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微种植体与口外弓支抗矫治上牙弓前突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霞

    目的:探析不同微种植体与口外弓支抗矫治上牙弓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上牙弓前突患者58例为研究资料,依照入院时间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29例/组)。对照组行口外弓支抗治疗;观察组行微种植体治疗,其中实施MIA治疗15例,实施SDIA治疗14例,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U1-X、U6-X、U1-SN、U6-Y和U1-Y等测量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实施MIA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DIA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微种植体法对上牙弓前突患者可有效防止第一磨牙发生移位,另MIA法与SDIA法都有一定疗效,但前者可有效避免发症发生。

  • 前方牵引治疗唇腭裂术后与非唇腭裂前牙反(牙合)疗效的比较

    作者:贾海湖;李巍然;林久祥

    目的 探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前牙反(牙合)与非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对前方牵引治疗反应的异同,以利于UCLP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方法 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UCLP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18例,年龄(9.6±1.2)岁;非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18例,年龄(9.8±1.4)岁,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使用前方牵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设计和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后UCLP组SNA 增加1.45°, A-TFH增加2.19 mm, 非唇腭裂组SNA增加1.42°, A-TFH增加2.12 mm,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LP组SNB 减小2.18°, ANB增加3.64°,MP/SN增加2.78°,LL-EP增加0.88 mm; 非唇腭裂组SNB减小1.32°, ANB增加2.68°,MP/SN增加1.47°, LL-EP减小1.37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前方牵引治疗,生长发育高峰前期UCLP术后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与非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的上下颌骨关系、软组织面型得到改善.两组上颌骨对治疗的反应相似.UCLP组较非唇腭裂组颌间关系改变大,下颌向后向下旋转多;UCLP组患者治疗后下唇变化不如非唇腭裂组明显.

  • J钩高位牵引压低并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苏杰华;刘佳莉;许潾于;钟萍萍;张端强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J钩高位牵引辅助压低并内收上颌前牙的生物力学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ANSYS 14.0软件中建立包括上颌牙列、牙周膜、直丝弓矫治器及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J钩施加1.5 N力量压低内收上前牙,A组加载于侧切牙近中,B组加载于侧切牙远中.牵引方向与矢状面保持30°不变、与(牙合)平面的角度在20°~ 60°之间,每间隔5°设置1种工况,两组共18种工况.分析上前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情况.结果 随着牵引角度增大,上前牙位移趋势逐渐由舌向移动为主伴压低的顺时针旋转移动,变为整体压低、内收移动,后变为压低伴唇向倾斜的逆时针旋转移动.在侧切牙近中以35°加载或在侧切牙远中以45°加载时,上前牙出现相对均匀一致的整体压低、内收移动,整体无旋转的趋势.结论 对于唇倾度正常的上颌前牙,J钩高位牵引加载于侧切牙近中更有利于前牙的整体压低和内收,临床上应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目标调整牵引角度.

  • 前牵引颏部反作用力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董瑞;王旭霞;张文娟;李静;郑德华;张君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前牵引颏部反作用力对颌骨尤其是颞下颌关节应力及位移的影响,为前牵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行CT扫描,并借助Mimics等专用软件,建立完整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前牵引矫治器反作用力原理,直接在颏部中央的下方施加与(牙合)平面成后上22°~49°(每隔3°取1个角度)的载荷,大小为5N,测定颌骨尤其是颞下颌关节的应力及位移变化.结果 在不同角度施加相同载荷时,上颌骨产生接触应力,加载角度由22°增大到40°时,颞下颌关节窝内应力逐渐下降,加载角度由40°增大至49°时,颞下颌关节窝内应力略有增大;下颌骨同样产生接触应力,髁突头应力随加载角度增大而减小(由0.405 MPa减小至0.037 MPa),髁突颈部随加载角度的增大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载荷与(牙合)平面呈后上40°时颞下颌关节区受力小(0.018 ~0.327 MPa).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各节点X轴位移均为正值,且随加载角度增大而减小;Y轴位移出现负值,从40°开始变为正值,即载荷加载角度小于40°时下颌骨发生后下旋转.载荷与(牙合)平面呈40°时颞下颌关节区位移值较小(0.0005 ~0.0081 mm).结论 前牵引矫治作用于颏部的反作用力在与(牙合)平面成后上40°时传导至颞下颌关节区的应力值和位移值均较小,有利于关节组织的健康.

