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术中经颅多普勒监测

    作者:周立新;高山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可有效治疗有症状颈动脉狭窄,但围手术期卒中是CEA重要的并发症.术中和术后产生的微栓子是造成围手术期卒中的主要原因.另外,术中夹闭颈动脉所敛的低灌注、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以及术后颈动脉再狭窄或闭塞,都是围手术期卒中的原因.作为一项尤创、实时的临测工具,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可广泛应用于CEA的术中监测,能发现围手术期各种血流变化和微栓子的产生,有效预测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卒中风险.

  • 椎动脉巨大动脉瘤自发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闭塞: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彭四维;冯文峰;张国忠;王刚;何小艳;漆松涛

    颅内巨大动脉瘤自发性完全血栓形成伴载瘤动脉闭塞较为罕见.我们报道了1例罕见的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白发性闭塞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讨论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微栓子信号与转归: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作者:姜建东;姜玉龙;冯寿琴;孙德锦;庄爱霞;曾庆宏;张毅;黄红梅;聂红霞;周芳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MES,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MRI评价缺血性卒中早期病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并登记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共纳入13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心源性脑栓塞3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9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4例、其他明确病因或原因不明性卒中29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优势比(odds ratio,OR)5.8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08 ~ 17.114,P=0.000]是卒中发病后48 h内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栓治疗史(OR 0.376,95% CI 0.141 ~0.998,P=0.045)则是其独立保护因素;此外,冠心病(OR 4.879,95% CI 1.257 ~ 18.939;P =0.033)、高血压(OR 4.958,95% CI 1.029 ~23.882;P=0.030)和糖尿病(OR 3.659,95% CI 1.027 ~ 13.034;P =0.050)是卒中发病后1周内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MES阳性患者基线和1周时NIHSS评分以及3个月时临床转归与MES阴性患者均无显著差异,但卒中复发和死亡事件显著增多(P=0.019).结论 发病48 h内MES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时的转归无关,但MES阳性患者3个月内卒中复发和死亡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

  • 急性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比较——基于弥散加权成像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王栋;张新江;王苇;符长标

    目的 探讨急性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和影像学差异.方法 发病24 h内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证实为急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硬化血栓形成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心源性栓塞组(cardioembolism,CE),在均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情况下,比较DWI所示病灶体积、形态特征以及人院时和14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脑梗死患者102例,CE组年龄显著大于LAA组[(67.60±9.62)岁对(62.57±10.18)岁,P=0.017],而且有更多患者存在冠心病(27.27%对2.90%,P=0.001).LAA组病灶体积[ (31.96±39.20)ml对(65.66±84.74) ml,P=0.005]、人院时NIHSS评分[(6.42±3.38)分对(11.67±8.50)分,P=0.007)和病情改善程度(即入院时与14 d时NIHSS评分差值)[(1.55±6.43)分对(5.75±9.28)分,P=0.027)均显著小于CE组,但14 d时NIHSS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4.87±6.61)分对(5.97±3.60)分,P=0.324).梗死体积与14 d时NIHSS评分显著相关(CE组:r =0.625,P=0.001;LAA组:r=0.295,P=0.014).LAA组以多发性梗死为主(71.01%),而CE组以单发性梗死为主(54.55%) (P=0.016).结论 LAA组和CE组梗死病灶形态存在差异.CE导致的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在发病初期病情更重,梗死体积更大,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可自然显著改善.

  • 尿激酶溶栓对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大鼠MMP-9、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出血的影响

    作者:李杰;李光勤

    目的 观察栓塞性脑缺血后及应用尿激酶(urokinase,UK)溶栓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及对脑出血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MMP-9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溶栓后脑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颈动脉内注射自体血制作大鼠血栓栓塞性大脑中动脉闭摩模型,缺血6h后静脉应用UK,24 h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MMP-9表达、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分光光度法检测脑出血量.结果 脑缺血组MMP-9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UK溶栓组显著高于脑缺血组(P<0.01).脑缺血组伊文思蓝含量为(5774.00±1659.70)ng/g,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643.33±151.34)ng/g(P<0.01),UK溶柃组为(6283.83±1099.28)ng/g,有高于脑缺血组的趋势.UK溶柃组和脑缺血组脑出血量分别为(3.16±8.84)μl(中位数±四分位数)和(0.00±1.48)μl,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4.17%.结论 UK溶栓可能上调 MMP-9表达,MMP-9表达与BBB通透性增加与溶栓后脑出血有关.

  • 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疗效观察及其对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赵辰生

    目的 观察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治疗的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80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D-二聚体表达水平、凝血功能指标、脑栓塞再发率、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1,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分别为(162.85 ±60.53)μg/L、(20.54 ±4.03)s、(42.84 ± 8.47)s、(22.59 ±4.84)s,对照组分别为(245.41±83.24)μg/L、(16.39 ±3.41)s、(34.23 ±7.59)s、(17.98 ± 4.27)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3、4.972、4.788、4.517,均 P<0.05 ).观察组的脑栓塞再发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χ2=4.501,P<0.05 ),其病死率(2.5%)略低于对照组(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05).结论 采用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起到抗凝作用,降低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抗凝功能;同时,还能有效预防脑栓塞的再次发生,有利于改善预后.

