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国付;张红星;张唐法

    目的:探寻提高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临床疗效的佳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90例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A组)、康复治疗组(B组)、头针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A组采用头针治疗,穴取健侧项颞前斜线、项颞后斜线;B组采用现代康复医学疗法,进行肢体功能治疗;C组采用A组与B组疗法相结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C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14±0.36)显著低于A组(8.94±0.56)和B组(8.64±0.49)(P<0.05);且C组ADL能力评分(88.39±10.02)和临床疗效(90.0%)均显著高于A组(74.19±12.12,76.7%)和B组(72.29±11.52,73.3%)(均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较佳疗法.

  • 产后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分析

    作者:张保华;武森;裘丽红

    目的:探讨产后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综合分析12例产后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临床均以亚急性高颅压症状为主,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见.结论:对于有妊娠和生产史,不明原因出现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神经症状、突然意识障碍的患者,行头颅MRI或DSA检查确诊.抗凝、溶栓治疗是CVT主要治疗方法.

  • 浅谈冠状动脉造影术

    作者:唐发宽;林乐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者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欧美国家每年有800万人患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本病,占人口死亡数的三分之一之多,占心脏病死亡总数的50%~70%.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行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六例

    作者:李贵福;马朝晖;罗望池;尤劲松;朱吉祥;郭建文;张佛明;陈发军;石尧;李铁林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内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1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取栓术6例,若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 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基底动脉均获得冉通;对其中5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1例患者支架释放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处理后复查造影显示基底动脉通畅.③5例患者术后3~7d复查头部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基底动脉通畅.1例患者术后1 d脑出血,7d后死亡.④5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5分;5例患者出院时改良Ptaglkin评分0分1例,1分2例,2分2例.结论 在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取栓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 弥散峰度成像对急性脑梗死半暗带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钦城;王广文;郭岳霖;郑晓红;陈薇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急性脑梗死半暗带诊断、病情严重度判断、疗效观察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43例,分为三组:超急性期(13例)、急性期(14例)、亚急性期(16例),行头颅MRI、DTI、DKI、T2-FLAIR扫描,测量MK、MD图的病灶面积及MK、MD值,以病灶对侧正常镜像区作为对照,经对比及分析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三组MK图异常信号区表现为不均匀、边缘清晰的高信号,MD图异常信号区则相反.(2)三组病灶区MK值升高、MD值下降与镜像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三组MK图病灶面积明显小于MD图.二者重叠部分为匹配区,非重叠部分为不匹配区.不匹配区出现率:超急性期组86.4%,急性期组92.8%,亚急性期组75%.(4)三组病灶区?MK明显大于?MD.(5)三组病灶侧匹配区的MK、MD值和?MK、?MD变化明显大于不匹配区.(6)三组MK、MD面积和MK、MD值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和正相关.(7)14例复查T2-FLAIR病灶:①同首次MK图比较:10例基本一致,提示疗效佳,4例明显变大,提示疗效差;②与首次MD图比较:10例变小,提示疗效佳,2例基本一致,提示稳定,2例明显变大,提示效果差.结论 DKI可显示急性脑梗死坏死区和缺血区,对半暗带有诊断价值;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动态监测可评价治疗效果.

  • 飞行人员脑血管病15例临床特点、医学鉴定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红巾;徐先荣;程军

    目的 为飞行人员脑血管病诊断和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飞行人员脑血管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15例中脑出血9例,其他6例.脑出血原因:5例因动静脉畸形,2例因海绵状血管瘤,1例因前交通动脉瘤,1例因高血压.其他脑血管病:枕叶海绵状血管瘤、小脑静脉瘤、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的右颞叶脑梗死、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致右基底节区脑梗死各1例,椎动脉不全闭塞2例.医学鉴定结论:10例飞行不合格,2例暂时飞行不合格,3例特许飞行合格. 结论 飞行人员患脑血管病后医学鉴定原则为飞行不合格.对病情较轻者,可借鉴国际临床航空医学界“1%法则”,结合飞行机种、职别、飞行经验及个人意向予以特许合格.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与侧支循环相关性Meta分析

    作者:阿力木·吾甫尔;韩登峰;夏提古力·亚力坤;哈力旦·加马力丁;马建华;张小宁

    目的 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与溶栓治疗前侧支循环评分的关系.方法 制定检索策略和纳入排除标准,检索PubMed、the Cochrane图书馆、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OVI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及95% CI,对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按照侧支循环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析侧支循环状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纳入23篇文献,2 84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明显改善患者3~6个月的预后(RR=2.26,95% CI:1.85 ~2.77,P=0.00),降低溶栓后的出血率(RR=0.56,95% CI:0.47 ~0.67,P<0.01)和病死率(RR=0.30,95% CI:0.22 ~0.40,P<0.01).结论 侧支循环可明显改善溶栓患者的预后,降低相关并发症.

  •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宝民;曹向宇;李生;王君;马玉栋;刘新峰

    目的 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分别采朋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 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 H2O降至(247.92±75.53)am 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萍;王育新;陈岩;陆卉;李效兰

    脑静脉窦血栓为l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1].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uperior sagittal sinus thrombosis,SSST)为常见,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则可危及生命.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明确的2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头部CT高信号影伴双眼视力下降发作性肢体抽搐

    作者:李力波;张君怡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9 岁.主因右侧上肢无力5 个月、视物模糊3 个月,加重1 周,于2011 年7 月19 日入院.患者于发病前5 个月(2011 年2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肢无力、右手持物不能,症状持续约10 min 后好转.当地医院头部CT 检查显示,双侧枕顶叶皮质及皮髓质交界区多发结节、条索状钙化灶,右侧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梗死及软化灶(图1a),临床拟诊为脑囊虫病.

