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原外训军人心理健康、认知因素与急性高山病的相关性

    作者:乔昆;张鹏

    目的:探讨高原外训军人心理健康、认知因素与急性高山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本信息问卷、Lake Louise急性高山病评分量表(AM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91名急进高原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的军人施以团体测验。结果:研究样本SCL-90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t=5.019,P<0.001)。 AMS症状阳性组与阴性两组样本在文化程度(t=2.385,P<0.05)、社会支持中的倾诉方式(t=2.542,P<0.05)、求助方式(t=2.133,P<0.05)、对AMS的认知(t=2.423,P<0.05)、SCL-90总分(t=-4.936,P<0.001)及各因子分均有显著差异。 SCL-90总分、对AMS应对策略的认知对预测AMS症状总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高原外训军人心理健康水平、认知因素对AMS有显著的影响,运用合理的心理干预技术,可降低AMS的发生率,增强高原作战部队的战斗力。

  • 高海拔灾难医学救援的探讨

    作者:王振华;万立东;徐腾达

    2010年4月14日7:49,里氏6.9级的地震袭击了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玉树县.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发起一级应急救援响应.尽管如此,高海拔和灾后极端的天气条件仍然为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在高海拔地区实施救援?如何应对高原地震所带来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的挑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由于其高海拔的特殊条件,从远距离或低海拔地区调动救援队可能是不现实的.有必要建立一个整体的灾难救援反应体系,以及能够专门应对各种特殊地理环境的灾害救援快速反应小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强调了在高海拔地区灾难救援的处置中,制定国家级高原救灾计划和建立反应迅速的专业救援队的重要性.此外,高海拔灾难救援需要更好的规划和研究,并预防救援人员发生高海拔相关疾病.

  • VEGF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轻症高原病关联性研究

    作者:曾颖;覃军;高旭滨;余洁;陈国柱;董俊清;郑双锦;黄岚

    目的:探讨中国平原汉族人群中VEGFA基因多态性同急性轻症高原病(A ms)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急性高山病路易斯湖国际评分标准对受试者进行A ms的判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方法(PCR-LDR)测定168例A ms患者和172例健康对照组人群VEGFA基因位点rs2010963、rs12435848的基因多态性。

  • 高原脑水肿的CT研究

    作者:张永海;白峻虎;霍明欣;马太平;杜永发;李兴华;唐桂波;魏萍;方军;刘素萍;潘玉琴;李伟健;吴国生

    在青藏高原,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高原旅游业的发展,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时有发生,患病率为0.5%~2.O%[1].HACE是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为凶险的终末阶段,发病机制可能与缺氧导致脑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和细胞功能障碍有关,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了[2].

  • 高原低氧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作者:潘磊;许文兵

    目的:观察初次由平原进入高原的3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睡眠状况,分析高原睡眠紊乱与急性高山病的关系.方法:通过自身对照研究,30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平原及高原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填写急性高山病(AMS)评分表.结果:高原睡眠时间显著减少(355.22±56.02min vs 401.48±68.87min,P<0.01);睡眠期转换次数增加显著(71.51±12..60次vs53.17±15.47次,P<0.01);浅睡眠及觉醒显著增加(52.65±10.65%vs 41.92±12.45%,P<0.01),(11.38±8.43次/h vs 9.10±11.30次/h,P<0.01);深睡眠减少及快动眼睡眠显著减少(3.14±4.70% vs 11.24±7.46%,P<0.01);出现周期性呼吸,夜间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CO2显著下降(96.44±0.98% vs85.32±0.17%,P<0.01),(22.61±7.69mmHg vs 33.13±7.85mmHg,P<0.01);觉醒指数、SaO2与AMS评分呈明显相关.结论:健康青年男性在初进高原时出现表浅、片断状睡眠,频繁周期性呼吸及严重的去氧饱和,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日间工作效率,睡眠紊乱与AMS的发生相关.

  • 急性高山病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熊娟;鹿辉;王荣;贾正平

    高海拔未习服人群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易患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AMS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肠胃不适、眩晕、疲劳和失眠等症状的自限性疾病.虽然对AMS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业内对其病理机制以及有效防治等方面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深入认识AMS的诊断方法 、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对提出针对AMS有效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本文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和相关文献,较为系统地综述AMS的临床诊断、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措施.

