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角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的临床治疗

    作者:李国永;蔡斌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高角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中的应用,探讨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正畸设计和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正畸患者为研究对象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头影测量结果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例高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矫治结束后,磨牙和尖牙关系中性,覆(牙合)覆盖正常.正畸治疗后矢状向ANB角减小1.18°,U1-NA角减小19.13°,L1-NB角减小6.42°,L1-MP角减小5.28°,颏突度增加0.46mm,颏倾斜度减小3.99°,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OP-MP角减小0.19°,L6-MP距增加0.98 mm,有统计学意义,而上、下颌切牙和上磨牙垂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矫治后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面型角减小4.56°,鼻唇角增加16.48°,上、下唇突点距离审美平面减小4.93 mm和3.99 mm,PosB’-FH角增加6.88°,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矫治过程中应用细丝弓矫治技术可以对患者矢状向和垂直向达到良好的支抗控制,矫治后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

  • 不同垂直骨面型对FRⅢ功能性矫治器的反应

    作者:曾琳

    目的 Fr(a)nkelⅢ功能性矫正器对垂直向面型的效应.方法 采用FǎnkelⅢ功能性矫正器治疗替牙期功能性前牙反(牙合)19例.将病例分成高角组(ODI<66)、正常和低角组(ODI>66).治疗前一周及治疗结束当天,拍摄X线数码头影测量侧位片.测量和分析两组数据.结果 在高角组,ANB、NA-PA、U1-NA、U1-SN、MP-SN、FH-MP、Yaix增大,L1-NB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正常和低角组,SNA、ANB、NA-PA、U1-NA、U1-SN、MP-SN、FH-MP、FMIA增大,SNB、L1-NB、L1-MP、APDI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nkelⅢ功能性矫正器可用于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功能性反(牙合)患者的矫治,但应慎用于纠正高角面型的反(牙合)患者.

  • 种植支抗对成人高角病例垂直向控制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硕;胡炜

    目的 比较使用种植支抗主动压低后牙与否对成人高角病例的垂直向控制效果.方法 回顾52例成人高角拔牙病例,根据治疗经历分为种植支抗主动压低上后牙组(25例),种植支抗非主动压低上后牙组(27例),比较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对比头影测量中各项垂直向指标的变化量.结果 主动压低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0.39°,上颌第一磨牙被压低0.99 mm;非主动压低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0.18°,上颌第二磨牙被压低0.47 mm;两组间各垂直向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角病例治疗中,无论种植支抗主动压低与否均可使垂直向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主动压低对于垂直向控制效果的改变并不显著优于非主动压低组.

  • 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对高角患者牙颌作用的研究

    作者:郑栋;赵桂芝;柯杰;刘璐;刘杨;王蕊

    目的 回顾性评价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的高角患者牙与骨骼的变化.方法 选取36例上下颌骨横向发育不足、前颅底一下颌平面角(SN-MP)大于等于40°的高角病例以上下颌快速扩弓技术联合固定矫治进行治疗,治疗前平均年龄为12.2岁,治疗完成后平均年龄为14.4岁,通过头影测量对治疗前后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颅面骨骼在垂直方向和矢状方向上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研究表明适当应用上下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并没有使高角患者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高角患者并不是上下颌快速扩弓绝对的禁忌症.

  • 成人高角开(牙合)患者应用Tweed矫治技术治疗疗效评价初探

    作者:江久汇;吴佳琪

    目的 评价成人高角开(牙合)患者应用Tweed矫治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成人高角开(牙合)患者应用Tweed矫治技术进行治疗,在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Tweed-Merrifiled颅面分析法对测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7例患者牙(牙合)畸形得到了矫治,面形得到了较大改善.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显示,FMA平均减少了2.4°(P<0.01),IMPA平均减小了10.0°(P<0.01),ANB角平均减少了1.8°(P<0.01),Z角平均增大了9.2°(P<0.05).结论 通过Tweed矫治技术对垂直向的控制,即使是成人患者也实现下颌骨的前上旋转,(牙合)平面的前上旋转,前面高得到了控制,面形得到了较大改善.对于高角开(牙合)患者,Tweed矫治技术也不失一种很好的选择.

