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隐形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

    作者:赖鑫扬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61例,其中隐形矫治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3.59±1.64岁);固定矫治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13.31±1.63)岁.收集患者正畸前后拍摄的CBCT,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隐形矫治组与固定矫治组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58.74%与72.40%,平均降低量分别为(0.78±3.52)mm与(1.02±2.01)mm.上颌前牙唇侧、上颌切牙腭侧,固定矫治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隐形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及位点与矫治器的选择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合理选择应用隐形矫治以获得更好的牙周状况.

  •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

    作者:董晓恺;刘东旭

    目的 本文就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各项牙周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25/2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6.00%(19/25);实验组的出血指数、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以及牙周袋深度等指标也显著优于参照组,经统计均P<0.05.结论 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周、口腔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威;刘郁;王邦康

    目的 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5例,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治疗,正畸矫治中使用适宜的力量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 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锥形束CT评价

    作者:王蕖蔓;祁森荣;沙晓雁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的改变.方法 选择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对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上颌前磨牙牙槽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拍摄CBCT片,利用CBCT随机软件测量牙槽骨高度和相对骨密度变化.结果 重度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后,患者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明显好转,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阅片者之间对牙槽骨密度及牙槽骨吸收状况的测量,一致性检测结果显示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可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状态的评价,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 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变化的CBCT研究

    作者:王云军;王云娥;刘婧;赵伟伟;王静;曹宇皎

    目的 研究改良唇挡单侧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的变化.方法 对年龄在12~16岁应用改良唇挡完成单侧扩弓的18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扩弓前后的CBCT图像进行重建,测量扩弓后裂侧牙槽骨高度与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裂侧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均降低,其中尖牙变化量大(P<0.01),尖牙颊侧骨开裂的患者增多.第一、第二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在釉牙骨质界下4mm、6mm处厚度增加,尖牙颊侧在6mm处骨厚度增加(P<0.01),在4mm处骨厚度减少(P<0.05),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减少.结论 唇挡扩弓后,裂侧牙齿颊侧牙槽骨的高度降低,厚度增加.对于裂侧尖牙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周状况应该引起重视.

  • 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的X线测量分析

    作者:符国才;张庆福;聂恒金;牛璐

    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牙槽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牙槽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牙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牙位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牙位牙槽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牙槽骨平均高度低牙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 <h≤10mm,10mm <h≤12m,12mm <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牙位牙槽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槽骨高度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低,平均为16.8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低,平均为12.7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牙槽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 不等力值远中移动尖牙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君;范丰燕;王旭霞;孙新国;王胜林

    目的 研究100 g力与150 g力远中移动尖牙后牙齿移动距离、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变化.方法 用OPAK直丝弓矫治技术对25名青少年患者在.18×.025的方丝上,应用Ni-Ti螺旋弹簧分别以初始100 g及150 g力牵引尖牙向远中,四周后分别用游标卡尺及Digora分析法比较牙齿移动距离、牙根长度及牙槽骨高度及密度的变化.结果 应用100 g力及150 g力移动尖牙向远中一月,两者的尖牙移动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1),150 g力侧移动距离大于100 g力侧.而牙根长度、牙槽骨高度及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OPAK矫治器在0.018×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上应用150 g力移动尖牙向远中是行之有效而且是安全的.

  • 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

    作者:冯驭驰;许天民

    目的 评价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nted tomography,CBCT)图像上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8个人类湿颅标本经CBCT扫描后测量图像上牙尖点到釉牙骨质界距离(T-CEJ)、牙尖点到牙槽嵴顶距离(T-BM)、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距离(CEJ-BM).在标本上实际测量以上项目.将两种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选择一定数量的位点重复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CBCT测量值均略小于标本实际测量值.其中对T-CEJ的测量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差值均值为-0.041 mm;对T-BM和CEJ-BM的测量两种方法有统计学差异,差值均值分别为-o.268 mm和-0.208 mm.所有重复测量的ICC均大于0.96.结论 CBCT测量牙槽骨高度与标本测量虽然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差异较小,在临床实际可接受范围之内.CBCT测量的可靠性较好.

  •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CBCT研究

    作者:邓建清;卢新华;彭彩霞;陈冬茹;吴莉萍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改变的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62例,其中拔牙治疗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12.63±0.94岁),非拔牙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33±1.24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唇舌(腭)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距离,计算牙槽骨高度改变量,利用SPSS 20.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面数分别达67.31%与66.94%,平均降低量分别为(1.03±2.47) mm与(0.69±4.02) mm.上颌切牙腭侧及下颌前牙舌侧,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均显著高于非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唇侧,非拔牙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高于拔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降低量与牙位、牙齿移动方向以及牙移动幅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提示正畸医生应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治疗前不同牙位的牙槽骨状况有准确的了解,并合理设计牙移动方式、方向和幅度,避免不利的牙齿移动导致牙槽骨高度的显著降低从而危害牙周健康.

