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麦粒灸对Lewis肺癌小鼠炎性微环境中白介素-6及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3的影响

    作者:张雪;万茜;徐天舒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Lewis肺癌小鼠炎性微环境中血清白介素-6(IL-6)及瘤体信号转导蛋白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 3)的影响,探讨麦粒灸对Lewis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 57 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悬液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成瘤后治疗组予以麦粒灸治疗,取双侧"后三里"穴,每穴5壮,1次/d,共10 d.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状态积分、瘤体体积和生存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瘤体中STAT 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升高 (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瘤体体积逐渐增大,治疗8、10 d时治疗组小鼠瘤体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生存状态恶化、生存率降低,治疗6、8、10 d时治疗组小鼠生存状态积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6和瘤体中STAT 3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血清IL-6和瘤体中STAT 3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P<0.001).结论:麦粒灸可提高Lewis肺癌小鼠生存状态,降低死亡率,控制瘤体生长速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抑制信号因子IL-6及STAT 3持续活化有关.

  • 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4T1乳腺癌细胞炎性微环境的干预调节作用

    作者:张玉人;林洪生;张英

    目的:研究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的干预抑制及对其肿瘤炎性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法:CCK-8检测贝母素甲、乙对4T1细胞抑制率;ELISA法检测炎性相关因子TGF-β、VEGF、MMP-9、MCP-1的分泌量;RT-PCR检测TGF-β、VEGF、MMP-9mRNA表达情况.结果: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贝母素甲、乙可分别下调4T1细胞TGF-β,VEGF、MCP-1及MMP-9分泌量(P <0.05,P<0.01);贝母素甲、乙可降低4T1细胞TGF-β、VEGF等mRNA表达(P <0.05,P<0.01).结论:贝母素甲、乙对4T1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炎性相关因子的释放调节微环境.

  • 基于“津液”论炎-癌转化

    作者:蓝姝;郑川;祝捷;严然;由凤鸣

    非可控性炎症在恶性肿瘤的产生、发展、恶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导致的炎性微环境会促进正常细胞的癌变.“痰”是癌病的病机要素已成共识,其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提示津液异常与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微环境属于中医“痰”的范畴,炎性微环境与痰浊属于中西医理论对肿瘤产生发展过程中同一病理产物不同角度的理解.以炎性微环境为切入点,从津液角度探讨其与炎-癌转化的病理生理,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 从炎性微环境探究中医肿瘤病机与治则治法

    作者:张葛;花宝金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现已证实,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与其炎性微环境关系密切,而中医肿瘤学中的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痰、瘀、毒.随着对肿瘤炎性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两者之间有诸多类似之处.拟从炎性微环境的研究进展人手,对中医肿瘤学病机进行探讨,并根据中医理论得出相应的治则治法,为未来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中医阴阳平衡的关系

    作者:庞莉;袁刘;葛信国

    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与其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机构和功能代谢,也包括肿瘤细胞自身所处的内在环境.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于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肿瘤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不足与邪气内侵所致的阴阳失衡的结果.肿瘤微环境中的不同炎症因子之间亦存在着不断发展变化的“阴阳”状态,阴阳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关键.从局部和整体两方面纠正机体阴阳失衡状态,恢复其动态平衡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准则.

  • IL-6和TNF-α模拟炎性微环境促进人BMSCs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化

    作者:任春贞;骆亚莉;刘永琦;李程豪;张艳辉;王风梅;卢志伟;李玲

    目的 观察在IL-6和TNF-α模拟的炎性微环境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是否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s)分化.方法 将实验分为9组:对照组、IL-6 50 ng/mL及100 ng/mL干预组、TNF-α 50 ng/mL及100 ng/mL干预组、IL-6 50 ng/mL+TNF-α 50 ng/mL干预组、IL-6 50 ng/mL+TNF-α 100 ng/mL干预组、IL-6 100 ng/mL+TNF-α 100 ng/mL干预组、IL-6 100 ng/mL+TNF-α 50 ng/mL干预组;连续诱导42 d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流式细胞计量术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MSCs细胞形态、细胞周期及( TAFs)标记分子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L-6 100 ng/mL+TNF-α 50 ng/mL组可明显促进BMSCs细胞增殖;G1期比例降低,S 期比例升高,且 α-SMA,FAP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IL-6 100 ng/mL+TNF-α 50 ng/mL所模拟的炎性微环境可诱导BMSCs细胞形态和增殖特性发生异常改变,TAFs标记分子α-SMA和FAP表达量升高.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炎性微环境干预急性肾损伤的效应研究

