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朝晖;李筱荣

    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常见的黄斑病变之一.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的切线和前后方向牵引、视网膜血管牵拉、巩膜扩张被认为是重要发病因素.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玻璃体手术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黄斑扣带术.治疗时机及治疗手段虽有共识但存在争议.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的循证评价

    作者:戎芳;刘武

    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文献中,有些病例存在黄斑部玻璃体不全后脱离或黄斑前膜等牵拉性因素,有些则不存在明显牵拉,且各篇报道的疗效不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相关论著进行归类和分析,以探讨并提高对此病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的认识.

  • 内界膜剥除后继发旁中心视网膜裂孔

    作者:张士胜

    近年来,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已成为一项被广为接受的黄斑裂孔或黄斑水肿治疗技术,它对黄斑结构的解剖复位和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目前对该技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所用染色剂可能引起的视网膜损伤.尚无证据表明ILM剥除本身也有可能损伤视网膜.

  • 曲安奈德辅助的内界膜剥除在黄斑疾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何渊;张文一;王明扬;王军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辅助下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手术方法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41眼,黄斑前膜23例23眼.方法 全部患者施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曲安奈德辅助下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确认完全切除残留在黄斑周围的玻璃体后皮质,然后再次注入曲安奈德使之沉积于黄斑周围,利用视网膜镊完整地剥除内界膜,范围约2~3个视盘直径.主要指标视力、OCT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17.73±7.09)个月,佳矫正视力提高63眼(98.4%),不变1眼.全部患者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剥除区界限明显.通过OCT证实,全部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前膜未见复发,未发生因剥除内界膜损伤视网膜的并发症.结论 在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手术中曲安奈德辅助下可安全完整地剥除内界膜,减少视网膜损伤.

  •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汪晓磊;孟照洋;赵露;王艳玲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6例(37眼).方法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手术.术后随访时间4个月.观察眼压、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间接检眼镜、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黄斑裂孔直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测量术前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包括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BCVA与术前BCVA、AL、年龄、黄斑裂孔大小等的关系.主要指标 裂孔闭合率,BCVA,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100%.术前、术后平均BCVA (LogMRA)分别为1.23±0.64和0.28±0.17(P<0.05).SD-OCT测量术后黄斑区鼻侧和颞侧的RNFL、GCL、IPL、INL厚度明显变薄(P均<0.05);黄斑区鼻侧和颞侧OPL、ONL、RPE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641)、黄斑裂孔小直径(r=0.662)、白内障手术(r=0.438)、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r=0.349)、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r=0.383)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治疗黄斑裂孔能改善术后BCVA.术前BCVA、黄斑裂孔小直径、白内障手术、黄斑区鼻侧RNFL厚度变化、黄斑区鼻侧IPL厚度变化是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 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黄斑孔

    作者:赵晓曼;关艳玲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孔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于经前置镜和荧光造影确诊的黄斑孔进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28例(30眼),追踪观察其视力及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 术后全部黄斑孔均成功闭合,24眼视力提高,6眼无变化.结论 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可有效地封闭黄斑孔,提高视力.

    关键词: 黄斑孔 内界膜剥除
  • 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及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

    作者:尹娟娟;袁军;王瑞峰;高雪霞;唐文建;赵宏

    目的 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25 G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30例(30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25 G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OCT等检查,并观察视力和眼压.结果 术后随访3 ~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视力明显提高(t=4.38,P=0.0001);28眼黄斑孔闭合(闭合率93.3%),2眼(6.7%)较大裂孔未完全闭合,术后继续随访中.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能明显提高视力,具有微创、高效、裂孔闭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 内界膜剥除治疗变性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作者:洪明胜;陶继伟;沈丽君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术治疗变性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DM-MHRD)的效果,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手术治疗的DM-MHRD 69例(74眼).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术,并二次手术取出硅油.随访至少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闭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术后孔闭合和视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BCVA (logMAR)为(1.10±0.43),较术前的(1.44±0.48)有显著提高(p=0.001).视网膜复位68眼,复位率91.9%,视网膜复位且黄斑孔完全闭合,即一类愈合43眼,视网膜复位但孔不能完全闭合,即二类愈合25眼.术后视力提高46眼,提高率62.2%.逻辑回归分析,术前视力情况是术后视力提高的影响因素(OR=10.680,P=0.003).术后2眼复发网脱,再次手术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结论 内界膜剥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DM-MHRD的有效术式,术前视力情况是影响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 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观察

