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康复治疗颈椎病43例分析

    作者:上官平;张阳生

    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颈椎疾患,主要病变为颈椎间盘退化引起的椎间隙变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从而导致颈脊神经根或脊髓的部分受压及变性,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刺激症状[1].临床表现多为颈椎僵硬、活动受限、颈椎棘突或关节侧柱压痛、手臂麻木.我们近2 a对43例已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即颈椎牵引、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及按摩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 步长脑心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作者:徐琳;詹亚南;李战军

    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化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解剖学改变.产生头、颈、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本病以往采用单纯牵引法治疗,往往见效慢,疗程长多不理想.我们采用牵引的同时加用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注射生长因子延缓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琪;王永贵;武永刚

    椎间盘(IVD)的动态平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物质相互协调作用所组成的一个复杂和精确的系统,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酶和酶抑制剂.近的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刺激基质蛋白的产生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诱导的代谢活动.注射重组生长因子以再生或修复退化的椎间盘是一个先进的生物治疗方法.这篇评论文章的重点是观察在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中注射生长因子所产生的生物修复效果.主要观察患者腰背痛的症状在注射生长因子后有无改善,生长因子注射液的治疗目标和其的疗效的局限性也要进一步描述.

  • 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吕艳伟;段芳芳;王立芳;李东航;封胜杰;杨琪;田伟

    目的 了解我国大陆地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CDR)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1997年1月至2016年10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OVID平台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等.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纳入报告ACDR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研究,提取相关信息,采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加权合并ACDR术后24个月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0.4%,术后72个月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29.0%.结论 我国大陆地区ACDR术后手术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在术后短期内较低,但在术后远期较高.

  • 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术后退行性颈椎病再手术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段芳芳;吕艳伟;王立芳;李东航;曾成;田伟

    目的 了解中国大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DR)治疗退行性颈椎病术后再手术的发生率.方法 2016年10月利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和"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等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多个数据库.对于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特征和再手术发生情况等信息,采用Stata 12.0对纳入文献中不同随访时间的再手术发生率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31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8篇,类试验6篇,病例系列17篇,共1105例研究对象.报告随访12,24,36,48,60和72个月再手术发生情况的文献分别有10、13、4、4、3、3.合并分析结果显示,CDR术后12,24,36,48,60和72个月再手术发生率分别为1.3%(95%CI:0.1% ~2.5%),1.2%(95%CI:0.3% ~2.2%),1.0%(95%CI:-0.5% ~2.6%),1.5%(95%CI:-0.3% ~3.3%),1.7%(95%CI:-0.3% ~4.1%),4.8%(95%CI:0.5% ~9.2%).结论 中国大陆人群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接受CDR后再手术的发生率较低,再手术主要发生在CDR术后1年内,随后至术后第6年再手术的发生率有轻度升高.

  • 中国大陆地区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的Meta分析

    作者:王立芳;吕艳伟;段芳芳;李东航;田伟

    目的 探讨我国大陆地区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CDR)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1997年1月至2016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提取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特征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等资料,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异位骨化发生率的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54篇,其中病例系列39篇,随机对照试验6篇,类试验9篇,共包括1732例退行性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R术后6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2.7%(95%CI:0.5% ~4.9%),12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3.4%(95%CI:1.9% ~4.8%),24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8.3%(95%CI:5.3% ~11.2%),36个月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为11.2%(95%CI:6.0% ~6.5%).结论 中国大陆地区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接受ACDR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异位骨化发生率逐渐升高.

