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快速上颌扩大前后变化的三维x线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吴晶;王邦康;高晓辉

    目的:探讨快速上颌扩大所引起的颅面牙NFDA1三维的变化.方法:采用三维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30例RME的患者快扩前后的头颅正、侧位片进行立体整合,空间测量分析.结果:上颌面角增加;下颌B点后移;SNB角减少;面高显著性增长;覆NFDA1变浅;上中切牙冠间出现了明显间隙,并大于根尖增宽间距;上下颌第一磨牙间距明显增宽.结论:在冠状面与水平面上左右上颌骨间骨缝呈三角形打开,上下颌均表现出向下向后的旋转趋势,上颌牙弓的增宽量中不但有骨性扩大还包括了牙槽嵴与牙齿的倾斜、移位.

  • 青春高峰期快速上颌扩大后腭中缝水平向变化的研究

    作者:吴晶;王邦康;高晓辉

    目的:研究快速上颌扩大在水平方向上引起的腭中缝的变化.方法:采用支架式快速上颌扩大装置,对30名替牙或早期恒牙患者进行快扩,2次/天,90°/次,共14天.拍摄左手腕骨片,在快扩前后分别拍摄上颌前部咬片.结果:不同位置上骨缝增宽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增宽比例为11∶44∶55∶66=3.4∶2.2∶1.8∶1.结论:腭中缝在水平面上由后向前成"V"字型开大,开大范围与边缘毛糙程度及骨龄无明显相关.

  • 不同骨龄患者上颌快速扩弓后腭部形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

    作者:熊再道;柯杰;赵桂芝;林清华;杨鑫铭;肖依寒

    目的 评价不同椎骨骨龄患者上颌快速扩弓前后腭部形态变化的差异,探讨扩弓后上颌牙性及骨性变化与骨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期需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的患者37例,按不同颈椎骨龄分组,分为生长加速组(13例)、生长高峰组(13例)和生长减速组(11例),于扩弓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影像,使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腭部三维模型并测量.使用SPSS 17.0软件,对各组扩弓前后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扩弓前后变化量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生长加速、生长高峰及生长减速组患者扩弓后均发生了牙齿和牙槽骨的倾斜及腭中缝的打开.第一磨牙角扩弓前后变化上,生长加速、生长高峰及生长减速组分别减小2.66°±1.04°、3.53°±0.81°和12.32°±1.64°,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小于生长减速组(P<0.05).腭穹窿角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6.01°±2.06°、4.79°±1.31°、6.73°±1.7l°,生长加速组与生长减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高峰组(P<0.05).腭侧釉质牙骨质界宽度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7.37±1.31)、(6.68±0.72)、(5.13±1.42) mm,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减速组(P<0.05).腭中部宽度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5.72±1.68)、(4.82±1.66)、(3.42±1.15) mm,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减速组(P<0.05).腭中缝宽度扩弓前后变化上,3组分别增大(3.14±0.45)、(2.98±0.51)、(0.96±0.83) mm,生长加速组与生长高峰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显著大于生长减速组(P<0.05).结论 不同骨龄的青少年均可通过快速扩弓打开腭中缝,生长加速和高峰期患者较生长减速期患者均可获得更多的骨性效应和较小的牙性效应,在生长高峰期快速扩弓可大程度地避免牙槽骨倾斜.

  • 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扩弓效果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王梦含;葛振林;田黎;李佩蓉;车远倩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比较三种上颌快速扩弓方式下牙齿、牙槽骨、腭中缝的横向位移、应力分布和变化趋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1名来自兰州大学的20岁正常女性志愿者的头部进行锥形束CT扫描取得图像数据,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上颌复合体三维重建,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Hyrax、Haas扩弓器及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器(miniscrew-assisted rapid palatal expander,MARPE)3种扩弓器模型,装配并加载强制位移,比较牙齿、牙槽骨、腭中缝的应力分布、变化趋势和横向位移.结果 Hyrax扩弓器牙冠大横向位移为0.105 mm,腭中缝宽度大增加0.022 mm,上颌骨呈楔形打开,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Haas扩弓器扩弓效果较好,牙冠大横向位移为0.216 mm,腭中缝宽度大增加0.031 mm,应力分布较均匀;MARPE扩弓器牙冠大横向位移为0.267 mm,腭中缝宽度大增加0.315 mm,扩弓量及应力大值出现在中段,有逆时针旋转的趋势.结论 MARPE的骨性改变显著,Haas扩弓器比Hyrax扩弓器有一定优势.

