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玻璃体后脱离超声图像分析

    作者:高晓瑜

    玻璃体脱离为玻璃体的境界层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脱离.玻璃体脱离以玻璃体基底部为界分为玻璃体前脱离和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以后脱离常见.本文着重讨论PVD的超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 吲哚青绿着染视网膜内界膜可增加半导体激光的吸收

    作者:黄艳明

  • 台盼蓝染色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齐世欣;李筱荣

    视网膜前膜及视网膜内界膜的剥除是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对视网膜前膜及内界膜的有效染色可使手术医师清晰辨别并准确、彻底剥除这些组织,减少对视网膜的损伤,降低复发率.近年来,台盼蓝染色技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台盼蓝对视网膜毒性的基础研究、台盼蓝染色在眼后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 原因不明的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二例

    作者:韩毳;张宁;刘熙朴;刘宁朴

    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位于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下或内界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可见于眼外伤、Valsalva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伴发于视网膜动脉血管瘤病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1].本文报告2例无明确原发疾病的黄斑区视网膜前出血患者.

  • 外伤性视网膜内界膜破裂临床分析

    作者:马静;王文战;张震;田英

    目的 分析外伤造成视网膜内界膜破裂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眼挫伤玻璃体积血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者38例(38眼),其中3例(3眼)合并视网膜内界膜破裂.均行玻切联合眼内填充术,破裂的视网膜内界膜予以剥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内界膜形态.结果 术前矫正视力为无光感~0.05,术后矫正视力无光感~0.01者3眼,0.02~0.08者16眼,0.1~0.25者13眼,0.3及以上者6眼.视网膜内界膜破裂占7.9%,其中2例伴随视网膜脉络膜损伤,1例合并角膜穿孔伤和眼内炎.随访6月,视力分别为0.2、0.6和0.5.剥除的内界膜在光镜下呈均质薄膜状.表面有大量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结论 单纯的外伤性视网膜内界膜破裂发生率低,多见于眼挫伤.

  • Nd:YAG治疗Valsalva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刘雪莲;白宁艳;徐浩;王琴;周杰;李治清;朱俸林

    患者男性,40岁。因用力提起重物时致左眼突发性视力下降3 d,于2013年6月17日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入院前3天患者用力提起50 kg重的物体时,突然感左眼眼前黑影,随后视力逐渐下降,入院前1天视力为指数/30 cm,患者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否认眼部直接外伤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无异常,血压110/60 mmHg(1 mmHg=0.133 kPa)。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1.0,非接触眼压为12 mmHg,眼前节正常,晶状体、玻璃体透明,视乳头边界清,视网膜平坦,视网膜血管纹理清,动静脉管径比为2/3,黄斑无水肿,黄斑反光存在;左眼视力为数指/30 cm,非接触眼压为14 mmHg,角膜透明,前房轴深3 CT,房水闪光(-),虹膜纹理清,瞳孔3 mm,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玻璃体透明,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区面积约8个视乳头直径(papilla nervi optici diameter,PD)大小圆顶状隆起的视网膜前出血,出血灶3/4处可见液平面,余视网膜平坦(图1A)。视网膜OCT检查:左眼黄斑区血性液平面上方可见位于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明显隆起呈低反射信号,其间点状中反射信号(图1B);左眼视网膜黄斑区血性液平面下方可见视网膜前明显隆起较强高反射信号及其下方遮蔽信号(图1C)。入院诊断:左眼Valsalva 视网膜病变。

  • C3F8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移;叶俊杰;姜汝欣;罗岩;李略;叶阿里;李维业

    眼科常用的实验动物(如家兔等)晶状体较大且后凸,玻璃体黏稠、透明,紧贴视网膜内界膜,因此玻璃体切除的难度大、时间长.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改良了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建立了C3F8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的动物模型.

