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安氏Ⅲ类开《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及其机械性原理初探

    作者:许跃;蔡斌;卢新华

    目的 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 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 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 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 不同垂直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前牙区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的研究

    作者:田海英;施生根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切牙根尖与周围皮质骨的位置关系,对比其差异性,为临床诊疗、风险评估以及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共60例,年龄7-11岁,按照不同的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每组20例.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并计算反映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骨皮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对三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LA低角组>高角组(P<0.05),LW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P<0.01),UH、LH高角组>低角组(P<0.05),LH/LW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P<0.001),UH/UW高角组>低角组(P<0.01).三组患者中,切牙区根尖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明显比舌侧牙槽骨薄(P<0.001).GoGn-SN与UH、LH、UH/UW、LH/LW正相关,与LA、LW负相关.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前牙区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与垂直骨面型有关.高角组下切牙根尖部唇舌侧以及唇侧的牙槽骨厚度较薄,而低角组相应处的牙槽骨较厚.

  • Tip-Edge Plus技术非减数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作者:张卫兵;王林

    目的 评估Tip-Edge 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颌后缩为主,近中磨牙关系,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Ⅲ类骨型(ANB<-1.5°),侧貌呈凹面型的病例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1~13岁,平均12.2岁,均使用Tip-Edge Plus矫治技术进行非减数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检验.结果 9例患者平均疗程17个月,矫治后SNA角平均增大2.5°(P=0.001),ANB角由-2.0°±0.5°增至1.1°±0.6°(P=0.000),所有的病例由负值变为正值,Wits值由(-2.7±0.9)mm变为(1.1±1.1) mm(P=0.000).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面型角由矫治前的2.7°±1.6°变为矫治后的7.1°±2.3°(P=0.000).结论 对上颌后缩的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骀)患者采用Tip-Edge Plus技术,可快速、高效地解除前牙反(殆),改善硬组织形态和软组织侧貌面型.

  •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冯光耀;邹冰爽;曾祥龙;高雪梅

    目的 探讨应用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取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Ⅲ类反(牙合)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 mm),反复扩缩至第9周扩大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300 g;对照组患者戴用扩弓器后每天早晚各加力一次,每次转1/4圈(0.25m m),连续扩大一周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每侧牵引力约500 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2.62°,ANB平均增加2.97°,WITS值平均增加2.48mm,A点平均前移2.47 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矫治前后,SNA平均增加1.80°,ANB平均增加2.06°,WITS值平均增加2.39mm,A点平均前移2.44 mm,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矫治前后相比上颌都发生前移,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配合较轻前方牵引力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

  • 安氏Ⅲ类成人患者手术非手术治疗的判别分析

    作者:李飒;许天民;林久祥

    目的用判别分析对安氏Ⅲ类成人患者的手术非手术治疗进行判别及预测.方法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1999年就诊的患者中收集86名安氏Ⅲ类成人患者,其中53人接受了正畸和正颌联合治疗,33人接受了单纯正畸治疗.两组之间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为了评价所形成判别方程的准确性,9名患者被随机选出形成"校验样本",剩余77名患者作为"训练样本"进行了判别分析.结果判别分析选出了5项敏感的测量项目:MP/FH,BsLL/FH,G-Pos(FH),ANS-Me和A-Pg(OP).标准判别方程为:Y=0.384 MP/FH+0.916 BsLL/FH-0.595 G-Pos(FH)-0.512ANS-Me+0.857A-Pg(OP).分类方程为:Y1=-65.797+0.829 MP/FH+1.34 BsLL/FH-0.411 G-Pos(FH)+0.185ANS-Me+0.315A-Pg(OP);Y2=-49.483+0.682 MP/FH+1.043 BsLL/FH-0.277 G-Pos(FH)+0.309 ANS-Me-0.048 A-Pg(OP).训练样本的判别准确性为89.6%,校验样本的判别准确性为88.9%.结论软硬组织颏部位置、下唇形态和面部骨骼前下部位垂直向高度在判别安氏Ⅲ类患者手术非手术治疗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患者的观点和功能性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曹艳丽;李自力;周彦恒

    目的 描述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的正畸治疗及正颌手术术式,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 研究样本包括36名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14名男性,22名女性,平均年龄24.3岁).所有病人均采用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上颌骨向上、向前移动)以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及后移).拍摄术前正畸治疗前(T1)及术后正畸治疗后(T2)的头颅侧位片.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变化.结果 正颌手术改正了矢状向及垂直向异常.(牙合)平面变平,下颌角变小.后面高与前面高的比值(S-Go/N-Me)增加了2%(P<0.01),但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ANS-Me/N-Me)变化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 通过双颌手术及正畸联合治疗,很好的实现了对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垂直向距离的控制,从而获得很好的美观及功能的结果.

  • 钛板种植体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周彦恒;丁鹏;林野;邱立新

    目的 初步分析利用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畸形的疗效,探索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的适应证及应用特点.方法 对2例以上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Ⅲ类患者,在上颌唇侧侧切牙和尖牙间植入微型钛板种植体,植入一个月后开始利用种植体前方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两名患者在前方牵引治疗后SNA角、ANB角、Wits值、NA/PA角、上颌基骨长度、骨性侧貌突度明显增大;反覆盖减小;而U1/SN、U1/PP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 采用钛板种植体作支抗前方牵引上颌骨能有效促进上颌骨的向前生长,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很小,体现出稳定可靠的骨性支抗效果.