  • 正畸矫治与青少年牙槽骨丧失

    作者:李红梅;石四箴

    正畸矫治可以改善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腔功能及颌面部的美观,但它与牙周组织的关系尤其是牙槽骨高度的关系在正畸学领域有所争议,为此作一综述.

  • 经牙槽嵴顶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一例

    作者:吴少伟;邓飞龙;涂之平;罗智斌

    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不足影响牙种植体的植入.对 于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4 mm的上颌后部缺牙部位,目前采用的种植方案主要是上颌窦外提升术+延期种植体植入的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案已被广泛证实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该方法手术创伤大,治疗时间长且治疗费用高昂.笔者自2008年以来开始尝试采用经牙槽嵴顶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即刻种植体植入的治疗方案解决上颌后部牙槽骨高度小于4 mm的病例,其中牙槽骨垂直高度低为1.3 mm,至今已完成十余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介绍如下.

  • 骨劈开技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外科的应用

    作者:罗智斌

    口腔种植区骨量充足是口腔种植成功的关键。骨量充足不仅能满足美学上的视觉要求,还为种植体提供了生物机械学上的支持。临床上因外伤引起上颌前牙缺失,常常伴有牙槽骨的缺损;牙齿缺失时间较长,导致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骨量不足,给种植修复带来了一定难度。骨劈开技术因其手术创伤小、骨增量效果明显,可以保证种植体周围有一定自体牙槽骨支持和相对良好的初期稳定性,不必植入大量的骨移植材料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的种植病例。本病例患者男性,65岁,无种植禁忌证,上颌单个前牙缺失,牙槽嵴厚度仅为3.4 mm,根尖区无明显的倒凹,牙槽骨高度充足且皮质骨无融合,采用骨劈开术和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

  • 慢性牙周炎的减数正畸治疗

    作者:张又文;辛天艺;焦剑;周彦恒;施捷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纳入33名已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检查大表和曲面体层片评价减数正畸治疗前(T0)、治疗后(T1)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和非减数牙邻牙(non-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NTAES)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结果:T0时,TAES和NTAES的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0.51) mm vs.(2.42 ±0.55) mm,P>0.05],T1时,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0.67) mm vs.(2.67 ±0.64) mm,P>0.05],治疗后PD分别增加0.3 mm[(2.40±0.51) mm vs.(2.70 ±0.67)mm,P<0.01]和0.25 mm [(2.42±0.55) mm vs.(2.67 ±0.64) mm,P<0.01],两者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0±0.64) mmvs.(0.25 ±0.58) mm,P>0.05].T0时,TAES比NTAES的RBH要小0.02(0.74 ±0.16vs.0.76±0.16,P<0.05),T1时,两者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8 ±0.14vs.0.79±0.12,P>0.05);相比治疗前,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4±0.16 vs.0.78±0.14,P<0.05),NTAES的RBH显著增加了0.02(0.76±0.16 vs.0.79 ±0.12,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 vs.0.02±0.08,P>0.05).T0时,TAES近减数侧的RBH与远离减数侧的RB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3±0.17 vs.0.74 ±0.16,P>0.05),T1时,近减数侧的RBH显著增加了0.04(0.73 ±0.11 vs.0.77±0.11,P<0.05),远离减数侧的RBH也显著增加了0.04 (0.74±0.11 vs.0.78±0.11,P<0.05),但RBH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0.11vs.0.04±0.11,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和口腔卫生良好维护的前提下,正畸治疗不会导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进一步的丧失,减数区域的牙槽骨也未见降低.

  • 磁性、球帽附着体和传统卡环固位体在老年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王一敏

    目的 探讨磁性附着体、球帽附着体和传统卡环固位体在老年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老年牙列缺损患者60例,其中20例患者下颌40颗基牙安装磁性附着体(磁性组),20例患者40颗基牙安装球帽附着体(球帽组),另外20例患者40颗基牙采用传统卡环固位修复(卡环组),治疗后随访观察三组患者修复的满意度,测量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结果 磁性组在美观、固位、舒适度和咀嚼等方面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卡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牙龈指数和基牙松动度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磁性组、球帽组牙周袋深度与卡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三组间牙槽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磁性附着体在老年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固定效果较好,患者舒适度明显优于球帽及传统卡环固定,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保证牙周健康,基牙稳定,进而提高义齿的使用寿命,值得推广应用.

