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患者EBV感染、LMP1和Bcl-2表达状况的研究

    作者:李翠梅;张淑杰;朱建华;韩光亮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EBV潜伏膜蛋白1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和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基因(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肺癌组织标本中EBV编码的小RNA( EBER1),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Bcl-2和LMP1的表达,以GD-6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学定量,以图像的平均面积(average area,AA)和积分吸光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A)表示表达量的多少。结果 在108例肺癌癌组织中36例EBV阳性,阳性率为33.3%;LMP1阳性表达7例,阳性率6.5%。EBV阳性肺癌组中Bcl-2表达显著高于EBV阴性组,其AA分别为58014.23±6918.45和38156.22±4096.79,其IA分别为11.00±1.48和8.03±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LMPI和Bcl-2表达的关系,可见LMP1可使Bcl-2表达率增加,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V感染使Bcl-2表达增加,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在肺癌组织中EBV可能不是通过LMP1来影响Bcl-2的表达,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EBVDNA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春梅;张庆;田文君;邱旸;张玥;渠滕;刘义庆;张季;王勇;刘玲玲;张炳昌

    目的:探讨EB病毒( EBV) DNA检测在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EBV感染的222例患儿血液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EBV DNA、同时使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 EBV 4项抗体,2组结果进行比对。同时也对 AST、ALT、血尿素氮( BUN)、肌酐( CREA)、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等生化结果按照EBV DNA拷贝数的高低分组,并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各生化指标进行非参数检验及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51.35%(114/222), E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72.97%(162/222),χ2=24.0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处于不同感染阶段的患儿EBV DNA拷贝数(既往无感染:6.30×103~1.20×104拷贝数/ml;早期感染期:5.56×103~3.92×106拷贝数/ml;急性感染期:6.58×103~1.73×106拷贝数/ml;慢性感染期或感染后复发:8.92×103~2.34×104拷贝数/ml;感染晚期或恢复期:5.20×103~1.12×107拷贝数/ml;既往感染:5.46×103~1.33×104拷贝数/ml)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1.79,P<0.05)。按患儿EBV DNA拷贝数的高低分为Ⅰ(>1×106拷贝数/ml)、Ⅱ(1×105~1×106拷贝数/ml)、Ⅲ(1×104~1×105拷贝数/ml)、Ⅳ(5×103~1×104拷贝数/ml)、Ⅴ(<5×103拷贝数/ml)组,不同组之间ALT(χ2=10.14,P<0.05)、BUN(χ2=18.17,P<0.05)、CK (χ2=13.09,P<0.05)、CKMB(χ2=17.93,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EBV DNA拷贝数对数值与AST(r=0.357,P=0.001)、ALT(r=0.376,P=0.001)、BUN(r=0.329,P=0.000)、CK(r=0.235,P=0.035)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结论 EBV DNA检测可用于小儿EBV感染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的评估,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的检测对判断EBV感染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256-261)

  • 儿童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作者:马展;张泓

    EB病毒(EBV)是儿童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除急性或一过性感染外,EBV还有可能引起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嗜血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等多种不良预后.因此,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对于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监控和不良预后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EBV实验室诊断主要集中在EBV-DNA载量和血清学2个方面,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适用范围,这给检验项目和方法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文对检测EBV技术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EBV感染的免疫学功能、恶性EBV感染性疾病易感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 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春丽;王峰蓉;王景枝;王昱;陈欢;张圆圆;闫晨华;韩伟;陈育红;赵婷;张晓辉;黄晓军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 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 ~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P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郭霞;李强;周晨燕;赵亚宁

    目的 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和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EBV-AHS)的临床特点,分析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430例IM和EBV-AHS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1)本组IM病例中EBV-AHS发生率为3.72%(16/430),EBV-AHS组患儿热程明显长于IM组患儿,体温峰值、肝脏和脾脏肿大程度均较IM组患儿明显,但咽峡炎发生率(37.5%)显著低于IM组(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EBV-AHS组外周血三系均低于IM组,且变异淋巴细胞升高不明显,其比例(中位数10%)显著低于IM组(中位数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EBV-ASH组肝功能损害显著重于IM组,尤其乳酸脱氢酶(LDH)(中位数为2128.5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中位数为489 U/L)水平升高显著高于IM组,且常伴有高胆红素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程>10 d(OR=8.097)、LDH进行性升高>1000 U/L(OR=7.998)、低白蛋白血症(OR=7.838)、中性粒细胞<1.5×109/L(OR=7.587)和血小板<100×109/L(OR=7.190)是本组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本组EBV-AHS病死率高达50%.结论 绝大多数IM患儿呈良性自限性过程,约3.7%患儿进展为EBV-ASH.热程>10 d、LDH>1000U/L、低白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 x 109/L是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该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多次骨髓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 儿童EB病毒感染首发症状及相关疾病谱分析

