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锥形束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碧辉;陈德基;梁宝霞;练辉;张振峰;杨彦鸿;冯云飞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在经皮经胸肺穿刺活检术(PT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30例因肺部单发病灶接受PTNB的患者.CBCT扫描后,通过iGuide引导系统和三维类CT多平面重组图像规划穿刺路径.采用18G同轴切割针行穿刺活检.记录手术相关资料、穿刺并发症及辐射剂量.结果 30例患者中,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恶性病变24例,良性病变6例;28例符合终病理诊断,1例为取材不够,但重新取材后的病理结果符合终病理诊断,1例为假阴性结果.PTNB诊断肺部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7%(29/30)、96.00%(24/25)、100%(5/5)、100%(24/24)及83.33%(5/6).平均手术时间为(13.03±3.61)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7.95±4.57)mSv.活检术后CBCT复查发现气胸6例(6/30,20.00%),咯血3例(3/30,10.00%).结论 CBCT联合iGuide引导系统引导下PTNB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和安全性以及合理的辐射暴露.

  • CBCT评价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增龄性变化

    作者:邓婕;钟晓波;万朝霞;何斌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 收集本院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资料,分为6~15岁、>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65岁、>65~82岁7个年龄段,测量牙釉质、牙本质、髓腔高度、髓底、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的厚度.结果 各年龄段的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的牙釉质厚度、牙本质厚度、髓腔高度、髓底厚度和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存在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在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增龄性变化.

  • 锥形束CT观察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

    作者:廖元元;钟晓波;刘鹏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观察并评估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形态.方法 收集551例上颌第二恒磨牙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牙位、近颊根根管数目和形态,采用Vertucci分类法记录根管构型,并记录根管弯曲位置、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结果 551例中,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率为25.41% (140/551),男性多于女性;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大多向远中及腭侧弯曲,弯曲根管占87.54% (604/690),57.57% (397/690)的弯曲发生在根中1/3,重度弯曲占19.28% (133/690).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MB2的发生率较高,中、重度弯曲根管较多.锥形束CT可在各层面显示根管系统解剖形态.

  • 一种混合CBCT成像系统标定方法

    作者:仇庆;闫士举

    目的 建立一种混合锥形束CT(CBCT)成像系统标定方法,以提高CBCT成像系统参数标定精度,突破现有算法须已知标定模型中各小球相对中平面位置的限制.方法 针对CBCT成像系统建立坐标系,推导光锥不同旋转角度下标定模型中小球中心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投影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提出解析十迭代混合标定方法.将标定模型置于CBCT成像系统中,获取各个旋转角度下的投影图像;提取投影图像中各小球投影的质心坐标,套用上述方法计算出标定参数.对小鼠标本模型进行相同扫描,采用已求标定参数用FDK算法进行3D重建.结果 解析十迭代混合法对于成像系统参数D的标定精度较高;参数R的标定不直接受D的影响.结论 解析十迭代混合法可提高部分成像参数的标定精度,且突破了须事先知晓小球相对于中平面的空间位置及受旋转半径影响较大的限制.

  • 基于锥形束CT的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与体质量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庄婷婷;郭和锋;王国喜;林正忠;陈志坚

    目的 对基于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进行头颈部肿瘤患者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放疗(VMAT)中摆位误差和体质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对102例接受IMRT或VMAT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机载CBCT每周扫描,与定位CT图像匹配后获取摆位误差数据,同时每周记录患者体质量变化,连续6周.结果 全部患者在左右、背腹、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11 5±0.125 3)cm、(-0.0176±0.1233)cm、(-0.0141±0.1567)cm,三个方向上的平均系统误差在0.02cm以内,平均随机误差在0.2 cm以内.不同周(次)三个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质量随治疗进行而持续下降,平均下降近3.5 kg.体质量变化与周(次)之间呈负相关,体质量下降与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相关(P<0.01).结论 患者的摆位误差未发现随着疗程进行出现明显变化,但患者治疗期间体质量的下降对于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产生一定影响.

  • 头颈肩与体部热塑成型网罩固定在食管癌放疗中摆位误差的比较

    作者:申静;程江苏;杨延灵;朱青山;王振立

    目的:比较胸段食管癌放疗中头颈肩与体部热塑成型网罩固定摆位误差的大小,为食管癌在调强放疗(IMRT)中固定方式的选择以及计划靶区(PTV)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选取97例胸部食管癌IMRT患者,分为两组:头颈肩热塑成型网罩固定体位(头颈肩组)51例,体部热塑成型网罩固定体位(体膜组)46例。对97例患者每周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在线匹配得出左右(X轴)、头脚(Y轴)、腹背(Z轴)方向摆位误差。结果头颈肩组患者X轴、Y轴、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33±0.400)cm、(0.333±0.291)cm、(0.238±0.256)cm,体膜组分别为(0.327±0.255)cm、(0.582±0.501)cm、(0.189±0.154)cm;两组在Y轴、Z轴方向摆位误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胸段食管癌放疗中,头颈肩罩与体膜罩左右摆位误差无差异,头颈肩罩在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小于于体膜罩,体膜罩在腹背方向小于头颈肩罩。