  • 微种植体支抗对高角骨性Ⅲ类错畸形的垂直向控制

    作者:潘昱;徐静;王洋;彭文波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20 例,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 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 检验,评估疗效.结果 微种植体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 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 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 不同年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特征

    作者:邓建清;张雪芹;卢新华;谢永建;吴莉萍

    目的 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结果 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6.794,P骨开窗=0.009;χ2骨开裂=16.030,P骨开裂<0.001).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 重庆地区高角型安氏Ⅱ类错(牙合)女性青春发育不同阶段颅颌面部特征的研究

    作者:冒叶琳;周建萍;徐小淋;胡琴;戴红卫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安氏Ⅱ类错(牙合)高角型患者女性青春发育前中后期颅面部结构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牙合)高角型患者青春发育前中后期女性X线头颅侧位片各200张进行测量,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时期,重庆地区安氏Ⅱ类错(牙合)高角型患者的多项颅颌面部测量指标在矢状向、垂直方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着青春生长发育,重庆安氏Ⅱ类错(牙合)高角型女性颅颌面部特征存在差异.

  • 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

    作者:王悦;王雨生;李洪发;李锦标

    目的:研究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牙合)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牙合)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 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牙合)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作者:孙伟;孙新华;任中玉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高角骨面型组与正常(牙合)组X线头影测量的分析,观察比较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探讨安氏Ⅱ1分类错牙台高角骨面型的颅而特征及在正畸治疗中控制侧重点,为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高角骨面型的临床诊断与矫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恒牙初期正常(牙合)60例和安氏Ⅱ1分类高角错(牙合)42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对颅而41个测量项目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对各测量项目的均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高角组颅底的曲度增大,颅前基底向前上旋转;上、下颌骨较颅底的矢状向关系均显后缩,且下颌后缩更为明显;上颌后牙槽高度U6-PP(mm)减小;下颌后牙槽高度L6-PP(mm)增加;上前牙唇倾,下前牙直立,上下切牙间角与正常(牙合)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恒牙初期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具有显著特点,临床中应根据其特点做出正确的诊断设计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 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牙合)的颅面结构特征

    作者:孙伟;孙新华

    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学者们对其形成机制曾作了大量研究,认为其形成机制错综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往的临床诊断多以安氏分类为主,只注意到矢状向错(牙合),往往忽略了垂直向的不调.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垂直面型在错(牙合)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并且随着对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形态学研究的深入,对其形态表现差异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本文10个方面对安氏Ⅱ1分类高角型错(牙合)的颅面部特征进行综述.

  • 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技术探讨

    作者:陈韦儒;王培军

    背景:在牙齿后期的固定矫治器治疗中,前期的扩弓效果是否可以得到保持?扩弓过程中导致的下颌后旋是否能够改善?高角病例是否适合使用快速扩弓器?目的:就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技术对牙牙合颅面三维方向、软硬组织、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及其长期的稳定性等做一综述。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PubMed数据库学术期刊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扩弓”“固定矫治”“高角”“稳定”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应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结果与结论:快速扩弓能有效地扩大牙弓,增加牙弓的宽度,提供排齐牙齿所需的足够间隙。固定矫治器在三维空间上能有效地控制牙齿移动,精细调整牙位,使牙列排成理想牙弓形态。两种矫治器联合应用,使矫治器的效能优势互补,缩短了矫治疗程。扩弓引起的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和下颌平面角增大,随着上下颌固定矫治器的使用,可以更加精细的调整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下颌第一磨牙随上颌磨牙颊向移动,重新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使下颌平面角减小。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可以适当应用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治疗牙弓狭窄的高角患者。

  • 前方牵引矫治高角型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h

    作者:李霞;时函

    目的 探讨上颌高位前方牵引联合上腭快速扩弓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高角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高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且伴有上颌骨深度发育不足,并根据矫治前左手腕X线片及头颅侧位片颈椎发育程度判断,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21例患者先行上腭快速扩弓,之后开始前方牵引,牵引力作用于口外牙合平面上方18 mm 处,分析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的相关指标.结果 上颌骨向前生长,并且未发生旋转,上颌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上前牙舌倾伸长.结论 口外高位上颌前方牵引力,能有效避免上颌骨逆时针旋转,其作用线接近上颌骨阻抗中心,可用于高角型或伴有前牙开牙合倾向的骨性Ⅲ类患者.

