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山羊嵌合体中人源细胞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王娟;陈美珏;巩芷娟;任兆瑞;曾凡一;黄淑帧

    目的 建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山羊嵌合体中人源细胞的方法.方法 通过宫内移植的方法将标记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造血于/祖细胞(MIG细胞)移植入胎山羊腹腔内,从而获得人/山羊嵌合体模型(MIG羊).采集MIG羊的外周血,以数十种鼠抗人的抗体标记,筛选出对人源细胞特异性强而与山羊细胞无或仅有微弱交叉反应的抗体,列人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的首选抗体,继而在非移植山羊的外周血中加入不同比例(25%、50%、75%和100%)的人脐血细胞,用CD+34表面抗体标记来观察人脐血细胞和人CD+34细胞的分布,以决定"门"的区域和大小;取MIG羊的肝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灌流后肝实质细胞中GFP细胞的比例及DNA含量.结果 筛选出CD7、CD15、CD38、CD45CD20CD34CD14和血型糖蛋白A(GPA)等8种单抗作为检测嵌合体中人源细胞的首选抗体;确定了进行流式细胞分析时"门"的大小和区域;MIG羊肝实质细胞中,GFP+细胞的比例为29.1%(29 100/100 000);DNA含量测定结果显示MIG羊肝组织分选获得的GFP+细胞主要呈现2个峰,其位置与人的双峰位置相对应.结论 流式细胞术是研究干细胞在体内分化、归巢和生物学特征的快速、简便、有效的方法;表面抗体以及"门"的选择对于准确检测人/山羊嵌合体中人源细胞至关重要.

  • 嵌合体的定量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唐晓文;吴德沛;孙爱宁;朱子玲;常伟荣;阮长耿

    目的探究供体细胞嵌合率(DC)的动态定量检测在预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转归,确定过继免疫治疗(AIT)时机和评价AIT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短串联重复片段(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对84例allo-HSCT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DC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其中接受AIT的1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DC进行连续定量检测.结果移植后84例患者中有22例出现受体细胞比例增高的混合嵌合(MC)状态,DC均低于90%,6例MC患者未接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结果均死于血液学复发,另外16例患者接受AIT治疗,其中复发和植入失败的12例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DC均出现大幅度下降(24.8%~86.2%).16例中11例出现治疗反应(有效率68.8%).治疗有效患者在AIT后短期内出现DC回升(DC≥90%),供体细胞占优势,并转化为完全供体细胞嵌合状态(6/11)或稳定的MC状态(5/11),临床上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表现.无效患者AIT后DC均未稳定回升,3例首次DLI无效的患者接受了第二次DLI治疗.结论DC的动态定量检测可早期发现复发或植入失败的高危患者,尽早实施AIT,可提高发生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复发患者的疗效.此外DC的定量检测还可预测DLI的临床疗效,对首次DLI治疗无效的患者后继的AIT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患者供体细胞嵌合率的动态定量研究

    作者:唐晓文;吴德沛;夏学鸣;孙爱宁;朱子玲;阮长耿

    目的对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NST)后供受嵌合体形成动力学,嵌合体的转归,以及供体细胞嵌合率(DC)对评价植入、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长期生存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18例接受HLA全相合NST的患者进行DC的定量分析.术前采集供者和受者外周血,术后不同时间段采集受者外周血或骨髓.用QIAamp全血DNA抽提试剂盒提取样本DNA,用AmpF/STR profiler plus试剂盒进行9个STR位点复合扩增后,产物用ABI 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由Genescane和Genotype软件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根据供受体基因型的差异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 (1)移植早期植入表明,移植后8 d供体细胞开始占优势(DC>60%),比造血重建提早4 d;此外,由于移植前免疫状态不同,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供体细胞植入滞后于急性白血病和其他非恶性血液病患者;(2)NST后嵌合状态有一个由混合嵌合(MC)向完全供体细胞嵌合(FDC)状态转化的过程;(3)FDC组GVHD的发生率高于MC组(90.0% 、62.5%),而且从FDC状态的建立到急性GVHD发生的中位时间仅为9 d;(4)移植后能获得无白血病生存的患者均有FDC或供体细胞高比例MC稳定嵌合的特点,而复发或排斥患者均在发生临床症状之前,出现供体细胞嵌合率的进行性下降.结论 DC的动态定量检测对NST植入动力学研究,判断移植物的植入状态,预测患者移植后转归和预后,指导早期干预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不同细胞表面TLR4表达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性粒细胞招募的作用