  • 预防和治疗高原病药物临床用药参考

    作者:马骏;樊鹏程;张强;马慧萍;王荣;贾正平

    本文针对乙酰唑胺、地塞米松、硝苯地平、西地那非和沙美特罗5种药物,在治疗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及伴随其他疾病情况下的高原病,就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药物进行综述.讨论了正常的给药剂量,当病人患有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其他疾病以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下,就如何选择用药和剂量调整进行阐述.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充分考虑,医生在救治病人时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治疗成功率,使病人安全愉快地在高原旅行.

  • 超重可能是急性高山病的危险因素:一项Meta分析

    作者:熊娟;鹿辉;王荣;贾正平

    目的 超重也许是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危险因素,但仍存在很多争议.因此,进行M eta分析研究超重在A M S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电子数据库系统检索研究超重与A M S相关性的文献(截至2018年2月28日).利用Mantel-Haenszel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整合.纳入文献的异质性由I2的值表示.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用Revman 5.0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结果以95% 置信区间森林图的形式表示.结果 纳入研究的566名超重志愿者中有300名患A M S(53%),而1006名非超重志愿者中只有338名患A M S(34%),超重志愿者患A M S的危险比率(risk ratio,RR)为2.02(95%CI 1.08~3.76,Z=2.21,P=0.03).结果表明超重是AMS发生的一项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确认超重在AMS发生中的作用,但根据有限的研究提示,超重也许是AMS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超重个体在进入高海拔地区前,应当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来避免AMS的发生.

  • 外训官兵高原习服与急性高山病发病情况

    作者:谷有全;石向群;杨金升;张晓燕

    目的为常驻内陆的官兵特别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急进高原执行任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某部队进驻青藏高原驻训期间226名官兵为研究对象,应用Lake Louise急性高山病评分表的症状自评部分对官兵在不同环境下的急性高山病症状评分进行了测评,并且将不同海拔高度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进高原官兵急性高山病症状评分的阳性率分别为2800m:14.6%,3800m:21.2%,4500m:27.4%,不同高度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1.184,P<0.01),而且评分阳性率与海拔高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本次外训习服策略安排科学合理,确保了相对较低的AMS评分阳性率.

  • 急性高山病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作者:许晓金;刘洁;汪洪;康铃;杜翔;潘军;陆明

    目的 探讨急性高山病(AMS)所致可逆性胼胝体病变综合征(RESLE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演变特点.方法 对5例AMS患者的临床及治疗前、后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中,3例伴有高原性肺水肿(HAPE),均有视乳头充血或水肿,其中血常规检查2例显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治疗前5例头颅MRI均表现为胼胝体压部椭圆形、边界清楚的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显著高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呈显著低信号;其中1例严重高原性脑水肿(HACE)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和深部白质区还可见对称性类似信号.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MRI显示原有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AMS所致RESLES的临床及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病理生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严重高山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秦伟;李勤;付平;胡章学;李孜;米绪华

    人类若未经充分适应迅速上升至高海拔地区会出现急性高山病(AMS),甚至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病死率极高.本文介绍我院使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成功抢救AMS致MODS 1例.

  • 高原军事医学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高钰琪;黄缄;黄庆愿;高文祥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军事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大气压低、氧分压低、寒冷、风大、辐射强等,严重影响士兵的健康和作战效率,是决定高原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高原环境影响士兵健康和劳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缺氧.因缺氧所致的急性高原病和军事作业能力降低是部队急进高原时的主要医学问题,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习服不良.急性高原病发生机制、高原劳动能力变化的机制、高原习服适应机制是高原军事医学基础研究的重点与前沿.近年来国内外围绕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提高急进高原部队指战员的健康水平和部队的战斗力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新的策略.

  • 急性高山病及高原脑水肿研究进展

    作者:谢永宏;金发光;钱桂生

    急性高山病和高原脑水肿是高原病常见而且严重的脑部综合征,与上升的速度、高度及个体易感性有关,但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清楚,脑脊液酸碱失衡、血-脑屏障渗透性改变、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在其发病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逐渐上升是预防该病的佳策略,必要时采取药物防治或立即降低高度.

  • 高原外训军人心理健康、认知因素与急性高山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石宜凡;贺林玉;孙侃

    目的对高原外训军人心理健康/认知因素与急性高山病进行研究.方法将赴高原进行紧急训练的5100名军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实行常规干预,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实行心理干预,并提高其对急性高山病的认知能力.比较两组军人干预前后的急性高山病评分和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干预后,两组军人的急性高山病评分和发生率均下降.干预前,两组评分和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和发生率差异显著,<0.05.结论高原外训军人的心理健康和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可以影响急性高山病的发生率,应该对高原外训军人采取心理干预并增强其对急性高山病的了解,从而提高外训成果.

