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MoCA评估分析

    作者:高芳;陈志刚;王少杰;黎明全;李葆青;张虎;张允岭

    目的 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初步分析脑白质疏松(LA)轻度认知障碍特点.方法 选择78例LA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MoCA量表测评,初步分析LA轻度认知障碍特点,比较LA不同分级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损伤程度.结果 78例患者MoCA总分平均(21.8±2.9)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平均(3.4±1.1)分,83.3%的患者受损;命名平均(2.8±0.6)分,17.9%的患者受损;注意与计算力平均(5.3±1.0)分,46.2%的患者受损;语言平均(1.6±0.8)分,88.5%的患者受损;抽象思维平均(0.9±0.7)分,76.9%的患者受损;延迟记忆平均(1.8±1.3)分,98.7%的患者受损;定向力平均(5.9±0.4)分,9.0%的患者受损.MoCA总分、命名、注意与计算力评分LA 3级低于LA 1级(P<0.05),语言评分LA 3级低于LA 1级和LA 2级(P<0.05),其余各亚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表现多个认知领域的损害,其中延迟记忆受损常见,其次为语言、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抽象思维、注意与计算力.LA不同分级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

  • 伴有脑白质疏松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沈明;高旭光

    目的 以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A)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 经头颅MRI证实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68例,分为单纯腔隙性梗死组(LI组)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LA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I组138例(51.5%),平均年龄(63.4±11.4)岁;LA组130例(48.5%),平均年龄(71.3±8.9)岁,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年龄、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叶酸浓度[(16.1±8.4)ng/ml,(13.1±5.9)ng/ml]和纤维蛋白原水平[(3.0±0.9)g/L,(3.4±0.8)g/L]均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终人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既往脑梗死史、叶酸和高血压病史.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和低血浆叶酸浓度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提示作用,纤维蛋白原可能通过与其他因素一起在LA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 脑白质疏松患者动态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黄勇华;张微微;林琅;冯军;郭文华;魏微;李莉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脑白质疏松发生的关系.方法 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住院的87例患者的资料,将头颅磁共振(MRI)所见脑白质疏松按照Fazekas评分标准分为无,轻度组(0~1分)和中重度组(2~3分);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Logi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无/轻度组40例,中重度组47例.将年龄、糖尿病等纳入多因素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24h平均DBP(OR=1.077,95%CI:1.001~1.158,P=0.044)、白昼平均SBP (OR=1.091,95%CI:1.020~1.167,P=0.011)、白昼平均DBP(OR=1.176,95%CI:1.016~1.360,P=0.029)、夜间SBP下降百分比(OR=0.348,95%CI:0.180~0.673,P=0.002)是LA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异常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可能参与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 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转归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林琅;张微微;黄勇华;魏微;郭文华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转归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323例连续病例行MRI检查,并将其脑白质高信号(WMH)严重程度分级,在患者入院时、7d、14d及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对不同级别脑白质损害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间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WMH0级33例,1级107例,2级118例,3级65例.严重的脑白质疏松患者神经功能水平恢复较差,出院时不能自理比例更高,脑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梗死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脑白质疏松和上呼吸道感染、脑梗死出血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及肠道功能紊乱无明确联系.结论 脑白质疏松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转归有密切联系,脑白质疏松患者在急性梗死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脑微出血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婷;张微微

    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是在磁共振梯度回波(gradient-echo, GRE)T2WI 序列上表现为微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低信号病变[1],是由于微小血管壁严重损害时血液通过血管壁漏出所致,以微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CMBs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等同属于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 SVD)[2]。现对目前CMBs的流行病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危险因素、临床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作者:侯宇;于敏;姜丽杰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与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以头MRI-T2加权像评估是否有白质损害,其中有白质病变(AL)组59例,无白质病变(非LA)组38例。于48 h内进行抽血检验血尿酸水平,并分别以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量表(CHIPS评分)及改良Scheltens量表对LA组进行评分。观察2组UA水平差异及UA与LA组脑白质疏松评分的关系。结果 LA组血尿酸含量(356.42±81.18)μmol/L,高于非LA组(292.97±95.98)μmol/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尿酸与CHIP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Schelten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有关,血尿酸水平越高,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

  • 不同血压控制水平对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的影响研究

    作者:蒋秀丽;李文清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控制水平对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血压的患者47例,均经MRI检查确认为脑白质疏松病灶,于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核磁共振(MRI),并采用Fazekas量表量化其脑白质疏松病灶,分析不同血压控制水平对高血压脑白质疏松的影响.结果 47例患者中,血压正常27例(57.45%),未正常20例(42.55%);正常者有1例Fazekas量表评分增加1分,26例患者均未改变;未正常患者Fazekas评分均未改变,仅有2例皮层下点状病变增加3~5个.结论 高血压脑白质疏松患者实施合理有效降压治疗后,在短期内(1年)其血压水平无论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均不会对患者病情产生明显影响.

  • 炎症及其因子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廖莉;孙中武

    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作为脑小血管疾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一个重要亚型,是血管性痴呆和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常见原因之一.SIVD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和脑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lesions,WMLs)或称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常见于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SIVD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由于其发病率高,且与缺血性中风、认知功能损害、步态异常、排尿障碍、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等有关,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SIVD发病机制复杂,高血压病等血管危险因素与其有关,近年来炎症在SI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就炎症在SI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炎症因子在SIVD中的变化进行综述.

  •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白质疏松

    作者:刘海艳;张哲成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目前Hhcy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脑白质疏松是脑小血管病一种,文章对Hhcy与白质疏松关系的临床研究及可能的机制以及临床意义作了综述.