    作者:包俊炜;吴河水;王春友;张进祥;张景辉;田元;徐颖

    目的 探索髓系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表面TLR4表达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性粒细胞招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3H/He-J和C3H/He-N小鼠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 制作"髓系细胞TLR4 -/- 和内皮细胞TLR4 +/+ "(A组)及"髓系细胞TLR4 +/+ 和内皮细胞TLR4 -/- "(B组)嵌合体小鼠及"髓系细胞TLR4 +/+ 和内皮细胞TLR4 +/+ "(C组)及"髓系细胞TLR4 -/- 和内皮细胞TLR4 -/- "(D组)纯合体小鼠,腹腔注射蛙皮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复制SAP模型,检测血浆淀粉酶、PCR测外周血粒细胞TLR4、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组织内TLR4的表达、胰腺组织萘酚AS-D氯乙酸脂酶染色计数、MPO活性.结果 各实验组小鼠血浆淀粉酶升高;B、C两组外周血粒细胞TLR4mRNA表达高于A、D两组(P<0.05);A、C两组胰腺组织内TLR4阳性,B、D两组阴性;A、C两组AS-D计数高于B、D两组;A、C两组MPO活性亦明显高于B、D两组(P<0.05).结论 内皮细胞而非外周血粒细胞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性粒细胞招募聚集中起关键作用.

  •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细胞输注诱导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作者:李明;蔡德鸿;张桦;袁小澎;刘敏;张振;陈宏

    目的 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骨髓细胞(BMC)输注对同种异体小鼠胰岛移植嵌合状态及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分别作为供、受体.应用链脲佐菌素制备BALB/C小鼠糖尿病模型,将分离纯化的C57BL/6小鼠胰岛移植到上述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肾包囊下,用抗CD154单抗进行受体预处理.将接受胰岛移植的25只BALB/C受体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胰岛移植);B组(供体MSC悬液0.5ml输注);C组(供体BMC悬液0.5ml输注);D组(供体BMC和MSC各0.5ml输注);E组(供体BMC和第三品系的KM小鼠MSC各0.5ml输注),每组5只,所有细胞在胰岛移植后经尾静脉输注.比较以上各组供体细胞嵌合率(DC)和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差异.结果 在胰岛移植后第30天,MSC联合BMC输注的D、E两组与单纯BMC输注的C组比较,其DC显著升高(P<0.01);胰岛存活时间亦显著延长[(77.0±7.7d)和(61.0±2.2d)vs(53.0±16.4d)(P<0.01)].胰岛移植后第60天,D组与E组比较,DC维持在更高水平,且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更长(P<0.05).结论 MSC联合BMC输注比单纯BMC输注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混合嵌合状态,并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供体来源的MSC输注比非供体来源的MSC输注更有效.

  • 肾移植术后微嵌合状态的研究

    作者:卢东;洪宝发;敖建华;李炎唐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微嵌合体的状态及其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的关系.方法采集以男性为供者的70例女性肾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用套式PCR扩增单拷贝SRY基因来鉴定患者血中是否存在微嵌合体.结果 70例肾移植术后0.5~10年的女性患者微嵌合体阳性率为58.6%(41/70),2年以内(68%)及5年以上(72%)与2~5年(44.4%)的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段嵌合细胞的阳性率有明显差别;长期的微嵌合状态与移植肾长期存活有一定的关系.