    作者:鲁刚;马奎;付小兵

    目的:观察移植外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小鼠急性肾损伤(AKI)炎性微环境的影响及对肾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孕后期C57BL/6雌性小鼠的UC-MSCs。另取雌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KI组、AKI+MSC移植组,每组20只。AKI组和AKI+MSC组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45 min复制AKI模型,并于模型制备成功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2 ml(AKI组)或1×106 UC-MSCs(AKI+MSC组)。于第2天和第7天每组活杀10只小鼠,取眼球血及肾组织,检测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水平;肾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肾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干扰素-1(IFN-1)及抗炎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IL-10、B淋巴细胞瘤-2(Bcl-2)的水平。结果:2 d时AKI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质空泡性变,BUN和C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造模成功后肾小管受损严重,7 d稍有减轻;AKI+MSC移植组小鼠肾功能在2 d时较AKI组有所恢复,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减轻(P<0.01),7 d基本恢复正常。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KI组各时间点肾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抗炎因子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2 d较7 d更加明显。各时间点AKI+MSC组抗炎因子的水平较AKI组明显升高,促炎因子的水平明显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7d较2 d改善更明显。结论:MSC可通过减轻AKI肾组织炎症反应,调节损伤肾脏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发挥保护肾损害的修复作用。

  •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癌毒”病机相关性探讨

    作者:沈政洁;程海波;沈卫星;吴勉华

    肿瘤炎性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肿瘤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可控性炎症到非可控性炎症的转化过程,终将肿瘤周围环境塑造成适合其生长的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及免疫逃逸.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癌毒与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病理因素胶结存在、互为因果、兼夹转化、共同为病.我们研究认为“癌毒”病机理论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癌毒的形成过程及病机特点与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炎症——肿瘤”的转化过程具有相似性;癌毒与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的特点与肿瘤炎性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致性.在此,我们从中西医2种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认识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将有可能阐明“癌毒”病机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运用“癌毒”病机理论治疗肿瘤提供科学依据.

  • 炎症和炎性微环境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陈赐慧

    炎症与相当一部分肿瘤密切相关,近年来炎症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于肺癌中的炎症研究仍相对较少.炎症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促进血管生成、细胞增殖、转移,从而促进肺癌的进展.其主要通过炎性因子、炎性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而发挥作用.现就近年来炎症及炎性微环境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 消岩汤对肺癌干细胞TGF-β/Smad3/MMP-9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李小江;张莹;杨佩颖;孙彬栩;朱津丽;贺斌;孙月红;姜珊;贾英杰

    目的 探讨消岩汤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及定量PCR(RT-CR)检测方法检测消岩汤干预下肺癌干细胞中多种炎性蛋白及因子表达的变化,探索消岩汤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榆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 (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磷酸化白细胞抑制因子-3 (p-Smad3)、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蛋白的表达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IL-6、TGF-β、TNF-α、MMP-2、MMP-9基因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消岩汤主要通过抑制肺癌炎性微环境中的TGF-β/Smad3信号通路的传导来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转移.

  • 利用基因表达谱筛选肝细胞癌中炎性微环境形成相关新基因的研究

    作者:于津浦;Tino Casneuf;刘芃芃;Hans Winkler;任秀宝;郝希山

    目的: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肝细胞癌(HC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神经降压素(NTS)表达与HCC中炎性微环境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10例原发性HCC癌与癌旁组织,提取RNA进行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同时整合GEO数据库中同芯片平台的亚洲人原发性HCC的mRNA表达谱数据30例,利用R2.9.0软件获得差异基因列表,应用MemCore(R)2.5,Pathway Studio(R)6.0和Ingenuity(R)1.0软件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后,结合HE染色比较不同NTS表达水平的HCC标本中炎症反应强度.结果:所有RNA样品无降解,各芯片数据的信号强度分布均一.SMA聚类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40例HCC标本中存在一组独特亚群,呈现神经降压素(NTS)高表达,并伴有胞外间质重构、细胞粘附、白细胞移动、血管新生等生物学过程显著增强.HE染色证实NTS高表达标本中炎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血管生成明显高于NTS低表达的标本.结论:NTS高表达可能促进HCC中炎性环境的形成.

