微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颈部PDL微血管与牙龈具有丰富的吻合支,PDL内微动脉血管分支成毛细血管下行,可见"发卡式"结构的毛细血管.中段,纵行微静脉下行过程中彼此相互吻合,未见微动脉血管.根尖牙周膜可见"栅栏状"结构的微静脉网.结论:猫恒前磨牙血流来源于牙龈动脉和牙槽骨动脉.静脉引流方向主要是经中段的微静脉汇入牙槽骨静脉."发卡式"结构的毛细血管有利于颈部PDL的物质交换,抵御外界侵袭,促进组织修复.微静脉网使PDL可以抵抗强大的垂直向力.

  • Vitapex 根管充填糊剂在乳牙根尖周病治疗中疗效观察

    作者:车彤

    根尖周病是指根尖周围或根分叉部位的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等组织炎症性疾病.乳牙根尖周病主要来源牙髓的感染,其次是牙齿遭受外力的损伤,如跌倒、碰撞等.

  • 再植术治疗牙脱位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涛

    对63颗再植牙进行3年的临床观察,再植牙成功率为74.6%.牙脱位时间、牙周膜损伤程度、牙是否完全复位等因素均可影响再植术的疗效.笔者对影响再植牙成功率的有关因素进行讨论.

  • 浅谈牙周炎的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韦姗妮;何克新

    牙周炎是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龈炎症、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严重者牙齿可自行脱落或者导致牙齿拔除,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其病因有牙菌斑微生物、牙石、食物嵌塞、糖尿病、不良习惯、吸烟等.本文就牙周炎的治疗研究现状做一分析.

  • 中年后守好『两口』关

    作者:罗冬蕊

    人过中年,身体在走下坡路。依笔者长期观察,中年人要注意的养生保健要领很多,其中以守好“两口”关为关键。
      “两口”中的第一个“口”指的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第一原料--食物的进口,食物进入人口,牙往往是它要经的第一关。牙是食物严格的质检员和加工师,保护好牙齿的健康尤为重要。牙齿健康的第一杀手是龈炎,发病年龄以35岁以后较为多见。如龈炎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可由牙龈向深层扩散到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形成牙周炎和牙髓炎,让牙齿“未老先衰”。同时,“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长时间的疼痛难忍中,患者会寻求各种药物镇痛,这些药物又会加大对肠、胃、肝脏等器官的刺激,引发其他病症,破坏代谢平衡。牙龈发炎多是细菌感染牙周膜和牙齿表面,而牙髓炎则是细菌侵入牙槽骨感染牙髓,必须通过清洁表面牙垢及牙骨内部杀菌的办法,破坏它们活动的“大本营”才能见效,盲目打针服药,于事无补,还会加重病情。

  • 牙周膜成骨分化研究进展

    作者:马静雯;宋萌;潘劲松;吴建楠;孟冉冉

    牙周膜是位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无论是在正畸治疗还是在牙周组织修复及再生过程中,牙周膜的成骨分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影响牙周膜成骨分化的因素,包括机械力,细胞因子,药物等,这些因素可以单独作用于牙周膜,也可以联合使用加快牙周膜成骨分化,可以为临床上加快牙齿移动和修复牙周组织缺损提供更多新的思路.现就影响牙周膜成骨分化的诸多因素及其主要机制作一综述.

  • 牙脱位的急诊再植及其预后评价

    作者:王学金;刘慧颖;马盈宇;杨建恒;候传纪

    本文就1997年以来到我院就诊因外伤或矫治力不当造成的青少年牙脱位进行急诊复位和再植术,并对其追踪观察,以评定其预后效果和评估后期修复或正畸的可行性.1 材料与方法1.1 外伤性牙部分脱位(A组)8颗,外伤性完全脱位(B组)23颗,矫治力不当致牙脱位(C组)6颗,共计23例(37颗牙),其中男15人,女8人,年龄为9~16岁.

  • PGE2对IL-1α刺激的人牙周膜细胞中MMP-3表达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史金娜;于洋;马肃;王丽;李延武;李莹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COX)-2诱导的前列腺素(PG) -E2对白介素(IL) -1α刺激的人牙周膜细胞(PD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从牙周组织健康个体获得人PDL细胞,分别在使用和不使用消炎痛(COX抑制剂)、NS-398(选择性COX-2抑制剂)、PGE2的情况下用IL-1α刺激人PDL细胞,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验分析PGE2水平,通过ELISA和酪蛋白明胶酶谱分析分别评价MMP-3水平和酪蛋白水解活性.结果 IL-1α增加了MMP-3和PGE2的产生.尽管消炎痛和NS-398完全抑制了IL-1α诱导的PGE2的产生,这两种药物却相同程度的加强了IL-1α诱导的人PDL细胞中MMP-3的产生.外源性PGE2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了IL-1α诱导的MMP-3的产生.结论 COX-2诱导的PGE2抑制人PDL细胞中IL-1α刺激的MMP-3的产生.