    作者:尹娟娟;王瑞峰;唐文建;高雪霞;袁军;陈鹏

    目的 观察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与玻璃体腔注射10% C3F8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院特发性黄斑前膜56例(56眼).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行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对照组28例,行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射10% C3F8.检查术前、术后7d、1、3、6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眼压.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末期两组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3、6个月BCVA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两组CMT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3、6个月两组之间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7d、1、3、6个月两组之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时采用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或10% C3Fs均能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区厚度,改善黄斑水肿,两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比较

    作者:夏红和;陈伟奇;陈浩宇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和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将眼轴长度≥26 mm的轴性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纳入研究,以同时期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1例21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玻璃体腔内填充16% C3 F8或硅油。对比两组黄斑孔闭合率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6.67%(29/30),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0.48%(19/21),两组黄斑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组平均佳矫正视力(Log MAR)术前为(1.87±0.55),术后为(1.13±0.50);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组平均佳矫正视力(Log MAR)术前为(2.00±0.54),术后为(1.16±0.51),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视力提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9,P=0.66)。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及合并黄斑孔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式,黄斑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高,视力恢复良好。

  • 超声乳化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

    作者:程鹤;夏风华;姚宜

    目的 比较晶状体超声乳化及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效果.方法 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45例(47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并联合内界膜剥除术,22例(22只眼);B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黄斑前膜剥除术,23例(25只眼).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视力、黄斑厚度(CMT)及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间年龄、术前视力、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8个月,平均(4.55±2.01)个月.术后两组视力均显著提高,黄斑厚度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之间视力、黄斑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术后视力与黄斑厚度均无相关性.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及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均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前膜,内界膜剥除术短期内未显示更有优势.

  • 特发性黄斑孔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杨晓莉;吴苗琴

    特发性黄斑孔是指无明显原因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全层神经上皮缺失,导致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随着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对内界膜及Müller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内界膜移植等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本文从特发性黄斑孔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选择及手术中的辅助技术等相关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上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前房硅油乳化

    作者:高磊;刘少义

    患者男性,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3个月,到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就诊。2年前患者因“左眼高度近视眼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左眼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术后佳矫正视力为0.1。眼部检查:左眼视力为0.04(不能矫正),眼压为32 mmHg(1 mmHg=0.133 kPa),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上方近1/2容积被乳化的硅油占据(精粹图片1),晶状体中度混浊,眼底可见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视盘杯盘比为0.8,视网膜平伏。临床诊断:左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前房硅油乳化;左眼继发性青光眼;左眼高度近视眼。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效果的观察

    作者:温晓英;陈娜;杨娜;张月玲;付燕;陶勇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进行继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患者76例(76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非联合组和联合组,非联合组为A组,联合组为B组.A组患者38例(38只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B组患者38例(38只眼)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且于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全部患者手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形态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随访及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BCVA采用中位数(小值-大值)进行描述,手术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配对Mann-Whitney U检验,视力改善程度的描述采用眼数和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手术前后患者黄斑中心神经上皮层厚度(CMT)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手术前后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全部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2.4)个月.A组患者术后BCVA提高者25例(25只眼),视力不变者11例(11只眼),视力下降者2例(2只眼).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51,P<0.05).B组患者术后BCVA提高者28例(28只眼),视力不变者7例(7只眼),视力下降者3例(3只眼).术后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1,P<0.05).将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67,P>0.05).A组患者术前CMT平均厚度为(336.87±123.18)μm,术后为(295.17±90.23)μm.手术前后患者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P<0.05).B组患者术前CMT平均厚度为(321.18±132.12)μm,术后为(245.15±79.64)μm.手术前后患者的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5).术后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这一结果表明,B组患者术后CMT厚度的改善较A组快.A组患者术后周边牵引性小裂孔3例(3只眼),经激光治疗后恢复1例(1只眼),再次手术2例(2只眼).B组患者术后周边牵引性小裂孔2例(2只眼),均采用激光进行治疗.随访期间,A组患者有4例(4只眼)复发前膜.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其中,B组的手术方式能够更快地改善CMT,减少黄斑前膜的复发.