  • 微种植钉和口外弓在成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作者:马永平;郭艳明;柴勇;张红;王培

    目的:在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中分别应用微种植钉和口外弓,评价两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6例,分别应用微种植钉与高位牵引口外弓作支抗。比较两组矫治时间以及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的变化。结果微种植钉组较高位口外弓组矫治时间短,疗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种植钉组B-X距、U1-X、U1-Y、U6-X、UL-EP、ANB、UL-EP及LL-EP的减小明显大于口外弓组(P<0.01),B-Y距增大明显大于口外弓组(P<0.01)。 U6-Y的增大明显小于口外弓组(P<0.05)。两组间A-X距、A-Y距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钉能在更短时间内大程度内收前牙、控制磨牙,促进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在改善Ⅱ类骨面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前后颅面部结构变化的研究

    作者:黄泽红;钟萍萍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前后颅面部结构变化,探讨该类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采用Tweed-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20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1)FMIA及Z角在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2)ANB治疗后明显减少,SNB明显增大(P>0.05);(3)颌平面角(OP-FH)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矫治成功地控制了面部垂直向生长及颌平面的旋转.

  • 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联合应用于高角病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韦儒;王培军;牟明奎;刘杰

    目的:评价上颌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对牙弓、基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影响。方法对30例恒牙列轻中度拥挤病例以上颌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器进行非拔牙治疗,分为两组:高角组(下颌平面角>32°;n =20)和均角组(下颌平面角≥22°且≤32°;n =10),分别在 T1(治疗前)、T2(快速扩弓3个月后)和 T3(固定矫治结束)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高角均角患者经过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在骨性垂直高度上的变化无差异。下颌平面角在3个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变化。Y 轴角、全面高、前上面高在 T1-T2以及 T1-T3间有明显增大。结论快速扩弓虽然会导致上、下颌骨的向下旋转,但由于其变化量的绝对值小,无临床意义。高角不是快速扩弓治疗的禁忌证。

  • 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启锋;杨艳;赖昌拥

    目的 研究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高角型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54例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双颌前突患者,根据治疗前的SN/MP角将患者分为2组,高角组27例,SN/MP≥40°.均角组27例,29°<SN/MP<40°.使用活动翼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2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上下颌骨在矢状方向上无明显变化.②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上下颌磨牙伸长量分别为1.04和0.99 mm.上下颌磨牙前移量分别为2.74和2.37 mm.下颌平面未发生顺时针旋转.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牙合)平面能够保持稳定③高角组的U1-PP、U1-V、L1-V、U1/NA、U1-NAmm、L1/NB和L1-NBmm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④高角型双颌前突治疗后的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长度变小,软组织突度减小.⑤高角组的上颌中切牙与上唇内收的比例为1∶0.357,下颌中切牙与下唇内收的比例为1∶0.8799.结论 活动翼矫治技术治疗的高角型双颌前突垂直向和矢状向支抗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上下颌骨在矢状关系上更加协调,上下颌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软组织侧貌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较好.

  • 不同下颌平面角患者对Twin-block矫治器的反应

    作者:钱文娴;秦天牧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不同下颌平面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有下颌后缩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3人,年龄11~13岁,均为早期恒牙列.将病例分成高角组(MP-FH>32°)7人和低角组(MP-FH<27°)6人.均第一期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拍摄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高角与低角患者通过治疗外貌均有很大的改善,低角患者在下颌支长度(Co-Go)、下颌体长度(Go-Gn)、下颌综合长度(Co-Gn)方面治疗后增加量更多,与高角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适用于矫治有不同下颌平面角的,有下颌后缩并具发育潜力的安氏Ⅱ1类患者,在促进下颌的长度与高度发育的方面尤其适用于低角患者,效果优于高角患者.

  • 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CBCT测量分析

    作者:吴琦瑱;杨智惠;陈永辉

    目的:应用CBCT测量分析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结构,探讨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患者各20例,在牙尖交错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选取所要研究的颞下颌关节区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组髁突长轴径、关节窝宽度、髁状突长度大于正常组,而髁突前后径、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和髁状突高度小于正常组( P<0.05)。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的髁状突和关节窝形态结构与正常牙合不同。

  • 前方牵引加舌刺早期矫治伴舌习惯的骨性Ⅲ类高角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思;李煌;杜娟;陈金林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加舌刺矫治替牙期伴舌习惯的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7例适应证患者接受前牵引加舌刺的矫形治疗,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软硬组织矫治前后的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前牙建立正常的覆盖,正常或稍浅的覆牙合。上颌骨向前发育,下颌骨后退,下颌平面角无明显增大,上下颌骨间不调改善,鼻唇角减小,面型明显改善。结论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加舌刺能有效治疗替牙期的伴舌习惯的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