  • 外伤性牙脱位再植术的初步体会

    作者:张少丹;刘瑞光;张永利

    外伤性牙齿发生脱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尽可能争取即刻无创伤的再植,尽量保留和不损伤牙周膜是治疗关键.作者自2000~2003年为15例外伤性牙齿脱位患者进行了即刻再植术, 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2×4矫正技术在替牙期矫正中的应用

    作者:赵禹仲;徐淑英;迟庆波;杨振涛;周敏;刘广昌

    在2×4矫正技术出现之前,替牙期的一些错牙合如:反牙合、深履牙合、扭转、斜轴等均用活动矫治器矫正,但扭转及斜轴等不能很好控制其方向,这类错颌矫正不理想;反牙合、深履牙合、等错牙合矫正周期过长,患者不易配合.由于替牙期的本身特点:根尖孔尚未形成,牙周膜纤维承力弱、Begg固定矫治器及方丝弓矫治器力量大,不能适应替牙期的特点,致使一些错牙合的矫正较为困难,2×4技术正是由此而产生.同完整固定矫治器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又具有三维空间精确调节的特点,使替牙期错牙合矫正有了良好的前景.

  • 牙齿的再植和移植

    作者:张新宇;邱艳武;卢绍志

    在临床上对于不能治疗的牙齿,除拔牙以外,还要考虑是否可以再植或移植.以往对于再植牙和移植牙,认为拔牙后应彻底干净地刮除牙根及牙槽窝内的牙周膜,使牙根与牙槽骨形成骨性愈合,同时把植入的牙齿在离体的情况下,处置牙髓.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 影响再植牙成功的因素分析

    作者:李升一;赵春霞

    1 一般情况1998年10月以前进行再植牙手术42例,其中因外伤而脱落的牙齿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6~51岁,平均10.1岁,牙齿为上中切牙18例,上侧切牙9例,下中切牙3例,下侧切牙4例,下双尖牙2例。另有因根尖病治疗需要进行再植的牙4例,男女各2例,年龄为18~20岁,牙齿分别为上,下颌第六恒磨牙,口外期小于1/2h,此外有利用再植术矫正扭转牙2例,性别女,年龄26岁和12岁,牙齿为左上侧切牙,口外期小于1/2h,牙周情况良好。2 方法离体牙都有不同程度污染,再植前要先使用2.5%氯霉素液浸泡15min。因根尖病治疗而拔出的牙,应用湿生理盐水纱布包裹牙根部,在体外对牙齿进行塑化治疗后进行银汞充填。扭转牙拔出后用湿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受植区先行复位骨折骨片,缝合撕裂的牙龈,去除牙槽窝血凝块及异物,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在处理过程中时刻注意对牙周膜的保护。将处理过的牙植入牙槽窝内,使牙体复位。植入后利用邻牙使用不锈钢丝进行"8"字固定同时对对颌牙进行调颌,使再植牙稍脱离接触。术后1个月拆除固定钢丝,并逐步使用再植牙齿咀嚼,手术后给以抗菌素药物口服,并使用含涑液涑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术后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确定恢复情况。3 判定结果依据牙齿咀嚼功能正常,牙龈附着正常,牙根x线片无透影区,视为治疗成功。

  •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牙周膜中的表达

    作者:吴立鹏;郑巍;王石;赵刚;原工杰

    目的:观察大鼠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IGF-Ⅰ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切牙之间安装正畸装置,于牙齿移动3,7,14,21, 28d后取材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IGF-Ⅰ于牙齿移动3d后在牙周膜中表达开始增强,张力侧7d达到高峰,压力侧14d达到高峰,以后表达逐渐降低.结论:IGF-1参与了正畸牙周膜改建过程.

  • 外伤性完全脱位牙再植的治疗体会

    作者:翟梅

    目的 探讨影响外伤性完全脱位牙的再植成功的因素.方法 根据外伤性脱位牙的损伤程度采取庆大霉素液浸泡和根管治疗的方法重新植入牙槽窝.结果 离体时间短,有牙周膜附着,无牙龈撕裂和牙槽骨骨折者,再植成功率高.结论 对于外伤性完全脱位牙一定要争取尽早植入,大限度的保留牙周膜,做完善的根充提高成功率.

  • 动态咬合下牙周膜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刘旺玉;陈雪林;蔡斌;项露赛;吴华锋;何旭顺

    目的 分析动态咬合下加载时间、角度因素对牙周膜应力和位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牙周膜厚度为0.2 mm的下颌前牙-牙周膜-牙槽骨的三维模型,在与牙体长轴分别成0°、15°、30°、45°、60°、75°、90°,由颊侧向舌侧的动态咬合载荷作用下,分析不同周期下牙周膜的应力、位移变化状况.结果 在单周期下,由不同角度载荷引起的牙周膜大残余应力极大值与小值之比为5.5,大位移极值之比为8.1;由5周期引起的大位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在1.02~ 1.35内随载荷角度增加;由不同角度载荷引起的大残余应力极大值与极小值之比在1.86 ~3.00内随咬合周期数增加;不同角度下大应力均集中在颈缘舌侧区域,大残余应力位置分布随时间在颈缘不同部位间变动;0°载荷下牙根的应力累积严重.结论 下前牙固定桥基牙选择的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牙周膜应力累积情况以及大残余应力分布的不确定性;临床治疗中,应避免对牙齿施加大角度载荷,尽量减少连续咬合较硬食物.

350 条记录 8/18 页 « 12...567891011...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