    作者:李中跃;楼金玕;陈洁

    目的详细了解儿童EBV感染的首发症状及疾病诊断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探讨EBV感染临床多样性的机制.方法对本院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EBV-VCA-IgM阳性的190例EBV感染患儿的首发症状、疾病诊断及预后进行前瞻回顾性分析.结果 EBV感染患儿起病症状不一,首发症状中以发热多见(66.8%),其他依次为咳嗽(14.2%)、皮疹(7.9%)、淋巴结肿大(5.3%)、眼睑浮肿(3.2%)、咽痛(1.6%)、惊厥(1.6%)、肉眼血尿(0.5%)等.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引起疾病多样,但以呼吸道感染多见(40.5%),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7.9%)、川崎病(6.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8%)、病毒性心肌炎(2.6%)、病毒性脑炎(2.6%)、噬血细胞综合征(1.6%)、类风湿性关节炎(1.0%)、急性淋巴结炎(1.0%)、面神经炎(1.0%)、Evans综合征(0.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0.5%),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0.5%)等.EBV感染预后不一,1例病人因患噬血细胞综合征而死亡.结论儿童EBV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临床医生应该综合分析,及早作相应的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及减少误诊率,并进行合理治疗.

  •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蛋白1 637A/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云南省汉族鼻咽癌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

    作者:隋军;莫侨;李晓江;马静;任艳鑫;高伟;王涵;杨洁

    目的 研究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蛋白1(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1,TAP1)637A/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云南汉族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寻找鼻咽癌的易感基因.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233例云南籍汉族鼻咽癌患者和296名云南籍汉族正常人对照组进行TAP1 637A/G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PCR检测鼻咽癌患者EB病毒(EB virus,EBV)感染情况.计算各基因型与鼻咽癌发病风险以及与鼻咽癌患者E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233例云南鼻咽癌患者中EBV感染率为58.4%,对照组EBV感染率为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86,P<0.05).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纯合子突变(GG型)、杂合子突变(AG型)和无突变者(AA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从基因型相比,携带GG、AG基因型罹患鼻咽癌的风险分别为4.26倍(95%CI为2.08~8.66,P<0.001)和1.56倍(95%CI为1.12~2.33,P<0.05);至少携带637G等位基因罹患鼻咽癌的风险为1.88倍(95%CI为1.35~2.82,P<0.001).TAP1三种基因型频率在EBV阳性组与EBV阴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BV阳性组中至少携带637G等位基因罹患鼻咽癌的风险为2.76倍(95%CI=1.69~4.63,P<0.001).结论 TAP1 637位点A/G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鼻咽癌遗传易感相关,TAP1基因多态性干扰人类白细胞抗原I型抗原的呈递可能与EBV感染致云南汉族鼻咽癌患病相关.

  • 1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分析

    作者:任雅丽;洪蕾;农琳;张爽;李挺

    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性免疫标记、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及EB病毒(EBV)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及评价.方法:选择具有淋巴结结构破坏、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增生、多形性细胞浸润和/或透明异型T淋巴细胞增生的15例典型AITL病例,进行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分析,行CD3、CD20、CD4、CD21、CXCLl3、CDl0和BCL6免疫组化染色,PCR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原位杂交检测EBV.结果:组织学检查示8例滤泡萎缩、6例滤泡消失、1例滤泡增生,病变位于滤泡间.8例伴有片状透明细胞聚集,4例伴有大型淋巴细胞,5例富于上皮样组织细胞,CD20染色示4例伴有大B细胞增生,CD21染色显示11例(73.3%)滤泡外滤泡树状突细胞(FDC)网络,部分有围绕血管分布的趋势.CXCLl3的阳性率为73.3%,CDIO的阳性率为6.7%,TCRγ的重排阳性为6/15(40%),均为单克隆;IgH的重排阳性为7/15(46.7%),其中5例单克隆,2例寡克隆.EBV阳性率为8/15(53.3%).伴大B细胞增生的4例中,3例EBV阳性.结论:AITL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的表现异常复杂多样,深入认识这些多样性、合理应用及正确评价免疫标记和分子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长期发热-肝功能异常-反复出血-自然杀伤细胞异常活化

    作者:王亚东;吴玲玲;孙丽霞;王玮;刘芳;张金巧;赵彩彦

    回顾分析1例以发热合并肝损伤起病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后逐渐演变为EB病毒相关NK细胞淋巴瘤,并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升临床医师对本病认知和诊治能力.