  • 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髓核ADC值与解剖位置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英;张德洲;陈君蓉;张仲毅

    目的:应用DWI探讨腰椎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髓核ADC值是否与椎间盘的解剖层面相关.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行腰椎MRI普通序列和DWI扫描,并测量L1~2至L5~S1椎间盘髓核的ADC值,分析椎间盘髓核平均ADC值与解剖层面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1~2至L5~S1椎间盘平均ADC值分别为(1.47±0.33)×10-3 mm2/s、(1.47±0.31)×10-3 mm2/s、(1.42±0.34)×10-3 mm2/s、(1.33±0.35)×10-3mm2/s、(1.32±0.38)×10-3mm2/s.从L1~2至L5~S1随着椎间盘位置的下移,ADC值有下降趋势.椎间盘的平均ADC值仅在L1~2与L4~5、L1~2与L5~S1、L2~3与L4~5、L2~与L5~S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髓核的ADC值能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且L4~5与L5~S1椎间盘ADC值较L1~2与L2~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颈椎持续前屈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生理曲度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易建生;陈存飞

    目的:探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与前凸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病理机制及颈椎持续前屈与两者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10月间经颈椎中立位侧位片诊断前凸生理曲度异常的患者146例,均在1周内行常规MRI扫描,并按年龄分为A组(16~30岁),B组(31~40岁),C组(41~55岁),分析不同年龄组前凸生理曲度改变时相应椎间盘的MRI表现.结果:颈椎前凸生理曲度异常改变时,其大部分椎间盘均已变性,变性的部分椎间盘存在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年龄较轻,病程越短,椎间盘变性相对较少(A组与B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变性椎间盘增多,但在一定范围内无明显差异(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间盘变性后,多数椎间盘会有不同程度的膨出或突出,不同年龄组膨出和突出分布不全相同,其中A组与B组及C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持续的前屈活动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致病原因,而椎间盘退变则是颈椎生理曲度终变直、消失或后凸异常改变的病理基础;年龄越小,变性椎间盘越少.

  • 多节段颈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手术与杂合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何玉宝;任龙喜;刘波;徐林

    目的 评价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间盘切除融合(ACDF)联合颈椎间盘置换(CDR)的杂合手术与单纯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3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53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CDF组(n=29)和杂合手术组(n=24),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后1、3、6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Odom分级和术后并发症,通过X线平片评价颈椎活动度(ROM)和邻近节段退变(ASD)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K)秩和检验.结果 杂合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81.0±15.4) min]和术中出血量[(69.0±38.4) ml]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7,1.065;P=0.154,0.301).术后并发症相比,ACDF组出现吞咽困难19例(65.5%)明显高于杂合手术组5例(20.8%),但是两组患者总体并发症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9.759,P=0.082).两组患者VAS、NDI评分及JOA评分术后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内=31.225,70.358,32.412,P=0.000,0.000,0.000;F组同=1.258,2.451,0.914,P=0.277,0.135,0.352).两组患者手术效果Odom分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260.500,P =0.077).ACDF组C3~C7的ROM显著下降,而杂合手术组C3~C7的ROM下降不明显(t=2.514,1.776;P=0.022,0.093).两组ROM相比,术后6个月C3~ C7的ROM明显不同(t=2.353,P=0.030).尽管杂合手术组随访期间没有发现放射学ASD改变,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32,P=0.105).结论 多节段颈椎病杂合手术方案与以往的ACDF手术相比,能够有效保留颈椎ROM,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及术后吞咽不适感的发生.

  • 颈前路接骨板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赵泉来;徐宏光;沈祥;王弘;刘平;马明明;张骞;俞宏星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现已被广泛重视。有研究发现接骨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骨化有密切关系,而接骨板固定高度与ALOD、相邻椎间盘及椎体退变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后接骨板固定高度对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颈椎前路接骨板融合术治疗并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的脊髓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2例,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分别测量接骨板头、尾端至手术节段头、尾侧椎体的距离(PDD),PDD<5 mm为A组,PDD≥5 mm为B组:头端A组67例,B组15例;尾端A组51例,B组31例。测量相邻椎体骨化(ALOD)、椎间隙变窄(IDN)及椎体滑移(VS)等因素,评价PDD对ASD的影响。结果:头端A组骨赘形成64.2%(43/67),高于头端B组的26.7%(4/15)(P<0.01);尾端A组骨赘形成29.4%(15/51),高于尾端B组的12.9%(4/31)(P<0.01);头端(A组+B组)骨赘形成57.3%(47/82)明显高于尾端(A组+B组)骨赘形成的23.2%(19/82)(P<0.01)。头端A组中44.8%(30/67)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0.0%(6/15)(P>0.05);尾端A组中47.1%(24/51)表现为IDN和VS,B组为41.9%(13/31)(P>0.05);头端(A组+B组)43.9%(36/82)表现为IDN和VS,尾端(A组+B组)45.1%(37/82)表现为IDN和VS(P>0.05)。结论:颈椎前路接骨板固定高度对ASD有影响,PDD越小,ALOD发生率越高,而对IDN及VS并无显著影响。