  • 内界膜剥除术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孙艺梦;马凯

    内界膜作为视网膜的内层结构,与玻璃体紧密粘附,并且作为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支架,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作用.内界膜可产生切向牵拉力,同时也是胶质细胞增殖的场所,它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经睫状体平坦部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可能成为治疗牵拉性或非牵拉性黄斑水肿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弥漫性难治性的黄斑水肿来说,它可能成为一种替代疗法.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内界膜在DME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DME的治疗现状和进展,并对DME内界膜剥除术的术后结构、功能预后、优势、副作用及佳手术时机进行综述.

  • 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李慧娟

    目的 探讨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为单纯25G玻璃体切割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对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医院接受诊治的86例黄斑裂孔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25G玻璃体切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水平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74.42%,观察组明显要好,两组数据资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闭合率为88.37%,对照组为65.11%,观察组明显要好,两组之间的数据资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29%,对照组为25.58%,观察组明显要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资料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移植治疗黄斑裂孔患者疗效显著,患者的视力恢复能力强,黄斑裂孔闭合率非常好,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在临床治疗黄斑裂孔患者时值得应用推广.

  • 亮蓝染色与无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对比

    作者:冉起;周文娟;冯驰;吴成富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亮蓝染色与无染色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共计33例34眼,其中染色组16例16眼,术中使用亮蓝辅助剥除内界膜;无染色组共17例18眼,术中不使用染色剂。比较两组术后黄斑裂孔闭合,佳矫正视力提高情况,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手术时间,mfERG变化情况。结果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黄斑裂孔均完全闭合。染色组术后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12眼(67.8%),无染色组13眼(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组内界膜剥除手术时间为(238.4±1.897)s,无染色组为(326.4±1.88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染色组增加幅度与无染色组相近,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裂孔闭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内界膜染色后,显著提高内界膜的能见度,内界膜剥除的效率提高,缩短了内界膜剥除所需的时间,使困难的操作变得相对容易,而且手术结果与未染色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考虑到染色带来的潜在毒副作用,因此对于初学者及手术中撕内界膜不完整、撕除内界膜困难时可采用亮蓝辅助进行内界膜剥离,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一般情况下如术者能熟练剥除内界膜,在不增加手术风险时可不染色剥离内界膜,以回避因染色带来的可能风险。

  • 内界膜剥除与不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刘玉莲;森敏朗

    目的比较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探讨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8只患眼的手术疗效.其中A组: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18眼,B组: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20眼.手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于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MERG及OCT检查,分别对每组手术前后临床资料、两组之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MERG的1环和2环P波振幅及潜时均无明显差异.手术后3个月时两组视力较手术前均明显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手术前明显降低,A组术后MERG的1环和2环P波振幅明显降低,但术后3个月时两组之间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MERG潜时差异无显著性,A组MERG的振幅比B组有明显的降低.结论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有效方法,内界膜剥除术在手术后短期内未显示其有效性,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内界膜黄斑前膜剥除联合硅油取出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临床观察

    作者:高雪霞;范志华;王瑞峰

    目的 观察内界膜剥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硅油取出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硅油眼黄斑前膜患者48例(48只眼),患者均行硅油取出、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玻璃体腔注入2 mg曲安奈德.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视力及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 术后两周、1月、3月,患者BCVA逐渐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两周、1月、3月,CMT逐渐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硅油取出的同时行黄斑前膜及内界膜的剥除治疗硅油眼黄斑前膜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减少了手术次数.

  • 曲安奈德与吲哚青绿辅助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裂孔疗效对比

    作者:孟丽丽;陈楠;马文慧

    目的 比较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与吲哚青绿(ICG)辅助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探讨两种内界膜染色剂的优势.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0例(82只眼),其中TA组38例(39只眼),ICG组42例(43只眼).术后随诊10~57周,术前及术后行佳矫正视力(BCVA)、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及OCT检查.结果 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平均随访14.26周,ICG组平均随访18.67周.TA组患者的平均Snellen行数改变为+3.62,ICG组患者的平均Snel-len行数改变为+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5,P>0.05).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周,TA组(0.72±0.28) LogMAR,ICG组(0.85±0.28)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TA组(0.61±0.25)LogMAR,ICG组为(0.75±0.31)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的TA组:(0.58±0.24) LogMAR,ICG组为(0.60±0.24) 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的TA组(0.58±0.25) LogMAR,ICG组(0.54±0.21) LogM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达到BCVA的时间:TA组为(4.65±2.77)周,ICG组为(7.24±3.7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1,P=0.001,P<0.05).结论 TA辅助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力恢复快,优于吲哚青绿,是较理想的内界膜“染色剂”.

6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