  • 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一个中国人家系的临床和基因研究

    作者:朱德新;杜江;兰和魁;余力;封志纯

    目的 证实中国人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XLP)发病及其遗传规律.方法 临床研究对象为先证者双亲家族三代成员共14人;回顾分析其中发病者的住院病史;现场询问无病者的生长发育史、既往史,进行体格检查,并建卡追踪.基因研究对象为先证者同胞姐姐、弟弟和双亲共4人,提取单个核淋巴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SH2D1A基因片段,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获得发生突变的外显子片段,纯化后测序,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先证者及其胞兄发生伴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的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均于病程40 d左右死亡.基因分析结果 显示:先证者之胞弟SH2D1A基因cDNA第462位核苷酸C碱基突变为T碱基,形成终止密码TGA,随后临床确诊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先证者之母亲在SH2D1A基因同样部位为C碱基和T碱基的杂合子.先证者之父和胞姐未发现SH2D1A基因突变,他们及其家族其他成员无类似病史.结论 (1)先证者及其胞兄弟可临床诊断为XLP患者.(2)先证者之胞弟可明确诊断为XLP患者,LCH可能也是XLP的一种新的临床表型.(3)先证者之母亲为突变基因的携带者.此家族XLP发病符合X性连锁隐性遗传规律.(4)本研究建立的SH2D1A基因检测分析方法可适用于我国XLP的诊治和研究.

  • 发热肝脾大双下肢无力

    作者:丁玲玲;王琳;刘明生;彭斌;崔丽英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2岁.主因反复发热1年余,双下肢无力20余天,于2016年10月26日人我院.患者于1年余前(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高达40℃,外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04×109/L[(3.50~9.50)×109/L],网织红细胞比例0.0145(0.80 ~ 2.00),血红蛋白92 g/L(110 ~ 150 g/L),血小板计数为72×109/L[(100~350)×109/L];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416×103拷贝/ml;腹部超声显示,肝右斜径16.10 cm,门静脉内径1.30 cm,脾门处脾厚7.40 cm,脾静脉内径1 cm,侧卧位脾肋下16 cm、平卧位脾过中线5 cm,提示肝脏肿大,肝实质弥漫性改变,巨脾,门静脉系统轻度扩张;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性结节影,提示炎症性改变;骨髓细胞学检查可见三系增生骨髓象,红系比例增加;骨髓活检提示骨髓增生大致正常,三系增生伴巨核细胞形态轻度异常;JAK2 V617F定量0%,CALR Exon9和MPL Exon10突变阴性;流式细胞术显示,粒系比例增加,出现核左移,CD13表达下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41+巨核细胞计数1 391个,其中正常巨核细胞计数1 238个,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和糖原高碘酸-雪夫(PAS)染色阴性,铁粒幼细胞阳性率为2%(27% ~ 94%).

  • EBV、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杨艳丽;胡建国;司岑

    目的: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及82例胃炎组织(胃炎组)中EBV的感染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Hp感染情况,分析EBV、Hp感染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EBV和Hp的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胃炎组(9.0%vs 0和56.0%vs 40.2%,均P<0.05)。贲门胃体癌较胃窦癌EBV感染率高(16.3%vs 2.0%,P<0.05),低分化癌较中高分化癌EBV、Hp感染率高(15.7%vs 2.0%和66.7%vs 44.9%,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间EBV、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发生部位间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EBV与Hp感染无相关性(r=0.137,P>0.05)。结论 EBV、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2个独立因素,二者均与胃癌的恶性演进有关。

  • 急性和慢性EB病毒感染儿童外周血CD8+T细胞活化差异比较

    作者:许俐;林书祥;张嘉;胡坚;李崇巍

    Epstein-Barr(EB)病毒属人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与许多恶性增殖性疾病密切相关,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1].CD8+T细胞对EB病毒感染的控制起重要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机体不同的免疫病理机制,为EB病毒感染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欣;徐酉华

    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上多呈暴发性经过,病死率高.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EB病毒感染致细胞免疫调节失衡、免疫活性细胞积聚及炎症细胞因子大量产生有关.目前国际上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发热、脾大、非骨髓造血功能降低所致的外周血细胞两系减少,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肝、脾、淋巴结内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噬血现象,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或丧失,高铁蛋白血症,高可溶性IL-2受体水平.治疗上主张以依托泊苷为主、联用地塞米松的免疫化疗,必要时骨髓移植.随着分子学研究深入,对该病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其预后必将得到极大改善.