  • 有限元分析在腰椎人工椎间盘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小龙;海涌;关立;刘玉增

    慢性下腰痛是骨科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称为“金标准”的腰椎融合术,但融合后的腰椎丧失了活动度,不能达到正常腰椎的功能,相邻节段退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34%[1]。而腰椎间盘置换术是将病变的椎间盘切除,代之以人工椎间盘,其突出的优点是术后能保留椎间活动度,短期随访显示能减少甚至消除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2]。人工椎间盘置换在去除引起下腰痛的椎间盘的同时,也保留和恢复了椎间盘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从理论上来说是更好的治疗方法。大量关于腰椎人工椎间盘的临床试验研究[3-6]和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实验[7-9]证实了人工椎间盘技术的发展前景。

  • 干细胞在椎间盘退变生物学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南利平;冯新民;张亮;刘洋;王峰;周诗丰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症状,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常规保守或传统手术疗法仅针对临床症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椎间盘退变问题.以干细胞为基础的生物学治疗基于椎间盘退变的始发因素可以为惟间盘退变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目前常用的干细胞类型有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及胚胎干细胞等.体内外研究报道提示干细胞疗法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恢复的作用,将干细胞应用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光明前途,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的定量MRI研究

    作者:龚静山;梅东东;朱进;周阳泱

    目的 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材料与方法 于66例腰椎结构和定量MR图像上,采用Pfirrmann分级半定量和测量椎间盘T2和T2*值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比较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椎间盘Pfirrmann评分、T2和T2*值的相关性.结果 66例患者中,14例患者(21.2%)终板有19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有Modic改变,包括2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为Modic 1型改变,17个椎间盘相邻的终板为Modic 2型改变.正常终板、Modic 1型终板和Modic 2型终板相邻椎间盘的Pfirrmann评分分别为2.40±0.96、4.00±1.41和4.12±1.27,T2值分别为(95.38±51.88)、(70.50±36.06)和(58.65±38.47)ms,T2*值分别为(34.43±19.16)、(24.00±1.41)和(28.65±23.3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23).Modic 2型终板相邻的椎体伴有严重的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升高,T2和T2*值降低),与正常终板相邻的椎间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6).结论 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相邻的椎间盘退变具有相关性,终板改变和椎间盘退变应作为腰椎退变的整体改变.

  • MR T2弛豫时间评估颈椎间盘退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黄耀渠;赵晓梅;伍琼惠;秦红卫

    目的:探讨MRI测量T2弛豫时间定量评估颈椎间盘退变及年龄、节段相关变化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颈椎常规MRI和T2-mapping检查。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测量髓核的T2弛豫时间值(T2值)。结果颈椎间盘髓核T2值与Pfirrmann分级负相关(r=-0.64,P<0.01)。不同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的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P<0.01),各级间两两比较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值鉴别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Ⅲ级与Ⅳ级椎间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1和0.78(P<0.05)。18~30岁组髓核T2值大于31~40岁组(P<0.05)。18~30岁组不同解剖节段的髓核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1~40岁组不同解剖节段的髓核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测量T2弛豫时间值能量化评估颈椎间盘退变及其年龄、解剖节段相关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应作为评估颈椎间盘退变的补充序列。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曾菲菲;查云飞;胡磊;林苑;龚威;陈翩翩;柳柏玉;陆雪松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退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选择81例受检者进行腰椎矢状位常规T2WI及DKI成像,对腰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并分析腰椎间盘髓核DKI参数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与Pfirrmann分级、椎间盘节段及受试者性别的关系.结果 MK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922,P<0.01),MD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921,P<0.01).L5/S1节段MK值(0.89±0.32)明显高于L1/L2 (0.82±0.14)、L2/L3 (0.84±0.23) (P<0.05),L5/S1节段MD值(1.83±0.32)低于L1/L2 (1.89±0.14)、L2/L3 (1.86±0.19) (P<0.05);各节段椎间盘MK及MD值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成像可用于定量评价早期椎间盘退变, MK及MD值与Pfirrmann分级、椎间盘节段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差异无明显相关性.