  • 多途径联合诱导器官移植耐受和促进免疫功能重建

    作者:谢蜀生;金永柱;李爱玲;秦凤华;王光明;马建波;郝洁;高翔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由于组织配型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但目前慢性排斥仍无有效的控制方法,致使器官移植患者的长期(5~10年或更长)存活率明显偏低,而移植患者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感染、肿瘤的发病率增高,不但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移植耐受)的方法是解决移植排斥,避免上述问题的理想方法.

  • 肾脏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嵌合现象预后观察

    作者:柏宏伟;石炳毅;钱叶勇;那彦群;曾瑄;钟定荣;武莎菲;陆敏;常京元;周文强

    目的: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ISH)观察移植肾中血管内皮细胞被受体内皮细胞替代(内皮嵌合)的现象,并分析内皮嵌合对肾脏移植物预后的影响.方法:移植后2周到4个月男性供者、女性受者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34例,选择Y染色体长臂Yq12区域(异染色质区)DNA片段作为探针,同时选择X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探针作为对照,通过在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间期细胞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血管内皮细胞被受体替代的现象,分析其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结果:肾脏移植物中血管内皮细胞嵌合现象较普遍存在,内皮细胞的分布呈灶状,供者内皮细胞和受体内皮细胞可相邻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嵌合的发生与否移植肾1年血清肌酐值分别为(115.88±25.06)μmol/L,(118.16±18.85)μmol/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肾脏移植物中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被受者来源的内皮细胞所替代,对移植后1年的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内皮嵌合对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慢性移植肾肾病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嵌合现象分析

    作者:柏宏伟;钱叶勇;石炳毅;钟定荣;曾瑄;武莎菲;周文强;常京元;李宁

    目的:观察慢性移植肾肾病(CAN)中血管内皮细胞被受者内皮细胞替代(内皮嵌合)的现象,分析内皮嵌合对CAN进展的影响.方法:无功能移植肾切除组织,符合慢性移植肾肾病(CAN)造成移植肾失功、男性供者女性受者标本29例,选择Y染色体长臂Yq12区域(异染色质区)DNA片段作为探针,同时选择X染色体着丝粒区(α卫星DNA)探针作为对照,通过在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间期细胞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观察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TC)内皮细胞的嵌合程度.结果:CAN中PTC内皮细胞嵌合现象较普遍存在,内皮细胞的分布呈灶状,供者内皮细胞和受体内皮细胞可相邻存在.PTC密度与间质纤维化程度有关,CD31阳性的PTC每单位面积密度14.52±4.85个,微血管内皮细胞嵌合出现比例为0.16±0.04,两者无明显相关性(r=0.13,P>0.05).结论:肾脏移植物中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被受者来源的内皮细胞所替代,CAN中PTC密度减少,内皮细胞的嵌合的发生与CAN的进展无直接关系.

  •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细胞嵌合体形成及演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艾辉胜;余长林;王丹红;郭梅;乔建辉;时葆赋;孙万军;张石;孙琪云;姚波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造血细胞嵌合体的形成及演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治疗了42例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合的血液病患者.男26例,女16例,中位数年龄37岁(18~59岁).非清髓预处理:白血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CTX),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并形成造血细胞嵌合体.18例形成稳定的完全供者造血细胞嵌合体(FDC),24例形成混合造血细胞嵌合体(MC).其中15例逐渐转为FDC,5例保持稳定嵌合状态,4例发生移植排斥.42例中10例(23.8%)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 ).其中FDC者8/18(44.4%),MC组2/24,FDC者的aGVHD 发生率明显高于MC患者(P<0.05).42例中8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FDC者4/18,MC者4/24,FDC患者的cGVHD 发生率高于MC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FDC患者和MC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低值及恢复时间,存活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随访2~43个月,仍存活31例(73.8%).结论 NAST早期先形成高比例MC再逐渐转化为FDC即可显著减轻GVHD又不降低和影响疗效,可能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更理想的植入模式.