  • 曲安奈德辅助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邢怡桥;杜磊;陈长征;赵晓辉;艾明;杨安怀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目的是封闭裂孔,提高患者视力.尽管尚存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视网膜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的剥离提高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及患者预后视力.但自从Morris等[1]于1994年开始将ILM剥离技术应用于黄斑裂孔手术治疗以来,完整﹑彻底地对其进行剥除一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操作技术,困难主要在于ILM不易于分辨,边缘不易看清,易于损伤视网膜其他组织,剥离范围也不容易确定.

  • ICG染色下行内界膜剥离术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蒋毅萍;张帆;陈君毅;刘哲丽;陈珺

    目的:探讨吲哚靛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下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术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对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者16眼行玻璃体切割及ICG染色下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明确剥离着染成绿色的视网膜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并使视网膜复位.结果:ILM剥离顺利,术中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3~18个月,视网膜均复位,14眼黄斑裂孔闭锁,闭锁率87.5%,3眼视力无变化,余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视物变形改善.结论:ICG染色下行内界膜剥离术治疗老年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目前未见不良反应.

  • 黄斑裂孔手术有无内界膜剥除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姜熔光;黄红深;胡桂荣

    目的 比较我院5年内一组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无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手术的结果.方法 所有病例均施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有/无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气,术后头俯位,无其他辅助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只少6个月以上,13眼有ILM剥除的黄斑裂孔术后均已闭合,比较17眼黄斑裂孔无ILM剥除者中14眼术后裂孔闭合(P>0.05).5眼2期黄斑裂孔全闭合(100%),3、4期黄斑裂孔术后闭合率各为93%和80%.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后视力多有进步、特别在2期黄斑裂孔之眼.结论 对选择性病例,施行玻璃体切除并用ILM剥除是一有用且有效的治疗黄斑裂孔手术.

  •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作者:刘豪杰;周明;胥利平

    目的 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23GTSV)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经23G TSV联合ILMP治疗并随诊1年以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6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状态、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90 D前置镜、OCT-3000(德国Zeiss公司)以及FFA检查.回顾分析手术前后视力,0CT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视力提高30只眼,占83.33%;视力不变4只眼,占11.11%;视力减退2只眼,占5.55%.术后12个月视力为0.10~0.80,平均(0.40±0.10);与术前视力0.02~0.20,平均0.1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P<0.01).术后12个月时黄斑平均厚度为(267±120)μm,和手术前黄斑厚度(491±104) 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P<0.01); 36例黄斑裂孔均闭合,其中1只眼(占2.78%)术后1个月时黄斑裂孔复发,再次行气液交换C3F8注入,待1个月后复查,黄斑裂孔闭合.术中视网膜裂孔表面出现1~3个点状自限性出血者5只眼.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一过性低眼压7只眼.结论 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黄斑前膜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治疗黄斑裂孔的有效方法.

  • 彩超在玻璃体后脱离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余美;雷建明

    玻璃体脱离为玻璃体的境界层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脱离.玻璃体脱离以玻璃体基层部为界分为玻璃体前脱离和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以后脱离常见.本次研究PVD的超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 无染色剂辅助的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燕;柯根杰;谢驰;胡慧芳

    目的 观察无染色剂辅助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及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一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术的14例(14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后随访1~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裂孔闭合形式.结果 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4只眼(100%)(其中1只眼为单纯注入C3F8复发后再次手术的).术后视力提高11只眼(78.6%),无变化3只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ILMP及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不使用染色剂辅助,减少了视网膜毒性反应.

  • 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姜世怀;王晓莉;乔岗;王科;胡波

    目的 探讨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部病变的疗效.方法 我院2007年7月至10月收治的黄斑部病变患者6例(6只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ILMP)手术方式,随访观察术前及术后1、2周,1、3个月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黄斑水肿消退的情况.结果 术中内界膜剥离后黄斑区点状出血3只眼.3只眼术前有视网膜脱离病例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其余病例无医源性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发生.4只眼黄斑裂孔中3只眼裂孔闭合,1只眼缩小,2只眼黄斑水肿中1只眼黄斑水肿明显消退,1只眼完全消失,1只眼黄斑前膜无复发,经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术后低视力0.08,高视力0.6,与术前视力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1只眼,0.1~0.3者3只眼,0.3以上者2只眼.除5例(1只眼)外全部病例术后视物变形均有改善.结论 内界膜剥离是治疗黄斑部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改善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