  • 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与分析

    作者:张洪胜;于萍萍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特征.结果 (1)CVST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只有少数病例可见典型的"条索状"直接征象(3.57%);常见的间接征象为非典型性的脑出血(50.00%)及脑梗死(CT:32.14%,MRI:39.29%),发病部位以双侧性较多(75.00%).(2)大部分CVST患者的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或CT静脉血管成像(CTV)出现静脉窦连续性中断,充盈缺损区,完全性或虫蚀状改变等直接征象(CTV:100%,MRV:83.33%),还可出现远端静脉窦增粗及引流静脉扩张等间接征象.结论 CVST的CT及MRI常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而CTV和MRV影像学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若怀疑CVST应尽早行MRV或CTV检查以明确诊断.

  • rt-PA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栓的疗效观察

    作者:田仲兰;徐玲玲;张勇;杨春;何改平

    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栓患者24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48例和对照组9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压、血脂等常规控制,观察组患者行rt-PA动脉溶栓,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于患者入院时,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影响因素、基线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测定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 2组患者各人口统计学和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改善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3.11%vs.53.61%,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和纤溶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的FIB、D-Dimer、APTT和PT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FIB降低、D-Dimer升高、APTT和PT均延长(均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用于缺血性脑血栓的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纠正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

    作者:雷鸣;陈哲

    患者,男,19岁,因持续头痛1月余于2011年7月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痛,以左颞侧尤甚,伴恶心、呕吐,量不详,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色样物质,伴左眼视力下降,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家族遗传病史.

  •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15例临床报告

    作者:胡斌;高克仁

    脑栓塞是脑外栓子随血液进入脑血管所致动脉闭塞性急性脑血管病[1],栓子来源以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附壁血栓脱落常见.我院1998年1月~2005年5月收治风湿性心脏病并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15例,现报告如下.

  • 尿激酶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疗效观察

    作者:洪浪;陈章强;王洪;陆林祥;尹秋林;赖珩莉

    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内血栓脱落致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例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患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球囊扩张术前或术中突发意识障碍,口角歪斜,偏瘫,肢体肌力Ⅰ~Ⅳ级,经过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然后紧急静脉注射尿激酶50万 U及静脉滴注50~100万 U,3 000 U肝素钠静脉注射,并续以12 500 U +0.9%氯化钠溶液50 ml微量泵泵入,伴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 ml,或甘油果糖125 ml快速静脉滴注,或与呋塞米40 mg静脉推注,1次/12 h交替使用.结果 8例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为1~3 h,经过积极溶栓、抗凝及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后,7例患者3~4 h后患者意识清楚,血压、呼吸平稳,四肢肌力明显改善,1~7 d后四肢肌力完全恢复,口角歪斜症状消失而治愈出院;1例患者显效,即经过溶栓治疗后症状没有完全恢复,但语言表达有所改善,四肢肌力从Ⅰ级增加到Ⅳ级.8例患者未并发颅内和其他部位出血.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好常规行经食管超声检查以排外左心耳内血栓;即使未见血栓,在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前应常规给予尿激酶预防性溶栓(至少1周),如果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内血栓,应积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等血栓溶解或机化后才能行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若患者出现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如能排外脑出血,应尽早给予尿激酶溶栓及肝素抗凝,同时积极行降低颅内压等治疗.

  • 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贺丹;汪国石;陈德强;杨丽;刘怀军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YST)并静脉性出血性脑梗死(VHCI)的价值.方法:采用3.0T磁共振SWI序列,回顾性分析经DSA或病理证实的18例VHC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变部位近似的12例单纯性脑出血和8例脑肿瘤伴出血相对照.结果:18例VHCI患者,SWI表现为顶叶皮层或皮层下斑片状低信号.邻近大脑皮层或皮层下可见"线状"或"蚯蚓状"广泛扩张的皮层静脉或髓静脉.12例单纯性脑出血患者,S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周围皮层静脉正常或稍减少.8例脑肿瘤伴出血患者,S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其内可见线状低信号小静脉影及斑点状低信号出血灶,周围皮层静脉明显减少.结论:对于顶叶皮层及皮层下出血性病变,SWI能够通过显示病灶邻近皮层扩张的皮层静脉或髓静脉的特殊征象,提高对VHCI的诊断,是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的重要补充.

  • 络瘀通胶囊治疗中风病(脑血栓形成)99例总结

    作者:刘天舒;周慎;伍大华;韩育明;尹天雷

    络瘀通胶囊是由地龙、水蛭、黄芪、鸡血藤、全蝎、蜈蚣、僵蚕、川芎等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笔者于1999~2001年用络瘀通胶囊治疗中风病45例,疗效较好,并与用益脑复健胶囊治疗的5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唐桂林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是一种高空间分辨率三维梯度回波磁共振成像技术.近期研究表明,SWI可用于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内血栓、评估缺血脑组织的存活能力以及早期和远期转归.文章就SWI在这些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炎性肠病与脑血管病

    作者:刘洪涛

    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可增高脑动脉和脑静脉血栓形成风险.IBD患者并发脑血管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IBD本身及其伴随的高凝状态可能是主要原因.临床医生熟悉IBD的神经病学表现、早期启动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对于早期诊断十分重要.住院IBD患者应接受积极的血栓预防措施,血栓形成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通常是安全的.IBD患者脑梗死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与其他脑血管病相同,但为关键的是IBD本身的治疗和缓解.在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局部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但任何获益都必须与肠道出血的高危风险相权衡.

  •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卒中

    作者:芦云;蔺慕会;陈晓虹

    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有着许多共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过程也相似,常常同时罹患.在老年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是栓塞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但目前对心肌梗死后卒中事件的相关报道尚不多.文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综述.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