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恒牙早期Ⅲ类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的骨性和牙性矫治效果分析

    作者:江久汇;Edward F.Harris

    目的 应用Pitchfork分析法研究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骨性和牙性矫治效果,为早期矫治的时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例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非治疗观察6个月后(观察期),应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早期矫治6个月(治疗期),随后直接进入固定矫治器治疗.应用Pitchfork分析法对比观察期和治疗期功能性(牙合)平面上骨骼及牙齿的位置改变.结果 在功能性(牙合)平面上早期矫治造成磨牙关系改变了7.9 mm,包括骨性改变4.2 mm、牙性改变3.7 mm;骨性改变中上颌骨贡献了0.7 mm,下颌骨贡献3.6 mm,牙性改变中上磨牙贡献了1.5 mm,下磨牙贡献2.2 mm.结论 恒牙早期阶段开始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的早期矫治Ⅲ类错(牙合)可取得较大的牙(牙合)关系改善,但对上颌骨的作用有限.

  • 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分析

    作者:丁鹏;周彦恒;林野;邱立新

    目的 探讨利用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安氏Ⅲ类上颌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 8例以上颌后缩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11~14岁.于上颌侧切牙和尖牙间唇侧植入钛板种植体,1个月后开始前方牵引治疗,对牵引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21项测量项目进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SNA角、ANB角、Wits值、NA-PA角、Max-Lth、A-NP距在牵引治疗后均增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S-Me距、Is-FHp距、Ms-FHp距、A-FHp距均增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AP距、OJ、AB-NP角在牵引治疗后均减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1项P<0.05,后2项P<0.01);SNB角、MP-SN角、PP-SN角、Ul-PP角、U1-SN角、U1-AP角、L1-MP角、ANS-Me/N-Me比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钛板种植体支抗能前方牵引上颌骨并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是稳定可靠的骨性支抗.

  • 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患者的前牙代偿特征分析

    作者:张婕;李小彤

    目的 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手术患者上下颌前牙的代偿特征,以期为临床提供患者术前牙颌代偿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54例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取治疗前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并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建立的中国汉族正常(牙合)相应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对患者骨性测量项目与牙性测量项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根据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关系将患者分成4组,A组:ANB角<-4°,SN-MP角≤37.7°,11例;B组:ANB角≥-4°,SN-MP角≤37.7°,16例;C组:ANB角<-4°,SN-MP角>37.7°,14例;D组:ANB角≥-4°,SN-MP角>37.7°,13例.对4组牙颌测量项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多重比较.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上前牙较正常(牙合)更唇倾(P<0.01),下前牙较正常(牙合)更舌倾(P<0.01).矢状向和垂直向骨型均与上下前牙位置有一定相关性(P<0.05).4组患者上切牙倾斜度及突度代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切牙舌倾及舌向移位代偿明显[L1-NB角、L1-NB距分别为(14.2°±5.9°)和(2.2±1.9) mm],而D组代偿轻[L1-NB角、L1-NB距分别为(23.7°±7.5°)和(6.3±2.6)mm].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上前牙唇倾代偿,下前牙舌倾代偿;不同骨面型上下前牙的代偿特征各有不同,去代偿时应区别处理.

  • 减数下颌第二磨牙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探索

    作者:林久祥;谷岩

    目的 研究拔除-7-|7结合固定矫正技术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14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12.0~17.1岁,平均(13.3±0.8)岁.全部患者均被视为手术适应证,但患者均拒绝接受手术治疗.故采用拔除7 7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手术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以常规头影方法及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下颌中切牙角减少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下唇凸点至SnPg'距离的差值,由矫治前的负值转变为矫治后的正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减数-7|7结合固定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显著改变.

  •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早期预测初探

    作者:谷岩

    目的 试探讨可用于判别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替牙期颅面牙(牙合)特征的方法. 方法 早期治疗组为28例替牙期解除前牙反(牙合)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的平均年龄为(9.1±1.4)岁, 在恒牙期采用非拔牙矫治.手术治疗组为21例随生长发育成为严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12例,女性9例),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的平均年龄为(10.0±2.0)岁,终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结果 早期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上下齿槽座点连线与下颌平面的夹角(AB-MP)分别为65.1°和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切牙长轴与上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U1-AB)分别为23.1°和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体指数(IS)=0.164×(AB-MP)-0.15×(U1-AB)-6.675.当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IS>0时,其较适合在替牙期进行早期矫治;IS<0,患者更适合进行手术矫治.