  • 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效果的锥形束CT观察

    作者:刘伟涛;宋扬;王雪东;何丹青;周彦恒

    目的 使用锥形束CT比较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前方牵引和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的矫治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4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反复扩缩组,每组12例.对照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反复扩缩组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对每组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定点、重叠和测量分析.结果 反复扩缩组1例患者在治疗中失访.治疗后反复扩缩组上颌骨前移量[(2.5±1.0)mm]显著大于对照组[(1.6±0.8)mm](P<0.05);反复扩缩组颅底点至上齿槽座点(Ba-A)的距离增加了(3.1±1.0) mm,显著大于对照组[(2.2±0.9)mm](P<0.05);反复扩缩组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前移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上颌单次快速扩弓相比,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前方牵引早期治疗上颌后缩患者可能对上颌骨前移略有利.

  • 戴用高位牵引头帽后高角患者的垂直向变化

    作者:欧阳莉;周彦恒;傅民魁;丁鹏

    目的 评估高位牵引头帽对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40例高角拔牙正畸患者(MP-SN角>40°),进行高位牵引,分为控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分析14项头影测量项目,以配对t检验分析每组治疗前后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结果 控制组与对照组相比,14项头影测量项目治疗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治疗后Y轴角、MP-SN角、MP-FH角及U6-PP距分别平均增加1.9°、1.5°、2.3°和1.1 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位牵引头帽不能为高角患者提供有效的垂直向控制.

  • 上颌骨骨折的非手术牵引治疗

    作者:朱国雄;杨春济;黄迪炎;王昭领

    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上颌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方法,以提高上颌骨骨折早期和现场救治能力.方法 12例上颌骨骨折患者均行上下颌牙弓夹板结扎,然后戴入并固定颌面骨折牵引复位固定器,根据上颌骨骨折移位情况和患者的耐受程度,决定牵引力的方向、时间和大小.牵引复位时采用自制的两端有钢丝小钩的输液用乳胶管,对上颌骨进行向前、向上下和向左右的牵引.如果上颌骨骨折发生向下移位,则需在固定器的上颌牙弓上安置口内托盘,利用两侧的上颌弓移动调节器进行弹性牵引.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的短牵引时间为2d,长7d,平均4d,均完全恢复咬合关系和正常面容.结论 上颌骨骨折非手术牵引治疗是一种新的、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三维变化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王怡然;周彦恒;王雪东;魏松;刘伟涛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探讨扩弓前牵对上颌标志点三维方向变化的影响,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6例上颌后缩患者,使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分为反复扩缩组(alternating rapid palatal expansion and constriction group,RPE/C)和对照组(rapid palatal expansion group,RPE),各18例.RPE/C按照上颌快速扩弓两周、缩弓两周的顺序重复扩缩共10周,后两周扩弓后行面罩前方牵引,RPE上颌快速扩弓两周后行面罩前方牵引,分别于治疗前(T1)、扩弓后(T2)、前牵后(T3)拍摄CBCT.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颌面部三维重建、上颌标志点定点和测量分析.结果:RPE/C治疗结束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A)前移(3.06±1.29) mm,RPE(2.16 ±1.27) 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E/C治疗各阶段标志点变化更对称;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E/C上颌骨性标志点矢状向、冠状向和水平向变化趋势:扩弓T2-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前牵T3-T2阶段前上、缩窄变化,总治疗T3-T1阶段前下、增宽变化,其余测量项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反复快速扩缩后前方牵引对早期治疗上颌后缩畸形有效;与上颌单次扩弓前方牵引的方法相比,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对治疗中的上颌骨前移和对称性变化有利;CBCT在正畸测量分析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 前方牵引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正前牙反颌

    作者:史洋;刘亚娟;郑信芝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器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正前牙反颌的疗效,探寻临床对前牙反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配合直丝弓技术,对15例III类错颌的替牙期儿童进行治疗.结果:经5~8个月的前方牵引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使前牙覆颌覆盖显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结论:对于III类错颌,采用前方牵引结合直丝弓矫正技术,临床疗效显著,疗程缩短,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口外牵引器 颌畸形
  • 头帽颏兜治疗儿童前牙反牙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喜华;杨小雄;冯慧斌

    目的 研究头帽颏兜治疗儿童前牙反牙合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头帽颏兜,双侧下颌施加650~950千克的后上方向矫形力,治疗44例儿童前牙反牙合,年龄3.5~10岁,平均年龄7.6岁,平均治疗时间4.1个月,治疗前后作头颅侧位片检查并行头影测量.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头影测量结果SNB,MP-FH和Cc-Go明显减小(P<0.05),ANB角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头帽颏兜对儿童前牙反牙合具有确切疗效.