  • 炎性微环境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对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影响研究

    作者:胡祥翔;胡开进;赵铱民

    目的 探讨炎性微环境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颌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JBM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慢病毒(shRNA)转染技术在JBMMSCs中敲减GSK-3β表达,利用白细胞介素(IL)-l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模拟炎症微环境.成骨诱导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效率.结果 敲减GSK-3β表达可增强JBMMSCs成骨诱导后的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成骨效率增强.炎症微环境可显著下调正常JBMMSCs成骨诱导后的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成骨效率明显降低,而对敲减GSK-3β表达的JBMMSCs成骨诱导后的成骨相关蛋白表达下调较弱,成骨效率降低较轻.结论 抑制GSK-3β既可促进JBMMSCs的成骨作用,又可减轻炎性微环境对JBMMSCs成骨的不良影响,为提高炎症状态下JBMMSCs促进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 IL-37在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作用

    作者:董晶;龚巧巧;张峰波;丁剑冰

    炎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形成炎性微环境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IL-37通过抑制免疫细胞、降低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阻断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等抑制炎症反应.在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血管生成和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过程中,IL-37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IL-37在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抗肿瘤作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胰腺癌炎性微环境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及意义

    作者:刘宇;全颖

    目的 探讨胰腺癌炎性微环境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关系及两者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3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转移癌31例和原位癌22例,取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EMT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肿瘤炎性微环境标志物白介素6(IL-6)、核因子kB(NF-kB)、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IL-6、NF-kB、STAT3、TNF-α局部组织中含量转移癌>原位癌>对照组(P<0.01);局部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转移癌<原位癌<对照组(P<0.01);N-cadherin阳性表达率转移癌>原位癌>对照组(P<0.01).根据具体阳性表达情况将53患者进一步分为E-cadherin阴性且N-cadherin阳性组(E-/N+)29例,E-cadherin与N-cadherin共阳性组(E+/N+)13例、E-cad-herin阳性且N-cadherin阴性组(E+/N-)11例.IL-6、NF-kB、STAT3、TNF-α局部组织中含量E-/N+组>E+/N+组>E+/N-组(P<0.01).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26.4%.癌组织IL-6(P =0.001)、NF-kB(P=0.005)、STAT3(P =0.004)、TNF-α(P=0.007)含量对预后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佳工作点分别为51.87 nmol/g、5.44 nmol/g、6.78 nmol/g和17.95 nmol/g.E-/N+(P=0.004)、IL-6> 51.87 nmol/g(P=0.026)、NF-kB >5.44 nmol/g(P=0.018)、STAT3 >6.78 nmol/g(P =0.021)与TNF-α> 17.95 nmol/g(P =0.042)患者的术后生存期明显偏短.结论胰腺癌的肿瘤炎性微环境与EMT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胰腺癌发生与发展.

  • 巨噬细胞炎性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艳;潘文胜;张骏

    巨噬细胞是慢性炎症中的一类重要细胞,其中活化的M2亚型分泌一系列炎症因子,参与炎性微环境的调节,也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调控.肿瘤形成后浸润在肿瘤组织的巨噬细胞,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能维系肿瘤微环境,促进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加速肿瘤上皮间质化进程,有利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表达不同表面抗原的TAMs对肿瘤临床预后的影响不尽相同,靶向TAMs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可能是有希望的抗肿瘤手段.本文将从TAMs介导的微环境入手,对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简述,并探讨靶向TAMs防治肿瘤的可能性,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一个思路.

  • 干扰素γ刺激hUC-MS Cs分泌外泌体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

    作者:杨翔宇;李晓红;肖静;胡洁媚;冯娟;霍然;何国东;吴岳恒;余细勇

    目的:探讨生理和炎性微环境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能否通过外泌体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hUC-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hUC-MSCs。IFN-γ模拟体内炎性微环境,以未预处理为对照,分别提取外泌体,得到 Nor-hUC-exo 和IFN-γ-stimulated hUC-exo,分析其浓度及粒径分布等特征、并鉴定表面标记蛋白CD63的表达。采用hUC-MSCs、Nor-hUC-exo、IFN-γpretreated-hUC-MSCs、IFN-γstimulated hUC-exo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5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hUC-MSCs高表达CD73、CD44等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IFN-γ刺激前后外泌体粒径无明显变化,但IFN-γ刺激后分泌量和CD63增加(P<0.05)。CFSE染料示踪结果显示,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抑制PBMCs增殖(P<0.01),且IFN-γ刺激后明显提高外泌体的免疫抑制能力(P<0.01)。在活化T细胞中,IFN-γ-stimulated hUC-exo 组 Treg 比例(11.53±0.88%)与 IFN-γpretreated-hUC-MSCs组(7.54±0.50%)(P <0.05)、Nor-hUC-exo组(6.60±0.56%)(P <0.01)、对照组(3.87±0.73%)(P<0.01)相比升高。结论 hUC-MSCs可通过分泌外泌体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在炎症因子刺激下 hUC-MSCs分泌的外泌体明显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hUC-exo可能是潜在的免疫抑制载体。