  • 成人骨性反伴下颌偏斜的正畸疗效观察

    作者:徐璐璐;陈莉莉;路博闻;张洋;高振洋;刘洪臣

    目的探讨正畸矫治成人骨性反伴下颌偏斜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成年骨性反伴下颌偏斜的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18例,男性5例,女性13例。矫治初期上颌使用直丝弓矫治器;下颌配戴附拉钩的全牙列活动性垫,解除前牙反,排齐整平上前牙,并通过垫上的拉钩进行斜牵引,纠正下颌偏斜。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头影测量项目的矫治前后差异。结果总疗程(18.0±3.5)个月,18例患者前牙反及下颌偏斜均得到纠正,前牙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上颌前牙显著前移, U1-NA 角由矫治前的(26.25±3.89)°增加至矫治后的(38.25±1.77)°,U1-SN角由矫治前的(104.75±2.48)°增加至矫治后的(117.50±2.1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畸治疗可成功矫治成人骨性反伴下颌偏斜的安氏Ⅲ类错畸形;矫治初期下颌配戴附拉钩的全牙列活动性垫,可明显改善患者正侧貌。

  • 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矫治14~23岁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苏莉;吕婴;王红梅

    目的 分析拔除下颌第三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患者牙(牙合)面的变化,探讨该矫治模式的适应证、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处于生长发育减速期和结束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9例(女性16例,男性3例),拔除下颌第三磨牙,配合摇椅形弓和短Ⅲ类牵引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通过头影测量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骼和牙齿变化进行评估,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下颌切牙和磨牙发生明显的舌向移动,下切牙至Y轴的距离由治疗前的65.96 mm减至治疗后的63.98 mm,向远中移动(1.98±1.36)mm.下颌第一磨牙至Y轴的距离由治疗前的43.00 mm减至治疗后的39.84 mm,向远中移动(3.16±1.23)mm.矫治后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倾斜(12.37±6.81)°,前牙覆盖增加(2.75±1.65)mm,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三磨牙配合摇椅形弓和短Ⅲ类牵引技术可明显远中移动下颌磨牙和切牙.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髁突形态和位置的锥形束CT观察

    作者:刘俊;于美清;董福生;王密;温小萌;马文盛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研究成年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和位置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的成年患者20例(偏斜组)和正常(牙合)成人20名(健康对照组),进行锥形束CT头颅扫描和三维影像重建.在髁突大轴面测量髁突内外径、前后径、内外径-正中矢状线交角、大轴面面积、轴面中心-正中矢状线距.在髁突中心冠状面测量关节内、中、外间隙和髁顶高度.在髁突中心矢状面测量关节前、上、后间隙.在三维重建影像上测量髁突垂直高度和髁突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每组两侧差异.结果 相比偏斜对侧,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垂直高度小(1.89±1.34) mm、体积小(77.90±51.37) mm3,大轴面面积小(10.70±5.10) mm2,髁顶高度小(0.63±0.1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后间隙和外间隙分别较偏斜对侧小(0.35±0.10)和(0.58±0.18) mm,两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在三维形态和位置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与基骨形态的三维测量研究

    作者:邹薇;吴佳琪;许天民;江久汇

    目的 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测量,评估其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的相关性及个体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激光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对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至下颌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临床冠中心点)、WALA点(膜龈联合(牙合)方的软组织带处凸点)进行标定,并分析FA曲线和WALA曲线所对应的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下颌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r尖牙区=0.616;r磨牙区=0.818).前牙区WALA曲线的曲率半径(23.07)大于FA曲线的曲率半径(19.22).左右侧尖牙区和左右侧第一磨牙区F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00%、13.97%和5.99%、6.36%)均大于相应区域WAL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57%、8.60%和3.78%、5.07%).FA点和WALA点尖牙区变异系数均大于第一磨牙区变异系数.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牙弓形态与对应的基骨形态显著相关,且尖牙区的个体差异较磨牙区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正畸治疗时不能仅考虑牙弓形态,还应多考虑基骨形态对治疗的影响.

  • 正畸联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对上气道影响的锥形束CT分析

    作者:王宏伟;齐素青;闫明;张超;任素锋;张晶晶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研究正畸联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上气道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口腔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28例(男性13例,女性15例),采用正畸联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治疗前1周、术后6个月及术后3年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对治疗前后上气道各段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和容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口咽段容积[(9 021±4 263) mm3]、舌咽段容积[(9 236±5 963) mm3]及总容积[(28 619±9 854) mm3]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分别为(11 365±4 523)、(12 853±5 436)、(34044±10 352) mm3](P<0.05).术后3年除第一颈椎平面处矢状径[(15.9±3.5)mm]和截面积[(996±398) mm2]恢复至治疗前水平外(P>0.05),其余部位与术后6个月相比均有所增加,但未恢复到治疗前.结论 正畸联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可造成上气道缩窄,随时间推移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至治疗前水平.

  • 应用超声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吞咽时舌的运动

    作者:薛梅;高晓辉;庞煊奈;白玉兴

    目的 应用超声研究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骀吞咽时舌的运动,探讨超声在研究吞咽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例成年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11例,平均20.5岁)作为骨性Ⅲ类错(牙合)组;11名正常(牙合)成人(男3名,女8名,平均23.5岁)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M型超声图分析受试者吞咽过程中舌的运动范围、运动时间和运动速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吞咽时舌的总运动时间[(1.98 4-0.24)s]大于健康对照组[(1.71±0.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第2期和第3期舌的运动时间[分别为(0.24±0.07)8和(1.17±0.21)s]大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16±0.07)s和(0.89±0.29)s],吞咽第1期舌的运动速度[(3.20±1.30)mm/s]小于健康对照组[(5.08±1.99)m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第5期舌的运动范围[(0.38±0.28)mm]小于健康对照组[(0.77±0.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型超声是研究吞咽运动的一种较准确、简便的方法.成年骨件Ⅲ类错(牙合)患者吞咽时的舌运动有显著的特征.

