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链法与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正畸牙牙间隙关闭影响的对比观察

    作者:赵婵媛;王杨洋;王鹏;霍峰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0,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mm、(2.87±0.47)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mm、(2.82±0.54)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0,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 不同加载方式滑动法关闭双颌前突患者拔牙间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晓波;尹燕飞;姚红梅;韩耀辉;王宁;葛振林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间隙时不同加载方式下上颌牙列的应力分布和牙位移,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锥形束CT扫描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颌骨及牙列,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Creo软件建立托槽和弓丝实体模型,Pro/Engineer软件实体化后组装,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分析.设计种植体支抗高度为8 mm,分别在牵引钩高度为0、2、4、6、8、10 mm处及弓丝上尖牙远中距离托槽远中翼2 mm、第二前磨牙近中距离托槽近中翼2 mm、第二前磨牙远中距离托槽远中翼2 mm处加载2N力,分析上颌前牙及后牙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以及上颌(牙合)平面旋转方向.结果 力加载于低位牵引钩(0 mm)时,上颌中切牙顺时针旋转0.021°,上颌第一磨牙向上移动0.005 mm,(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0.012°;力加载于高位牵引钩(10 mm)时,上颌中切牙逆时针旋转0.235°,上颌第一磨牙向下移动0.015 mm,(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0.075°.弓丝加载位置由牵引钩低点逐渐向后移动时,上颌中切牙顺时针旋转的趋势逐渐减小,上颌第一磨牙颊向移动的趋势逐渐增大.结论 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间隙时可通过调整牵引钩高度和弓丝加力位置,对前牙段旋转和内收、后牙段垂直向位移及(牙合)平面的旋转进行控制.

  • 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即刻植骨对间隙关闭后牙槽骨保存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启兴;周治波;周彦恒

    目的 分析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即刻植骨对间隙关闭后邻牙牙槽骨的保存作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30例成年正畸患者,共38个下颌第一恒磨牙减数牙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植骨组与对照组(每组19个牙位).植骨组减数后即刻植骨,对照组仅减数不植骨,之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正畸治疗,关闭拔牙间隙.制取两组患者治疗前(T0期)、排齐整平后(T1期)、间隙完全关闭后(T2期)牙颌模型,记录间隙关闭的距离及时间,并计算牙齿移动速度.测量T0和T2期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周袋深度及附着丧失的变化;分别拍摄T0和T2期锥形束CT,采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测量两组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结果 植骨组与对照组均成功关闭拔牙间隙,植骨组间隙关闭时间为(17.4±3.0)个月,对照组为(13.3±2.4)个月.与T0期相比,植骨组T2期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周袋深度与附着丧失均无明显改变;T2期植骨组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也无显著改变.与T0期相比,对照组T2期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牙周袋深度均无显著变化,但发生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与附着丧失显著增加,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降低(0.75±0.16)mm,附着丧失增加(0.64±0.15)mm;第二恒磨牙牙槽骨高度降低(0.79±0.23)mm,附着丧失增加(0.80±0.24)mm.结论 减数下颌第一恒磨牙后即刻植骨能延缓牙槽骨吸收,可在间隙关闭过程中较好地维持拔牙间隙两侧邻牙的牙周附着水平,但可导致牙齿移动速度减慢.