  • 炎性微环境主要组分与肿瘤

    作者:何学群;韩克起

    以肿瘤细胞、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为主要组分组成的炎性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诸多研究表明,炎症不仅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同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也多伴有炎症的存在.炎性微环境的主要组分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丰富的分子网络对话,阻断或干扰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将有助于阻止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和预后转归.

  • 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

    作者:彭秋实;李沙

    目的 探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将103例预行口腔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观察组52例,分别采用传统口外弓和正畸微种植体行矫正治疗.比较两组矫治完成时间、矫治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矫治前及矫治3个月时取牙周组织体外培养,ELISA法测定牙周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1β、IL-6,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测定牙周细胞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MMP-9表达.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矫治完成时间分别为(14.2±3.2)、(20.6±4.4)个月,两组比较P<0.01.矫治后两组ANB角、U1-NA距、U1-SN角、U1-脸平面角、U1-Apg距及上下唇突度均较矫治前减小(P均<0.05),GoGn-SN角、U6-Ptm距、U6-PP角均较矫治前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ANB角、U1-NA距、U1-SN角、U1-脸平面角、U1-Apg距、上下唇突度及U6-PP角的矫治前后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25.5%(P<0.05).矫治3个月时两组牙周细胞TNF-α、IL-1β、IL-6水平及MMP-2、MMP-9表达均明显高于矫治前,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正畸微种植体支抗较传统口外弓支抗更有利于缓解错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为牙周组织修复创造相对良好的条件.

  • 六神丸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及基于炎性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作者:龚辉;张慧;黄立中;李阳;张思泉

    目的 研究六神丸对食管癌的作用及基于炎性微环境的机制探讨.方法 将60只裸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顺铂组,食管癌模型组,六神丸高、中、低剂量组,顺铂取浓度为0.1 mg·mL-1,于造模后24、48 h腹腔注射1次,0.2 mL/只,共给药2次.六神丸于造模第1日后开始按浓度灌胃给药,食管癌模型组、空白组每日一次蒸馏水0.2 mL灌胃,均为20 d.结果 与实验前比较,顺铂组、六神丸高、中、低剂量组的移植瘤瘤重明显降低(P< 0.01),TNF-α、NF-κB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与模型组相比较,以顺铂组下调明显,其次为六神丸高剂量组(P<0.01).结论 六神丸对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慢肿瘤的生长,其抗肿瘤的机制可能是与抑制了炎症微环境中TNF-α、NF-κB炎症因子相关.

  • 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微环境对牙周膜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郑秀梅;黄文霞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微环境对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1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得到含炎性因子的条件培养基模拟体内炎性微环境,原代分离培养PDLCs,分别在条件培养基(LPS-CM组),普通培养基(Ctrl组)下培养PDLCs,MTT法检测PDLCs的增殖情况;加入成骨诱导剂共培养3d、7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试剂盒检测ALP活性,Real-time PCR检测Runt相关基因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UNX2、OCN、COL-Ⅰ蛋白表达水平;成骨诱导14 d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分析比较2组PDL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差异.结果 MTT法检测,LPS-CM组PDLCs的OD值低于Ctrl组(P<0.05);相同时间点LPS-CM组的RUNX2、OCN、COL-Ⅰ基因的mRNA表达均低于Ctrl组(P<0.05),蛋白表达,除了OCN 3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75,P=0.056)外,其余显示相应的RUNX2、OCN、COL-Ⅰ的蛋白表达量LPS-CM组低于Ctrl组(P< 0.05);ALP活性检测,LPS-CM组ALP活性高于Ctrl组,分别是3d时1.58倍(t=5.91,P=0.030);7d时为1.29倍(t=6.01,P=0.046);14d钙化结节LPS-CM组少于Ct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P=0.048).结论 巨噬细胞介导的炎性微环境抑制PDLCs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