  • BuCy为主的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作者:陈欢;陆道培;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韩伟;任汉云;陈育红;刘代红;陆瑾;江倩

    目的在高龄或同时存在不能耐受常规预处理方案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采用一种低强度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12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4例,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MDS-RAEB)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10例为HLA完全相合同胞移植,2例为1个位点不相合的同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包括低剂量白消安2 mg·kg-1·d-1,共3 d,阿糖胞苷2g/m2,1~2次,环磷酰胺1.0 g·m-2·d-1,共2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5 mg·kg-1·d-1,共4 d.11例患者采用经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采用单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输注有核细胞数平均为7.19×108/kg,CD34+细胞数平均为2.53×106/kg.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CsA),短程甲氨蝶呤及霉酚酸酯联合方案.采用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STR)分析方法鉴定供者干细胞植入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能耐受此预处理方案,未发生严重预处理相关并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的中位时间15(11~17)d,血小板植活中位时间15(10~23)d.移植后1个月鉴定植活情况,11例患者均全部转为供者型,1例患者为供、受者嵌合状态.出现aGVHD 5例(41.6%),其中Ⅰ度2例,Ⅱ度2例,Ⅲ度1例,aGVHD发生率随移植后时间延长而增加.11例可评价患者中,发生慢性局限性GVHD 4例(36.0%),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41.5%.中位观察时间14.5(4.0~24.0)个月时,12例患者中7例存活(58.0%),5例为无病存活(42.0%).患者1年总生存率为75.0%,无病生存率为48.1%.结论此预处理方案对于高龄患者或同时存在并发症患者,具有较好耐受性,并可取得完全型供者细胞植入,获得良好疗效.

  •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造血细胞嵌合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肖秀斌;孙琪云;郭梅;乔建辉;余长林;艾辉胜

    目的研究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AST)早期造血细胞嵌合体变化规律,探讨分子植入(ME)与造血恢复、移植排斥的关系.方法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技术检测6例血液病患者NAST后外周血及骨髓中造血细胞嵌合体.结果NAST后5例早期移植成功的病例其外周血造血细胞嵌合体变化特点为:移植后1天(+1天)供者造血细胞嵌合比例为13%~60%,+7天嵌合比例均>50%,+14天达到完全供者造血嵌合(FDC),+21~+28天嵌合比例稳定在80%~100%.这5例ME时间平均为+6天,较造血恢复时间提前5 d(P>0.05).而1例在+7天嵌合比例<50%,+14天为完全受者细胞,但其在+14天亦恢复自身造血.结论NAST早期造血细胞嵌合体检测及确定ME对判断植入、预测移植排斥具有重要意义.NAST后如+7天供者造血细胞嵌合比例<50%、+14天仍未达到ME,预示着发生移植排斥的可能性较大.

  • 短串联重复序列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

    作者:李桢;邹红岩;邓志辉;程良红;金士正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后的系列血样进行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D7S820,D3S1358,vWA,FGA共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Amelogenin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基因型的转变情况,判断供者细胞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结果:供受者6对样本均获得满意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分型结果.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 d.6对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第3对、第5对在第14天已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而第1对在第16天、第4对在第18天尚为供受者混合嵌合体.但6对样本都是一个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结论:①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 d,6对样本都有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②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方法可精确地测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数量,描述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植入的整个演变过程.

