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CK20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作者:涂启敏;任丹

    目的 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CK20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胸膜恶性间皮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50例无肿瘤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标本作为对照,检测PCNA和CK20在恶性胸膜间皮瘤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对胸膜恶性间皮瘤中CK20与PC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间皮瘤组CK20表达阳性率为46.67%,PCNA表达阳性率为7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K20、PCNA表达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分布类型以及组织类型之间均无差异.对CK20和PCNA表达阳性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二者成正相关,r为0.4312,P<0.05.结论 恶性胸膜间皮瘤组中CK20及PC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二者正相关.

  • 64例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赵雨;冯瑞娥;曾瑄;孟芝兰;武莎菲;罗玉凤;曹金伶;崔全才

    目的 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64例MPM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p16基因FISH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4例MPM中男性43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12~ 78岁.标本获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14/64,21.9%),胸腔镜下切取活检(18/64,28.1%)及粗针穿刺活检(32/64,50%).组织学亚型包括上皮样型41例,双相型20例以及肉瘤样型3例.对其中46例MPM及另外24例间皮增生的患者进行p16基因纯合性缺失FISH检测,46例MPM中成功检测29例,发现15例存在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15/29,51.7%),而24例间皮增生中仅见1例(该例镜下间皮细胞增生十分显著,后经随访证实为间皮瘤).对15例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MPM患者进行随访,其中7例在诊断后的1年内死亡(随访1~12个月),3例存活至今(随访5~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另5例失访.结论 MPM是一种少见但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恶性肿瘤,目前的治疗手段效果欠佳,预后差.其组织学形态多样,诊断困难,应用免疫组化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而p16基因纯合性缺失FISH检测则对良、恶性间皮增生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 胸水转移性肺腺癌与胸膜恶性间皮瘤应用沉渣包埋与免疫组化的鉴别诊断分析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

    目的:分析并比较胸水转移性肺腺癌与胸膜恶性间皮瘤应用沉渣包埋法的与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别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部自2015年1月~2016年10月经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肿瘤性胸水的患者共计5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细胞学涂片法、沉渣包埋法及免疫组化法下对胸水转移性肺腺癌与胸膜恶性间皮瘤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诊断方法下诊断结果差异.结果:胸水转移性肺腺癌患者CEA、TTF-1、Galectin-3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5.24%、83.33%、97.62%,均显著高于胸膜恶性间皮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渣包埋法与免疫组化法对胸水转移性肺腺癌及胸膜恶性间皮瘤的病理诊断分型效果较常规细胞涂片法更好.

  • 以液气胸为首发表现的弥漫型胸膜恶性间皮瘤1例

    作者:韩志海;段蕴铀;李辉;冯华松

    弥漫型恶性胸膜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na,DMPM)是起源于间皮细胞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甚为少见.以液气胸为首发表现的DMPM目前未见报道[1] ,我们诊治1例,报告如下.

  • 胸膜恶性间皮瘤黏液腺型1例

    作者:陈斌

    1 病例报告患者女,年龄80岁,一年半前无诱因发现消瘦、乏力、厌食.2007年10月入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少量胸腔积液,抗炎抗结核治疗1个月,症状略有缓解.

  • 薏苡仁酯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

    作者:高绪胜;王新锋

      1997年10月~1999年5月,应用薏苡仁酯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以下简称康莱特),静脉滴注结合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3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35例均经临床、X线、胸腔B超、病理和(或)细胞学证实的由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住院病人,无明显心脏及肝、肾功能障碍,Karnofsky评分在50分以上,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6~70岁,其中肺癌胸膜转移28例(腺癌1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9例、鳞癌4例),原发性胸膜恶性间皮瘤5例,乳腺癌胸膜肺转移2例。  二、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单用康莱特静脉及胸腔局部用药,未用其它化疗药物。(1)静脉用药:康莱特100 ml静脉滴注,20~30 滴/min,每日1次,连用3周为一疗程,第二疗程在1周后重复,每例均连用二个疗程。(2)胸腔内局部用药:结合胸腔B超,选择患侧肩胛下角线或腋后线第7~9助间为胸穿部位,每次视病人耐受能力尽可能将胸水抽尽(但每次抽液总量不宜超过3000 ml),抽液后经胸穿针缓慢注入康莱特100 ml后拔出胸穿针,嘱病人变换体位,使药液分布均匀,一周后复查胸腔B超,若胸腔积液未完全吸收,重复上述治疗,轻者只注入1次,重者6次。

  • 组合性抗体检测在转移性肺腺癌与胸膜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魏亚敏;郑锦花;马秦榕;钟玲玲;胡洁;金美华

    目的 探讨组合性抗体检测在鉴别诊断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涂片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患者胸水样本;免疫组化检测癌胚抗原(CEA)、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间皮细胞(MC)、钙网膜蛋白(CR)、细胞角蛋白5/6(CK5/6)、广谱细胞角蛋白(p-CK)和CK7的表达.结果 常规涂片法诊断转移性肺腺癌35例,恶性肿瘤细胞6例及可疑恶性肿瘤细胞19例;免疫组化染色后诊断为转移性肺腺癌53例和胸膜恶性间皮瘤7例.TTF-1、Napsin A、CEA、CK7和p-CK在转移性肺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MC、CR及CK5/6在胸膜恶性间皮瘤组织中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组合性抗体检测法鉴别诊断优于常规涂片法(P<0.05).结论 组合性抗体检测在转移性肺腺癌和胸膜恶性间皮瘤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优势.