  • 远移下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研究

    作者:牟兰;徐庚池;韩耀辉;葛振林

    目的 研究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用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磨牙,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24.0±5.8)岁.患者凹面型、前牙反(牙合)、第一磨牙近中关系,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应用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磨牙向远中移动,并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非手术掩饰性矫治.对矫治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第一磨牙、尖牙关系达到中性,前牙区反(牙合)解除,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且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ANB角增加1.65°±1.04°,Wits值增加(4.39±1.93) mm,上下齿槽座角(AB-NP角)增加3.20°±1.61°,Sn-Pg'审美线距差增加(1.13±0.99) mm,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数下颌第三磨牙,应用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磨牙远移,结合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可取得理想的咬合关系,并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

  •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MRI研究

    作者:刘月华;杨晓江;高晓辉;李湲

    目的 通过MRI观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翼外肌结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性.方法利用MRI对24例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Ⅲ类错(牙合)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翼外肌成像研究.观察两组翼外肌病理结构及Ⅲ类错(牙合)组病理结构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体征的关系.结果Ⅲ类错(牙合)组翼外肌存在肌肉肥大、挛缩和萎缩等病理改变(36侧),并与健康对照组翼外肌病理改变(2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翼外肌的病理改变,但多不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结论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比正常(牙合)可更多地引起翼外肌的病理改变,有发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潜在危险.

  • Fr(a)nkel Ⅲ型矫治器早期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杜雅晶;黄诗言;饶南荃;徐舒豪;李小兵

    目的 研究Fr(a)nkel Ⅲ(FR Ⅲ)型矫治器早期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对比其矫治混合牙列早、晚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差别,为FR Ⅲ型矫治器佳矫治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FRⅢ型功能矫治器矫治45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初诊年龄(7.9±1.3)岁.根据Hellman咬合发育分期分为早期组(24例)和晚期组(21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使用Dophin 11.5软件进行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共选取软硬组织测量指标21个.结果 45例患者治疗后SNA、ANB、NA-Apo、Wits、U1-SN、U1-NA、覆盖、UL-EP分别增加(1.0±1.9)°、(1.2±1.6)°、(2.6±4.2)°、(1.8±2.7) mm、(4.2±7.6)°、(2.6±7.5)°、(3.6±2.3)mm及(0.8±2.2)mm,OP-SN、IMPA分别减小(1.5±3.7)°和(1.4±4.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早期组治疗前后SNA、ANB、UL-EP的差值显著大于晚期组,晚期组IMPA、L1-NB的差值绝对值均显著大于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R Ⅲ型矫治器对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有效,可促进上颌骨发育,协调上下颌骨关系,改善侧貌;在混合牙列早期开始矫治的疗效优于混合牙列晚期.

  • 微种植体支抗对高角骨性Ⅲ类错畸形的垂直向控制

    作者:潘昱;徐静;王洋;彭文波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20 例,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 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 检验,评估疗效.结果 微种植体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 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 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 上颌 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作者:何伟;谢晓艳;王兴;王晓霞;傅开元;李自力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 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 mm、(2.47±0.89) mm、(3.07±0.85) 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牙合)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作者:徐筱;徐莉;江久汇;吴佳琪;李小彤;靖无迪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牙合)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 ~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 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 <0. 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 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 前方牵引器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建玲;陈析华;凡朝法;李红;杨国荣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儿童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组织变化特征.方法:以21名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中国儿童(男10名,女11名)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平均年龄9.7岁(年龄范围8.11~11.3岁).常规进行正畸治疗前后(T1,T2)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6~10个月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盖.矫治完成时上颌骨平均前移1.92mm,SNA平均增大2.53°.上切牙唇倾3.82°,下切牙直立.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平面角增加.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面型的改善.

  • 拔除第一磨牙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2例

    作者:孙红艳;田晓文;国佳

    1临床资料1.1例1 男,1994年11岁时就诊,家族及乳牙反(牙合)史不详.人工哺乳.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舌骨位置的改变

    作者:郭晨;王建国;张锡忠

    目的:比较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探讨正畸治疗对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舌骨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恒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患者接受完整系统的正畸治疗,对受试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中反映舌骨水平向、垂直向位置的指标及反应舌骨体长轴变化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舌骨水平向测量项目H-PTRper、H-Sper、H-RGn明显增大,H-SH、H-VL明显减小(P<0.05或P<0.01).舌骨垂直向测量项目H-MP及角度测量项目Ar-H-Me明显减小(P<0.05).结论:恒牙期唇腭裂患者在接受正畸治疗后,舌骨矢状向后移明显,但垂直向变化和旋转角度变化并不显著.

93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