  • 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对硬组织垂直向作用的研究

    作者:江久汇;纪昌蓉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上颌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对硬组织垂直向的作用. 方法以T2一T1代表自然生长6个月颌骨的改变,T3一T2代表应用联合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6个月硬组织的改变,比较在垂直向上这两种变化的差异,对23名恒牙早期安氏Ⅲ类患者应用联合法治疗前后硬组织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垂直方向上,颌骨各点测量值没有明显改变,上下颌骨并未发生明显的不必要的各种旋转,上颌骨基本水平前移;但上切牙根尖、上磨牙根尖明显下移,下切牙切端明显下移,上切牙明显唇倾.结论联合上颌前方牵引及快速扩大方法对颌骨垂直向控制较好,但对牙齿垂直向控制较差.

  • 不同颅面型安氏Ⅲ类患者前方牵引双期矫治与单纯固定矫治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飒;许天民;林久祥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安氏Ⅲ类患者前方牵引双期矫治与单纯固定矫治的疗效异同.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的前方牵引双期矫治患者28名,根据不同骨面型分成三组,并根据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原则分别设置同类型的单纯固定治疗对照组.分别对不同类型前牵组和固定组15项测量项目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三种类型患者前方牵引双期治疗在改善上下颌骨问不调方面均比单纯固定治疗更具优势,但上下颌骨不调改善的机制并不相同;与固定组相比,第一类患者前牵双期治疗后上颌骨获得了更明显的生长,但第六类和第八类患者前方牵引对上颌骨生长的促进优势并不明显.结论 不同类型安氏Ⅲ类患者前方牵引双期矫治的疗效与单纯固定矫治相比有所差异,但机制各不相同.

  •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

    作者:陈斯;许天民

    患者女, 17岁,主诉:前牙"兜齿"及后牙严重龋坏.一、临床检查面型基本对称、侧貌直面型、面下1/3略长.无开唇露齿,上下牙列中线与面中线基本一致.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压痛,张口度正常.恒牙,两侧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完全近中,21反,上下牙列拥挤分别为2 mm和1 mm,36、46残根残冠,21龋坏.

  • 反复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邹冰爽;高雪梅;冯光耀;曾祥龙

    目的 探讨应用反复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选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5例,戴用双轴扩缩式快速上颌扩弓器,每天早晚加力各1次,每次转1/4圈,第1周扩大,第2周缩窄(即反方向加力),第3周扩大,第4周缩窄……,依此类推,至第9周扩大牙弓后停止加力,开始戴用面具式前方牵引至反(牙合)解除,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采用双轴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A点平均前移量达3.2 mm.结论 反复扩缩式上颌快速扩弓矫治器配合前方牵引能有效地矫形治疗以上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一磨牙代偿特征初探

    作者:张婕;马慧敏;李小彤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上颌第一磨牙代偿特征,为临床医师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根据上颌减数与否分为减数组(28例)和非减数组(20例).采用激光扫描仪扫描矫治前后的牙颌模型.使用Rapidform 2006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和转矩,获得并对比两组上颌第一磨牙的代偿特征数据.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后减数组与非减数组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转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0,P=0.144);矫治前减数组转矩的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为-3.32°(-5.10°,1.16°),非减数组转矩为-6.94°(-13.06°,-0.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即减数组颊倾代偿更明显.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颊向倾斜代偿,其颊倾代偿越明显,术前正畸去除上颌后牙代偿越需要间隙,正畸方案越有可能考虑减数.

  •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牙周组织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筱;徐莉;江久汇;梁成;吴佳琪;王宪娥

    目的 观测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行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前及术后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评估手术的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全身和牙周健康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18~30岁,观测前牙和前磨牙共72颗,216个位点,于排齐牙列后关闭间隙前行改良(超声)骨皮质切开术,并植入磷酸三钙骨材料.观察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角化龈宽度、牙龈退缩及牙龈生物型等牙周指标,比较术前及术后1、2、4、8周时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探诊深度、出血指数术前与术后各观测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斑指数手术前后中位数均为0;牙龈退缩手术前后中位数均小于2 mm,术前薄龈型牙齿占74% (53/72),厚龈型牙齿占26% (19/72).术后1、2、4周时角化龈宽度[分别为(5.7±1.3)、(5.8±1.3)、(5.6±1.4) mm]均显著大于术前[(5.1±1.4) mm] (F=12.087,P =0.000),术后8周时角化龈宽度为(5.1 ±1.2) 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结论 初步证明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牙周组织是安全的.