  • 仿生型改性胶原膜的动物学实验研究

    作者:郑贵成;梁焕友;吴志玲;唐倩;吴坚;任力

    目的 初步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应用于动物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 通过模拟牙周炎骨缺损形态在 Beagle 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作3个大小为5 mm×5mm 的急性二壁骨袋的骨缺损模型,深达牙面.采用自体对照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胶原膜组、聚四氟乙烯(e-PTFE)膜组、空白对照组,共5只Beagle犬、14个实验部位.术后2、4、8、12 周将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镜Ca、P元素微区定量测定.结果 该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和暴露后抗感染能力.术后12周,仿生型改性胶原膜组的新生骨高度、体积与e-PTFE 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引导的新生骨钙磷比值(Ca/P值)高于空白组及e-PTFE膜组.结论 动物实验显示,该新型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提高牙周骨再生能力.

  •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中切牙冠根角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邹晨;陈奕嘉;吴志辉;张雪铮;朱双林

    目的 研究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比较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恒中切牙冠根角(CRA)的差异.方法 于已拍摄CBCT及X线头颅侧位片的恒牙列期错(牙合)患者中,按ANB角大小分类,随机选取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Ⅰ类27例、Ⅱ类22例、Ⅲ类21例,垂直骨面型皆为均角型.利用Ez3D2009软件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并获得右侧中切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Auto CAD软件测量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的交角(冠根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牙合)患者中切牙C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CRA分别为(180.50±3.12)°、(178.73±3.66)°、(180.54±3.61)°;下颌中切牙CRA分别为(177.37±2.74)°、(178.85±3.50)°、(176.14±3.74)°.Ⅱ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上颌中切牙CRA小于Ⅰ、Ⅲ类,Ⅲ类矢状骨面型错(牙合)下颌中切牙CRA小于Ⅱ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切牙C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患者上颌中切牙及Ⅲ类患者下颌中切牙存在明显的CRA成角现象,牙冠相对牙根舌倾.

  • 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种植钉的植入角度研究

    作者:姚宇;蔡斌;麦理想;冯志才;翁嘉华;谢彬;何旭顺;王大为

    目的 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后牙区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 例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 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区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 mm 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 (1)不同垂直骨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 < 0.05,低角型大,高角型小);(2)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 < 0.05);(3)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 < 0.05).结论 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骨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 青少年下颌后牙区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测量

    作者:谢彬;麦理想;蔡斌;姚宇;翁嘉华;何旭顺;王大为

    目的 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测量青少年下颌后牙区颊舌侧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的密度,探讨各部位间骨密度的大小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90例(男、女各45例)12~ 16岁的青少年CBCT扫描图像来测定其右侧下颌后牙区(从尖牙到第二磨牙的牙槽间隔)的颊舌侧牙槽骨和基骨骨皮质的密度.结果 下颌颊侧牙槽骨骨皮质密度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加,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高;下颌颊侧基骨骨皮质密度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颊侧基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高于颊侧牙槽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舌侧基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高于舌侧牙槽骨区骨皮质的骨密度.男女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密度由近中向远中逐渐增加,下颌基骨骨皮质密度比牙槽骨骨皮质密度高.该资料为选择种植支抗的部位和种植方法的评估提供了参考信息.

  • 锥形束CT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腮腺造影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曾东林;温奕雄;崔敏毅;涂之平

    目的 研究腮腺造影成像中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三维可视化影像特点.方法 对25例患者的腮腺造影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BCT三维可视化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重建(VR)对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这些技术的腮腺造影成像特点.结果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12例、复发性腮腺炎7例、腮腺肿瘤6例.MPR、MIP、VR均可以从任意方向显示腺体和导管,MPR可以逐层显示,MIP、VR不能逐层显示,VR只能显示导管与腺体的表面影像.MPR可以清楚地显示腺体内部结构、腺体与周围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正常腺泡成云雾状,腺小叶被纤维间隔分隔,形成一朵朵白云状,分支导管清晰可见.MIP可以清楚地显示腺体、导管的整体影像,正常腺泡呈淡薄的云雾状;主导管及分支导管影像较MPR的清晰.MIP、VR难以确定腺体内部病变的位置.结论 腮腺造影CBCT影像清晰,MPR、MIP相结合可以对腮腺疾病进行准确判断及精确定位.