  • 脑小血管病与视网膜血管异常

    作者:孔珍

    视网膜血管与脑小血管具有共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也是人体唯一在非入侵条件下直接观察到的小血管,能较早期地反映全身微小血管的变化.脑小血管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通过检测视网膜血管变化预测脑小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甚至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回顾相关的研究,对脑小血管病与视网膜血管异常的关系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扩散张量成像鉴别脑白质疏松症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勇;张晖;王哲

    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辅助诊断脑白质病变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尤其在脑白质疏松症(LA)、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等脑白质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相对以往的CT及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病灶更早,诊断病变性质更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对应用DTI鉴别LA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生长抑素(SS)与神经精神疾病

    作者:韩凌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是含有14个氨基酸残基的环状多肽,早在1986年Kmlich等开始发现羊下丘脑有一种抑制生长激素的因子,称之为生长激素抑制素.

  • 脑白质疏松症的基因与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禹;冯园;郭大志;潘树义

    脑白质疏松是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脑白质在CT或者核磁上的一些非特异性表现.目前对于脑白质疏松的研究集中于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等各个方面.多数研究表明脑白质疏松主要与低灌注造成白质区慢性缺血有关,也有研究认为脑白质疏松与人体某些基因和蛋白的改变关系密切,本文对脑白质疏松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新研究进行综述.

  • 大血管狭窄与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浩;王立超

    目的:探讨大血管狭窄与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白质疏松患者74例,按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分为两组,认知功能正常为对照组(34例),有皮质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为观察组(40例),比较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剑桥老年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中文版(CAMCOG-C)评分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MMSE、MoCA、CAMCOG-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血管狭窄上升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大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

  • 脑白质疏松与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作者:刘欣

    脑白质疏松症是影像诊断学的一个术语,给临床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此术语第一次广泛使用是加拿大科学家Hachinski,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脑白质疏松指的是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的脑白质出现非特异弥漫性改变的现象,此现象与脑梗塞病灶有所区别,也是临床诊断过程中的难点。脑血管病与脑白质疏松症(LA)的关系密切,因此正确诊断脑白质疏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将脑白质疏松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报告如下。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病变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洁茵;官全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病变程度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0岁以上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依据ARWMC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脑白质疏松、中度脑白质疏松和重度脑白质疏松,比较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率.结果 本研究中轻度脑白质疏松患者31例,中度脑白质疏松患者23例,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30例.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率(26.67%)显著高于轻度脑白质疏松患者(6.45%)和中度脑白质疏松患者(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6,P=0.033;χ2=4.600,P=0.032).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溶栓后出血转化率高,在临床上可将脑白质疏松程度作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据此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

  •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健;葛冰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诊断分型及针对性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将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分成轻、中、重三型,然后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做对比观察、随访、统计.结果 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经以下针时性治疗:改变生活习惯,基础疾病治疗,康复治疗,前瞻性预防脑梗死及脑出血用药.治疗组患者的影像学病变范围、临床症状以及预后,明显优于未经针对性治疗组.结论 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应分别进行及早的干预和针对性治疗.

  • 伴有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分析

    作者:刘艳艳;张敏;高萍;张志翔;周先举;恽文伟

    目的 探讨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L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安全性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并分析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合并中重度LA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101例,根据是否溶栓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S)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FMS评分、90 d mRS评分、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90 d病死率及再发卒中比例;根据90d随访,记录各时间点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再发卒中及死亡)及次要终点事件(其他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01例MCA M1段闭塞患者,其中溶栓组37例(36.6%),未溶栓组64例(63.4%).溶栓组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未溶栓组[32.4%(12/37)比9.4% (6/64),x2=8.511,P=0.004;13.5% (5/37)比1.6% (1/64),x2=5.993,P=0.014];但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治疗前后的FM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90 d后的FMS评分较入院FMS评分虽稍有升高[(83±9)分比(80±12)分;(86±8)分比(80±1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1.9% (32/101),再发梗死18例(17.8%),死亡14例(13.9%),其中溶栓组发生率32.4% (12/37)与未溶栓组31.3% (20/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性颅内出血(t=-2.318;P=0.023)、入院NIHSS评分(t=-4.263;P=0.000)、再发梗死(t=-9.114;P=0.000)及出血转化(t=-2.121;P=0.037)是影响中重度LA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但溶栓的选择不是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t=0.328;P=0.744).结论 对于合并中重度L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可增加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与溶栓的选择无明显相关性.

  • 重视脑白质高信号的异质性和临床重要性

    作者:楼敏;严慎强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表现为在磁共振T2加权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FLAIR)上,双侧侧脑室周围或皮质下白质多发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高信号.WMHs也被称脑白质疏松,是由Hachinski等[1]在1987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脑皮质下白质的异常CT表现,即白质密度减低.WMHs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据统计,60 ~ 70岁的人群中80%以上患有WMHs,而到80 ~ 90岁则几乎可达100% [2],因此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老龄化现象,被许多医生所忽视.

  • 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惠英;李晓霞;佐小丽;胡佳;唐凌雯;郭永华;熊毅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白质疏松(LA)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根据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n=23)及对照组(n=57),观察组患者均存在认知障碍,对照组均无认知障碍.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LA各组患者认知功能中定向力、延时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评分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各组患者认知功能中即刻记忆、语言及视空间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高血压是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LA患者认知障碍特征主要是以注意力及计算力异常和延时记忆异常为主;年龄、高血压是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临床医生在预防LA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过程中,严格掌握其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LA患者的生存质量.

279 条记录 3/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