  • 造血干细胞嵌合体诱导供者特异免疫耐受

    作者:许红波;李春富

    异种移植要想在临床广泛开展,必须克服异种间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大量的实验资料显示,造血干细胞嵌合体能够诱导持续、稳定的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而且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引起的继发感染、恶性肿瘤、脏器损害等毒副作用,是目前有可能应用于临床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

  • 脐血移植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免疫造血系统的研究

    作者:鞠秀丽;沈柏均;刘星霞;侯怀水;时庆

    目的:探讨脐血移植重建同种异基因纯系小鼠免疫造血系统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脐血移植的方法.方法:孕20d的C57BL/6小鼠(H-2b)经剖腹产取出胎盘和胎鼠,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1×106个MNC经尾静脉注入致死量照射的BALB/c小鼠.1月后,用抗H-2Db单克隆抗体检测嵌合体的存在.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皮肤移植检测特异性的免疫耐受.结果:未移植的对照组3周内全部死亡.移植组75%存活并形成稳定的不全嵌合体.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体内皮肤移植发现受鼠对供者的组织和细胞产生了特异的免疫耐受.结论:小鼠脐血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能重建同种异基因小鼠的免疫造血系统而不引起明显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一模型可用于研究临床脐血移植中遇到的问题.

  • 骨髓输注联合阻断共刺激通路延长大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作者:朱振新;李元新;韩志锋;李秋荣;张强;李幼生;黎介寿

    目的 探讨骨髓输注联合阻断共刺激通路对大鼠移植皮肤存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Lewis大鼠为受者,皮肤移植前经尾静脉输注供者(BN大鼠)骨髓细胞2×108 个,并于骨髓输注当天、输注后第2、4、6及8天腹腔注射抗CD25单克隆抗体,同时按照分组要求腹腔注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组)、抗CD154单克隆抗体(抗CD154单抗组)以及CTLA4Ig和抗CD154单克隆抗体(联合处理组),于骨髓输注后第8天移植BN大鼠的皮肤.另以仅行皮肤移植者为对照(对照组).观察各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情况、外周血中供者细胞嵌合率、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结果 各组均未观察到GVHD的发生.骨髓输注后第7天即可在CTLA4Ig组、抗CD154单抗组及联合处理组观察到嵌合现象,至第21天时,嵌合率仍维持于一定水平,联合处理组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骨髓输注后第7及21天,CTLA4Ig组、抗CD154单抗组及联合处理组间两两比较,T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CTLA4Ig组、抗CD154单抗组及联合处理组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联合处理组移植皮肤存活时间为(16.7±3.1)d,明显长于CTLA4Ig组和抗CD154单抗组(P<0.05).结论 骨髓输注联合阻断共刺激通路能够延长移植皮肤存活时间,其机理可能与诱导嵌合和T淋巴细胞凋亡有关.

  • 短期运用环孢素A对供者骨髓移植所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的抑制作用

    作者:奉友刚;曾甫清;王光明;李爱玲;郝杰;李翀;袁国红;高翔;谢蜀生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对供者骨髓移植和T淋巴细胞协同刺激信号阻滞联合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于C57BL/6小鼠背部,术后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骨髓细胞5×107个和AdCTLA4-FasL 5×109PFU(标准方案组),部分小鼠在此基础上还接受环孢素A(CsA组)、霉酚酸酯(MMF组)和环孢素A、霉酚酸酯联合(CsA+MMF组)皮下或腹腔注射,共用药28 d,同时设移植后不给任何处理的对照组.观察移植皮肤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受者外周血Vβ11+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供者来源细胞的嵌合水平,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了解受者对供者抗原的反应.结果 除对照组外,其它几个组在短期内(21d)均诱导了高水平的混合嵌合体(>30%),但在停药后的140 d,仅标准方案组和MMF组仍保持稳定的嵌合水平.对照组移植皮片的存活时间为(9.8±1.2)d,CsA组和CsA+MMF组皮片存活时间均不超过50 d,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皮片存活时间均超过150 d,明显长于CsA组和CsA+MMF组(P<0.05).术后150d,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MLR受到显著抑制,刺激指数均<1,而CsA组和CsA+MMF组的MLR未受抑制(刺激指数均>1).术后21d时,各组小鼠外周血中Vβ11+T淋巴细胞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Vβ11+T淋巴细胞较CsA组和CsA+MMF组更低(P<0.05),至术后140 d时,标准方案组和MMF组的Vβ11+T淋巴细胞比例降至更低水平.结论 CsA或含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供者骨髓移植和输注CTLA4-FasL联合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和免疫耐受具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早期外周供者反应性T淋巴细胞删除减少有关.