  • 磁性附着体和球帽附着体修复下颌覆盖全口义齿的对比

    作者:姚希;李昀生;戴永雨

    背景:精密附着体具有固位性强、美观性好、舒适耐用等特点,近年来已被应用于全口义齿修复中,球帽附着体和磁性附着体在下颌全口义齿中应用较多。
      目的:比较磁性附着体、球帽附着体和传统卡环固位体在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45例牙列缺损患者,分别行磁性附着体、球帽附着体和传统卡环固位的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每种修复方式15例,3年随访患者的满意度及基牙牙周健康情况。
      结果与结论:磁性附着体组患者满意度中美观性、固位情况、咀嚼功能及舒适程度优于传统卡环固位组(P<0.05),球帽附着体组患者满意度中美观性、舒适程度优于传统卡环固位组(P<0.05),磁性附着体组患者满意度中固位情况、舒适程度优于球帽附着体组(P<0.05)。牙龈指数: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传统卡环固位组(P均<0.05);基牙松动度: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传统卡环固位组(P均<0.05);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牙周袋深度增加程度轻于传统卡环固位组(P<0.05);牙槽骨高度:磁性附着体组>球帽附着体组>传统卡环固位组(P均<0.05)。结果表明使用精密附着体固位的覆盖义齿较传统卡环固位的可摘局部义齿在临床疗效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磁性附着体在修复下颌覆盖义齿时较球帽附着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够提供满意的固位力,更好地保护基牙牙周组织健康。

  • 浅谈牙周炎的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韦姗妮;何克新

    牙周炎是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龈炎症、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严重者牙齿可自行脱落或者导致牙齿拔除,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其病因有牙菌斑微生物、牙石、食物嵌塞、糖尿病、不良习惯、吸烟等.本文就牙周炎的治疗研究现状做一分析.

  • 太极扣附着体义齿修复后基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

    作者:叶荣荣;王晓洁

    目的:研究太极扣附着体在肯氏Ⅱ型牙列缺损修复中其远中基牙近、远中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对21例完成太极扣附着体修复的肯氏Ⅱ型牙列缺损患者,分别于修复完成当天、修复后1、3和6个月拍摄数字全景片,测量远中基牙近、远中牙槽骨嵴顶至根尖点的垂直距离,观察和比较修复前、后远中基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太极扣附着体义齿修复完成当天、修复后1、3和6个月时,远中基牙的近中及远中牙槽骨高度均无明显降低(P>0.05).结论:数字全景片观察显示,太极扣附着体义齿在肯氏Ⅱ型牙列缺损修复半年后,其远中基牙牙槽骨高度无明显变化,太极扣附着体在游离端义齿修复中有利于基牙的健康和稳定.

  • 应用CBCT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的价值

    作者:马志贵;樊林峰;房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正畸-牙周联合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方法:选择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20例,处于正畸治疗排齐整平阶段,平均6个月.应用CBCT自行设计定点方式,对治疗前、后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高度进行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行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的可信度评价.结果: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密度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2),牙槽骨高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74).不同检测时间和不同观察者间的牙槽骨密度和牙槽骨高度值,一致性检验结果示组内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无显著差异.结论:CBCT可用于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自行设计的定点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病例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江银华;陶海彪;金晓明;李校堃

    目的:评价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临床效果,比较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骨与否的疗效.方法:选择28例上颌后牙区缺失患者,剩余牙槽骨高度<7 mm,共植入40颗ITI种植体.其中植入部位RBH<4 mm种植体6颗,RBH 4~7 mm种植体34颗;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种植体24颗(内提升不植骨组),行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16颗(内提升植骨组).测量各病例术后6~12个月的骨提升高度.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28例40颗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佳,骨结合良好,种植成功率100%.RBH<4 mm组与RBH 4~7 mm组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分别为(3.44±0.57)mm和(5.50-±1.00)mm,术后提升骨量分别为(7.91±1.06)mm和(8.77±1.15)mm,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内提升不植骨组与植骨组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分别为(5.07±1.19)mm和(5.37±1.24)mm,术后提升骨量分别为(8.47±1.18)mm和(8.89±1.13)mm,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内提升在RBH<4mm条件下能够成功,提升效果与常规内提升接近.进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费用更低,且对于上颌后牙区提升骨量有效.

  • 乳磨牙牙槽骨高度的分析研究

    作者:李红梅;石四箴

    目的研究分析儿童正常乳磨牙牙槽骨的高度,探讨影响儿童牙槽骨高度的各种因素及其测量方法,确定儿童牙槽骨丧失的诊断标准.方法以Digora数字式X线摄影系统和改良的咬合翼片固位装置,拍摄209名3~9岁儿童正常乳磨牙的标准咬合翼片后,用Digora系统的距离测量功能,获得X线片乳磨牙邻面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的距离,作为乳磨牙牙槽骨的相对高度,研究其生理变化范围,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年龄、性别、颌位、牙位等的关系.结果正常乳磨牙邻面釉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距离的平均值为(1.14±0.30)mm,存在个体差异.牙位不同,距离不同(P<0.01).下颌牙的距离大于上颌同名牙的距离(P<0.01).性别不同牙的距离在上颌无显著性差异,而下颌男性大于女性(P<0.01).距离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r=0.4196,P=0.0001).结论正常乳磨牙牙槽骨的高度受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颌位和牙位的影响,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化(<2 mm),如>2 mm,则提示有牙槽骨吸收.Digora数字式X线摄影系统和改良的固位装置适用于此项检查.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