  •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术前正畸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佳琪;徐莉;梁成;邹薇;白云洋;江久汇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治疗时间及矢状方向上牙齿移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10例于牙列排齐后行骨皮质切开术,并植入植骨材料(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10例行常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照组).取治疗前(T1)、牙列排齐时(T2)和关闭间隙时(T3)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排齐时间(T2-T1)、关闭间隙时间(T3-T2)和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T3-T1)的差异;对T1和T3时间点的上颌数字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术前正畸阶段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结果 在未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排齐整平阶段,两组排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骨皮质切开术后,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关闭间隙时间[(5.4±1.5)个月]比对照组[(14.5±4.0)个月]少(9.1±4.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术前正畸排齐和关闭间隙总时间[(12.5±2.5)个月]比对照组[(18.8±4.2)个月]少(6.3±4.8)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正畸阶段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中切牙远中移动(2.89±1.48) mm,对照组远中移动(3.10±0.95)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皮质切开术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2.17±1.13) mm,对照组近中移动(2.45 ±1.0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骨皮质切开术能明显缩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时间,并且在术前正畸过程中对前后牙矢状方向上的移动模式无影响.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咽腔间隙影响的三维重建分析

    作者:王宏伟;王建国;齐素青;蔡智芳;李新华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猞)畸形对咽腔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猞)畸形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对照组40名(男性18名,女性22名),患者组治疗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患者治疗前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以及容积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术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矢状径分别减小了(2 7±3.5)、(3.0±3.8)、(2.7±3.3) mm,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喉咽段冠状径缩小了(4.8±4.1) 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段小截面积、容积及总容积也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其中总容积减少(9991±10 352) mm3(P<0.05).患者组术后各段截面积和容积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

  • 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的正畸方法初探

    作者:许跃;蔡斌;卢新华

    目的 探讨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正畸治疗方法 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1例替牙期(生长发育高峰前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8.3±0.8)岁,男性3例,女性8例.全部患者均具有手术指征但均拒绝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正畸结束后随访两年.对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11例患者的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矫治后上颌骨前移,SNA角由(79.0±1.2)°增大到(81.9±0.8)°;下颌中切牙角由(25.6±2.1)°减少至(20.1±1.4)°,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两年后随访显示,矫治效果稳定.结论 在充分顺应牙颌系统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导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颌面部的生长,可以获得美观、稳定的矫治效果.

  • Ⅲ类错(牙合)下颌偏斜正畸疗效的初步分析

    作者:段银钟;霍娜;陈磊;陈学鹏;林杨

    目的 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 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 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牙合)畸形的程度.

  • 正畸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下颌平面角小的成年女性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作者:王春玲;赵艳红;郭杰;吕涛;王秀印;朱鲲

    目的 分析正畸矫治前后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变化,探讨非手术正畸治疗对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16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18~23岁,采用OPA-K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双侧闭口矫正许勒位片和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和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关节前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增加0.27 mm(P<0.001)、0.70 mm2(P<0.01),关节后间隙线距和面积分别减小0.24 mm、0.67 mm2(P<0.001),线性百分比由22.13%减少为9.64%(P<0.001),关节后前间隙面积之比由1.56减小为1.19(P<0.01),关节前间隙与关节后间隙趋于相等.头影测量发现,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点Co、Ar、Go及Pg相对前颅底均明显后移(P<0.05).结论 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低角患者非手术矫治后髁突由下前位向后向上移至中位,关节结构趋于协调和稳定,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缓解.

  • 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牙槽骨及牙根影响的锥形束CT观察

    作者:吴佳琪;江久汇;徐莉;梁成;李翠英;徐筱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improved corticotomy,IC)对牙根周围牙槽骨厚度和牙根长度的影响.方法将接受IC的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的72颗牙齿纳入研究,采用锥形束CT结构重叠法,测量上颌牙列排齐整平后(T1)和上颌牙列间隙关闭后(T2)锥形束CT上颌前牙根尖水平的唇侧、腭侧牙槽骨厚度和总厚度以及牙根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差异;按照Sharpe分级,判断牙根吸收程度.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根尖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分别由T1的(2.32±0.71)、(1.89±0.83)和(2.28±1.08) mm增加到T2的(2.68±1.48)、(2.47±1.02)和(2.41±1.40) mm,其中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两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harpe分级,12例患者72颗牙齿中69颗牙根吸收为1级,2颗为2级,1颗为3级.结论对于本组前牙移动量较大的减数患者,IC使其唇侧牙槽骨骨量有增加趋势,且绝大多数牙齿的牙根吸收为Sharpe分级的1级.

  •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的临床初探

    作者:陈莉莉;林久祥;许天民

    目的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观察患者颅面、牙(殆)特征的改变,探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殆)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性6例,男性7例,平均14.9岁)Ⅲ类错(牙合)合并下颌前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前磨牙.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结果 矫治后Wits值由(-2.50±1.40)mm变为(-1.00±0.85)mm,ANB角由(-0.61±1.41).变为(1.31±1.66)°,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切牙显著内收,上中切牙突度由(7.55±1.24)mm 减小为(4.82±1.05)mm,下中切牙突度由(10.16±2.43)mm 减小为(6.03±2.01)mm,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1.57±1.24)mm 变为(0.62±1.24)mm,面型角由(2.62±1.53)°变为(7.02±2.21)°,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的持续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在改善硬组织形态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软组织侧貌.

9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