  • 脑血栓形成病人急性期血浆oxLDL与PAI-1含量的检测

    作者:李红云;王洪霞;李文健;赵秀鹤

    ①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病人急性期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脑血栓形成发生的关系.②方法以40例脑血栓形成病人为CTB组,23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双抗夹心ELISA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oxLDL、PAI 1水平.③结果CTB组oxLDL、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5.386、2.048,P<0.01、0.05);CTB组oxLDL与PAI-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2,P<0.01).④结论oxLDL、PAI-1可能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发生;PAI-1可能是oxLDL与脑血栓形成的中间环节,直接导致了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 超声心动图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价值

    作者:梁峰;刘国华;朴雪梅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脏超声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卒中分为卒中组(38例)和无卒中组(53例);并与近期收治的、按临床症状进行房颤风险评估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02例作为对照.以上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右房内径(R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PW)及左房内径(LAD).对照组患者进一步作CHADS2和CHA2DS2-VASc症状评分与心脏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IVS(OR=26.98,P=00.18)、LVPW(OR=27.03,P=00.13)、LAD(OR=37.08,P=00.22)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评分与心脏超声参数相关性分析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CHADS2评分与RAD(rs=0.562,P=0.020)、IVS(rs=0.497,P=0.013)、LVPW(rs=0.398,P=00.46)、LAD(rs=07.01,P=00.07)呈显著正相关,而CHA2DS2-VASc评分与IVS(rs=06.68,P=00.19)、LVPW(rs=04.81,P=00.32)、LAD(rs=06.49,P=00.1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超声心脏结构指标对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双上肢动脉栓塞合并脑栓塞及出血1例

    作者:吴良平;张玉新;王俊;唐柚青

    患者男,64岁.4d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肢麻痹、疼痛,并逐渐出现右上肢发凉、发绀症状急诊入院.既往有"房颤"病史1年.体查:体温37.0℃,脉搏8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6/80 mmHg.神志清楚,急性面容.

  • 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对血栓素、前列腺素的影响

    作者:姜华;王满侠;郭健;李志东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药物组以常规的治疗药物为主;纳甲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循经组在药物组基础上配合循经辨证取穴针刺治疗.结果:纳甲组、循经组、药物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00%、73.33%,纳甲组的总有效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纳甲组的基本痊愈率为53.33%,显著进步率为30.00%,均优于循经组.3组治疗后(恢复期)TXB2、6-Keto-PGF1α与治疗早期(1周)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能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而且能使TXB2与6-Keto-PGF1α恢复动态平衡,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 补肾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作者:严浩成;李国菁

    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其致死率、致残率高,并且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依据肾虚为本、脑络瘀阻为标的理论,综述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实验研究及运用补肾益气活血的临床研究概况.

  • 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发云;邹晓毅;席刚明;汪健;叶飞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分析其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脑静脉窦主干再通,脑静脉回流通畅,颅内压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结论: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好,预后佳,与相关文献报道结论一致.

  • 脑出血与脑血栓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征及分析

    作者:覃建科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取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分脑出血组和脑血栓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心电图异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90,P>0.05),但脑出血组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房性期前收缩、病理性U波、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脑血栓组(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可导致继发性心脏功能的损害,心电图的变化与预后有关.

  • 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

    作者:张润玲;刘玉梅;潘云燕;尤崇革

    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脱氢血栓烷(DH-TXB2)、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P-选择素及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缺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分析

    作者:江志琴

    目的: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的疗效,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30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总有效率为87.69%(57/6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抑制脑缺血大鼠Neurocan的表达

    作者:陈爱珍;胡方进;林菲菲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蛋白聚糖(Neuroca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脑中动脉栓塞)和ADSC组(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移植ADSC),每组18只。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制法,ADSC移植前用二脒基苯基吲哚标记,ADSC组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室注入ADSC(1×106 cells)。分别于术后7、14、28 d将大鼠断头取脑,采用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检测脑组织Neuroca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7、14天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eurocan表达明显升高,呈片状不规则分布,至28 d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 ADSC组大鼠脑组织Neurocan表达明显减少,并持续至28 d,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SC移植后可减少脑缺血组织Neurocan表达,减少瘢痕产生,为后期神经轴突的成熟及功能建立提供了有利环境,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头针联合康复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伟英

    目的 探讨运用康复治疗和头针疗法治疗脑血栓的恢复期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使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式,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康复治疗组(B组)和头针组(A组).C组结合B组和A组疗法来治疗;B组使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来治疗肢体功能;A组使用头针治疗,取穴顶颞后斜线和健侧顶颞前斜线.观察患者Barthel指数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结果 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明显低于B组(8.64±0.49)、A组(8.94±0.56),(P均<0.05),同时C组临床疗效90.0%、Barthel指数评分(88.39±10.02)高于A组76.7%、(74.19±12.12)和B组73.3%、(72.29±11.52),(P均<0.05).结论 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可以改善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37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