  • 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作者:万超;徐方;华瑞;赵宁;刘宁宁;柳力敏;才娜;陈蕾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吲哚菁绿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88例94眼,其中染色组55例59眼,术中使用吲哚菁绿辅助剥除内界膜;无染色组33例35眼,术中不使用染色剂.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大厚度、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佳矫正视力提高情况,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时间,mfERG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视网膜均复位.视网膜大厚度检测结果显示,染色组与无染色组手术前后厚度的差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40眼(67.8%),无染色组28眼(80.0%);染色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5.0±9.1)s,无染色组为(168.0±7.4)s,上述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染色组增加幅度小于无染色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既往应用吲哚菁绿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相比较,不染色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也能达到使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脱离复位的目的,且视功能恢复程度更好,手术用时更少,同时避免了染色剂所致的视网膜毒性,适宜广泛应用.

  • 吲哚菁绿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朱雪菲;孙京华;谭俊锋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ICG)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影响,为黄斑裂孔手术中ICG着染并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寻求合适的质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方法以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5、0.25 mg/mL ICG分别作用于培养的人RPE细胞,用四唑盐比色法(MTT)、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形态、功能方面观察RPE细胞的损伤.结果(1)MTT检测ICG对RPE细胞活性的抑制与时间无关(F=1.96,P=0.173 3),与质量浓度有明显相关性(F=80.96,P=0.000 1).ICG质量浓度小于或等于0.5 mg/mL时,RPE细胞活性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电镜观察以上质量浓度ICG对RPE细胞形态均有损伤,以变性为主,表现为细胞器肿胀且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3)以上4种质量浓度ICG作用RPE细胞后,各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质量浓度≤0.5 mg/mL时ICG可安全地着染视网膜内界膜.

  • 特发性黄斑孔手术内界膜的超微结构特点

    作者:石璇;黎晓新;樊景禹

    目的对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所取组织进行组织学鉴定和比较.方法6例老年特发黄斑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SF6填充手术时取出的标本,以及3例尸体眼的后极部视网膜组织,2例黄斑前膜患者手术中取出的视网膜前膜,用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黄斑孔手术的取材在电镜下表现为一层连续起伏的基底膜组织,上附疏松的玻璃体胶原纤维,未见细胞和视网膜神经层成分,与尸体眼玻璃体视网膜交界的形态相似.而黄斑前膜可见纤维星形细胞,巨噬样细胞及间断的基底膜组织.结论确证了老年特发黄斑孔手术时用吲哚菁绿染色后撕除的组织是视网膜内界膜.内界膜的剥除在多种黄斑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 ICG染色对视网膜内界膜形态的影响

    作者:石璇;黎晓新

    目的对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手术中吲哚青绿(ICG)染色和未染色条件下撕除的视网膜内界膜标本进行组织学的比较.方法连续的6例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患者的6眼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手术.3例0.5%ICG染色,3例未染色条件下剥除内界膜,用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ICG染色及未染色的标本在电镜下均表现为一层连续起伏的内界膜,可见到向视网膜的不规则面和向玻璃体的平滑面,未见细胞成分.结论0.5%ICG局部染色对剥除的内界膜没有形态学上的影响,可使手术更安全并易于操作.

  • 吲哚菁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探讨

    作者:王丽丽;郑成;彭静;刘晖

    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中,不适当的内界膜剥除有损伤视网膜的风险并引起一些并发症.

  • 吲哚青绿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视网膜内界膜剥离的临床探讨

    作者:李林;杨安怀;邢怡桥;武犁;黄琼

    目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部内界膜(ILM)剥离,解除玻璃体对中心凹的切线牵引治疗,但由于ILM是一层1~2μm厚的均质膜,因此在术中不易分辨,剥离范围不易确定,易于损伤视网膜其它组织[1].作者从2000年开始使用吲哚青绿(ICG)溶液对ILM进行染色后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现报道如下.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