  • 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大对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颌骨硬组织的作用

    作者:江久汇;纪昌蓉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大对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颌骨硬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以T2-T1代表自然生长6个月颌骨的改变,T3-T2代表应用联合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大6个月颌骨的改变,比较这两种变化的差异.对23例恒牙早期患者应用联合法治疗前后硬组织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状态下,硬组织有前下生长趋势,应用联合法后,上颌骨S-A、Pt-A、PNS-A显著增大,其增大量PNS-A>Pt-A>S-A;下颌骨Pg、Me明显后移,Wits值显著增大了4.5 mm.结论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联合应用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大,能够使上颌骨前后径增大,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向后移位和轻度向下移位.

  • 上颌快速扩弓对颅颌面骨及上气道影响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李磊;齐素青;王宏伟;任素锋;班建东

    目的 研究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后颌骨宽度、牙弓宽度和鼻咽、口咽容积的三维变化,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35例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12.1±1.1)岁.所有患者接受RME治疗.扩弓前、扩弓结束时(扩弓16d)及扩弓后3个月拍摄锥形束CT并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结果 扩弓结束时鼻外侧壁宽度[(23.96±2.68) mm]和上颌骨宽度[(60.86±3.64) mm]分别比扩弓前[分别为(22.23±2.48)和(57.65±3.58) mm]增加(1.73±0.20)和(3.21±0.06) mm,扩弓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弓后3个月上颌骨宽度[(59.79±2.98) mm]与扩弓结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上颌骨宽度扩弓效果较稳定.扩弓结束时鼻咽段气道容积[(4 496±983)mm3]与扩弓前[(3 462±1 147) mm3]相比增加29.9%,扩弓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弓后3个月鼻咽段容积保持相对稳定.结论 RME可显著增加鼻上颌骨复合体的宽度和鼻咽段气道容积.

  • 螺旋CT测量快速扩弓后上颌骨位置三维变化

    作者:杜航;曾祥龙

    目的观察快速扩弓(RME)治疗前后上颌骨位置三维方向的变化.方法使用螺旋CT,测量10例恒牙( )患者RME治疗前后上颌骨各测量点的位置和角度改变.使用配对符号秩检验对比分析各项数据结果.结果 RME治疗后上颌骨各测量点均向前、向下移位.代表硬腭的PNS'-ANS连线在正中矢状平面上的投影顺时针旋转0.9°,而代表上颌骨腭突的PNS'-ANS在正中矢状平面上投影的角度变化不明显.冠状平面观,两侧上颌骨下部扩开量较上部大,二者相互向外侧呈楔形倾斜.腭中缝呈前后较小中间稍大的纺锤形扩大.结论 RME治疗前后上颌骨位置在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上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应用螺旋CT可以对这种三维位置变化进行详细研究.

  •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效果的锥形束CT观察

    作者:刘伟涛;宋扬;王雪东;何丹青;周彦恒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比较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矫治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4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反复扩缩组,每组12例.对照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对每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定点、重叠和测量分析.结果 反复扩缩组1例患者在治疗中失访.治疗后反复扩缩组上颌骨前移量[(2.5±1.0)mm]显著大于对照组[(1.6±0.8)mm](P<0.05);反复扩缩组颅底点至上齿槽座点(Ba-A)的距离增加了(3.1±1.0) mm,显著大于对照组[(2.2±0.9)mm](P<0.05);反复扩缩组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前移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早期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能对上颌骨前移略有利.