  • 大剂量免疫抑制剂预处理后骨髓移植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朝来;张同琳;雷玉涛;罗刚;王坤;孙和新

    目的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作为骨髓移植前受者的预处理,诱导其对供者特异性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并探讨宏嵌合的形成与移植耐受的关系.方法雄性C57BL/6和雌性BALB/c小鼠作为皮肤移植的供者和受者.实验分为11组:第1组为对照组,仅作皮肤移植,不做其他处理;第2组为单纯供者骨髓细胞移植(BMT)后进行皮肤移植;第3~5组:分别使用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环孢素A(CsA)、环磷酰胺(CTX)后进行皮肤移植;第6~8组:分别应用FK506、CsA、CTX预处理后作骨髓移植,再进行皮肤移植.前8组皮肤及骨髓供者均为雄性C57BL/6小鼠.第9~11组:处理同第6~8组,但移植皮肤来自无关供者雄性ICR小鼠,以验证耐受的特异性.每组受鼠6只.观察皮肤移植存活时间、皮肤的排斥反应,并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单独应用常规剂量的供者骨髓细胞输注或短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并不能延长移植物的存活,也没有宏嵌合形成.而6~8组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较各对照组明显延长;宏嵌合检查呈阳性.来自无关供者的皮片存活时间无延长.结论采用短期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这一温和的非照射预处理方法,再输注供者骨髓细胞,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达到延长皮肤移植物存活的目的.移植前输注供者骨髓细胞形成的宏嵌合与移植物耐受有关.

  • 非清髓性脐血移植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毛平;王顺清;王汉平;李庆山;许艳丽;莫文健;应逸;朱志刚

    目的研究与追踪观察无关供者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后,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情况及疗效.方法单份脐血(3例)和双份脐血(3例)移植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共6例.输入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数为(1.6~10.7)×107/kg(按患者体重计).预处理方案由低剂量的环磷酰胺(CTX)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组成.CTX总用量为60mg/kg;ALG为120mg/kg.移植后供者细胞植入状态的检测方法采用微卫星DNA指纹法或萤光定量PCR分析.结果 6例中有5例移植后有供者细胞植入证据,均为供、受者细胞混合嵌合状态.2例接受双份脐血移植者均仅显示单份脐血植入.迄今追踪时间平均21个月(7~50个月),4例造血完全恢复.2例移植后早期死于重症感染,其中1例曾有早期植入证据.结论 Allo-CBSCT治疗成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形成较长期的稳定供、受者造血细胞混合嵌合体.脐血可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一种选择.

  • 利用FISH及PCR法研究肝和肾移植受者的血液嵌合性

    作者:张志宏;大河内信宏;岗崎肇;郭应禄

    目的证实肝、肾移植受者末稍血中存在供者细胞,证明血液嵌合性的成立.方法女性活体肝移植受者9例、肾移植受者38例.供者均为男性.利用FISH法检测Y染色体;利用PCR及nestedPCR法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断SRY和DYZ-1.结果使用FISH法,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现Y染色体的存在.利用PCR法检测,9例肝移植受者Y染色体特异的基因片断SRY和DYZ-1均为阳性.肾移植受者SRY阳性32例(84.2%),阴性6例(15.8%);DYZ-1阳性35例(92.1%),阴性3例(7.9%).结论长期存活的肝、肾移植受者,血液嵌合性是成立的,且出现频率差异无显著性.FISH法检测末稍血中的Y染色体是困难的,须采用灵敏度很高的PCR方法或其他方法.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