  • T2 mapping动态定量监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作者:谢光友;杨海涛;吕富荣;刘昌杰;杨明放;王荣品

    目的提高T2 mapping技术动态定量监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认识。材料与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从脊柱侧后方手术入路暴露腰椎间盘,18 G穿刺针抽吸12只L2~3、L3~4、L4~5髓核,各约5 mg,正常L1~2、L5~6和另6只L2~5间椎间盘分别为组内和组间对照。术后第4、8、12周行MR矢状面T2WI和T2-mapping序列检查,取正中矢状面观察各椎间盘的信号,测量T2弛豫时间并与正常组比较。相应各时间点取2只L1~6间椎间盘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形态、髓核细胞及基质的变化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18 G穿刺针经脊柱旁路于横突根部可成功穿刺抽吸髓核。6只正常兔及12只实验兔组内对照椎间盘T2WI序列为均匀高信号,12只实验兔椎间盘随术后时间延长信号逐渐降低,第4周呈稍低信号,第8周明显降低,第12周完全呈低信号。正常对照组及术后第4、8、12周组T2弛豫时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38.82,P<0.05),造模术后第8周T2弛豫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时间进展,HE和Masson染色示椎间盘细胞和胶原逐渐减少,纤维环和髓核分界不清;第8周髓核基质退变纤维化,几乎被纤维组织取代;第12周椎间盘纤维软骨化,局部形成软骨。结论 T2 mapping技术可实时定量监测腰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MRI-DTI定量分析

    作者:赵爽;彭如臣;沈秀芝;张双;钟佳利;宋海龙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相关测量指标作为定量分析方法在腰椎间盘病变的应用,并对扩散梯度方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 选取来我院的腰腿疼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6.9±16.2)岁,全部患者进行常规MRI及矢状位DTI腰椎间盘扫描,DTI扩散梯度方向分别为6、12、20.按扩散梯度方向将腰椎间盘分为DD6、DD12、DD20组;按Pfirrmann(Pm)分级将椎间盘分为Ⅱ、Ⅲ、Ⅳ及Ⅴ组,测量并比较不同扩散梯度方向组间、不同Pm分级组间椎间盘髓核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项异向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纵向弥散系数(λ1).结果 不同扩散梯度方向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A值、λ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m分级组间,扩散梯度方向为6时,FA值在Ⅳ与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散梯度方向为12和20时,FA值在Ⅱ与其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Ⅳ、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散梯度方向为6、12、20时,ADC值在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扩散梯度方向为6、12、20时,各组λ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可应用于腰椎间盘病变的定量分析,扩散梯度方向为6时,可在较短的扫描时间内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及测量数据,并可应用FA值对不同Pm分级椎间盘进行定量分析.

  • 针灸配合汽化药热疗治疗颈椎病86例

    作者:傅晔平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导致上、下椎体骨赘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笔者在2001年8月至2004年8月间,用针灸配合汽化药热疗治疗本病8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作者:孟叶新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因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退化等引起,常可导致腰及下肢疼痛而影响正常生活.笔者在硬膜外麻醉(硬麻)下实施手法推拿后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即大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护理进展

    作者:黄春兰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突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形,韧带增厚、变性、钙化等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根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恶心、呕吐、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