  • 两种扩弓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前方牵引效果的影响

    作者:熊再道;柯杰;赵桂芝;林清华;杨鑫铭;肖依寒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观察比较上颌单纯快速扩弓与反复快速扩缩两种不同扩弓方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例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按扩弓方式分为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相应的测量,采用SPSS 19.0软件对对各组治疗前后所测得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各测量项目的前后变化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发生了明显的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后移,其中单纯扩弓组患者SNA增加(3.18±1.92)°,SNB减小了(2.73±0.82)°,ANB增加了(3.94±0.85)°,A-VL增加了(3.53±2.29)mm,B-VL减小了(3.31±2.71)mm;反复扩缩组SNA增加(4.85±1.38)°,SNB减小了(2.49±0.65)°,ANB增加了(4.94±1.07)°,A-VL增加了(6.39±3.15)mm,B-VL减小了(3.93±1.95)mm.上前牙发生了唇倾的同时伴有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两组U1-SN分别增加了(3.97±2.46)°、(4.07±1.68)°,MP-SN分别增加了(3.81±2.21)°、(3.51±1.34)°.其中反复扩缩组SNA(t=2.233,P=0.038)、ANB(t=2.314,P=0.033)、Wit值(t=3.474,P=0003)增加量明显高于单纯快速扩弓组,其余指标变化量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需要前方牵引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反复扩缩比单纯快速扩弓能够更有效的前移上颌骨,纠正上下颌骨异常位置关系.但是反复扩缩并不能减少下颌骨的后下旋转及减轻上下颌牙性代偿.

  • 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伟涛;周彦恒

    目的:以传统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为对照,研究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探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适应征范围.方法:选择34例上颌后缩儿童,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Hyrax扩弓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B组16例,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B组A-Np和A-“纵轴”分别增加2.53mm和2.78 mm,大于A组(1.86 mm和2.0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较对照组上颌前移量大.两组LLC-“纵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组下颌软组织后移(1.63 mm)较对照组(2.82 mm)少.结论:使用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以获得比传统Hyrax扩弓器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更大的上颌前移量.

  •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对上气道影响的锥束CT研究

    作者:常大桐;周彦恒;刘伟涛

    目的:使用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以传统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的方法为对照,研究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上气道不同部位的三维变化.方法:选择36例上颌骨发育不足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8例,A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B组上颌反复快速扩缩.使用Dolphin软件对所有病例扩弓或扩缩前后CBCT影像进行测量.结果:B组2例患者在治疗中失访.A、B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及治疗前各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显示,两组患者在上颌单次快速扩弓或反复快速扩缩后,鼻腔底部宽度、鼻腔外缘宽度、鼻腔体积及鼻咽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口咽体积、下咽腔体积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底部及外缘前/中/后三段宽度增加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所有测量项目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可使鼻腔、鼻咽体积增大,增大程度与上颌单次扩弓相似,对口咽及下咽腔无明显影响.

  •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 mm,RPE(2.16 ±1.27)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 第一磨牙处横向牵张成骨对上颌骨复合体应力分布和位移的影响

    作者:聂敏媛;丁寅;施生根;牛忠英;党平

    目的:为了解决临床上颌宽度不足问题,在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横向牵张成骨术,分析上颌骨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方法:实验于2005-01/03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实验室完成,在已建立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相当与第一磨牙处行横向牵张成骨术.①在腭中缝相当于第一磨牙部位放置牙支持式牵张器,以第一磨牙根部腭侧为加力点,平行于腭穹隆进行单侧0.5 mm位移加载.②计算加载条件下各点的应力,应力>0时,为张应力,表明此处受牵拉,应力<0时,为压应力,表明此处受压缩;计算加载条件下各点X,Y,Z轴位移.结果:①第一磨牙处加载时:第一前磨牙点、尖牙点、上齿槽座点处产生较大张应力,分别为1 672.00,551.850,387.540 MPa.②X轴方向的位移:横向大位移在第一磨牙基骨,为-20.783μm;从冠状面观察:上颌骨从中线向两侧呈楔形扩张,楔形底朝向口腔,顶朝向鼻腔.③Y轴方向的位移:鼻腔整体轻微后移;颧骨整体前移.④Z轴方向的位移:腭平面在下降的同时伴前上旋转趋势;鼻腔整体向下移动;整个颧骨向上移动.结论:第一磨牙处加载时,在牙弓前段产生明显的骨牵张作用.牙弓后部增宽明显.鼻腔宽度增加.腭平面在下降的同时伴前上旋转趋势,容易引起开牙合.

  • 青少年上颌快速扩弓对龈沟液中AST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勇;郭新星;王春玲;魏福兰

    目的:观察上颌快速扩弓前后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变化,研究AST与上颌快速扩弓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选择43例上颌快速扩弓患者,10.2~12.5岁,分为对照组(21例)和加力组(22例).利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快速扩弓前、快速扩弓24 h后、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中AST活性的变化,用酶总量/30 s表示.结果:加力组AST水平在快速扩弓24 h开始升高,至4周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 龈沟液中AST的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颌快速扩弓牙周组织的改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