  • 可调式与固定式口腔矫治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通气效果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婷婷;关风光;华筱娟;何文静

    目的 评价可调式口腔矫治器(oral appliance,OA)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通气情况的影响.方法 电子检索数据库自1990年1月至2014年7月国内外口腔矫治器对OSAHS患者通气情况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无法转换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109例患者,包括4个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和2个随机交叉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固定效应模型,加权均数差(WMD)=-2.38,95%可信区间(CI)-359~-1.17,P<0.01,提高低血氧饱和度SaO2,随机效应模型,WMD=3.09,95%CI1.16~5.02,P<0.01.由于睡眠评分数据类型不同无法合并,故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更有利于降低AHI,提高低(SaO2),但睡眠评分无明显的改善,需设计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对可调式口腔矫治器的综合效果进行验证.

  • 儿童骨性前牙反(牙合)改良面具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良;王世兴;冯妍;刘宗响

    目的 评价改良粘接式口内装置面具前方牵引器治疗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例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2.5 ~ 9.6岁),应用改良粘接式口内装置面具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前牙反验,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SNA角平均增加3.54° (P<0.05),S-A平均增加4.80 mm (P<0.05);SNB角平均减小1.50°(P<0.05),Co-Gn平均增加3.58 mm(P<0.05),Y轴角平均增加2.63° (P<0.05),SN-MP角平均增加2.71°(P<0.05);ANB角平均增加4.92°(P<0.05),Wits值平均增加5.35 mm (P<0.05);U1-SN角平均增加7.13° (P<0.05),U1-L1角平均减小10.96°(P<0.05);S-N'-Sn平均增加4.17°(P<0.05),N'-Sn-Pg'平均减小11.22°(P<0.05),S-N'-Si减小0.11°(P>0.05);Ls-E增大4.28°(P<0.05).结论 改良粘接式口内装置面具前方牵引矫治上颌后缩患者,能促进上颌骨、上唇生长前移,下颌骨及颏部向后下移位,纠正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侧貌,是一种早期治疗上颌后缩患者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 口外颈牵引配合2×4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安氏ⅡⅠ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海岚;王鹏来

    目的 研究口外弓配合2×4矫治技术在替牙期AngleⅡⅠ错(牙合)(牙合)矫治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替牙期AngleⅡⅠ错(牙合)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9.6岁.上颌采用2×4矫治技术,配合口外弓颈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X线头影测量结果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结束时SNA及ANB角明显减小,UⅠ/SN显著变小,前牙覆盖平均减小;磨牙关系为工类关系.鼻唇角增大,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结论 口外弓颈牵引配合2×4矫治技术非常适用于替牙期AngleⅡⅠ错(牙合)伴上前牙轻中度拥挤的患者,它们能有效地抑制上颌的发育,减小恒牙期的治疗难度,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 一种新型牙槽骨牵张器的研制

    作者:律娜;孙明;陈松龄;黄代营;韩晓兰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牙槽骨牵张器,并且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的牙槽骨牵张器装置.实验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 d后以1 mm,d速度牵张,共牵张6 d.2只犬于牵张过程中逐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另2只犬于牵张完成后第2天一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至术前预定位置,固定期2个月后行牵张区组织学检查.结果移动骨段都达到术前预定的高度及颊向位置.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 新型的牙槽骨牵张器能在垂直向及颊舌向上精确控制牵张方?且在垂直牵张过程中或牵张完成后改变移动骨段位置,可避免牙槽骨牵张成骨常见的轴向移位.动物实验预示该牵张器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口外牵引器
  • 两种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产生组织反应的比较