  • 锥形束CT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比较

    作者:邝炜平;蔡斌;冯志才;何旭顺;王大为

    目的 比较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与传统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差异,探讨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诊断和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 30 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患者.每位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拍摄CBCT和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通过CBCT生成相应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对两种头侧片分别进行测量,用 Winceph 8.0软件对测量值进行比较.用Mimics 10.01软件对CBCT生成的三维模型进行测量.通过算式将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线距测量值进行校正,将校正值与相应CBCT三维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传统头颅侧位定位片的SNA、SNB、下颌平面角、下颌升支长与CBCT生成相应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线距测量值与相应CBCT三维测量值存在差异,但校正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生成的半颅头颅侧位定位片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诊断和评价方面更准确,可以代替传统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

  • 锥形束CT测量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

    作者:王春阳;蔡斌;胡小蓓;许跃;麦理想;邝炜平;王大为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 对I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殆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 3D 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上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牙槽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郑友丽;张国志

    牙槽外科为口腔颌面外科的一部分,但其不仅局限于颌面外科专业,而且涉及多学科的基础治疗方法.因此,牙槽外科手术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是当今有前途和实用性的口腔颌面影像设备,它的应用给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口腔临床诊断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准确,其不仅克服了曲面断层片的局限,同时还避免了传统CT 诸多不足,因而在牙槽外科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对CBCT 的优势及其在牙槽外科各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下颌骨骨折诊断及手术复位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周志迎;赖仁发;赵清桐;沈山

    目的 探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对诊断及指导外科手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临床典型病例,分析下颌骨骨折发生时作曲面断层片检查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使用CBCT能从冠状位、轴向位、矢状位等不同的角度及方向观察颌骨骨折端.结果 使用CBCT可以清晰了解骨折线走向及断端与骨折碎片的移位情况,能指导外科手术治疗骨折的复位与作内固定.结论 CBCT三维重建有益颌面外科制定手术计划.

  •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观察下牙槽神经管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兴;孟箭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观测并分析下牙槽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特点,探讨其分布规律,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具备下颌后部CBCT 扫描数据的患者60 例,应用CBCT 自带的KaVo eXam Vision 软件测量颏孔区、前磨牙区、磨牙区下牙槽神经管与牙槽嵴顶、下颌骨颊舌侧骨板及下缘的平均距离,对各组测量项目进行成组t 检验比较,并观察其走行特点.结果 下牙槽神经管距下颌下缘小于距牙槽嵴顶的距离,在第二磨牙区距离下颌骨下缘近;颏孔区至第一磨牙区间,下牙槽神经管距颊侧骨板距离小于距舌侧骨板距离,自第二磨牙后,下牙槽神经管距颊侧骨板距离则大于距舌侧骨板距离;性别及左、右侧下牙槽神经管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7,P > 0.05).结论 CBCT 扫描有利于更好了解下牙槽神经管的走行及结构特异性,对牙槽外科及种植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 锥形束CT与8层螺旋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

    作者:谢晓艳;张祖燕

    目的:在体外条件下比较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评估CBCT诊断牙根表面微小缺损的能力,并探讨其三维影像学特点.方法:在40颗离体单根牙舌面的根颈、根中和根尖部随机制备洞型,直径为1 mm,深度分别为0.1 mm、0.2mm、0.3mm、0.4 mm,用以模拟牙根外吸收缺损.分别对样本进行容积扫描(日本森田株式会社生产Accuitomo 3DX型CBCT)和层厚0.625 mm的高分辨薄层扫描(美国GE公司生产BrightSpeed Edge型8层MSCT);两名研究者评估图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z值),用于评估两种设备检测牙根外吸收的可靠性.结果:CBCT和MSCT检测所有部位、所有大小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21和0.770;检测根颈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85和0.752,根中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1和0.844,根尖部缺损的Az值分别为0.873和0.709;检测0.1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794和0.592,0.2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34和0.719,0.3 mm缺损的Az值分别是0.992和0.920,0.4 mm缺损的Az值分别为0.992和0.990.结论:体外条件下,Accuitomo 3DX型CBCT检测单根牙根舌面缺损的可靠性优于8层MSCT,检测小缺损的优势更明显;CBCT对深度大于0.2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0.1mm的缺损,MSCT对深度大于0.3mm缺损的检测能力明显优于深度小于0.2mm的缺损;两种设备检测根中部缺损的可靠性均高于根颈部和根尖部.

  •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 mm,RPE(2.16 ±1.27)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 健康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锥束CT对比测量

    作者:张颖;李岩峰;郭晓倩;王照五;张建强;韩卫丽;胡敏;刘洪臣

    目的 定量测量健康人的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左右两侧,分析其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36名(72侧)健康人的TMJ进行扫描,通过对矢状位、平行于髁突长轴斜位和垂直于髁突长轴斜位进行双侧曲面重建,测量左右两侧TMJ结构各项指标,并进行两配对样本l检验.结果 右侧半径测量值51.97±2.61,左侧半径测量值52.96±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除半径值外的一些测量指标可以用于健康人TMJ的左右两侧骨性结构一致性的判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诊断提供参考.

  • CBCT检测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状况的效果

    作者:李惠玲

    目的 探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检测口腔正畸中牙槽骨、牙根吸收状况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97例,正畸治疗前后均行CBCT检查.结果 矫正前后中切牙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体积分别为(210.03±26.67)mm3和(186.44±20.54)mm3、(204.26±30.15)mm3和(186.78±21.51)mm3、(220.11±30.16)mm3和(201.15±30.22)mm3,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及尖牙体积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正畸中应用CBCT测量,可有效评估牙根吸收情况,同时对患者牙槽骨改建不明显.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