  • 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11例分析

    作者:张蔚;马莉;宁宁;靳耀锋;苏文秀

    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原发于腹腔浆膜间皮和间皮下层的罕见恶性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 03%[1].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困难,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2].现对本院1991年7月至2011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原发性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

  • H-caldesmon:一个诊断上皮样型胸膜恶性间皮瘤的阳性标记物

    作者: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胸膜恶性间皮瘤12例

    作者:蒋大治;李俊勇;牛广君;程兵;谢新立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间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胸膜恶性间皮瘤的技术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2例术前活检证实为胸膜恶性间皮瘤的患者,应用TPS计算出放射源-125I粒子在瘤灶区的剂量分布,绘出等剂量曲线及适形粒子分布图并制定治疗计划,通过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即刻CT扫描验证,术后2 mon复查CT检查肿瘤情况.结果:植入病例全部一次性成功.无气胸、出血、死亡等并发症.结论:FPS立体定向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是一种有效的、微创的治疗胸膜恶性间皮瘤的方法.

  • 实验性大鼠胸膜恶性间皮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作者:赵川;韩丹;普苹;温成华

    目的研究建立实验性大鼠胸膜恶性间皮瘤模型,旨在为临床胸膜恶性间皮瘤的诊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12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注入云南大姚产石棉纤维溶液染尘组(实验组)及注入灭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死亡及垂死动物尸解并取肿瘤组织及相关脏器做病理学检查,15例肿瘤免疫组化检测EMA和Vim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发生胸膜间皮瘤66例,诱发率71.74%,大体形态肉眼结节型间皮瘤较多见(72.73%)组织形态可见上皮型、梭形细胞型及混合型双向多潜能分化,13例免疫组化EMA及Vim双向阳性,并可见12例胸膜间皮细胞增生性病变,诱发瘤在病因,发病部位,组织形态学以及浸润转移的生物学行为方面与人体间皮瘤极为相似.结论云南大姚产青石棉诱发大鼠胸膜恶性间皮瘤,很有价值作为一种实验性肿瘤模型,研究防治措施,指导临床诊治.

  • 胸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徐腊梅;杨小玲

    目的对胸膜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收集1975~1999年诊治病例,复习X光、B超及细胞病理资料.结果 80%病人临床上有胸痛且进行性加重,并有胸腔积液.X光有局限性胸膜增厚,胸水显示出现恶性瘤细胞,病理切片有双向分化特点.结论对中年人胸部剧烈疼痛伴有胸腔积液时,应首先考虑本瘤,该瘤的确诊应依赖临床、影像学及细胞病理学.

  • 8例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苗兰芳;雷瑞雪;杨海军

    目的 探讨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胸膜活检标本,分析8例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7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胸水、胸闷、气短、咳嗽等,影像学CT示胸膜不均匀增厚.镜下形态:瘤细胞呈上皮样,因其分化程度的不同,在组织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腺管状、乳头状或实性排列.免疫组化显示AE1/AE3(8/8)、Vimentin(8/8)、Calretinin(CR)(8/8)、CK5/6(7/8)、CK7(4/8)为阳性,TTF-1全部阴性.结论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胸膜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 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胡蓉;叶红伟;尼如帕尔

    目的探究胸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13月于我院就诊的胸膜恶性间皮瘤患者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检查与鉴别。结果胸膜恶性间皮瘤通常分为混合型、纤维型、上皮型,本次20例患者当中3(15.00%)例患者为纤维型、12(60.00%)例患者为上皮型、5(25.00%)例患者为混合型。结论胸膜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并且缺乏特异性以及临床特点,在进行诊断和检查的时候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能进行较准确诊断,但时机选择范围较广,因此在检查的时候需要了解胸膜恶性间皮瘤的发病年龄阶段,临床特点,病理特点,才能够更好的鉴别和诊断。

  • 胸肺恶性肿瘤心包转移10例临床观察

    作者:闫辉;李彦哲

    胸肺恶性肿瘤心包转移如不及时诊治会增加死亡机率,因心包填塞导致循环衰竭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若及早诊治不但解除心包填塞,亦给治疗原发病争取了时间.现笔者特将我科收治的肺癌、胸膜恶性间皮瘤、纵隔恶性淋巴瘤心包转移的患者报告分析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