    作者:林珊;罗小安

    目的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和FrnkelⅢ型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机制.方法安氏Ⅲ类患者40例,前牵引矫治器治疗20例(前牵引组),FrnkelⅢ型矫治器治疗20例(FR组).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14个硬组织标志点和10个软组织标志点,测量17个角度,7个线距.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包t检验分析.结果前牵引组SNA角的角度明显增大,FR组亦增加,但无前牵引组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SNB角两组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的下颌骨均向下、向后旋转.FR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前牵引组牙齿无明显变化.结论前牵引组所产生的颌骨矫形作用较大,FR组的牙移动较大.两组软组织凹面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 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硬组织变化

    作者:丁博;王春玲

    目的 了解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14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儿为治疗组,应用前方牵引和快速扩弓矫治法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选取12例未治疗的骨性错病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发生显著的硬组织改变,上颌骨向前移位,下颌骨向下、后旋转.下颌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显著增加,覆(牙合)显著减小.结论 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儿的牙颌面产生显著的矫形效果.

  • 口外J钩配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疗效观察

    作者:何振锋;林岚

    目的探讨采用口外J钩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5例安氏Ⅱ类1分类需拔牙矫治患者,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J钩口外牵引,关闭拔牙间隙,调整咬合关系,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与分析.结果口外J钩配合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口外J钩可有效地防止上颌支抗丧失;同时可减少因Ⅱ类颌间牵引而致上前牙伸长,达到改善外貌的作用.

  • 口外力平面导板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作者:赖晓宇;翁春辉;陆笑

    目的 探讨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平面导板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取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干预组患者应用口外弓颈牵引和上颌改良可摘平面导板矫治器,对照组暂观察不作干预.干预周期为15个月,干预周期前后两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所需测定的软硬组织指标,获取两组干预周期前后上下颌骨位置变化、牙齿位置变化以及面部软组织变化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干预周期后SNA角、ANB角、U1/SN角、U1/PP角、Wits值和U1-AP值均减小,这六项指标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B角、MP/SN角、MP/PP角、L1/MP角、Pg-NFH值和LI-AP值这六项指标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周期后Naso-labial angle和Z angle均增加,两项指标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wer lip to E plane值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上颌改良可摘平面导板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方面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没有加重下前牙唇倾,利于后期同定正畸治疗.

  • 口外弓联合唇挡推下颌磨牙远移的临床应用

    作者:邱严力;田倩倩;任丽杰

    目的:应用口外弓联合唇挡推下颌磨牙远移,现察远移后牙颌变化.方法:对11例平均年龄10.6岁,骨性Ⅰ类牙性Ⅲ类关系的替牙期及恒牙初期患者行口外弓联合唇挡推下颌磨牙远移,取矫治前后研究模型、头颅定位侧位片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评价矫治效果.结果:平均矫治时间3.7个月,磨牙远移2.46mm,下颌轻度顺时针旋转,下切牙轻度舌倾.结论:口外弓联合唇挡推下颌磨牙远移无口内支抗消耗,效果可靠.

  • 不同微种植体与口外弓支抗矫治上牙弓前突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渠;刘明颖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支抗(MIA)或自攻钛种植体(SDIA)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特点。方法选取该科室诊治的上牙弓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纳入研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微种植体治疗,其中14例采用 MIA ,11例采用 SDIA 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时间长短,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以及 MIA 与 SDIA 微种植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正畸平均疗程为(19.85±2.01)个月,对照组为(23.58±1.79)个月,观察组疗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中切牙长轴与颅底平面的下内交角(U1-SN )角度减小(16.8±1.9)°,对照组减小(20.2±2.1)°;垂直向上,观察组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降低(2.0±0.8)mm 和(1.6±1.0) mm ,对照组中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伸长(0.7±0.5)mm 和(0.3±0.7)mm ;矢状向上,观察组第一磨牙位移(0.6±1.1)mm ,对照组为(1.7±0.8)mm ;观察组 U1-SN 、上中切牙与 X 轴距离(U1-X)、上第一磨牙至 X 轴距离(U6-Y)、上颌第一磨牙至 X 轴距离(U6-X)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两组 U1-Y ,UL-X ,UL-Y 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 MIA 与 SDIA 脱落率差异较小(P>0.05),但 SDIA 引起牙龈红肿、增生率显著高于 MIA(P<0.05)。结论微种植体较口外弓支抗改善上牙弓前突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垂直向上降低上切牙、第一磨牙,并避免第一磨牙位移,MIA或 SDIA 的微种植体均有一定的脱落率,但 SDIA 可引起牙龈红肿、增生。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