  • 外训军人个性、认知、心理健康与急性高山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乔昆;张鹏

    目的:观察急进海拔3 700 m高原外训军人急性高山病(AMS)发病情况,探讨个性、认知、心理健康与A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本信息问卷、Lake Louise评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28名军人进驻海拔3 700 m高度1周后进行团体现场调查.结果:外训军人AMS评分阳性者占18.8%,AMS评分总和与EPQ的N分、对AMS的恐惧程度、SDS的标准分、SDS的因子z1、z2、z4、SCL-90的总分和10个因子分呈正相关,与EPQ的E分、脉压差、对AMS的了解程度呈负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CL-90总分、对AMS的恐惧程度、压力来源总和、对AMS的应对措施的了解程度、兵源地、SDS的因子z4、z3、文化程度对预测AMS评分总和有显著作用.结论:个性、认知、心理健康、情绪反应与AMS显著相关,运用合理的心理应激管理策略与心理干预技术,可降低AMS的发生率,增强高原作战部队的战斗力.

  •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对平原工人高原习服的观察

    作者:李文翔;孙智娜;冯智明;刘红莉;更登

    目的:观察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平原工人对高原的习服过程,并探讨高原习服的生理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赴玉树进行灾后重建的平原工人50人,观察其在初进高原(1~7)d、30d、45d的临床症状、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并与平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急性高原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多于初进高原(1~7)d出现,(2~7)d症状消失;心率、呼吸、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表现为初进高原(1~7)d、30d、45d与平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体对高原环境具有较强的习服能力,但经45天后仍不能恢复至平原水平,因此,应在一定限度内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手段,来加强和促进高原习服.

  • 高原脑水肿与意识障碍型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作者:崔淑娣;杜翔

    高原脑水肿是急进高原过程中或者急进高原后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山病,部分病例为在高原生活过程中发病[1],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为其显著临床特征,我院高山中心近10年临床病例平均约20例左右,近年随着旅游和工作人员的增加,发病人员逐渐有所增加.

  • 利用简易指标预测急性高山病的方法探讨

    作者:殷东辰;施维茹;温冬青;顾昭;刘晓鹏

    目的:探讨利用体表指数(BMI)对于急性高山病(AMS)的预测作用,寻找可以预测AMS反应的指标和办法.方法:26名志愿者,测量体表指数并计算相关幽会,按照高原评分标准划分为重度高原反应组和轻度无反应组,对两组人群之间的体表指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廓的呼吸体积差值和体表面积与胸廓呼吸体积差比值可用于预测高原反应易感者.胸廓呼吸体积差小于2 139和体表面积与胸廓呼吸体积差比值大于9.22时,急性高原反应评分高于普通人群.结论:体表指数可以用于预测急性高山病反应程度.

  • 青藏铁路乘客中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及发病因素分析

    作者:毛亚宁;张仲阳;武青厉;祁生贵;杨蕾;吴天一

    目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高、路段长的高原铁路,此项研究为调查青藏铁路列车上乘客中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三组观察对象,160名低海拔汉族、62名生活在(2 200~2 500)m的汉族以及25名生活在(3 700~4 200)m的世居藏族,在乘火车从西宁到拉萨的过程进行调查.按国际统一的Lake Louise AMS scoring system判定急性高原,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从海拔2 808m急剧升高到4 768m的1.5小时中,78%的乘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其中24%达到了路易斯湖AMS诊断计分标准.低海拔汉族的AMS发病率为31%,高海拔移居汉族发病率为16%,藏族乘客中则无一人发病.女性及老年人对发生高原病更为易感,多数表现为轻或中度的AMS.结论:列车在青藏铁路线上运行过程中.AMS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及是否高原习服有关.因此对乘客宣讲高原病知识、加强列车医疗保健措施和乘客进行阶梯适应旅游均很重要.

  • 急性高山病及高原脑水肿研究进展

    作者:谢永宏;钱桂生;金发光

    人类如果未经充分适应迅速上升到2 500m以上的地区往往会发生急性高山反应,表现为头痛、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眩晕、失眠等,临床称为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若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则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HAPE)或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 cerebral oedema,HACE).AMS和HACE是高原病(high-altitude illness)的脑部综合症,一般认为HACE是AMS的晚期阶段,共济失调、意识改变为其临床特征,可能因脑疝而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防治尤为重要.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