  • EB病毒感染及其相关性疾病

    作者:

    EB病毒(EBV)感染是儿科较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同的免疫状态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机体感染EBV后,可以产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V感染、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鼻咽癌、淋巴瘤等.免疫缺陷患者感染EBV后容易发生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V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常合并一系列的并发症.

  • EB病毒感染与儿童肝损害

    作者:谢正德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许多疾病相关.在儿科,EBV感染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pstein-Barr virus-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syndrome,EBV-HLH)等,这些疾病多伴有肝脏损害,出现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和黄疸.本文将对儿童EBV 感染及其肝脏损害进行概述.

  • EBV 搞体与 EBV DNA 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作者:陆海英;魏秀琴;徐小元;于岩岩;吴赤红;刘丹

    目的:分析 EB 病毒(EBV)抗体及 EBV DNA 的影响因素及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43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EBV 抗体及 DNA 检查结果,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对 EBV 抗体及 EBV DNA 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个独立样本间比较使用 Kruskal -Wallis H 检验,独立样本间两两比较使用 Mann -Whitney U 检验。结果血清 EBV DNA(r =0.169~0.693,P <0.05)、EBV -VCA -IgM(r =0.153~0.434,P <0.05)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ALT、AST、ALP、GGT、白细胞(WBC)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并且两者也呈正相关(r =0.434,P =0.00);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与血清EBV DNA、EBV -VCA -IgM、AST、ALP、WBC 及异形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 =0.207~0.693,P <0.05)。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率70.6%(101/143),血清 EBV DNA 阳性率32.2%(46/143)。EBV -VCA -IgM阳性率22.4%(32/143),22.5%(25/111)的 EBV-VCA -IgM阴性患者血清 EBV DNA 阳性。血清 EBV DNA 阳性患者 EBV -VCA -IgM阳性率(21/46,45.7%)明显高于外周血淋巴细胞 EBV DNA 阳性者(29/10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 <0.01)。结论血清 EBV DNA 和 EBV -VCA -IgM有较强的关联性,并且前者的阳性率高于后者,更有助于 EBV 感染的早期诊断,联合检测两项指标可提高 EBV 现症感染的检出率。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EB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姜伟;韩方正

    目的 探讨重叠EB病毒(EB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CHB患者119例,依据CHB临床分度标准,分为轻度(60例)、中度(38例)和重度(21例).其中60例为CHB重叠EBV感染患者(重叠感染组),59例为单纯CHB患者(单纯CHB组).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肝功能指标、HBV DNA载量、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CHB重度患者EBV DNA检出率(76.19%,16例)较轻度(43.33%,26例)和中度(47.37%,18例)患者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6.727、4.601,P值均<0.05);与单纯CHB组比较,重叠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ALT、AST、TBil、DBil、GGT水平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523、4.085、3.755、10.976、8.380;Z=-3.474,P值均<0.05),PTA和HBV DNA定量下降(t值分别为-2.501、-6.140,P值均<0.05);重叠感染组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单纯CHB组(P值均<0.05);2组间淋巴细胞百分比、Alb、WBC、Hb、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CHB患者病情越重越易重叠感染EBV或机体内潜伏的EBV越易重新激活,EBV感染后又可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但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可能与EBV抑制了HBV复制有关.

  • 原发于皮肤的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熊竞舒;陈浩;徐秀莲;孙建方

    患者男,88岁。双下肢多发结节、溃疡6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下肢多个暗紫色结节,触之较硬,中央溃疡、结痂。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及皮下组织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可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小灶状坏死。大淋巴样细胞表达CD20、CD79a、Bcl?2,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诊断: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系统化疗,确诊6个月后死亡。

  • 药疹患者Epstein-Barr病毒感染的检测

    作者:朱桂芝;陈官芝;罗兵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在药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32例药疹患者和30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V特异性DNA片段BamH I-W,筛选出EBV阳性标本,对EBV阳性标本进行RT-PCR和Southem杂交,检测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EBV衣壳抗原(VCA)-IgM抗体.结果 药疹患者和正常人对照E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8.13%(25/32)和10.00%(3/30),药疹患者组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轻型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25例药疹患者EBV DNA阳性标本中有3例EBV BZLF1 mRNA表达阳性,其中轻型药疹患者1例,重型药疹患者2例.32例药疹患者组中有6例EBV VCA-IgM抗体阳性,轻型和重型药疹患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2);30例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 药疹患者中存在EBV的活动性感染,EBV感染可能是影响药疹发病的环境因素之一.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