  • 牙龈内陷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宇;吴亚菲;赵蕾

    牙龈内陷是需要减数的正畸患者在正畸空间关闭过程中出现的牙龈折痕.临床表现可以为附着龈表面的细微折痕,或贯通颊侧牙乳头至舌侧牙槽突的深折痕.牙龈内陷可影响局部牙周组织健康,并影响正畸效果及稳定性.本文就牙龈内陷的研究进展,包括定义、表现、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 正畸滑动关闭牙间隙两种方法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韩耀辉;牟兰;徐庚池;杨艺强;葛振林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一步法与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时前牙的移动趋势,探索组牙控根移动方法,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锥形束CT扫描1名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获得包括上颌骨、牙齿在内的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分离牙齿、牙周膜、上颌骨,导入Pro/Engineer 软件进行实体化处理,获得包含6颗前牙的一步法模型和包含4颗前牙的两步法模型.应用Abaqus 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滑动法,分别在牵引钩加力高度为2、4、6、8、10、12、14 mm时加载1.47 N力,对比两种模型上颌前牙的唇舌向初始位移,分析组牙控根平移的牵引钩加力高度,比较两种模型滑动法关闭牙间隙时牙齿初始位移.结果 当牙齿控根平移时,两步法中切牙和侧切牙的初始位移分别为29.26×10-6和46.76×10 6mm,一步法中切牙和侧切牙的初始位移分别为15.75×10-6和23.18×10-6 mm,即相同加力条件下两步法的前牙初始位移约为一步法同名前牙的2倍;一步法尖牙冠根无法获得相同的位移.结论 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时前牙更易控根移动;与一步法相比,两步法滑动关闭牙间隙产生的初始位移更多.

  • J钩高位牵引压低并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苏杰华;刘佳莉;许潾于;钟萍萍;张端强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讨J钩高位牵引辅助压低并内收上颌前牙的生物力学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在ANSYS 14.0软件中建立包括上颌牙列、牙周膜、直丝弓矫治器及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J钩施加1.5 N力量压低内收上前牙,A组加载于侧切牙近中,B组加载于侧切牙远中.牵引方向与矢状面保持30°不变、与(牙合)平面的角度在20°~ 60°之间,每间隔5°设置1种工况,两组共18种工况.分析上前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情况.结果 随着牵引角度增大,上前牙位移趋势逐渐由舌向移动为主伴压低的顺时针旋转移动,变为整体压低、内收移动,后变为压低伴唇向倾斜的逆时针旋转移动.在侧切牙近中以35°加载或在侧切牙远中以45°加载时,上前牙出现相对均匀一致的整体压低、内收移动,整体无旋转的趋势.结论 对于唇倾度正常的上颌前牙,J钩高位牵引加载于侧切牙近中更有利于前牙的整体压低和内收,临床上应根据个体情况和治疗目标调整牵引角度.

  • 微型种植支抗钉增强后牙支抗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东风;曾琳;朱安棣;周磊;郭莉

    目的 探讨影响微型种植支抗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18例须加强支抗的正畸治疗患者,植入微型支抗钉共60枚,术后1周使用弹力橡皮圈牵引加载150~200 g力,远中牵引尖牙及两步法关闭间隙,观察种植钉产生的牵引效果和临床的不适症状.结果 60枚种植钉中, 1枚术中折断,取出重新种植后获得成功;3枚龈黏膜轻度肿胀, 2枚颊黏膜溃疡,对症处理后均自愈;2枚支抗轻度松动,旋紧后继续使用;1枚植入后局部疼痛,2枚加力末期松动明显,都给予拔除;1枚后期支抗钉头移位后去除重新植入. 3~6个月内双尖牙间隙关闭速度为每月0.8~1.8 mm.结论 种植支抗钉的临床不良反应主要是初期稳定性不足,以及局部软组织反应;稳定的种植支抗可以有效地快速关闭拔牙间隙,增强后牙支抗.

  • 正畸治疗中两种关闭拔牙间隙方法的临床比较

    作者:蒙宇;谭汉提;邓文正;邱伟芳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关闭拔牙间隙的速度:颊侧镍钛丝拉簧加舌侧弹性牵引和颊侧镍钛丝拉簧.方法 选取40例进行拔牙正畸治疗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颊侧镍钛丝拉簧加舌侧弹性牵引组为实验组共20例80个区,颊侧镍钛丝拉簧组为对照组共20例80个区.结果 经过4个月的治疗,后纳入统计的实验组有68个区,对照组有64个区;实验组每月关闭量为(0.99±0.03)mm,对照组每月关闭量为(0.80±0.02)mm,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使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舌侧弹性牵引更能有效地关闭拔牙间隙.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